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水里的光阴似箭--茶与女人/大家茶坊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有关茶文化的通俗读物。喜欢喝茶的朋友可以看看本书。该书文化底蕴深厚,有理论,有故事,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可读性均较强。

内容推荐

大凡茶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就茶论茶,另一类是茶叶蛋的做发,吃到嘴里是当饭当菜的蛋,你也看不到茶叶的模样,却时不时有茶滋味浸出来。茶叶蛋的高明在于,你将蛋吃下去,最后留在嘴巴里的却是茶叶的味道。这一套丛书应该就是茶叶蛋的做法。

目录

开场白

风花雪月飘逸至茶水苏州

虎丘山品茗:云在茶香

唐寅墓地喝茶:阳光正浓

画舫喝酒,园林吃茶

花色茶香倘佯在寂静乌镇

坐坐,看看,吃茶:乌镇的清晨与黄昏

说说菊花这种茶

黑与白、静与寂:茶叶沉落杯底

眉飞色舞水女人

青青碧螺:好女人是一杯茶

张家姆妈早点:两块黄松糕,一杯花茶

阿秋的午饭:三明治加奶茶

忽然想你的夜里:老爱卖茶水

香香茶艺馆之夜晚:茶色生香

国色天香茶男人

龙井少年: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安吉白茶:安静的心何时回到故乡?

红茶、乌龙:香气扑鼻,殷红一片

花茶果茶:谁的颜色在飞?

老虎灶:男人的茶水经

盛茶器皿:红花配绿叶,好马配好鞍

宜兴带回一把紫砂壶:蝴蝶忙采花

玻璃杯:冰心一片在玉壶

园林里的盖碗茶:天上人间

吃饭的碗用来喝茶,蛮爽

另类的喝茶工具

有一天很闲,假如你在某地喝茶

上海街头的一杯下午茶

想象青海湖边有一座茶馆

云之南:茶马古道,茶叶飘香

去普罗旺斯喝茶

喝茶的时候,光阴好似流水飞快

栀子花开:来一壶玫瑰花茶

冬天的第一场雪:铁观音啊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的高山云雾

女人花倚在红尘中:慢慢地喝黄山毛峰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今天你喝什么茶?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代后记)

试读章节

         唐寅墓地喝茶:阳光正浓

唐寅墓坐落在苏州郊外一个名叫横塘的地方。关于横塘,最著名的是建于明代的横塘水陆驿站。驿站至今还存有遗迹,独立寒秋,在大运河边上听流水之无声,观白云之飘忽,看日子之庸常,叹人生之漫长,成为江南古驿站的一个范本。所谓遗迹也就是横塘古驿亭,一只亭子孤零零地站在河边,欲说还休的样子。

说起横塘,那句词也很有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再有就是唐寅墓了。因为开阔,因为地偏,阳光在唐寅墓那里显得特别慷慨。出手大方的阳光,没头没脑地照在墓地上,暖烘烘喜洋洋,让人觉得死去的日子并不像传说中那般清冷。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去唐寅墓喝茶,是一种休闲更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尚,时尚得要命——你还别说,胸中没有丁点墨水,情调上没有几刷子,你敢斗胆跑到唐寅墓喝茶?

唐寅墓地,阳光正浓,风景也不错,最可喜的是院墙外面的一片麦地,麦穗金黄,麦芒尖锐,闪烁着喜悦的光辉,像是在昭示着什么。心情愉悦着,坐下来喝茶。喝什么茶呢?放小电影一样,先来看看唐伯虎生前喝过什么茶,我们如法炮制就行,既吉意森森又风情万种,还不用动脑筋。  

胶片一:唐寅三十六岁那年,画画,写诗,喝酒,影子一样在家里逛出逛进。诗画倒有所长进,偶尔能换些米钱回来,博爷娘一笑。妻子经常摔东摔西,骨子里嫌贫爱富。桌子上倒是搁着一把紫砂壶,但那是唐老爷子喝的老炒青,唐寅不屑一顾更不屑一吃。

