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罂粟花谢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迷恋她简直达到了无法想象,难以自拔的境界,而这所谓的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从我爱上她的十几岁到我踏进坟墓的那一刻。夕阳西下,映山了整个天空,我又想起了你为我哭泣的那张脸,多年以前的,再也不曾出现的那张脸。一个致死不渝的男人,一个美丽动人的女人,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一个聪慧纯真的妹妹,他们在阴错阳差之间渐行渐远,编写出一段悔恨终生的故事。

内容推荐

抛开树根我抚摸命的忧痕,他们说:“这一圈一圈的斑痕,叫做年轮。”我站在荒草丛生的高岗,望着脚下岁月碾过的青春,想起几年前你撩起秀发倾国倾城的微笑,如果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我回到过去我愿意花费一生过寻觅。

试读章节

颠簸的火车行进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直直地坐在这里看着窗外的景色。玻璃窗外的一切一闪既没,没有了得到也没有了失去。

“快要到了。”我看着说话的女友,不知道为什么会和她交往,只知道她那张秀美的脸颊像极了那个人。不明白为什么半年以后这个我既不是很爱又不是太恨的女友就会成为我的新娘,只明白那个我一生都想要娶的人早已经音信全无。

在站台上摸出香烟,想起了韩义和苏旭抢着给我点烟的画面,女友从我的裤兜里掏出火机。雾气腾生,就像是我那耿耿于怀的心事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坦白地告诉自己:那一年,我弄丢了所有我爱的人。

西站还是原来的样子,跟我在北京时没什么太大的变化,蜂拥而至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火车依旧是原来的火车,这里依旧是原来的这里,只是人,已不是那些人。

站在我自己的土地,想起我自己的过去,这一刻,我哭了。

“老师我要NN。”“什么?撒尿。”全班一团哄笑,还没等老师同意,韩义就捂着下体朝门外跑去。韩义1米9几,走起路来遥遥晃晃,甚是惹人注意,可他却漫不经心地在操场上浪荡,脑袋不住地晃动,显然是在找什么人。

“你丫怎么那么熳!我都快吃完了”韩义的嘴上下蠕动咀嚼着一根儿油条。

“那老师挺漂亮的,多赏了她两眼。”我抢过剩下的半根儿一齐塞进嘴里。

我俩在操场上溜达,身处一个崭新的环境,而我们自己依然是旧习难改,吊儿郎当地在此虚度光阴。比起那些书呆子我从不为那些只是为了几张试卷的所谓知识而百感焦急。

“你们俩去哪了?”

“起晚了,吃早点来着。”

“给我站住,让你们俩进来了吗?!”

“我让我自己进来了,有什么话坐下再说。”

老师把粉笔用力地在讲台上捻,面目狰狞地瞪着我们。

韩义拿起方便面说道:“今儿的早点巨难吃。”

旁边的女生想乐又不敢乐,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你给我出去!”“干嘛出去呀?我吃我的你讲你的,我不打扰你。”“你现在已经打扰我了!”老师的唾液溅出,满脸的皱纹像是龟裂的痕迹。

“那我就无能为力了,要不你也来一口?”韩义把泡好的方便面挑得老高说道。

“你……你……”老师气冲冲地摔门而出,谁也搞不清她到底要说“你”什么。

“这就对了,你给我出去!”

