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生至理的追求(国学宗师读书心得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最完善的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梁漱溟先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内容推荐

本书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目录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录——辑录者前言

一 追寻人生至理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读《河上肇自传》

 生命通于宇宙——读有关圣雄甘地事迹各书

 《甘地自传》摘句

 甘地:本乎良知,任天而动——读《尼赫鲁自传》

 《尼赫鲁自传》摘录

 无以尚之——读《印度的发现》一书

 个人出自社会,社会大于个人——读书摘句及按语

 读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二 中西思想之相异

 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

 中国人以超“有对”入“无对”为祈求——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摘录徐旭生论中西文化手稿

 中国传统政治有异于欧日——费孝通文章摘抄与按语

 读《破戒》

三 儒学乃修己之学

 中国自古远于宗教——《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

 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卓识高见——读王船山《庄子解》

 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

 《明道学案》摘句

 朱熹《晦翁学案》摘抄及按语

 读《白沙子》摘录及按语

 读慈湖家记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有悟

 阳明宗旨不可不辨——评谢著《阳明学派》

 阳明通达无碍——录《阳明年谱》一节

 《罗近溪语录》摘抄

 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志感

 心体通乎一切

 吾深爱诸葛公其人——读《诸葛亮集》有感

 读新版李氏《焚书》、《续焚书》

 《论语》决不可不读——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率直无隐以报梁任公——读《饮冰室合集》内任公一讲演有感

 东西学术之分异——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

 先生之学真价值不容抹杀——熊著选粹

 读熊著各书书后

 阅《道德自我之建立》摘录

 唐君毅哲学著作摘句

 《儒学中兴论》读后

四 探求佛学胜义

 两书内容仍代表佛家——关于《起信论》与《楞严经》

 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

 深言净土者最正确之言——摘录李证刚先生文章一段并加按语

 《金刚经》摘句

 《解深密经》摘句

 《圭峰宗密禅师语录》摘句

 录《楞严经》一小节

 《佛法与世间》(讲稿)摘要与按语

五 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恩著作摘句

 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读马恩早期著作的一点心得

 风俗人情古厚今薄——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释一则

 读《实践论》摘录

 我怎样理解辩证唯物论——读《辨证唯物论提纲》(艾思奇报告)

 关于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问题——读书笔记

 读罗译《马克思传》摘句

 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摘句

六 评说西方学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点 

 读罗素著《中国之问题》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行其所知乃人之天职——费希特思想要点

 论中国的科学——怀惕海《科学与近代世界》摘句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读《民本主义与教育》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读《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

试读章节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叙述苏联卫国战争中壮烈捐躯者青年两姊弟,出于其亲母手笔。二子身为国殇,其尽忠于国之情节自所当详。而为母氏者顾从其自身结缡说起,于其家人间夫妇、亲子、兄弟之情缕缕焉委婉言之,亲切自然,至性动人。由是而知其子忠烈固自有本有素,非发见乎一朝。正唯其琐细逼真而临文无枝蔓,无冗赘,不意存说教,乃所以其感人者弥深也。呜呼!此母固不凡矣!慈爱、孝友、忠贞自昔中国人好言之,而如此至文犹不多见,吾是以不能不深深叹美之也。

卓娅秉性从其母氏叙述中灼然可见,则此母于其女固有所认识无疑。然中国古人尽心知性之学,彼未之前闻。吾将从这里抉而出之,卓娅忠烈所本,庶几可明白也。

书中叙述二子出生以至其死,于稚弱情态颇多描绘,而卓娅秉性既有可见。原书23页处本意在写舒拉之有趣,却透露了卓娅为人: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娅不了解什么东西,她就率直地承认这个(不了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别大,“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下略)

下文颇长,极有趣味,读者可取阅原书,这里不能不从略。这里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正是中国古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句话。最末一个“知”字——第五个知字,在她内心是明强的。这亦就是古人所云“直心是道”。(大约此时舒拉至多三岁而卓娅五岁未满。)

再看卓娅稍长大入学以后有一桩事就更清楚。原书183至185页处,母亲叙述看:

“卓娅你为什么这样愁眉不展呀?”(母问)“化学得了(评分)很好。”卓娅不高兴地回答说。

我的脸上现出了那样地惊愕的神气,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成绩‘很好’倒使你难受了吗?”我问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

因为卓娅坚决地不说话,舒拉就开始说道:“我现在把一切都对你说明白了吧。你知道吗,她认为化学她知道得不够‘很好’。”

在舒拉的语气里表现出(他)不同意(于她)。

卓娅两手托着下颚,一双不高兴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本来是嘛,”她说,“这个‘很好’一点儿也不能使我高兴。

我踱来踱去,左想右想,最后我走近蔚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化学教师),对她说:您的这一门功课我知道得不够‘很好’。可是她看了看我,就说:您既然这样说,就表明将来您能知道。我这次给您的‘很好’,就算是给您的预支吧。”

“她(化学教师)一定是想你故意装腔作势!”舒拉气忿地说。

“不!她没有这样想!”卓娅昂然挺直了腰,她的两颊马上红了。

此下叙述母亲看出舒拉的话痛楚地刺激了卓娅,起来说话支援卓娅,以及另一次当卓娅不在时舒拉又拉出此事来讨论,均从略。在此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不又是其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得吗?

