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哈佛经济学笔记(2)
内容
编辑推荐

由陈晋编著的《哈佛经济学笔记(2)》既承继了第一本《哈佛经济学笔记》的文风,还凸显了四个特点。一是进一步深入经济学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诞生与演变”一章,专门介绍了斯密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讲解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二是继续拓宽国际化视野。本书专门有“开放经济学”一章,分析了“荷兰病”、“最佳货币区”、“主权债务问题”等,并生动描写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困境,解读了希腊危机的影响等。三是介入了经济与社会领域,推出了“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和“文化经济学”等章节。四是新闻性更强。

内容推荐

由陈晋编著的《哈佛经济学笔记(2)》是一本用记者的视角记录2009-2010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学方式、课堂互动和治学精神的书。《哈佛经济学笔记(2)》不同于教科书,不咬文嚼字,没有繁杂的技术性公式,更强调直觉的作用,深入浅出,突出经济学理论的现今意义和实际应用。

目录

第一章 开放经济学

 第一节 国际金融中的“新时尚”

 第二节 防御“荷兰病”:价格信号与政府调节

 第三节 机械货币政策与人为货币政策孰优孰劣

 第四节 因地制宜地选择汇率政策

 第五节 拿捏资本市场开放程度

 第六节 再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左右为难

 附:解读希腊危机

第二章 有关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

 第一节 美国医疗体制现状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的医改思路

 第三节 右派经济学家的异议:应该“国退民进”而不是“国进民退”

 第四节 模拟联合国峰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可行吗

 第五节 西方医疗体系的横向比较与历史演变

 第六节 美国医疗体系的演变过程

 第七节 美国最新一轮的医疗改革

 第八节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

 第九节 模拟美国国会投票:为什么医改举步维艰

 第十节 州政府控告联邦政府

第三章 经济学的诞生与演变

 第一节 斯密生活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斯密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三节 斯密的洞见

 第四节 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

 第五节 宗教信仰对当代经济政策的影响

第四章 文化经济学

 第一节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资本与家庭纽带

 第三节 社会资本与政治制度

 第四节 一个值得拿诺贝尔奖的题目

第五章 美国社会动向

 第一节 对后《哥本哈根气候协议》的两种思路:斯达文斯的期待与库珀的预言

 第二节 如何改进美国能源政策

 第三节 揣测萨默斯离任缘由及奥巴马的处境

 第四节 如何培养领导才能

 第五节 格林斯潘反思金融危机,捍卫货币政策

 第六节 全球资本主义经得起全球危机吗

 第七节 美国还有实现“美国梦”的土壤吗

 第八节 索罗斯对话桑德尔:

 第九节 桑德尔讲道德准绳:我们应该做什么正确的事情

 第十节 哈佛前校长谈“有关幸福的政治”

第六章 校园新闻

 第一节 哈佛首任女校长就职讲演:大学的责任

 第二节 高等教育何去何从

 第三节 2008年哈佛本科生录取率最低:高等教育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区别

 第四节 哈佛投资损失史无前例

 第五节 经济危机中的哈佛大学

 第六节 哈佛管理公司主席答疑

 第七节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第八节 2008年毕业典礼三则

 第九节 2009年毕业典礼三则

 第十节 2010年毕业典礼三则

附:在哈佛学习三年后的心得体会

后记

试读章节

2009年8月下旬大热了五六天后,天气突然凉爽起来,哈佛大学随即在9月2日开学了。从仲夏酷暑到秋高气爽,中间似乎没有过渡。学生的思想也没有“转弯子”的时间,日程安排根本容不得他们回味暑期生活的丰富多彩,就必须立即转变角色,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

教授们都是有备而来。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课程设置和文献目录,一般都长达八九页;大量的习题作业接踵而来。杰弗瑞·弗兰克尔(Jeffrey Frankel)在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开设的“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高级宏观经济学”(Advanced Macroeconomics For the Open Economy)也不例外。弗兰克尔简短介绍课程的目的和设置之后,进入正题。

第一堂课是关于汇率变化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弗兰克尔花了不少时间推导货币贬值可以减少贸易逆差的马歇尔—勒纳条件(Marshall-Lerner Condition)。这之后的丽周时间全部用来推导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让学生理解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在固定汇率机制下和浮动汇率机制下对经济的影响。接下来的四周时间用来讲解货币与通胀的关系,小的开放经济体(small open economies)和汇率机制。弗兰克尔归纳的“旧五条”

有了这些知识背景,学生可以理解弗兰克尔2009年9月在《金融与发展》杂志(Finance and Development)上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国际货币中的旧去新来》(What's “n” and what's“out” in global money)。在这篇文章里,弗兰克尔总结了五个“过时的”东西,指出了五个取而代之的“新时尚”。