胶片二:唐寅在喝茶,慢功出细活般地在喝他喜爱的乌龙茶。又是“关公巡城”又是“韩信点兵”地弄了一气,终于他拿起闻香杯,深情款款地闻了又闻。他哪里是在闻香,分明是在和茶叶窃窃私语呢:心心相印,白头到老。快喝茶吧,不然妻子就要吃干醋了。仿佛睡过去一样,唐寅手里抓着闻香杯,沉沉地定在那里不动。时间好像过去了一百年之久,唐寅缓缓站起来,此时太阳已西沉,黄昏柔和的光线使唐寅心里涌动起莫名的忧伤:人生苦短而爱情苦长,罢了罢了,就喝茶吧!唐寅想起来要察看一下乌龙茶的汤色,还好,汤色金黄,香气缭绕,既有绿茶的鲜浓,又有红茶的甘醇。顶顶重要的是,茶叶底是绿叶红镶边的!

胶片三: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唐寅相中了他一生中最心仪的住宅——桃花坞里一套宋人留下的别墅,虽已破败不堪,但仍有土山、池塘,风景也好,尤其是一棵要开未开的桃树,引起了唐寅的怜爱。唐寅决定搬过去住,那就是著名的桃花庵别业。期间,发生了很多事:首先是妻子终于离他而去,再是唐寅觉得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桃花庵了,一步也不想离开。院子里种了许多花草树木,桃树是首选,又有牡丹、莲花、竹子。春日,园内花开,阳光也好,唐寅就邀请沈周、祝枝山、文徵明等人过来饮酒喝茶,赋诗作画,赏花看景,其乐融融。

但是,真不好意思说出口,茶是越喝越浓越喝越多,茶叶是越喝越粗糙越喝越蹩脚,有什么办法呢?唐伯虎又不会做生意开小店什么的,日子窘迫也在所难免。乌龙茶不喝了,那副精致的茶具也差点被妻子卖掉换成米、油。就凑合着喝绿牡丹或者茉莉龙珠吧,也是不错的两款茶:绿牡丹在杯子里缓缓开出团团花朵时,唐寅作了一幅楸风纨扇图》,并题诗云: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说得多么贴切!世态炎凉,红尘黑尘,唐寅看不够似的喜欢。再去喝茉莉龙珠,心情随着茉莉花香的溢出,慢慢变得开朗起来。

胶片四:那首有名的《桃花庵歌》并不是在桃花庵里作的。离桃花庵不远有一条廖家巷,巷内有唐寅祠,殿堂数进,殿后有唐寅《桃花庵歌》手迹石碑:“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唐伯虎在诗里说得花好桃好,现实生活中他是越来越潦倒越来越不堪,自作诗云:“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妻子就笑他:“痴子!罢了罢了。笋价再贱我们也买不动,余下的钱先要买米。”唐伯虎的心酸可想而知:春暖花开的苏州城里,家家饭桌上都有一只香喷喷的腌笃鲜:咸肉鲜肉加上新上市的春笋,苏州人一直要吃到春笋落市为止。唐伯虎把门关关好,省得闻见隔壁人家腌笃鲜的香味,拿起一只冷山芋,又伏案作画。最作孽的是,曾经不屑的老炒青,现在也摆上案头,宝贝似的喝一口紧接着再喝一口——也只能这样了,看破红尘爱红尘,唐寅自有自己独特的活法。

唐寅墓和苏州其他的名人墓一样,该有的都有了。令人惊奇的是唐寅塑像两侧悬着的一副楹联:“问唐衢痛哭何为?纵使青云无望,却赢得才子高名,在将相王侯之上;继宋玉招魂之后,此番苍墓重修,更装点横塘美景,替湖山花月增妍。”