我俩去隔壁班借书,恰巧碰到那个被韩义气炸的老师。“老师好!”韩义提高八度地挑衅。那老师旁若无人地转身即走。“这就是人民的好教师,真没素质,还教书育人呢。”“这老师忒不是东西,巨厉害。”隔壁班的男生插话道。“就她!被我们遛得跟小猫似的。”那男生把眼睛瞪得个灯泡儿似的盯着我。我一打量他,一张尿包脸,大体上是三脚踹不出一屁的主儿。

苏旭趁着下课在那欺负一女孩儿,他是我军训时认识的狐朋狗友,我们走正步的时候教官把我俩拽出去单练,我问为什么,教官说因为我们擦汗来着。当时一听都想乐。不知为什么,教官一直在那儿骂苏旭,可能因为他那样儿太帚了。P1-2

序言

素不相识的徐大地带来他的一本厚厚的小说《罂粟花谢》,这是只有18岁的作者的处女作。看得出来,在这本厚厚的小说中,徐大地为他喜爱的事业在做着筹划:“现在万事俱备,只差这个序言了。”他希望我能够为他这本具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做一个序。

18岁的作者坚执而腼腆,书的沉重令他有些不安。这是一个花朵般放肆盛开的年龄,豆蔻年华的徐大地应该还在读高中吧?在这个年龄,很多孩子还在为考试而焦头烂额,还在学着写作文,而这个徐大地,却已经试着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试着用文字在思考爱情,思考人生。尽管有些稚嫩,有些单弱,但花一样的年龄,花一样的语言,足以描述花一样的生活。

推算起来,徐大地出生于1988年,应该归类在“80后”作家群中。“80后”作家群,这是一个非常煊赫、非常青春、带着巨大市场影响力的群体。身位“80后”一代的这些少年,不同于这个国家的任何一代。这是一群没有经历过贫困、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幸福少年,生活在一个和平和发展的年代,他们的话语里洋溢着幸福与感恩,但同时,也正是由于这种和平,他们这个集体呈现着信仰上的缺失,呈现着对责任的逃避,历史的虚无和现实的迷茫也很容易地在他们并不成熟的头脑中转变为拜金或者滥情,在这种意义上;他们的成长或许比经历过战争和贫困的前辈更艰难,告别伊甸园的挥手瞬间也许要用尽一生,甚至一代人的力气。

颠簸的火车行进着,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就坐在这里看着窗外的景色。玻璃窗外的一切一闪即没,没有了得到也没有了失去……不明白为什么半年以后这个我既不是很爱又不是太恨的女友就会成为我的新娘,只明白那个我一生都想娶的人早已经音信全无……雾气腾升,就像是我那耿耿于怀的心事和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坦白地告诉自己:那一年,我丢失了所有我爱的人。

小说的开始满目沧桑,怀着与年龄不相称的老气横秋,“我”一一个少年在回忆往事。因为有了爱,所以有了失去;因为有了失去,所以有了回忆;因为有了回忆,所以有了遗忘;因为有了遗忘,所以有了成长。这似乎是行进了一辈子的故事,在小说中则是在瞬间完成的一18岁的少年偷吃禁果,告别了伊甸园,这个故事那么短暂,记忆的碎片却好像永远也打捞不完。

“80后”文学创作,特别是爱情文学创作,在渐次经历了憧憬、激情和幻灭之后,开始呈现出明显的玩世不恭的味道,对感情的流放和对情爱的自由表达成为这个运动最后的主题和标识,满脸稚气的作家们开始比那些深谙情事和性事的作家们更加无所顾忌地谈论和记录那些由于以往的伦理束缚所避讳的观念和行为,在作品流畅的爱情叙述与悬浮着的优美华丽的表象下,我们被带入了一个愉悦理想的世外桃源式的伊甸园假象中,大自然是亲切、理想和单纯的,以“爱”为纲领的世俗情趣、短暂的欢笑与眼泪、放纵的性爱要求、自恋式的性爱场景、反叛式的自读、旁若无人的同性间的柔情与温馨……被理解和定义为一种健康的享乐精神。这种创作模式近来风头颇健,大为受众看好,并大有滥觞之势。“80后”文学,在这条羊肠小道上,似乎-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徐大地的中篇小说《罂粟花谢》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比较有趣和值得分析的青春文本。这是一个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并已经被我们烂熟于心的男欢女爱的故事——在一个男孩的一生中,初恋女友的突然离去成为他致命的一天:

站在我自己的土地,想起我自己的过去,这一刻,我哭了。

这一天以其独特而鲜明的方式为他的生活划上了一个句号,一切嘎然而止。于是,一切便以这一天为标志,在这个男人回忆中次第铺开。追随着作者平淡而冷漠的叙述,我们的目光缓缓地滑进故事里。故事开始了,一名中学生(大学生?)的爱情从狭小的班级开始了——这是每一个过来人都会遇到的故事——朗俊潇洒的男生和漂亮多情的女生之间,爱情在悄悄地抽着小小的、懵懂的芽。故事的开头——一个结尾已预先揭示的故事,注定整个事件要在这个结尾所预示的感伤、怀旧和失落的气氛中进行。在这种气氛中,一种价值观悄悄登场:爱情的缺席使这个爱情故事无法完整和被拯救。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为我静静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她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在哪里呀  

幸运的是我曾陪她们开放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想她

啦啦啦啦啦啦啦她还在开吗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你们就像被风吹走插在了天涯

她们都老了吧她们还在开吗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作者用朴树的这首歌作为小说的结束,也作为人物命运的结束,故事在歌声中充满了象征意义。一个关于忠贞和爱的特写镜头的定格,一个表面和谐的伊甸园式的恒久景象,一切都快乐而简单明了,幸福和沉醉仿佛只是以单纯的爱为代价的,这让人不自觉地想起瓦托的《发舟西苔岛》美是可引发人憧憬的并似乎触手可及,他的优雅而从容的田园画品使人摆脱了苦难而琐碎的生活景象,从而将感情和心灵诉诸梦境般的美好生活,人们在如画的景致中散步、集会、舞蹈——这本是一个感伤的主题,带着稍有些轻浮的快乐,因而很容易使人痴迷和沉醉。在这种迷醉中,“火车依旧是过去的火车,这里依旧是过去的这里,致使人,已不是那些人。”过去的一切在这里被毅然决然斩断,从此,他便注定了再无归处,救赎的故事也被斩断了归路,自己的命运便永远延宿在他的掌握之外了。

我们一直在试图寻找着一种可能,让文学的界定成为拯救现实于危命的良方,但我们总是饮憾而归。

这种拯救的艰难与延搁是不言自明的。文学经过几次,冲锋和迂回却仍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要提高文化品位,一方面又不能丧失生活实感;一方面要扩大作品的内向性,一方面又要保持故事的可读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文学,由于商品经济的冲击,更使它蕴含了越来越多的异质成分,文学开始打破了英雄神话的幻觉,从而向平民化、个性化、平实化靠拢,于是任何固定的、传统的观念和价值变得可疑起来,文学从而着手创造与以前时代迥异的言说方式为自己的存在辩护。

在这本18岁作者创作的不无稚嫩之气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文学对于自身变化的坦荡调整。应该承认,义利之辩是中国社会转轨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一直是以这种对义利的注释为核心。长期以来,我们所执著的是一个“人皆君子,言必称义”的时代,以义所代表的审美的、伦理的人生态度常常遮蔽了以利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所向往的传统理念与人性人伦合一所达到的高度写意的大手笔。然而,步入现代社会,当商品信息和经济关系被纳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议事日程中时,传统理念与新的意识形态的冲撞使得我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伦理观念不再作为终极价值。于是商品精神取代了人生智慧,连带人本身的一切附庸也成为商品,生活构架简单明了,人同人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一个市场。在这种背景下,文学也接受了商品意识的融合并将它变为一个强大的精神同盟,这种意识形态的相互渗透终于使文学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并保持其原有独立思考的纯粹性不再可能。这恰恰是徐大地在《罂粟花谢》所极力表现的观代人,尤其是年轻人,需要生活实感。

