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旧时的金陵
内容
编辑推荐

南京由于具有南北地域的交融性,因而南京人具有包容性。南京是开放的,能够接受外来思想,得风气之先,然而南京又明显地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时常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一个发展得很好的城市一定是移民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相互碰撞、相互融合。

本书作者旨在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有些建筑和事件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读者能有所启发和感悟。

内容推荐

南京是座著名的古都,它虽然不像北京、西安那么地具有着国际的知名度,但由于它曾是六朝都会,且一直延续到民国,因而拥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积淀。这就很像是一个昔日的贵族,虽不再那么显贵,但依然有那些个尊贵、矜持。因而,南京这座城市总是表现出一种悖论。

南京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说道的事情很多。本书作者秉着“走读历史,观照现实”的人生态度,对这座城市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目录

儒雅的郑和

失去的奇观

哲人玄奘

王安石的郁闷

无情最是台城柳

阳山问碑

夜色中的秦淮

阅尽沧桑

北极阁下说南朝

莫愁啊,莫愁

小楼留香

此处贡院独存

德国人拉贝

宫花寂寞红

孤独的南唐

金陵好大雪

谨慎的徐达

旧时王谢堂前燕

流泪的六朝石刻

梅花香如故

民国的踪迹

庞杂的煦园

栖霞叶落

绝版的城垣

万仞宫墙

后记

试读章节

失去的奇观

明朝时,在南京秦淮河长干桥东南,也就是中华门外雨花路东侧,矗立着一座被欧洲人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的大报恩寺塔。此塔可与罗马大剧院、亚历山大灯塔、比萨斜塔相媲美。塔由时任内官监太监的郑和负责兴建。郑和不仅是位著名的航海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工程专家。他参与兴建的大报恩寺塔就被公认为东方建筑中最繁华、最完美无缺的杰作。

明朝永乐十年(1412),明成祖朱棣为纪念王母碛妃,在元代慈恩寺、旌忠寺的旧地上兴建大报恩寺和大报恩寺塔。硕妃是高丽人,生下朱棣还没有满月,就被朱元璋和马皇后处以“铁裙”之刑,活活折磨致死。宫廷斗争腥风血雨,常常连亲情都不顾,何况一个妃子?朱棣夺取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为报答硕妃的养育之恩,遂借纪念马皇太后之名兴建。大报恩寺塔耗资248.5万两白银,十万良匠军工历时16年才完成这一工程。想想南京当时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何其壮观。塔为八面九级,高24余丈,用巨型白瓷胎五色琉璃构建堆砌而成,每块构件表面均塑有佛像或动物图形,塔上下金刚佛像有金身。门框均用饰有飞天、飞羊、狮子、白象、金翅鸟、莲花、昙花、蔓草等佛教题材的五色琉璃砖做成。金塔悬风铃152个,塔内设146盏大型长明灯,由百名小和尚轮流看管,每夜就要耗去灯油32千克,白天金碧辉煌,夜晚灯火通明,风铃日夜作响,十分雄伟壮观。这样的一座雄伟建筑,一则反映出皇帝老儿的挥金如土,同时也不可否认他们为后代留下了一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假如把这些金银用于无度的挥霍,恐怕什么也留不下来。中国历史上遗留的建筑,多为皇室建筑和寺庙。至于民间建筑,由于长期农耕的贫穷,大多低矮,远没有欧洲民间建筑的大气。一名美国海军士兵贝尔拉德在1844年出过一本书叫《纳米西斯号航行作战记》,书中这样描写大报恩寺塔:“由于它的完整和漂亮,以及建筑材料的质地,它高高地耸出在中国所有其他同类建筑物之上,最特殊的是它用来砌面的砖,全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瓷砖,敷上了光亮的华油质,以及装饰内部的大量金质偶像。每一层有突出的屋檐,其上铺有绿色的琉璃瓦,八角的每一角都挂有小铃。在每一面墙上,在窗门之间,墙上有小龛,其中放置了无数金色小偶像。”这本书是现代文学大家叶灵风翻译的,看上去很有感情色彩,这恐怕也是所有对大报恩寺塔的记载中最细腻的文字了。

建成后,大报恩寺塔成为南京重要的游览景点,登临者不绝于途,就是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也曾登塔放眼远眺。到我国出使、经商、游历的外国人更是对大报恩寺塔赞赏备至。只可惜的是,就是这样的一处世界奇观却毁在太平天国韦昌辉的手里。