痛哭何为?横塘美景。才子再高名,青云也无望。一代才子唐伯虎怀抱夭夭之桃,谢幕之后,隐身不见。

茶水里的光阴似箭,飞逝而过。拂一拂衣袖,擦去千年尘土,揩一揩石桌,我们且就着阳光喝茶。

就喝唐寅曾经喝过的茶,不为什么,就因为我们同是红尘中人。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生活烦琐日子,恍然觉得唐寅就是我们的表哥或者表叔表爷之类的亲亲眷眷。  

在墓地喝茶的好处是,可以说很多话,也可以一句话不说——亲眷唐寅除了笑眯眯地看我们吃茶,他不会开口说话。喝过乌龙喝绿牡丹,喝过茉莉龙珠再喝老炒青,阳光越喝越浓,麦子越喝越黄。正午好时光,人生好时光。亲眷唐寅啊,不怕你笑话,我们当中有一个人端来了一锅子腌笃鲜,油汪汪的汤水在墓地里显得格外奇特,鲜肉是鲜肉,咸肉是咸肉,竹笋是竹笋,汤水是汤水,油汪汪地汪在那里,等你来吃。

可那唐寅根本不屑于这锅腌笃鲜,他举着一把暗黄的茶壶说:“有茶就行,我喝茶。”

我们就一起喝茶吧,趁着阳光正好。

P18-21

序言

现在,我要为这一套丛书说几句开场白。

开场白是开会前说的话,我就当是开会了。买了这些书的读者是代表,借到这些书阅读的读者是列席代表,各位代表大家好!

大凡茶书分为两类,一类是就茶论茶。就茶论茶也分两种:一种是一网打尽式的写法,好比《水浒全传》,如果一百单八将是各地名茶的话,《水浒全传》是谁都不能拉下的。另一种比较由点到面一叶知秋,比如《景阳岗打虎》,说的是武松的故事,《水浒全传》里也有这一章节,单单将这一段提出来写全写细,这里的武松差不多就是龙井或者碧螺春吧。

另一类是茶叶蛋的做法,吃到嘴里是当饭当菜的蛋,你也看不到茶叶的模样,却时不时有茶滋味浸出来。茶叶蛋的高明在于,你将蛋吃下去,最后留在嘴巴里的却是茶叶的味道。这一套丛书应该就是茶叶蛋的做法。这几位作者都是文人,都不是茶博士或者其他茶业工作者,选择烧茶叶蛋,说白了就是扬长避短。

三言两语七嘴八舌,指东打西天南地北,有茶说茶无茶说事,这就是“大家茶坊”,就是在品茗和解渴之间的趣味和快乐。

说起话来分几点几小点是很干部的套路,我现在选择这个套路是图方便,是将这样的程式搬来用一下,就不用考虑结构的事了。

接下来我们把作者的情况简单说一说,只好也分两个方面了,一是文字作者,二是书画作者。

《茶话会》的作者是薛亦然。好多年前,他撰写了一本和苏州文化有关的书,是丛书里的一本。陆文夫先生不止一次说起,这本书写得好,是丛书中最好的一本。我说这话的意思就是,好多年前亦然的文字就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这算不了什么,算得了什么的,是到了这个境界还能进步。

文章达到一定高度并不难,每个人都有一个山峰,每个人都能登上属于自己的山顶,问题是到了山顶之后怎么办,亦然兄用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到了山顶之后能生出翅膀飞起来的作家。

《茶水里的光阴似箭——茶与女人》的作者是燕华君,燕华君本名叫颜燕华,去掉一个“颜”字,添上一个“君”字,似乎有点不求外在表面文章,注重自身品质修养的意思。有些人的文学感觉是磨炼出来的,有些人似乎只是活动了一下手脚就能把握住文字的韵味了。燕华君应该是极具天赋的那一类。

《泡泡文人泡泡茶》的作者是赵丽娜,她是能够感受文字光彩并且在自己的实践中不断追求、探索的作者。她生于常熟,客居台湾多年,虞山炒青包含的风土人情以及冻顶乌龙蕴蓄的山高水长,使她有了特殊的感触以及别致的表达,茶里的文人和文人里的茶,真是抽刀断水似的区分。

