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丛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及博士论文提要这四部分,每篇文章都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英美文学中的有关人物的某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广开言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也为我国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学者“共同追求真实评价”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学术平台。
| 图书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6辑) |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论丛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文学理论及博士论文提要这四部分,每篇文章都视角独特、观点鲜明,充分反映了我国学者对英美文学中的有关人物的某些深层次的问题的思考。阅读本书,不仅有助于广开言路,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而且也为我国从事英美文学研究的学者“共同追求真实评价”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学术平台。 目录 英国文学 英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评析 “小时光老人”和铁路时间——解读《无名的裘德》中的铁路意象 翻新经典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及两个当代重写文本 “中国画屏”上的景象——论毛姆眼里的中国形象 后殖民超小说中宏大叙事的碎片化 经济个人主义与拜物教——论笛福传记小说中的人物原型 显像与隐喻——解读品特的《哑侍者》与《看管人》 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及其实践 论拉德小说的隔离型情节结构 美国文学 优先叙事——解读卜哈拉蒂·穆克基的小说《好女儿》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当代美国小说 《满洲候选人》与洗脑——从冷战幻象到反恐幻象 美国犹太小说中的两种基本人物类型 从《臭鼬时辰》看作者意图在诗歌评论中的作用 传统价值体系与现代伦理话语的悖论——评菲茨杰拉德长篇小说《人间天堂》 《喧哗与骚动》的叙事渐进性及其意义 美国莫里森研究综述 琵琶后面的真容——田纳西·威廉斯作品中隐匿的同性恋主题 文学理论 自传审美论 论后经典叙事学的排他性与互补性 博士论文提要 离经叛道——亨利·米勒“三部曲”的超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康拉德政治三部曲研究 找寻话语的坐标——一种复杂性文学话语理论 论汤亭亭小说中文化系统对华裔男性身份的影响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6辑)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李维屏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44605359 |
| 开本 | 32开 |
| 页数 | 327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278 |
| 出版时间 | 2007-09-01 |
| 首版时间 | 2007-09-01 |
| 印刷时间 | 2007-09-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32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I106-53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0.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上海 |
| 长 | 204 |
| 宽 | 141 |
| 高 | 15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2100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