正当太平军在西征战场取得胜利之时,1856年8月,天京城(即南京)内发生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杖责洪秀全,逼迫封自己为“万岁”的事件。洪秀全感到事态发展下去对自己不利,表面答应了杨的要求,暗地里却密召在前线的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回京救驾,韦昌辉立即率三千精兵赶回天京,包围了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和他的全家,以及部下和士兵两万多人,天京城内一片恐怖。石达开从湖北赶回,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又想杀石达开,石只好半夜逃出天京,而石家老小全都被韦昌辉杀害。韦昌辉的恶行,引起太平军全体官兵和百姓的愤慨,石达开在安庆起兵,要杀死韦昌辉。韦为了防止石达开来攻天京时在报恩寺塔上架炮轰城,不惜用火药将塔炸毁。就这样,一座举世闻名耗时16年建成的大报恩寺塔,顷刻之间灰飞烟灭,只有宝塔根部尚存,故名“宝塔根”。1854年5月底,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一年后,美国驻华公使麦莲乘坐着美国军舰来到南京,他成了最后一个看到大报恩寺塔的外国人。

我们有一万个理由憎恶韦昌辉,韦杀人如麻,引起百姓愤慨。石达开即使攻进城,要杀的也是韦昌辉而非百姓。他惧怕石达开攻城,实际上是怕石达开不放过他。他可以选择逃离,选择对垒,但他不会这么干,他斗不过石达开,那样就要丢掉到手的权力,为此他竟斗胆包天地不惜毁掉令世人赞叹的伟大建筑,让古人16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更何况石达开是否会在塔上架炮还未可知,韦昌辉是宁可毁塔也不保塔。这种人和土匪何异?我难以想象他这个灭绝人性的流氓在炸塔时有没有一点点的后悔之意。项羽当年烧毁阿房宫,引起后世永不停息的谴责,韦昌辉炸了报恩寺塔,为何竟没有人去责备一声,岂非咄咄怪事。这反映出我们对太平天国事件的评价已经影响到对其所有行为的评判。

不过,韦昌辉固然可恨,又是谁导致韦昌辉可以如此横行天京,这就要追究到洪秀全。研究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史式先生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他认为,石达开不应否定,李秀成不是叛徒,并用史实说明根本没有某些专家所说的太平天国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真正有的只是这些平等的反面。他认为,太平天国作为一个政权模式,洪、杨内讧是必然的,内讧的指挥者是洪秀全,执行者是韦昌辉,帮手是秦日纲、陈承瑢。在谈论洪秀全的历史作用时,史式认为,他并没有创建太平军的功劳,进了南京后又一头钻进深宫,安享富贵,只因积怨,发动突然袭击,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部下。他多妻纵欲,虐待嫔妃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内讧之后,提拔尊贵,宠信佞臣,倒行逆施。所以,他应对太平军败亡负责。而石达开等志士仁人正是被愚弄而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观点虽然只是学术界的一家之说,但却得到不少人的呼应,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到大接受所谓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农民起义教育的人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南京和太平天国有太多的牵扯,津津乐道的太平天国政权至今在瞻园、总统府等地还从文字到实物浓墨重彩地做着正面宣传,大报恩寺塔被炸少有指责,大约也是因为要保全所谓的正面人物的形象,为此,宁可在历史书上抹去或不提也在所不惜,这是一种悲哀。不过太平天国严重地动摇了清朝统治,打击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这也是事实。

其实,南京不仅仅只是一个大报恩寺塔毁于太平天国之手,江宁织造府等不少历史遗存也同样难逃厄运。他们忘本地将农民视为贱民,南京城曾遭受掠夺和抢劫,假如太平天国政权不是很快消亡,南京更多的古建筑遭到毁坏,更多的百姓面临涂炭,也不是不可能发生。如果说长期以来对太平天国宣传导致我们的思维定式是一个政治教育的“奇迹”的话,史式推倒了这个“奇迹”,使人们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还他们以真实。从这点说,我们绝对应当憎恶韦昌辉,是他让南京人永存遗憾。

从2003年起,南京各界重建大报恩寺塔的呼声很高,并提出了重建方案,规划占地约7.6公顷。方案有两套。第一套是整个景区由遗址公园区、大报恩寺塔区、大报恩寺庙区和庙市商业区四部分组成,其中琉璃塔位于原塔基的西北面,塔身前建水池广场。为再现金陵第一名刹的气势,在庙宇区建广场、牌坊、山门、钟鼓楼、香河桥、明代御碑、天王殿、左右配殿、大雄宝殿等。第二套方案总体风格比较简化,主要由遗址公园、塔院、寺庙等三个区域组成,努力创造明净、崇高的宗教空间。整个项目投资约6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三至五年。(P9-14)