《茶客》的作者是陶文瑜,怎么说呢,他是一个热爱写作的作家,并认真负责地完成了这个稿子。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插图的作者。

先说说韩黎坤老师。有关韩黎坤老师我手头刚好有一篇读了他画集之后的读后感,就摘一些附在下面吧:“扉页是一扇大门,序言是纱帽厅。序言的作者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他是纱帽厅里第一个客人。穿过纱帽厅就是第八页,第八页是韩黎坤笔下的石头,这一块石头,是立在堂前的主人。也可以将《韩黎坤画集》当成章回小说来读,那么石头和梅花就是其中的男女主角。第九页是梅花第—次亮相,梅花是刚入贾府的林妹妹,石头就是宝玉了。沿着这样的思路看第十页,石头和悔花正好在园子里读《西厢记》呢。”

为什么说韩黎坤笔下的石头是漂泊的石头呢?我觉得这些石头飞翔或者行走,哪怕就是实打实地站着,也有一颗漂泊的灵魂。韩黎坤画的石头,是一些正在赶路的石头,它们走在回家的路上。  韩黎坤是苏州人,后来他去了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在去中国美术学院之前,他已经是声名赫赫的画家了,现在呢,他已经是声名赫赫的老画家了。

说完了韩黎坤老师,再来说说车前子。车前子以诗歌、散文安身立命,但我以为他的国画小品不在诗文之下,这么说吧,论功力他不如齐白石,但说到艺术境界和趣味,他和白石老人伯仲之间吧。

最后一位是陶文瑜,倒不是说他的字写得怎么好,但他实在是欢喜写。建议出版社不要将陶文瑜的书画习作列入定价,就算是随书赠送的小礼品吧,相当于去商场买一台微波炉搭送的两只塑料碗,这样大家心里都过得去。

这个开场白有点像影视剧前的人物表,回到原来的说法,就是《水浒全传》式的做法。出版社规定写两千字,我数了一下,再说一句“谢谢大家”,刚好差不多。

谢谢大家!

后记

           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因为茶

“因为茶”,这三个字我喜欢。

语出陶文瑜一本写园林的书。简单的道理:因为茶,而不是因为其他什么。一个偶然的原因,我对茶多了些了解。春天,走到三万昌茶庄时,自然而然就进去了。这边看看,那边问问,甚至还拿起一块1922年的普洱茶闻了闻,俨然一副行家的样子,自己不觉得,倒把店堂里的人吓得不轻,直到我说:“称二两顶谷大方。”店堂里的人才松了口气。

回到家,烧水,泡茶,一杯2006年春天的新茶就这样呈现在面前。喝一口,真的是仪态大方、风情万种啊。

茶叶在洁净的玻璃杯子里起起落落时,就想到“三档响”这个词。“三档响”是苏州人的发明,称烟、酒、茶三样东西样样精通的人。“三档响”的人一般来说精神很好,两眼炯炯,牙齿发黑,脸色也是说不清楚的那种。如果将烟、酒、茶打比方的话,我这样想:抽烟好比坐飞机,腾云驾雾是肯定的,赛过活神仙也是肯定的,唯一的坏处是离地面高了点,所以危险系数那是相当的高。好处也是显而易见:据说女人的香水味能唤起男人的情欲;同样,男人的烟草味更能唤起女人的爱欲。喝酒呢,是一个热闹的话题。可以把它和坐火车相比。喝酒要人多,越多越好。人山人海,喘不过气,是不是有点像过节时的火车站?有人家结婚,要你瞎起劲,喝啊喝啊,喉咙响得像火车汽笛,还直冒白汽。人家新婚,你只是一个陪酒的,你喝醉了你活该;做丧事了,你不想喝酒,哪能容你不喝酒!喝啊喝啊,人家一边哭还一边喝着,你好意思不喝?哐当哐当的声音从上车一直伴你到睡觉,睡着了还响,要命。喝茶好比坐船,除了慢一点,几乎没有什么坏处。眼睛里有风景,脑子可以想事,有文化的人带本书看看,风雅的人甚至还可以吹吹笛子什么的。坐船呢既缓慢又古老,这两点与喝茶一事特别相似。当你坐船或者喝茶时,最好能够忘记时间。忘记时间,慢慢地坐着船,慢慢地喝着茶,你才能慢慢地开心起来。

