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帝王将相之道/史家说史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位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耄耋之年的倾心之作。高度归纳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为政之道、御策之术、修身之诀。发前人未发之精论,让你深入体味中华古代文明的精髓。

内容推荐

本书从干百个帝王将相的活动中探索治国安邦的规律,撰写出一条条治国安邦的法则。高度归纳出中国古代帝王将相为政之道、御策之术、修身之诀。发前人未发之精论,让你深入体味中华古代文明的精髓。

目录

第一篇 论帝王体统

 马上得之,马下治之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亲贤臣,远小人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泰山不辞壤石,江海不逆细流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太子,天下之本

第二篇 论宰相器度

 镇国家,抚百姓——宰相职任

 诚惶诚恐——忠顺臣子

 统御百官——群僚首领

 坚定、沉着、果断——人心之所系

第三篇 论大将风度

 始如处女,后如脱兔

 “忍”的较量

 仁人之心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后记

附录 孟夫子二三事

试读章节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战国时代,七国称雄争霸,兼并战争剧烈,各国救亡图存迫在眉睫,大家都急切寻求富国强兵的捷径。公元前320年,儒家名流孟轲(即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率领他的门徒到了魏国新迁的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西北),梁惠王接见了孟轲。孟子为梁惠王设计了一个强国的蓝图,他认为富国强兵必须首先解决农民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学校)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老人)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ang,即称雄于天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然而怎样才能让农民拥有“五亩之宅”(五亩宅基地)和“百亩之田”(一百亩耕地),他没有说。后来,他到了滕国,向滕文公明确说明了他“井田之制”的设想:“方百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有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就是说:把土地划成井字型的方块,周围八家各有田百亩(约合今制廿八亩),中间为公田,八家共同耕种公田,收获归公,其私种之百亩,收获归己。虽然孟子的“井田之制”是不切时务的设想,但是,为了称雄称霸,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一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诸侯,各诸侯“受民受疆土”(《大盂鼎铭》)。各诸侯不但分割田土,同时也分割劳动人口。诸侯将其封地的田土划成一块块的方田,由其控制下的劳动者以劳役形式进行耕种,诸侯则享受劳动者的劳动果实。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进入战国时期,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生产力而论,铁制工具已普遍用于各个行业,农具中的锄、犁、镰、锸等都已广泛使用,牛耕也逐渐推广。此后两千年中,中国传统农业的这种格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这时,天下宗主周天子已经名存实亡,原有的大小诸侯也渐次消亡,而为新的贵族家庭所取代。诸侯占有“公田”也逐渐过渡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有。同时农民亦已彻底摆脱了“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由个体家庭来完成全部生产过程。个体农户长年累月在一块耕地上辛勤劳作,却不能享用这块耕地的劳动果实,因为土地不是他们自己的,他们要承受各种势力的干预与盘剥。生产过程中的个体性,助长了农民的私有观念。但千百年来,个体农民自身却是无能为力的。“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是不受限制的政府权力。这种权力保护他们不受其他阶级侵犯,并从上面赐给他们雨水和阳光。所以归根到底……农民的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拿破仑正是利用对农民私有土地的承诺使自己一步步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战国时期正是广大农民向往私有一块耕地的时代。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出现了“商鞅变法”。

公元前361年,一个卫国的没落贵族公孙鞅(即商鞅,约前390年一前338年)投奔到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在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变法的内容很多,但其中心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即拆除划分井田的沟沟坎坎,废除贵族控制土地的特权,人民可以私有耕地,可以自由买卖。鼓励开垦荒田,努力耕作,多产粟帛者豁免徭役。并勒令家有多丁者一律分家,否则加倍征赋。镰刀锄头的生产力和小户农民结合起来,加上小农的私有观念,便爆发出强大的生产能力。商鞅又奖励为国家而战(公战),严惩私斗,公战“斩首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农民视土地为生命,一旦他们把保卫国家和自己的耕地联系起来,便会产生巨大的战斗力。秦国施行变法不久,便对其他六国形成压倒优势,“鹰击六国”直至全国统一。秦统一以后,所谓的井田便永远消失了。不料,到西汉末年,王莽(前45年-23年)篡位为帝,他是个地道的腐儒,食古而不化,居然异想天开下令恢复井田。行之数年,民怨沸腾。中郎区博上书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废置)阡陌,遂王诸夏,迄今海内未厌其敝。今欲违民心,追复千载绝迹,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汉书·王莽传中》)王莽听后虽然下令停止了这项“改革”,但其后果已很难挽回了。

史学界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元明以前,为什么总是北方统一南方,而不是相反。

其中原因固然复杂,但有一个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注意,那就是“自耕小农”的广泛出现。当然,这个自耕小农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自耕农民,他们身上还有不同程度的枷锁。

