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内容
编辑推荐

公元755年,渔阳鼙鼓动起来。

本书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梦想与勇气,权力与欲望,梦想与勇气,一个动荡与转折的大世界里,如火如荼。帝王、权臣、英雄、宦官、后宫……悉数登场。

八年间,唐帝国胜极转衰。偶然与必然,造就着这段历史,却无不显示出历史的残酷和不可抗拒,演绎着苍凉雄放的时代悲歌……

内容推荐

祖孙贞观开元为盛世,则天玉环集宠命不同,贤相权臣当政世迥异,开元节度天宝乱中华,乱世英雄功高不盖主,诗仙诗圣相轻更相重……本书以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主线,讲述了一个梦想与勇气,权力与欲望交织的时代。

目录

自序

第一编 两极之间

第一章 踏血而来的唐玄宗

一 天宝惊变

二 是耶非耶武则天

三 血腥笼罩大明宫

四 时势造就唐玄宗

第二章 东方的传奇

一 贞观之治

二 开元盛世

三 贤相应时而生

四 哥舒夜带刀

第三章 风流多情李三郎

一 糟糠之妻忘得快

二 要当皇后的武惠妃

三 孤傲梅妃江采萍

四 杨家有女名玉环

第四章 隐蔽的危机

一 最难当的是宰相

二 庸相的价值

三 安禄山的发迹

四 蠢蠢欲动的暗流

第二编 安史之乱

第五章 忘战必危

一 大将未死敌手

二 潼关内讧

三 仓皇出逃的大唐天子

四 梦断马嵬驿

第六章 山河犹在

一 长安沦陷

二 太子终于当上了皇帝

三 收复两京

四 长恨歌

第七章 乱世英雄

一 白面书生奋义旗

二 扼一城而捍天下的张巡

三 郭子仪功盖一世

四 白衣山人李泌

第八章 大诗人们的命运

一 万事不关心的王维

二 红尘中的谪仙人

三 杜甫愁何在

后记

附1 本书大事年表

附2 唐朝皇帝世系表

试读章节

第二天,太原和东受降城(今内蒙古托克托)飞报传来,详细报告了安禄山谋反的经过。残酷的事实无情地摆在大唐天子的面前,玄宗这才恍如大梦初醒,悔不当初。这便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当时大唐帝国的精兵大多为安禄山所掌握,玄宗想到极为严重可怕的后果,不免惊慌失措,急召宰相杨国忠等人商议对策。杨国忠却无半点忧色,还很为他的“先见之明”而“洋洋有得色”,并大言说:“现在要反叛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而已!三军将士和他左右的人都是不想反叛的,不过十天,三军将士一定会杀了安禄山前来归降朝廷。如果情况不是这样,陛下再派大军前去讨伐也不迟。依仗大义,诛除暴逆,一样可以兵不血刃而平定叛乱。”平庸的宰相并没有提到,如果不是他先前的咄咄逼人,一定要置对方于死地,安禄山也许并不会谋反。

朝廷大臣们对杨国忠和安禄山长期以来的明争暗斗心了如镜,如今战火已经点燃,宰相却还在说这样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不禁都相顾骇然。而玄宗却还没有完全醒悟,竟然相信了杨国忠的大话。

皇帝确实已经老了,不仅在岁月的侵蚀下苍老了,还在酒色的浸泡中变得昏聩不堪。那个曾经器宇轩昂、处事果敢的天子到哪里去了?

就在一年前(754年),玄宗最亲信的宦官高力士曾严肃地提醒皇帝说:“边将拥兵,祸发恐不可收拾。”然而,也就在这一年,唐朝户口达到了自建国以来的最高数字:户八百九十一万,丁口达五千二百九十一万。由于有相当多的逃户不在簿籍,所以政府统计的户口数比实际户口要低。据杜佑估计,天宝年间全国实际户数至少有一千三百万至一千四百万,按一户五口计算,唐朝全国约有六千万至七千万人口。玄宗依旧陶醉在开元盛世的辉煌成就下,根本就没留意高力士的话。

同样就在一年多前,宰相杨国忠开始极力向玄宗进言,说安禄山将要谋反,但杨国忠是在没有任何证据、完全出于私心的情况下这样说的。前任宰相李林甫阴狠毒辣、老谋深算,每次会见安禄山,必定先派人打探安禄山的虚实,揣摩安的意图,所以,安禄山一见李林甫又是敬畏又是佩服。而杨国忠性情浮躁,才能平庸,完全是靠堂妹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才能爬到宰相的位子,安禄山十分看不起他。有一次安禄山入朝时,杨国忠与杨贵妃姊妹都出外远迎,视其若贵宾。当时杨国忠任御史中丞,正开始承恩用事,便有意讨好安禄山,希望结为自己强大的外援。他见安禄山身体肥大,行动不便,每逢上下朝登殿阶时,都赶去亲自搀扶。但安禄山对庸碌无为的宰相杨国忠的态度却是“视之蔑如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根本就不屑一顾,弄得杨国忠非常难堪,当众下不了台,“由是有隙”。