记忆当中坐船去某个地方好像只有数得清的几处。一是去杭州,坐的是夜航船;一是去苏北,大机帆船,水路要走三天;一是去苏州附近的小镇,诸如周庄、同里。坐过许多船,到过许多地方,至于去哪里,去干什么,同去的有些什么人,却记不清了。一直印在脑海里且和坐船有些干系的细节倒是有几个,说出来听听:

船上一般来说都很干净,地板被洗刷得发白,真的可以赤脚在地板上走来走去。一个男人,已经不年轻了,沧桑的手,一上船就摸出一支笛子来吹,旁若无人的样子倒惹得别人不敢多看他,吹的曲子是《小二黑结婚》。一个老头子,捧一只很大的搪瓷杯子,里面晃满乌黑的茶垢和茶叶。他美滋滋地喝着茶,好像很开心,从船头喝到船尾,手里还拎着一个竹壳子热水瓶;同样是这个老头,眼睛里一直汪着一滩水,吓我一跳。现在,我的眼睛偶尔也会汪起一滩水时,倒不慌了。

把烟、酒、茶比作坐飞机、坐火车、坐船,仔细想想还是十分贴切的。

因为茶,让我想到了很久以前的事。这样的事,可不可以叫做茶事呢?我想是可以的。

与茶有关的事都是茶事。我们的一生要遇上多少茶事,因为茶,茶事会越来越有趣,这是我们的造化。

评弹心情

寒冷天气里,又想起父亲。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父亲好像喜欢这种阴沉沉的天气,他乐呵呵地倒上一杯黄酒,边喝酒边听评弹。于是,在一片叮叮咚咚的琵琶弦子声中,我们家的冬日晚饭拉开了序幕。  当时,父亲在苏州评弹团做一份行政工作,虽然从来没有上台演出过,骨子里却是百般地爱着这个剧种。父亲原是山东人,学的又是布店生意,也不知哪根筋搭到了评弹上,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父亲个性温和,和评弹倒是有着相通之处。父亲一心想把评弹的雅致和唯美灌输给他的两个女儿,无奈,我们的心有多么轻狂,不屑于听倒也罢了,还说听评弹是老年人的专利,哼哼哼的半天也没说全一句话。

对于评弹的认识,我和许多人一样,仅仅停留在弹词开篇《蝶恋花》上。现在稍稍有了点评弹知识,才知道《蝶恋花》高亢、向上的曲调与真正意义上的评弹相去甚远。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父亲已去世十年,终于在某一天黄昏,我无意中听了一段《莺莺操琴》。

《莺莺操琴》是名家蒋月泉的代表作,唱的是《西厢记》里的一段:“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

蒋月泉的“糯米腔”恍然让我想起父亲的苏州话,又糯又甜,拖着长长的尾音,是那种典型的好好先生。无可奈何花落去,父亲已远行,唯有在听评弹的时候,我还能略略窥见父亲的音容笑貌。

之后,我又邂逅了一些评弹名曲:徐调《新木兰辞》、严调《密室相会》、张调《彦页大照镜》,等等。张调《颜大照镜》,说那颜大面孔长得丑,吓得小姐“上下周身零碎动”,很有趣。

听评弹其实是一种心情,恬静又安谧。找一个安静的下午,放下窗帘,泡上一杯好茶,最要紧的是保持心底无烦事,然后定定心心地坐下来听评弹。

听着听着就会上瘾,一次次地跑音像店,或者干脆买一张票进书场听一回书。在苏州,这样的书场很多,本地电视、广播每天也都有固定的评弹节目,有一大批爱好听书的阿爹好婆,像忠实的哨兵一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岗位上,风雨无阻。

