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辛词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书为《国学文化经典读本》之《苏辛词精萃》,主要收入了苏轼、辛弃疾各五十首词,并对每首词作了详细地解析,相信本书对青少年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容推荐

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词坛的双璧,前后辉映,光照千秋。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在辛弃疾的手中完成初步的豪放词派(亦称苏辛词派)的组建。本书收入的就是苏轼与辛弃疾的词,各选其中的五十首进行详细讲解,每首词都有题解和注释两部分。

目录

前言/1

苏轼词选(五十首)/15

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17

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19

满庭芳(蜗角虚名)/21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2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6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28

满江红(江汉西来)/31

念奴娇(大江东去)/34

沁园春(孤馆灯青)/3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39

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41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43

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46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48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49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51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53

南乡子(霜降水痕收)/55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58

望江南(春已老)/60

望江南(春未老)/62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64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66

洞仙歌(冰肌玉骨)/68

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69

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71

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73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76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78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80

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81

采桑子(多情多感仍多病)/83

永遇乐(长忆别时)/85

永遇乐(明月如霜)/88

行香子(清夜无尘)/90

行香子(携手江村)/92

行香子(一叶舟轻)/94

虞美人(湖山信是东南美)/96

虞美人(波声拍枕长淮晓)/98

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100

减字木兰花(春牛春杖)/102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4

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106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108

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109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11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113

蝶恋花(春事阑珊芳草歇)/115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117

念奴娇(凭高眺远)/119

辛弃疾词选(五十首)/123

摸鱼儿(更能消)/125

沁园春(三径初成)/127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129

清平乐(绕床饥鼠)/132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133

满江红(蜀道登天)/136

满江红(过眼溪山)/137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139

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142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144

念奴娇(我来吊古)/147

念奴娇(近来何处有吾愁)/150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152

定风波(少日春怀似酒浓)/153

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155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156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157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159

木兰花慢(老来情昧减)/161

祝英台近(宝钗分)/163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165

霜天晓角(吴头楚尾)/167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168

南歌子(万万千千恨)/170

清平乐(茅檐低小)/171

清平乐(绕床饥鼠)/172

满江红(直节堂堂)/]74

满江红(倦客新丰)/176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178

贺新郎(老大犹堪说)/181

贺新郎(细把君诗说)/183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185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187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189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191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193

贺新郎(绿树听鹈鸩)/195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197

沁园春(杯汝来前)/200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202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203

踏莎行(进退存亡)/204

汉宫春(春已归来)/207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209

洞仙歌(婆娑欲舞)/210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212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213

永遇乐(千古江山)/215

江神子(暗香横路雪垂垂)/218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219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221

后记/223

试读章节

水调歌头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1)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2),使就声律(3),以遗之云。

【题解】

这首词是根据韩愈的诗作《听颖师弹琴》改写而成,隐括是指依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将原诗进行修改,使其符合词的文体形式。苏轼在改写韩愈原诗时,在内容上做了一定修改,表现出词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从起笔到下阕“一落百寻轻”都是描写音乐的种种关感,相比较韩愈原诗,在“琴诗”的特色上更为鲜明,结构上也更为紧凑。该词虽是描写无形之音乐,但因为诸多比喻的运用,勾勒出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形象宛然;加之全词较为匀整的五字、六字句(除换头三句外),行文写法上都可见苏轼“以文为词”的尝试。

序言为这首词的来龙去脉作了说明,故起笔不多著一字,直接描写音乐声起。以听众的种种联想来抒写音乐。琵琶声渐起,犹如灯光如豆,隐约听见一对爱人在窃窃私语,间或夹杂着低低的怨语,似乎两人互相嗔怪,时而低声拌嘴,时而又亲昵如初。指刚开始时乐音轻柔宛转,时断时续,略带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突变到激进昂扬,就如铮铮武士,在战场催发的阵阵鼓声中,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在激昂的音乐之后,“回首”两句,声音渐转沉郁苍茫。以景色写声情,如在夕阳下回首天尽头的最后一抹晚霞,似飞絮飘满晴空,在不可捉摸而又若有若无的感觉中怅然若失。接着音乐声变得清脆明快,如百鸟齐鸣,宛转啁啾,明媚的春光和煦的风,众鸟声音和谐,唯独没有听到彩凤的呜叫。最优美动人的高潮似乎还没有出现,但已经在逐渐酝酿。声调越来越高,仿佛在向着悬崖峭壁的最高峰一步步艰难地攀登,时时艰难,处处险阻。突然间音声急遽直下,仿佛登攀者一落千丈,坠入深渊,未卜生死。听众正沉浸音乐的想象当中,为之担心不已时,琵琶声戛然而止,令听者激动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指间风雨”,指弹奏者技艺出神入化,能遣风调雨;“肠中冰炭”句,写音乐对听者的巨大感染力,时而感觉彻骨之寒、时而又如烈火焚身;时而激愤得坐立不安,时而感动得泪水涟涟。以至于在曲子结束后,听者已经处于凝神痴迷状态,再也无泪可流了。“无泪与君倾”,较原诗“湿衣泪滂滂”,含义更为丰富。