杨国忠为人心胸狭隘,自然要伺机报复,于是,他与安禄山长期互相倾轧,在玄宗面前争宠,都想压倒对方,好抬高自己的地位。当时安禄山已经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长年在边关,权重一方,实在没有比“谋反”更好的罪名了。杨国忠还极力奏请玄宗召安禄山入朝,这样可以寻找机会置其于死地。在宰相杨国忠之前,河西节度使王忠嗣已经上书密告安禄山谋反。玄宗并不相信,因为觉得对安禄山恩遇甚厚,宠爱过于他人,认为他不会背叛自己。此时,与杨国忠一向不和的太子李亨似乎也发现了安禄山的不臣之迹,上奏说安禄山欲反。玄宗仍然不大相信。不过,众口铄金,三人成虎,玄宗心中开始不那么踏实了:安禄山毕竟是三镇节度使,手握十九万精兵,占当时边兵的将近一半,占大唐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哪怕有一点意外,都将会酿成大祸。所以,这次玄宗总算听进了杨国忠的建议,试召安禄山入朝,以观其变。

天宝十三年(754年)正月初三,安禄山入朝,在玄宗的行在觐见,此举大出所有人的意料。后人认为这是安禄山极为高明的一招,他认为玄宗不会怀疑他,于是应召驾车来见,这样,玄宗就会更加相信安禄山的忠心,不再相信杨国忠的话。

安禄山一见到玄宗,就痛哭流涕说:“臣本是个胡人,目不识丁,承蒙陛下不弃,格外宠爱信任,所以就引起了杨国忠的嫉妒。杨国忠忌恨我,定置臣于死地。”玄宗见状颇为怜悯,立即大加抚慰:“有朕亲自给你作主,你不必担心。”并立即给安禄山加官尚书左仆射,赐实封通前一千户,又封其一子为三品官,另一子为五品官,奴婢十房,住宅各一所(事见《安禄山事迹》)。

安禄山见玄宗对自己的恩宠依然如故,趁机上奏说部下讨伐奚、契丹等建立了功勋,请“不拘常格,超资加赏”。玄宗制书:“可。”安禄山部将因此被超资破格任用为将军的有五百余人,为中郎将的有三千余人。这些将军的任命书都是书写好后交给了安禄山,由安禄山授予,为他极大地笼络了军心。

玄宗还打算给安禄山任命新官职,本想让他当同平章事(宰相),并命太常卿、翰林学士张珀起草制书。杨国忠闻讯立即进谏说:“安禄山虽有军功,但目不识丁,怎么可以为宰相呢!制书如下,恐四夷有轻我大唐之心。”玄宗一想有理,这才取消了这一任命。

P5-7

序言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国,到公元907年灭亡,一共延续了二百八十九年。历经二十个皇帝,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王朝鼎盛的朝代。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时的东亚邻国,包括新罗、渤海国和日本等,政治体制、文化等方面无不受到唐朝的深刻影响。历史学者黄仁宇认为唐朝连同宋朝,是相继于秦汉之后的中国第二帝国时期。唐朝国力鼎盛之时,连罗马帝国也无法望其项背。而唐帝国超越罗马帝国的,显然还不只是国力强盛如此简单。罗马帝国覆灭后,就再也没有罗马。而唐帝国灭亡后,中国还在,之后还有宋代、元代等朝代延续。这显然能引发我们更多对唐朝的关注和思考。

唐朝强盛的顶峰是在唐玄宗手中实现的,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开元全盛”景象。“开元初,上励精理道,铲革讹弊,不六七年,天下大治,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百官各有职守,诸事各有仪程,唐玄宗每日临朝审断是非曲直,如同流水一样顺畅,天下大治,海内歌舞升平,有杜甫律诗为证: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然而,好景不长。天宝年间,人君德消政易,宰相专权误国,边将包藏祸心。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持续达8年之久。唐朝的政治与经济境况因-之急转直下,从此一蹶不振。唐玄宗也由此而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一半明一半暗,,(毛泽东语)的皇帝。他在位的前期,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他在位的后期,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在唐玄宗的身上,充分表现出一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安史之乱爆发,“兵起之后,列郡开甲仗库,器械朽坏,皆不可执,兵士皆持白棒。所谓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安禄山率兵南进,“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叛军一时如入无人之境。随即潼关失守,两京迅速沦陷,整个大唐陷入极大的混乱之中。大动荡的来临,注定要改变很多人的一生。历史潮流中人的变化,与人在历史棋局中的作用,在这一年彰显得格外明显。举例来说,倘若不是杨国忠一逼再逼,e.-~04也许并没有真正谋反的意志;倘若不是唐将张巡死守-睢阳,扼一城而安天下,甚至付出了吃人的代价,江淮必然沦陷在叛军之手。这两种假设前提任何一种成立,历史必然改写,必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走向。