我寻寻觅觅地辗转于苏州的各家书场,听书是幌子,我幻想着,如果有一天,我会在哪家书场偶遇我的父亲,他老人家头戴呢帽,笔挺的中山装,眼睛眯着,嘴巴里哼唱着蒋调《玉蜻蜒》。我拿不定主意,是喊他呢还是不喊。

笨小孩

有一个称呼送给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笨小孩。

奶奶不疼姥姥不爱,爸爸妈妈睁一眼闭一眼,更兼自己笨出特色。也罢,笨小孩渐渐长大成人。成长如蜕,蝴蝶代表自由,因为蝴蝶永远没有家。笨小孩代表60年代,因为60年代的人既单纯又质朴,仿佛一件式样简单的衣裳,除了可以穿其他都忽略不计,甚至连颜色也可以不要!

1960年代,世界历史的大背景是:性解放、人类成功登上月球。中国的60年代又有些什么呢?饿,首先是饿,饿得心慌;其次是贫,一贫如洗;最后是忙,大人忙工作,小孩忙着玩——笨小孩扎堆玩,也算一大风景。从未繁花,且自生活,星星是穷人的钻石。回想从前的生活,《原始宗教》里有一句话特别能说明问题:“原始人类的基本着眼点是食物、繁殖和死亡。”食物、繁殖、死亡,我们在上个世纪60年代直面的就是这三种生存状态。

食物是匮而又乏,记忆里有两只菜好像黑天鹅绒底子上的珠片,明明灭灭闪烁其词,欲说还休的样子。一只是煎荷包蛋,另一只是炒青菜。红烧肉浓油赤酱,它是过年和盛大节日即将来临的报喜乌。“繁殖”一词倒也实事求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念经的有兄弟姐妹一大帮人。新老大,旧阿二,缝缝补补是老三。脸色暗黄,瘦得麻秆似的,下着一条两截甚至三截颜色的裤子,脚上一双解放鞋,在巷子里窜来窜去玩“官兵捉强盗”,心里的快乐盛得满满挡不住似的要溢出来。死亡来得比较缓慢与突然,在我们眼里,它近乎一种残酷游戏:看死人啦!隔壁好婆搁在门板上,嘴巴上搽着红颜色。去看哪,好看啊!

人笨怪刀钝,60年代的笨小孩,想起来就叫人发笑。令人吃惊的是,笨小孩们歪歪斜斜地长大,并且秉持着祖辈传下来的宠辱不惊的处世态度。吃惊之余,心里松了口气:笨小孩呀,这回总算笨到了点子上。

做一个诚实的人,没有才华不要紧,没有财富不要紧,但是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是所有笨小孩无师自通的人生哲学。为了诚实地生活,真正活在自己的感觉里——不好意思呀,就是笨笨拙拙的感觉嘛,笨小孩们放弃了很多东西,很多机会。岁月走到今天,笨小孩一不当心变成了笨伯,他们手心里紧捏着五颗玻璃球:工作、财富、朋友、爱情和健康,倾其一生所有了,脸上是望不到边的滚滚皱纹和沧桑。70年代上来了,80年代上来了,连90年代都在跃跃欲试。笨小孩们无奈地说:我们得回到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东西要放整齐,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永远不要打人,要始终保持一颗好奇的心。

没错,这只童谣就是送给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笨小孩:“小猪问妈妈,幸福在哪里?妈妈说在尾巴上。小猪怎么也咬不到。妈妈告诉它:只要你一直往前走,幸福就一直跟着你。”

这一回,笨小孩总算听明白了。

之后,笨小孩拿起桌上早已凉透的茶水,—饮而尽。

清茶一杯过大年

烟花图案在夜空竞显得格外寂寞,这不是烟花的错,实在是天空太渺,太茫,望不到边的样子。欢乐夜晚,大年三十的夜晚,走在寂静的街上,没来由地想起一个句子:比烟花更寂寞。