词人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摹写音声,如在目前,生动传达出乐曲的感情色彩。充分利用通感的手法,调动听觉、视觉等感官的参与,把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且富有变化的有形事物,在充分表达韩愈原诗韵味的基础上,也赋予了该词永久的生命力。

昵昵(4)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5),弹指泪和声(6)。忽变轩昂勇士(7),一鼓填然作气(8),千里不留行(9)。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10)。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11)。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12)。烦子指间风雨(13),置我肠中冰炭(14),起坐不能平(15)。推手(16)从归去,无泪与君倾(17)。

【注释】

(1)韩愈《听颖(ying)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减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2)隐括:原为木匠所用来矫正木、竹等弯曲的工具,这里引申为把韩愈所作诗的原有内容和体裁改写成词的形式。

(3)使就声律:使它符合音律。这句意为韩愈的诗不能配乐歌唱,经过修改后的词,符合音律,适合歌唱。

(4)昵昵(ni):亲密的样子。

(5)恩怨:恩爱。怨,出于相爱而产生的互相责怨。尔汝,不拘形迹,不分彼此,这里指彼此很亲昵。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6)弹指泪和声:转瞬工夫又由彼此的亲昵变成了假意的哭闹。

(7)轩(xuan)昂:昂扬,高昂。这里指士气高涨。

(8)一鼓填然作气:即一鼓作气,趁着士气旺盛时,一举击败敌人。填然,鼓音。

(9)千里不留行:这与以上三句都是形容音乐高昂,感情激越。是韩愈原诗中“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的改写。

(10)青冥(ming):指天空。“回首”二句是指音乐的意境阔大。

(11)“众禽里”句:乐声有如百鸟齐鸣,而独独凤凰不鸣。韩愈诗原为“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这里语意有所转变。

(12)“跻(ji)攀”两句:写高低音的突变,音乐声慢慢升到最高音时,突然跌落到最低音。这种落差较大的音阶对比往往表现情感的剧烈变化。

(13)指间风雨:比喻琵琶弹奏者演奏的乐曲。

(14)肠中冰炭:比喻听众内心感情的激烈变化。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四:“孰若当世士,冰炭满怀抱。”P28-30

序言

近年来,人们逐渐提倡学习“国学”。所谓“国学”,是指在学术层面上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上一个世纪,我们经受过许多折腾,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饱受摧残破坏。在今天,痛定思痛,提倡学习国学,这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修养,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是有着积极的作用的。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历代的心血,世世相传,层层过滤,积淀成深厚的文化传统。在学术层面上,文化传统贯串、渗透于哲学、文学、史学等人文学科的各种著术中,凝聚成影响全民族意识形态的血脉。当然,其间有精华,有糟粕。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则是我们必须吸取的营养。只有继承、吸取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才有可能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

回首近百年,欧风关雨,吹渗神州,这对促进我国走向现代化,有其积极的一面。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不能故步自封,死抱传统。我们应该把世界上一切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财产,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在以开放的态度面向世界的同时,我们更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过来,发扬下去。越是全球化,越要民族化。只有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外来的文化养分,我们才有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有可能走在全球化、现代化社会的前列。

让青少年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国学,是当前全社会特别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健康成长。君不见,在我们中间,有知识而没文化的人,所在多有。其实,没有获得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也不可能真成大器。庸庸碌碌者,捉襟见肘,寸步难行,遑论“走遍天下”!