第一个时尚很好理解:发展中国家越来越重要,而G7不包括发展中国家,所以其重要性会被包括发展中国家的G20取代。

第二个时尚与国际经济学中的“不可能三角形”(impossible trinity)有关。任何国家不可能同时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完全开放的资本市场。也就是说,这三者不可兼得。一个国家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二者,完全放弃第三者,这种情况比较极端,叫角点解(corner solutions)。一个国家也可以在三者中有不同程度的取舍,例如,资本市场既不完全开放,也不完全对外关闭;汇率既不完全固定,也不完全浮动,而是在两者之间(intermediate exchange rate regimes,例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managedfloat);同时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

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学界普遍主张,完全浮动汇率或完全固定汇率总的来说比在以上三者中模棱两可要好。自从2001年以后,“反潮流”逐渐成为主流,越来越少的经济学家倾向角点解,而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成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汇率政策一直就是在两者之间摇摆,既不完全固定,也不完全浮动。

第三个时尚是“操纵汇率”的指控被逐渐淘汰。“操纵汇率”自1988年以来成为美国法律中的一个说法,从更早的时候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章程中的一条。在2004—2008年间,中国成为第一个面对这种指控的主要经济大国。那些主张中国放弃紧盯美元的汇率政策的美国国会议员现在应该对自己当年的指控后悔了。如果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停止购买美国国债,美国的日子就没有现在好过。美国人要逐渐认识到,中国既然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就会对美国的行为有所限制。

取代“操纵汇率”,同时又可以影响汇率的概念是“外汇储备”。仅仅在两年前,西方经济学家就给国际收支盈余的国家上课说:“你们的外汇储备太多了,没有必要。”现在我们看到:正是那些被上课的国家——大量囤积外汇储备的国家——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较好地渡过了2008年这次经济危机。P3-4

序言

《哈佛经济学笔记》于2010年夏出版以后,深受中国读者欢迎,成为最畅销的经济类图书之一。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有幸成为本书推荐者之一的我很高兴。确实,当我们看到曼昆教授如何以美国总统顾问的角色,说服美国众议院要看到中美贸易的必要性并分析美国制造业工人失业主要是美国国内的原因时;当我们看到有着美国财长、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和哈佛大学校长丰富经历的萨默斯教授从全球化角度讲解世界重大事件时;当我们看到曾任美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费尔德斯坦教授剖析美国各项经济政策时,不得不感叹这些学者的国际化视野、丰富的阅历、深刻的见解和客观的态度,受益很大,启发很多。

在我们的期待中,作者推出了《哈佛经济学笔记2》。这本书,既承继了第一本《哈佛经济学笔记》的文风,还凸显了四个特点。一是进一步深入经济学基础理论。如“经济学的诞生与演变”一章,专门介绍了斯密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讲解了经济学教科书的变迁。二是继续拓宽国际化视野。本书专门有“开放经济学”一章,分析了“荷兰病”、“最佳货币区”、“主权债务问题”等,并生动描写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困境,解读了希腊危机的影响等。三是介入了经济与社会领域,推出了“医疗体系的政治与经济”和“文化经济学”等章节。四是新闻性更强。第二本笔记的后半部分扩展到美国社会动态、天下大事以及哈佛校园生活,还包括毕业典礼嘉宾对毕业生富有人生启迪的谆谆教导。其中很多内容,如果不是经历哈佛多年熏陶,或没有对专家学者的深刻理解,都是捕捉不到也总结不出的。

可以说,《哈佛经济学笔记2》既信,且达,也雅。它有记者的客观中立,没有记者的感性发散;有学者的系统深入,没有学者的枯燥古板;有翻译作品的尊重原意,没有翻译作品的晦涩难懂;整体风格深入浅出,流畅自然。这本书在帮助我们克服语言障碍、文化障碍和博览群书的时间限制等方面,都起着良好的作用。当然,并非所有章节的内容都同样深入透彻。我相信,随着作者不断地探索和积累,“哈佛笔记”专栏会更上一层楼。

李晓西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国务院研究室宏观经济研究司原司长

2011年4月3日于北京师范大学

后记

2010年暑假,当我在北京的亲戚得知我刚刚出版《哈佛经济学笔记》的时候,他们的即时反应是:“哎呀,世界上经济学的书太多了,不少你这一本儿。”我想起在曼昆讲授经济学原理的最后一堂课里出现的喜剧演员鲍曼(详见《哈佛经济学笔记》中第31页“曼昆答疑和‘神秘来客’”)。鲍曼是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讲师,但他的真正兴趣是当喜剧演员,借机讽刺经济学。他爸爸对他说:“你不可能成为喜剧演员,因为没有需求。”他回答:“我是供给派经济学家。”