年年过年都是一样:吃、闹、看、走、玩、说、睡。今年不想这样了,特别想过一个人的大年。年初一起来,懒懒地坐在沙发上,不想动:终于没有朝九晚五了,整整七天都能睡到自然醒——想象退休后的幸福生活也不过如此吧!吃下糯米圆子和年糕之后,阳光已经照到客厅的地毯上。这款名叫“彩虹”的地毯,在太阳底下闪着一圈圈的光晕,迷离万分,好像我从前的那些时光,七七八八地透出一点喜气。

找出一个宜兴茶壶,放入茶叶和三枚青橄榄,泡茶。脑子里是一些远远近近的事,茶已慢慢喝淡,青橄榄甜津津的味道沿着舌头越跑越近,已是下午,想到晚上又要看过年的烟花,心里没来由地摇过一阵伤感:烟花烟花漫天飞,你为谁妩媚?周作人认为,生活要有意思,必须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比如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等等。周作人追求的是小趣味吗?但是你又能说它们不是趣味吗?谁能忍受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朝九晚五啊?真要疯了!

晚上,鞭炮的声音显示着年的威力。喝下一碗热粥,就着炒青菜、煎年糕、成咸的醉蟛蜞,窗外的烟花已迫不及待地妖艳开来。一个人的大年有点奢侈,一个人的大年有点节俭,一共才花了五元钱:年前,上街买了三枝竹子,青叶子黄叶子,浓浓地印出夏天;嫌清淡,又随手买了一枝粉红玫瑰。把这些植物插在灌满水的、长长的玻璃瓶里,才有了些年的意思。

黑暗中相逢

家人从六安出差回来,带回一袋茶叶。呵呵,是六安瓜片呢。不客气,五月的惊喜就直接来自六安瓜片了。

这种茶,在唐代被称为“六安茶”,在明代被称为“六安片茶”,到了清代才被正式称为“六安瓜片”。想想还是古人风雅,一个茶叶名横改竖改的,烦不烦呢!

六安瓜片冲泡之后,颜色是那种让人心里吃一惊的青色,而且还蛮好喝的,口感不错。“黑暗中相逢”,是一个朋友在MSN上的名字,我拿来用用,正好映照我此时的心境。

就是这样的感觉。黑暗中相逢,不说话,也看不清他的眼睛,不管了,先抓住他的手再说别的。

说什么呢?

说美国有一首歌《遮荫树丛》,蛮好玩的:“我习惯在城市街道上走动,现在我暂且晃荡一回,而找不回我的快乐,直到我搬到乡下去。现在请静静跟随着我,我在小径上骑车,远离城市喧嚣,在那里所有的猪都有尾巴。”

今天我是否告诉过你,我既喝茶又听歌的,自顾自地风花雪月着,一面想象着与他在黑暗中的相逢。这样喜悦的事,因为茶,变得更加缥缈、深远起来。

“你的脸孔像一处风景”,倒不如说一杯好茶像一处风景来得贴切。风景在远处:平原、大湖、山岳、弹坑,你在近处,在黎明,在天色昏暗时,在黑夜中。

我知道你在哪里。

不喜欢听热闹,不喜欢看喧嚣,远离声色,对犬马也不感兴趣。你在黑暗中独自站立,有时站成一阵风,有时站成一场雨,想站成什么就会站成什么,随便你。你对自己说:“在那里所有的猪都有尾巴。”

“黑暗一转身,黎明看得见。你是为我而出现,相信这直觉”。

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比如喝一杯远道而来的青色的六安瓜片,比如在黑暗中与某个人相逢,比如你的脸孔像一处风景,比如在那里所有的猪都有尾巴,比如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写到这里没有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水里的光阴似箭--茶与女人/大家茶坊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燕华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865095
开本 32开
页数 16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1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49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浙江
211
134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1:3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