这时卓娅大约已经十三岁左右了。我们再倒回去看她的幼小时一件事。事情见于原书33页,卓娅随同父母到外祖父家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镜偶然不见,以问卓娅,卓娅回答不知道。随后眼镜发现在某处了,外祖父还是认为卓娅所弃置,就说她说了假话。卓娅翻着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饭时竞不愿就座,她说:“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饭!”她坚持着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岁的孩子面前有些难以为情。此其正直之内心不容人轻侮,岂是寻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则宜其稍长后拒不肯受老师之过奖也。基于明强之自觉心而自律严,律人亦严。书中叙述卓娅律己律人之严,其例多不胜举。原书58页叙云:有一次舒拉(五岁)打了一个碗,可是他不承认。卓娅用眼睛盯住他,皱着眉说:“你为什么说谎话?不可以撒谎!”她虽未满八岁,但是话说得很有信心,很庄严。

其后姊弟一同入学,在学校中她对同学们亦是严的。在111至112页处,母亲自叙:

我很担心是否卓娅对于别人要求过严,是否她在全班里孤立起来了。抽出一些时间我就拜访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主任教师)去了。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仔细听了我的话之后,沉思地说:卓娅是耿直的公正的女孩子,她永远对同学们直率地当面说真理。最初我还担心她会惹得同学们反对她哪。可是不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中略)“你知道哇,”丽基亚·尼柯来夫娜补充着说,“最近有一个男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声问我: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您说您没有喜欢的人,难道您不喜欢卓娅吗?”老实说,我被问得愣住了。可是我接着就问他:卓娅没有帮助你做算题吗?他回答说帮助了。我又问另外一个孩子:帮助你了吗?“也帮助了。”我再问一个:帮助你了吗?一个一个问,结果是卓娅差不多给所有的同学们都做了一些好事。“怎能不爱她呀?”我问。他们全同意了,他们全喜欢她。“你知道哇,他们全尊重她,这可不是对于任何这样年龄的人都可以这样说的。”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又继续说:“她是一个很坚决的女孩子。只要是她认为正确的,她绝对坚持不让。孩子们了解:她对于一切人都是严格的,对于自己也是严格的;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和她交朋友,当然不容易。”p3-5

序言

先父梁漱溟所写读书笔记一类文字,不时于标题之前冠以“勉仁斋读书录”数字。这样做,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届暮年,也曾如此。现在我们兄弟二人将他的读书笔记一类文字整理辑录成书问世,即沿用之以为书名。

“勉仁斋”三字首次出现在他所写《思亲记》一文:文末写有“记于勉仁斋”数字。这是1925年春他借住于清华园时的事:当时他独自一人在此整理编辑我们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遗书。所写“勉仁斋”三字自然是指清华园内他的借住之处。

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书末先父提出“再创中国古人讲学之风与近代社会运动结合为一”的主张,想要聚合一些朋友,试作一种类似于宋明古代书院式讲学活动,而随后就有人响应。于是若干青年朋友自愿与先父聚拢于一处,开始了同处共学的生活。他们“自起居游息以迄工作读书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这种生活似最早起于1922年,当时先父尚任教于北大。他们同处共学之地为北平地安门内吉安所(街道名),赁屋若干问,历时约两年。此时已来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参与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师友一度同往山东曹州(今菏泽)省六中高中部办学,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赁屋于什刹海附近的东煤厂(街道名);不久迁至西郊大有庄(颐和园外东北,今中央党校东),租了一个宅院,又过起这种同处共学的生活。这时参加的有北大在学学生或旁听生,有原山东省六中学生;籍贯有山东、山西、四川的,还有远道来自海南岛的。当时除熊十力先生,又多了一位德国人卫中先生。由此可见“勉仁斋”曾是有址可寻的,只是前后多变,而且由原指个人读书之处变为称谓师友同处共学之处了。

师友们过的“虽然是一种团体生活,但没有什么会章。大家只是以人生向上相策励,每日只是读书讲一讲学问”。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愿模模糊糊地过下去的人”。他们“讲学问”,自是讲求那种“能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即讲求自身修养之学。此时以及日后,就有“勉仁斋诸友”一词不时出现在师友间的信函中。这样,“勉仁斋”三字又衍变为师友团体代名词了。

