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建筑风语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从读研以来关于建筑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并对一个个问题的看法串联起来,构成了对建筑的总体判断。

本书采用独立篇章的松散形式,叙述了作者对广义的建筑范畴的理解和体会,并讨论了建筑对生活,对社会以至以文明的意义。本书更像是一种倾谈,里面没有高深的哲理,只有对建筑的点滴所见和所闻。

内容推荐

本书采用独立篇章的松散形式,叙述了作者对广义的建筑范畴的理解和体会,并讨论了建筑对生活,对社会以至以文明的意义。书中既有对单个实例的解读,又有对风格流派历史发展的分析,还有对各类现实现象的联系对比,内容丰富、亦庄亦谐,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是一本颇具内涵的建筑理论普及读本。

本书适合建筑、室内、环艺、园林、景观等专业人士,相关专业院校师生,对建筑文化感兴趣的知识大众。

目录

前言

美学漫议

政府建筑漫谈

向堂·吉诃德致敬——兼论地区性的表达

公共建筑相要说些什么?

不知旧,焉知新——建筑史研究的语境

建筑和女人

理学院与砖塔

没有发明的创造

奇正之道

中产阶级与现代主义

设计中的“多”与“少”

城市广场的形形色色

中国传统住宅的“脉”

国家大剧院竞赛有感

世事沧桑,山水有证——北京皇家园林的变迁

帝宫中的天国世界——以紫禁城、凡尔赛宫、都铎王宫为例

生不如死

内还是外

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危机

材料的故事

后现代的善意

设计的陷阱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政府建筑漫谈

近来的一则社会新闻曾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重庆市忠县黄金镇政府的办公楼群建成,其最高位置的大会堂酷似天安门。人们大多从等级、财政、象征意义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抨击,结果如何并不得而知。这一事件从建筑的形成到形成后的社会反响的整个过程,倒是对政府办公建筑的公共属性的一个绝好例证,同时也说明了意识形态对建筑的形成具有如何重大的影响。

一群人依据一定的关系组合在一起,谋求生存,总是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来进行多种活动——议事、仪式、娱乐等,即使在人类较为原始阶段的部落时期,建筑群落中也都有一所大房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空间也越来越发达,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其类型、功能也日益细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可回避的影响。在现代城市中,由于大型集合式住宅的应用,真正的私有空间的比例是非常低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

很多时候,政府类的象征公共权力的建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占据了城市的核心位置,同时反映了社会的主导价值。我们不妨漫步古今中外的都市,造访其中的一些经典例子。在中国古代,处理政务的建筑同官员的生活建筑是布置在一起的,形成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在最高等级的宫殿建筑中也是如此。这样形成的空间关系很容易使人产生权力私有的联想,官员的公子被称为“衙内”,因为他们的确是生活在衙门之内,其中最著名的自然当推“高衙内”。在中国讲究等级的建筑传统中,宫殿中处理政务的建筑是位居顶端的,在明清时期就是紫禁城中的太和殿。但其他政府机构或地方衙署的建筑,从形制等级上看都要服从相应的规制;未必就是这一地区内等级最高的建筑,某些宗教建筑由于同皇家的特殊关系,其形制可以采用相当高的等级,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究其根本还是纳入了以皇权为主导的社会等级系统。天安门虽然雄伟但等级并不是很高,因为它是皇城的城门楼,午门作为官城的城门,其等级在封建时代是要高于天安门的。当然在新中国的历史中,天安门有其特殊的政治地位,在某些时候替代了原来的午门的功能,成为国家领导人检阅的观礼场所。在古代并没有天安门广场,此处是千步廊,廊内存放了粮食和木材,象征国家富足。廊的东西两侧则是六部衙门。整个区域通过严整的轴线和空间序列达成了威权的表达,昕谓“天子不重威无以安天下”,就是这个意思。在这种形势下,显然衙门不是老百姓可以随便进去的,门口有衙役,官员上堂要呼成,都是渲染一种威严的气势。这个时候谈政府的公共服务是不现实的,通常情况下,这些建筑也不能称之为公共建筑,虽然在某些时候,百姓可以旁听审讯,但是衙门更像是官员的私有领地。