序言

南京是座著名的古都,它虽然不像北京、西安那么地具有着国际的知名度,但由于它曾是六朝都会,且一直延续到民国,因而拥有着十分厚重的历史积淀。这就很像是一个昔日的贵族,虽不再那么显贵,但依然有那些个尊贵、矜持。因而,南京这座城市总是表现出一种悖论。

南京是属于南方的,它位于长江以南的下游地区,有着南方人的细腻与柔情。这里有江南园林,有秦淮河,有胭脂味。这里是《红楼梦》的原型所在地,金陵十二钗将江南少女的风姿表现得淋漓尽致。《茉莉花》这首名曲也诞生于南京。但它又分明是属于北方的。“金陵”二字的来历,古书上说,是楚威王认为这里有帝王气,命人在钟山埋下金子以镇之。秦淮河也是因为秦始皇要断掉南京的龙气而开通的河。自古以来,帝王之气在北方,古人认为南京有帝王气,说明这里有北方的特质。这里的人有些爽气,和苏州、无锡、常州相距只是一两个小时的车程,却没有一点点吴侬软语的影子。南京人说话大都比较直,不太绕弯子,将北方话里的“侉”兼收并蓄。南京人的火气很大,苏州人吵架,听起来是种享受,而南京人吵起来,还是躲远点好,不打就算是文明。这个城市的建筑也或多或少地体现出北方的风格,喜欢从大处着手,细腻程度不太在意,少了些灵动。

南京是有文化的,我们可以从书籍中品味到博大精深的金陵文化。在科技、宗教、文学、书画、艺术等诸多领域,南京都不乏文化大家。尽管南京历史上主要是偏安一隅的京都,但从东晋、南朝起,由于它在文化上的强势地位,却在全国具有导向性。明太祖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遂使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对此奉为圭臬,趋之若鹜。民国时期,这里聚集了全国大批优秀人才,一时间,家家抱荆山之玉,户户握灵蛇之珠。但仔细考量,南京的文化又表现在何处?一个城市的文化很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这个城市的建筑上。南京的建筑,清代以前的很少,除了民国时期的还值得一看外,其余便乏善可陈了。

南京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城市,固然,这里有明孝陵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但不是妄自菲薄,这毕竟是和北京的十三陵捆绑式增补申遗成功的。虽说是古都,但每个朝代都不长久,这就致使这里的人缺乏一种对历史的认同,不像北京、西安等古都,那里所经历的朝代都很长,人们对历史的认知度高。南京虽然历史悠久,但这里究竟表现出哪一种历史风范,问起来,人们都十分地茫然。南京的博物馆也不多,有不少的文人故居也好像没有得到太多的重视,人们好像对这些也不太感兴趣。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居民,能找到王安石故居、拉贝故居的恐怕很少,更不要说曹雪芹的了。

南京由于具有南北地域的交融性,因而南京人具有包容性。南京是开放的,能够接受外来思想,得风气之先,然而南京又明显地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时常表现出保守的一面。一个发展得很好的城市一定是移民城市,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理念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南京显然是属于原住民的,城市管理者地域性不强,更喜欢用本地人,很容易培养出排他的性格。南京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大批量外来移民,但主要是因为建都而导致的强行低层次人口的迁入。民国一灭亡,大批优秀人才就流到其他地方,这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上海却不同,它不排斥,它把一切优秀的东西都化为己有,促进了这个城市的前行。对这一点,南京是有些自大的。因此,南京人办事至今还十分重关系而不重程序,重情感而轻规章,城市建设也有些随意,缺乏统一的规划,显得较为零乱,这点不如苏州、杭州。

南京的两面性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不是在有意地贬低这个城市,毕竟自己也是这个城市的一员。对一个城市的大爱,应当指出它的不足。南京这座城市由于它沉重历史的负担,又不太会取舍,有时包袱会很重。南京正应当丢掉包袱,正确地汲取优秀的文化成分,去除妨碍其发展的各种桎梏,轻松地前行。

后记

南京是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可以说道的事情很多,本人是想通过自己的视角,对有些建筑和事件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难免贻笑大方。但说总比不说好,至于偏见、浅陋和错误,只能请读者多批评指正了。

本书参阅了《导游南京》《走遍江苏》等书籍和部分网络资料。书稿得到南京师范大学沙润教授和江苏省旅游局袁晓国先生的悉心指导和热情支持,书中部分照片由刘大健、杨宏、章晓历等同志提供,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旧时的金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232091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3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8:4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