这是一个18岁的“麦田守望者”,是一个真正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青年。文学本是寂寞之道,需要文学工作者毫不犹豫地推开身边的嘈杂与诱惑,更专注于心灵的倾听和诉说。可是在这个愈来愈关注自身利益,愈来愈渴望速度和实用的时代,还有谁能够耐得住几十年的清修和寂寞,去从事一个也许终生看不到名利的事业呢?在今天文学如此萧条的境况中,徐大地所怀有的沉默坚守与冷静开拓显得尤其可贵。细读他的文字,干净而甘甜,澄澈而纯粹,透明而温馨,仿佛夏夜中的月光,我们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我们永远无法想象一个没有了这月光的世界,该是多么的无趣,多么的惨淡。

古人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自古至今,这平凡的愿望是最不容易如愿的。人生无常,分秒之间,万物在变。也许,永恒的,是心中那份牢牢固守的牵挂和真情。平凡的也是可贵的啊!徐大地,以着这样缱锩的襟怀对平静而平凡的生活充满着依依之情,“我发誓要把这一瞬间永远记住,但是现在,那一刻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模糊一片。也许这动人的刹那致使一根羽毛,总有一天会脱离翅膀,飘落、腐化、消失不见。”徐大地擅长于朴素日常生活的深层开掘。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在其的笔下,有着强大的穿透力量和震撼人心的亮丽本质。“很多时候,心情的黑暗与光明往往是同处一个空间,很容易转化的,就像一所黑房子,打开灯就明亮了。友情就是那盏明灯,有了它,苦难与悲伤会整半整半的缩小,快乐与幸福会成倍地增加。”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18岁的孩子何时长大?又如何长大?在徐大地和徐大地们这些年轻人心中,文学的求赎力量还能延续多久?社会将以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引导着徐大地和徐大地们从感性直观、甜美浪漫的风格中超脱出来,在成长的同时反身自省,将粗糙的文学直感升华为冷静直面现实的勇气?升华为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忧虑、挫折、烦恼以及在这种生活中所显示出来的坚强性格?这些正是我们在阅读这些仍然显得稚拙的作品细节时无法回避的。

18岁的作者总有一天要长大,要接受更深刻和深邃的生活磨难。对于今天的孩子,普遍的工业化、现代化使得他们更多的压抑了一些支离破碎的感情,这些被压抑的是我们日常情感中的绝大部分。压抑、逃避、粉饰都未必等于化解,因此我们就更需要那些在相依为命时紧紧握住的手。对于大同小异殊途同归的委屈、为难、幽怨、凄伤与彷徨,我们未必需要同声哭,但要互相鼓励,贵相知心。忙碌、臃肿的日常生活常常带来错觉和遗憾,潮起潮落般的人生已使现代人的心灵有了太多的创伤,与其相互攻击、相互躲闪,不如相啕以湿、相濡以沫,而这正是18岁的作者应该努力学会的。

那么,这里我们想要追问的是:文学是什么?文学究竟要表达什么?是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在那里造就和毁灭着文学?此时此刻,我们不能不想到原型批评的创始人弗莱的那句名言:“有一个故事而且只有一个故事,真正值得你细细地诉说。”文学所要记录的,已不再仅仅是那些被认为是值得一提的重大社会事件,也包括在社会各个角落里发生的事情,也许它想证明的,正是它已经暴露而常常被我们忽视的那些。人心不死,文学不亡。人的巨大的承受能力和心理张力都能够促使文学完成对自身危机和自觉。因此,冷静地面对任何一种新的文学现象而不急于将它进行模式化定型,以至于将许多有机因素排斥在外,把它放到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使其表面的假象纷纷剥落,这正是素不相识的徐大地和他的朋友们在此给我们的批评态度提供的启示。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最后,我想我应该对这个年轻的作者说声感谢。感谢他以年轻的心对文学的坚持,也感谢他使我们在短暂的阅读中重新思索文学的意义,也为着我对于他所托付的事情力有不逮的惶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罂粟花谢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大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142510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4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