元明之前,北方统一南方,主要有三次:一是西晋灭亡东吴;二是隋朝灭亡陈朝;三是北宋消灭南方各国。  P20-23

序言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个王朝覆亡了,又一代代王朝兴起,旧王朝覆亡时,旧的帝王将相或惨遭屠戮,或如鸟兽散。新王朝兴起时,新的帝王将相粉墨登场,他们或狂妄自大,粗暴专政,以至于“其亡也忽焉”;或者殚思竭虑,谨慎从事,勤勤恳恳,创建出一个昌盛的帝国,直到他们的后代愚蠢无能,堕落荒淫,走向衰亡,为新的帝王将相铺垫新的舞台。这就是旧史家笔下的历史。

历史上有些帝王将相,他们是成功者。在他们的治理下,国家安定,政事有条不紊,生产日益发展,人民生活尚称宽裕。在这种情况下,帝王将相们享受他们的富贵荣华。然而有些帝王将相,或者身处衰世,虽欲有所作为,已是无力扶大厦之将倾,无可奈何地走向衰亡;或者他们本人也腐化堕落,庸碌无能,更加速了帝国的败亡。也有些帝王将相身处国富兵强之时,却自恃强大,目空一切,为所欲为,国家大事随意折腾,终至于民穷财尽,国家动乱,然后人们群起而攻之,他们和他们的国家也随之淹没在这个惊涛骇浪之中,致使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上演着一幕幕兴国大典,又弹唱着一曲曲亡国哀歌。胜利者歌舞华宴,趾高气扬;失败者凄惨悲切,退出历史舞台。如今他们都如过眼烟云,在历史的流动中消失了,然而却在史书上留下无限的盛衰兴亡的画面和无数深重的经验教训。笔者至愚,然每读史书,也“未尝不掩卷而兴叹也”,常常为古人惋惜,为古人慨叹。惋惜慨叹之余,深感历代王朝,亡,有其原因;兴,有其道理。兴与亡,有时有其特殊的原因与道理,但却常常有其共同的原因与道理。这共同的原因与道理,总结为历史的经验教训,就演绎成治国安邦的规律与法则。正如一个产业工人,他必须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遵循这个操作规程就会出精品,违反这个规程就要出废品,甚至出工伤事故。治理国家也必有治理国家的基本操作规程与法则。这个规程与法则则是在无数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遵循它,国家可能兴旺;违背它,国家必致败亡。汉代的贾谊早就说过,“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也”。唐朝的皇帝李世民也深明此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古代英明的皇帝和有卓见的将相,都善于从前代盛衰兴亡的轨迹中吸取营养,从干百个帝王将相的活动中探索治国安邦的规律,撰写出一条条治国安邦的法则。这些大量的治国经验与法则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

如今,旧的帝王将相已经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消失,但是,不是帝王将相的国家领导人依然存在。这些新时代的领导人和旧的帝王将相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的职能虽有治理国家的一面,但就其本质而言,它的职能是统治人民,镇压人民;而前者将治理国家的一面全面地展现了出来,他们正在为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和谐社会不懈地努力着、奋斗着。旧的帝王将相治理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因事过境迁,与新时代或者格格不入,或已迂腐陈旧,但如能扬弃其糟粕,体味其精华,未尝没有借鉴参考的价值。笔者至愚,学识浅陋,不揣冒昧,读书之余,随意拾掇只鳞片爪,略加论述,不敢妄称学术著作,且不登大雅之堂,但愿一遇“贤人君子”、“达官贵人”,在茶余饭后,兴致之来,拈之一阅,如有所启发补益,则笔者不胜荣幸欣慰之至。

后记

我本山野一村夫,闲来爱读古董书。

堪叹古来盛世少,昏朝转瞬即作古。

自古忠贤多寂寞,奸邪险诈翩仙舞。

欣喜风烛残年时,盼见法制与民主。

本人学识浅陋,只好淡于荣利,平生除参与他人著述编纂外,很少提笔写作,但在细读古人著书之余,亦深感古人许多显而易见的经验教训不为后人重视,甚至认为是老生常谈,不足挂怀,而行事上却一再重蹈覆辙。历史上同样的惨剧再三发生,使我心怀郁闷,常如骨鲠在喉。如今不觉已至耄耋之年,仍旧想一吐为快,于是信笔记来,希望有机会公之于世,以醒世人。如今,因爱徒张学锋教授的鼓励,并尽力经营操持,联系出版,并和他的夫人傅江一起为拙稿核对史料,订正错讹,润色文字,增补图版,配以说明文字,而我则坐享其成,这使我感激不尽,在此深表谢意。

手稿先由我的儿媳曾宙频打印成稿,她是第一个读者,也是第一个纠谬者,功不可没。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帝王将相之道/史家说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孟昭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02948
开本 16开
页数 1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5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10-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6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