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割据,内廷宦官t;-~,朝中朋党相争,边疆报警不已。唐宪宗重振皇权、削弱藩镇,出现短暂的“中兴”。然而,在纷繁的矛盾中,藩镇连兵可使朝廷流亡,宦官弄权能够废立皇帝,强盛的唐帝国没有能够再度辉煌起来。自唐懿宗起,“国有九破,民有八苦”的状况愈演愈烈,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唐朝廷步入了名存实亡的绝境。各地节镇相互兼并,形成新的瓜分格局,唐朝最终为后梁取代。

可以说,公元755年是历史上极为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成为唐朝由极盛--走向极衰的转折点,从而也成为中国历史命运的转折点。自从安史之乱后,从整体文治教化的辉煌而言,中国历史就开始了长期的向衰。之后的朝代虽然曾有短暂的武功强盛或疆土扩大,但却是与盛唐不可比拟的。

这一段治乱兴衰的历史,历来为后世所重视。不过迄今为止,由于受到民间戏曲、小说的影响,后人对于这一时期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脸谱化、简单化和一刀切的倾向,如把唐玄宗称为“昏君”,把李林甫等权臣一概视为“奸臣”。实际上.开元和天宝年间,那些对时局产生了影响的人物,其作用和行为是各各不同的。后人对于这些人物的评价,可以有忠奸善恶,有是非褒贬,但在这些人物的政治行为中,有一些是由其个人意识所不能左右,为个人力量所不能企及,而是由当时的局势和环境所决定的。这就是历史人物在历史大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性。因此,盛唐的迅速衰败并不是某一两个人的责任,也不是某一个两人所能挽回的。在历史的潮流中,必然性与偶然性,以及二者之间关系,从来都不是绝对的。人是历史的主体,综合而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便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来探求历史的本质。

本书以历史人物为核心,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人:一类是直接引导改变了历史走向的人,比如唐玄宗、安禄山等;一类是人物的选择将能局部影响历史的人,比如张巡、哥舒翰等;另一类是完全为历史潮流所支配的人,比如大诗人李白、王维等。通过这三类人在安史之乱的大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全面细致地展现了大动荡中的芸芸众生相。

本书分为两编,选择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大背景,以人物的命运为主线,讲述了安史之乱发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唐朝由兴而盛、极盛转衰的演变。通过详略得当的记述,对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都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力求将人物、事件和背景、社会大气候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血有肉地反映出古代中国这一辉煌的历史年代的盛衰变化的根源。

             吴蔚

             2006年10月于北京

后记

        “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创作缘起

        及《755年中国历史盛衰之交》后记

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永恒的骄傲,了解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内在情绪。我自小爱好历史,构思写一套非学术角度的历史读物已经很久了。汉、唐、宋、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著的四个朝代,加上明之后的清朝,基本上可以代表中国历史的全进程。而汉、唐、宋、明作为汉人自主统治的政权,完全可以代表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的巅峰状态。

汉朝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平民所开创的基业,它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文化,即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化制度,对之后中国的两千年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大汉声威便是在这一朝代开始崛起,甚至汉朝的国号延续成为中国人的代称至今。

唐朝由具有少数民族血统的陇西贵族开创,以自信和开放的姿态取得了封建历史顶峰的辉煌,一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朝由武将开创,却重文轻武,在文化和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终宋一朝,外患最强烈,一直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其局面始终是“一切苟且而已”。

明朝在元朝与清朝之间,夹在两个非中原民族政权之间,本身就具有引人瞩目的一面。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历代皇帝中出身最为卑贱的,他虽然起于草泽,却是熟知政治,创造了历史上最专制的中央集权,其所制定的学校、科举、赋役之法,均为清朝所沿袭,有效力达六百年之久。最为奇特的是,明朝的十六个皇帝绝大多数死在四十岁之前,而且大多荒淫滑稽,历朝历代皆不能及。

本书为关于唐朝前期的历史随笔,选取了公元755年这个唐朝由极盛走向极衰的转折点,讲述了唐朝由建国到贞观之治,再到开元盛世,达到了中国封建王朝最鼎盛的局面,却突然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社会大动乱——安史之乱,境况因之急转直下,从此一蹶不振。

这本书与之前出版的《880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晚唐)、《1644中国式王朝兴替》(晚明),同步出版的《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宋),以及即将出版的汉代、中明等,一起组成了我与文脉堂所共同策划构思的“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

在这个大的构架下,我力图以更广阔的视野来展现汉、唐、宋、明四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既有精彩的故事,又有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对人性的剖析。

在“汉唐宋明大历史系列”中,主线视角各各不同,但我一直着力突出两点:一是人性对历史的影响,二是历史环境下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作用,探究那些制度为什么会存在,为什么会崩溃。

很感谢朋友们和读者们长期以来对我的鼓励和帮助,使得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在写作的艰难道路上坚持了下来,也请你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

                吴蔚

                2006年11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319492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4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42.205
丛书名
印张 20.5
印次 1
出版地 海南
230
171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