我也可以如法炮制,说自己是“供给派记者”,心甘情愿为读者送货上门。这当然是“走捷径”的回答,但亲戚提出的问题很严肃:我为什么要在众多经济学著作中再加上一本,争夺读者有限的视线和宝贵的时间?我要扪心自问,认真作答。

首先,视角独特。从记者的视角出发,《哈佛经济学笔记》不需要读者有很多经济学背景,从直觉的角度解释理论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上学的时候,有人问我,你心里的楷模是谁?我一脸空白,完全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人到中年反而变得有理想、有目标了。文字浅显简洁,道理深刻精辟的《纽约时报》专栏记者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帮助读者咀嚼经济时事的《金融时报》专栏记者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还有激浊扬清、气势磅礴的《财经观察》(现《财新观察》)专栏记者胡舒立,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哈佛经济学笔记》不但出自一个记者手笔,而且还是一个没有中国社会经验的记者之作。“一张白纸”的好处是没有城府、没有偏见,最大限度地保持客观中立。至于这张白纸上的图画是不是最美的,还要靠读者自己评判。

其次,地点独特。哈佛大学本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独特(理由详见前文《在哈佛学习三年后的心得体会》),但它的确云集了很多专家学者。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我想利用哈佛这个基地走近,也希望走进他们的思想。

再次,内容独特。我想弥补自己在当学生学习经济学时看不到,也想不到的东西,涵盖更切身的生活体验,更宏大的思想框架,更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更全面的人文精神。北宋哲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不是空话,而是真话。

第一本和第二本笔记都是从几门哈佛本科经济学课程出发,揭示教授向年轻学生传达的主要信息,只有在第二本书后半部分包括其他方面的内容。今后的“哈佛笔记”专栏还要拓展到经济学外的内容,一如既往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此外,在文风方面,我追求“简单的复杂”,避免“复杂的简单”。我曾经帮助不少学生修改过论文。一些学生的问题在于把简单的思想复杂化了:把原本一段话的内容写成好几段话,把原本一页纸的内容写成好几页,甚至十几页。其中部分原因是要“凑字数”,满足学期论文要在15~20页之间的要求。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想“显得复杂深奥”,不但篇幅长,而且语句也长,似乎不这样就表达不了他复杂的思想。其实大可不必。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对老师来说一清二楚,完全不必装饰。

把复杂的思想变得清晰明了,同时又不丧失其复杂性,应该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贝多芬的音乐就有这个特点:博大精深、变化莫测的乐章中包含了很多朗朗上口的乐句,令人记忆犹新,情不自禁地佩服他怎么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精湛的音乐。贝多芬真正做到了“简单的复杂”。这就是为什么他的音乐耐人寻味,他的魅力经久不衰。

有好奇心的驱动和时间的积累,我能看到希望。当然,我也为努力工作而付出了代价。我先生多次出差可以带家属,我选择不去;孩子的学校多次组织活动,鼓励家长参加,我选择不参加;多位朋友问我为什么不给他们打电话或在网上聊天,我无言以对,不是我不关心他们。我为自己的自私而惭愧。如果“哈佛笔记”专栏在过去三年半中还有一些成绩,那成绩一定属于他们,任何不足都是我的责任,欢迎读者朋友指正。

陈晋

2011年1月23日

于美国剑桥

书评(媒体评论)

《哈佛经济学笔记2》所涉及的不少问题又是中外学者目前都非常关心的现实问题,而且陈晋有意识地注重体现专家学者看问题的思路和思维框架。如果读者对经济学思维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感兴趣,阅读第二本笔记可能会在学术上得到更多启发。

余永定

如果说,陈晋的第一本书《哈佛经济学笔记》把我们引进哈佛经济学的学术殿堂,那么她的第二本书则是立足于经济学,推开门窗,让我们放眼世界,巡游经济学科之外的广阔天地——既深察社会动向,也感悟人生哲理。

黄范章

在众多有关哈佛的书籍中,《哈佛经济学笔记》以其独特的视角与丰富的内容崭露头角。这个系列作品比记者报道深入,比学者论文有趣,比翻译作品流畅,有多方面优势。作者在哈佛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经历不是一年或几年,而是十几年持之以恒,潜心学习,对经济学的价值及人生哲理颇有体会,年轻学生、学者都会从中受益。

李波

《哈佛经济学笔记》为我们搭建起一座沟通中国学生与哈佛课堂的桥梁,使中国学生能够聆听哈佛大师们的谆谆教诲,领略科学智慧之光。那些在哈佛有过学习经历的读者也会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内容充实,条理清晰,视角也很好。作者详略得当,没有因为过度注重细枝末节而影响其对外国学者整体思路的把握。

彭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哈佛经济学笔记(2)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49827
开本 16开
页数 2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2
出版时间 2011-07-01
首版时间 2011-07-01
印刷时间 201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0-49
丛书名
印张 17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5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