在欧洲的传统中,世俗权力的建筑直到中世纪以后随着平民城市的兴起而开始走向前台。希腊时期的城市中就有相当规模的城市公共中心,但通常分为集市和圣区,圣区中是大量的供奉不同偶像的神庙、祭坛和宝库。希腊的露天剧场是著名的,西方戏剧的源头即在于此,但在当时戏剧也是服务于宗教的。市政厅的规模很小,偏居一隅,值得一提的倒是他们的集会建筑——会堂。会堂是处理公共世俗事务的所在,在小城普瓦涅,居民只有4000人,但会堂可以容纳6000人。显然,从这样的建筑规模可以看出当时的确是自由民的全民民主,每个人都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的可能。而罗马时期给今天的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万神庙、斗兽场、圆形剧场、大浴室、皇帝的宫殿和纪念广场,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元老院在这些遗迹中没有占据显要的位置。在蛮族入侵,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欧洲大陆经历了几百年的教会神权统治,教堂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建筑。而一旦生产力得到恢复,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的中产阶级开始谋求自己的政治利益,逐渐形成了不受制于教会和封建领主的市民城市。这样的城市培育了资本主义的力量,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后世城市的发展。其中的不少城市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比如意大利的锡耶纳,它的坎波广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迷人的广场之一。小城的建筑很密集,只有在教堂和市政厅前有围合感非常好的广场。意大利人把广场当作城市的客厅,人们大量的日常活动都在这里进行,因此广场成了城市中最重要的没有顶的建筑,这座建筑的墙就是四周将其围合的建筑。坎波广场是个梯形广场,市政厅占据了南侧长边的中央,除了一座高高的钟楼赋予其特定的标志性之外,建筑并没有过分渲染自己的特殊之处,而是追求同周边建筑的整体性,恪守在此作为“墙”的本分。公共建筑通过对公共空间的完美塑造实现了自己的公共性。同样类型,给人们留下更深刻印象的是成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陆续建成的建筑构成了欧洲最美丽的客厅。除了圣马可方堂和钟楼引用了特殊的造型,形成一个焦点外,其余的建筑仍然是一种线性的延续。总督府和公共图书馆相对而列,都使用了长长的柱廊,在建筑和开敞的广场之间增添了一个半室外的过渡层次,如同黑与白之间的灰色,使得人与建筑、广场之间的关系更为融合。这里建筑是为广场服务的,是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服务的。总督府没有摆出成严的架势,在这座因航海贸易而繁荣富裕起来的城市,它引用了不同文化的建筑语言,哥特式的尖券、伊斯兰的几何纹样、欧洲古典的柱头,编织得华丽而迷人,透露出神秘的异域风情。拥抱大海的广场用建筑诠释了这座城市的性格。人们并不在意总督是谁,但人们无法忘怀这座美丽的建筑,它的谦逊造就了这里最伟大的广场,时光的流逝也不能抹去它的丝毫光彩,反而让人们兴起无言的感叹,感叹之后又难免有此怅然。P20-P25

序言

《建筑风语》的书名颇引起编辑李亮先生的不满,因为我的名字中有一风字,所以他认为这是我个人膨胀之故。书中都是我的文章,个人化的倾向是不必遮遮掩掩的,但这里并没有自大的意思。一则,书名说明了是谁写的文章,比《方晓风建筑文集》这样的说法要谦卑得多;二则,所谓风语是有一点喻意在里面的。俗话有“风言风语”一词,表示一时流行的某种说法,但未必确切、真实。截取风语一词,表示这里的东西是个人看法,一得之见,另一方面这些内容都有历史性,是一时的看法,未必正确。大家有兴趣可以看看有这么一种说法,但不必太过认真,以为是什么真理。另外,我一直认同建筑是一种语言的观点,她一直在述说,在不同的人群中交流,不管内容如何,她有这样的功能。但她的语言又具有极大的歧义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幻,此时的奢华可能成为彼时的庸俗,此时的清高也可能成为彼时的矫情。她所倾诉的内容本身也具有不确定性。

本人的研究方向是建筑历史与理论,也做过一些实际工程项目和概念性的提案,浸淫在建筑这一行略有些年头,完整地经历了中国大地突飞猛进的这二十年。从学生时候的懵懂无知,到一度的迷茫、丧失判断力,从业的这些年很大程度上是在思想的煎熬中度过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一个聪明人,学得慢,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以为一定有什么深意或必然性、内在的规律等等,但又不得其解。及至学习了建筑史之后,视野打开了,看问题的角度也多元了,渐渐对于建筑的本意有所领悟,判断力也就慢慢有了。起码不会人云亦云地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了。世界之大,建筑的情况也是无奇不有,但任何建筑现象背后都有它的现实基础。因为建筑毕竟是要耗费大量财富才能完成的,这限制了它的个人化色彩。就像自然界一样,虽然我们目前不能完整地确知它的规律为何,但我们坚信冥冥之中一切都有安排。建筑的审美不能求同,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思索。

本书的文章是自己从读研以来关于建筑各方面问题的看法,有点杂,也不求专。对一个个问题的看法串联起来,构成了我对建筑的总体判断。徐志摩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体系的形成是以蜘蛛结网来形容的,东鳞西爪地积累多了,就形成了自己的一张网,看似散漫,却围绕着一个中心,时间长了才能有些眉目。这里的一些文章已经是几年前的东西了,看法没有变化,因此就收录进来。我这些年来一直关心的话题是建筑同文化的关系,文化是通过何种途径在建筑中显现出来?我们又如何在建筑中解读出文化的内涵?《红楼梦》又要重拍,红学在社会上也掀起了轩然大波,我在潮流的裹挟中读了几遍红楼梦。《红楼梦》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事物之一就是大观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而纷繁的建筑世界不知要比红楼大出多少倍,这其中的故事和趣味是难以言表的,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始终只能处于管窥的境界,不必讳言。盲人摸象一直是个反面教材,意即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可悲的是这是人类无法逃避的一个缺陷,其实这个事实并不可怕,几位盲人只要能倾听别人的描述,相互配合他们还是有可能知道大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本书更像是一种倾谈,里面没有高深的哲理,只有对建筑的点滴所见和所闻。感谢出版社的支持和李亮先生的努力,也感谢我所在的工作单位以及我的家人,他们让我得到心灵的平静,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可以有这么多的话题。

方晓风

2006年10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建筑风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方晓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440910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9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49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70
19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