即使对那些有志于从事科技事业的青少年来说,学好专业知识,与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学好国学,这两者绝不矛盾,更不会互相排斥。相反,接受了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了思维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增进了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反会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试看我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苏步青、李政道等等,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都与从小便接受国学的熏陶有关。深厚的文化根基,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的巨大的推力。这一点,我国的优秀科学家在总结学习的成功经验时,常引以为傲。对莘莘学子而言,前辈学人的体悟,值得认真地思考。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学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同样是重要的。例如国学中提出的礼、义、廉、耻,忠、孝、仁、爱等观念,经过重新诠释,完全可以运用到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至于优秀文化遗产中所呈示的辩证的思想,人生的哲理,美好的文句,优雅的仪态,都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我认为,学不学点国学,对人的素质、知识的培养,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快慢之分,雅俗之分。因此,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适应全球化、现代化的需要,为了对付日趋激烈的竞争,提倡学点国学,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实在是很有必要的。

学习国学,最好的办法是从娃娃抓起,让青少年从小就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有所接触。启蒙教育,对人的成长,关系至为密切。当然,传统典籍中某些概念、语言,青少年未必了了,可能是囫囵吞枣,但这不要紧。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青少年会逐步弄清它的真义;而那些优秀的文化养分,会渗入他们的肌肤、血管,成为他们生命的部分,让他们有可能更好地健康成长。

我们这套丛书,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一点国学而编写的。我们很愿意把我国文化遗产中发人深省的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文,上至孔子老子,下至鲁迅冰心,有选择地向读者们介绍,并且稍作简明扼要的说明、注释。我们希望,广大的青少年能够从这套丛书中,接受到祖国优良文化传统的教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材。

暮春三月,杂花生树。让我们这一块深受岭南文化滋润的土地,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

2006年3月于中山大学

(黄天骥,中山大学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家)

后记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龙榆生先生曾写过一篇《选词标准论》,从历史上的选本特色到当今选本的方向都做了相当细致和准确的分析。我曾努力照着龙先生的几点要求操过一回选政,编著了一本唐宋词的选本。在编选过程中才深深体会到选本编纂之不易。若要适应各方口味,兼收并蓄,这样的选本往往被视为没有特色;若坚持某一标准来去取,又容易遭致眼光偏执的批评。《乐府雅词》存雅不存俗,《草堂诗馀》存俗不存雅,结果在词学史上造成的争议便也特别大。所以是取一路风景,还是存一地景观,对于操选政者确实是一件颇费斟酌的事。我本人在1999年编完唐宋词选本后便对编选选本一类的东西心存畏惧了。

但情况往往是会变化的。大约是今年六月下旬吧,我在雨中骑车回家,在中山楼前的那片还算茂密的树林旁边遇到李中生教授,他告诉我中山大学中文系拟编辑一套面向中小学生的“国学文化经典读本”,嘱我编选其中《苏辛词精萃》一本。说实话,我是略有迟疑的,原因之一是怕编选本,这点前面已经说过了;之二是“精萃”两个字太沉重,怕承担不起。但因为是系里的工作,又直接面对着敦实而温和的李教授,个人的畏惧和担心实在不成为理由,所以我还是很愉快地接下了这份任务。

我在暑假期间比较系统地浏览了苏轼和辛弃疾两家的词,两人词合起来近一千首,我从中选了一百首作为选目。但我自己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逐首注释分析,我的两位博士生倒是对词和词学一直很有兴趣,于是便想到约请他们来合作完成。承他们同意,并经过近三个月的努力,终于将这一份初稿呈现在读者跟前了。这同样也是我们师生情谊的一份见证。

本书的具体编撰情况如下:由我选定主要词目和撰写前言,并负责撰写以下作品的注释和题解:苏轼词作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永遇乐》(明月如霜)、《行香子》(清夜无尘)、《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等十五首;辛弃疾词作有《摸鱼儿》(更能消)、《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祝英台》(宝钗分)、《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清平乐》(茅檐低小)、《贺新郎》(甚矣吾衰矣)、《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千古江山)、《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十一首。苏轼的其余三十五首词的注释和题解由博士生刘兴晖负责撰写,辛弃疾的其余三十九首词则由博士生袁志成负责撰写。词目编排以《全宋词》本苏轼词和辛弃疾词为序。袁志成和刘兴晖为此花了不少时间查找资料,揣摩词心词境,斟酌文字。最后由我通读全稿,修改润色定稿。我们恳切地期待着读者朋友的批评指正。

彭玉平

2005年11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辛词精萃/国学文化经典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玉平//刘兴晖//袁志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49680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22.844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4: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