师友以讲求自身修养相互策励,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于自觉、自主、自如”为其终生的追求。这一点,读书作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同样也有体现。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不难发觉先父梁漱溟对他所阅读的内容,往往以“人生”这两字为切人视角,或加以评价,或发表议论,或作摘录等,以表述其心得体会。这或许是这本读书录与他人所著同类著作有所不同之处吧。

以本书中《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为例,他即指出厨川所说东西文艺观点之殊异,印证了在其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作的“判论”:中国人与西洋人之“分异点”,在于人生态度之根本相异。

又如本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读物《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却引起他这位老人的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不久他读了一回,留有深刻印象,时隔七八年又借来重读,并写出数千字的笔记。是什么引起他如此关注?主要是卓娅的为人不凡。例如,卓娅十二三岁即表现出“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而先父一向认为“人类之可贵在其清明自觉”,因而极为赞赏卓娅,说她“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还有一本他一读(1963年)再读(1973年)的书——《河上肇自传》。此书传主自述其人生的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显然深深触动了他。又因为彼此的某些人生体悟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遂引起他的强烈的共鸣,因而赞誉河上肇为“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写出的读书笔记竟有七八千字之多。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在世俗趣味中混过一生,而独能在没有外来打击,生活平顺中,自己触发了人生疑问.失去了人生兴味,陷入苦闷深渊,然后获得了宗教经验”。于是联系到自己,梁漱溟说:“此其事例上有类于释迦牟尼感触人生问题而弃家出走,下则如我愚劣,亦曾于人生烦闷中早年思求出家,皆有若同符。”

《甘地自传》他早年读过,晚年又重读,并找了几本论及甘地的著作来阅读,做出笔记与摘录多篇,共约有两万字。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最为关注的乃在甘地的为人和他的人生体验。他指出甘地的生活“盖本乎其内心真切的自觉的良知而动作着”。对于甘地所领导的“不抵抗运动”,他也从这一点去认识和理解:“一任天理流行的人无所贪慕依恋,无所贪慕依恋而后能无所恐怖惧畏。甘地胸中正有中国古人所谓‘无以尚之’的东西在,他当然不会屈服于任何势力之前,同时他更不会以威武屈人,非暴力的根本在此。”

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早在1919年即与先父相识,相交数十年,是“踪迹至密”的朋友。先父将熊老所有重要著作读过之后,肯定熊先生之所见“固有其真价值不容抹杀”,写出《熊著选粹》一长文。同时又写有《读熊著各书书后》,批评了熊老,说了他老来竟“晦而不改”一类分量很重的话。先父不敢苟同于熊先生之处不少,例如指出熊老将儒家孔门之学“随俗漫然亦以哲学称之”,这便“模糊了儒家特征”。应知实际上“儒家身心性命之学不等同于今之所谓哲学”。它是“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此学贵在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为力行而用,舍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闻”,而熊先生恰是“舍力行而用思辨”,这是他所绝不敢苟同的。

除上述几篇,从本书诸多读书笔记中,也可以见出作者是就人生问题上作一种思考或发挥。如果只作摘录或摘句,其所摘内容也往往是促人省悟或勉人向上奋进的。总之,或直接,或间接,多有关身心修养之事。读者读过之后,是不难理会的。

先父一生读书甚多,写有读书笔记者只限于一小部分。早年的多已无存,存有的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后所写。但“文革”中遭抄家,笔记随文稿与书籍全被收缴一空,今得收入本书者仅限于幸得发还的那些。这损失只能令人叹息。

关于佛家的书,仅就他晚年而言,所读者即为数相当之多,但少见有读书笔记,而多是一些摘句。因此收入本书中有关佛学的也就多限于此了。这或许是由于他一向认为的,佛学“贵在践履实修”,而不在于思辨言说?

读书录自然是一个人读书生活的反映,可由于种种原因,能留存并收入者相当有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而仅能反映其读书生活之一斑而已。然而从中仍然可有助于增加对他的了解。

末后须说明,应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百家丛书”的要求,1988年曾将读书笔记14篇交该社,以《勉仁斋读书录》为书名出过一个小册子(36开)。1993年又曾将读书笔记36篇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卷,也以“勉仁斋读书录”为总题。如今收入本书的有61篇,内容增加不少,同时为便于读者查阅,编排上也作了改进。

梁培宽梁培恕

书评(媒体评论)

梁漱溟先生虽然热心于乡村建设,关注社会变革,但更主要的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思想家,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我对他的治学、为人,一直抱着爱慕的心情。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种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我认为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生至理的追求(国学宗师读书心得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漱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6751
开本 16开
页数 2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792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