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辛弃疾(稼轩)不仅是学识博洽、才气磅礴的南宋词坛巨擘,也是具备多方面才智的英雄豪杰。而由于其生平事迹的文集失传,缺乏行状碑铭之类的完整传记资料,故而多湮没不彰。作者遍查宋元史籍、文集、志乘、笔记,辗转访求辛氏宗谱,对有关辛稼轩生平行实的资料进行了广泛搜讨;经过长期不懈的细致考证,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此谱还提纲挈领地阐论了南宋时期的诸多军国大事,置人物于时代波澜之中。全书分年隶事,亦兼用纪事本末之体,以综贯叙述,使读者得见诸多事件的原委。

内容推荐

《辛弃疾传》辛弃疾(稼轩)不仅是学识博洽、才气磅礴的南宋词坛巨擘,也是具备多方面才智的英雄豪杰。早年投身抗金起义,归宋后力主恢复,为国家生民贡献出全部的智计韬略;仕宦所及,以兴利除弊为己任.有干才,有作为。然其虽有经世之才志,却多遭诽谤摈斥而不得大用,壮志难酬,赍志以殁。近千年来,他的果毅之资、刚大之气,他英伟磊落的强烈爱国情操。他以词作篇什传达的慷慨沉挚理念与盘旋激荡之意境,曾经激励过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对于这样一位在宋代政治史和文学史上均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历来不乏论述。然能采征多方面史料,辨析考证,撰成系统全面之研究性传记者,则首推这部《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辛弃疾(稼轩)生平事迹,由于其文集失传,缺乏行状碑铭之类的完整传记资料,故而多湮没不彰。作者遍查宋元史籍、文集、志乘、笔记,辗转访求辛氏宗谱,对有关辛稼轩生平行实的资料进行了广泛搜讨;经过长期不懈的钩稽积累、严密翔实的细致考证,厘清了几个世纪以来的纷纭参差,对于稼轩南渡后的出处大节、用舍行藏诸端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说。此谱还提纲挈领地阐论了南宋时期的诸多军国大事,置人物于时代波澜之中。全书分年隶事,亦兼用纪事本末之体,以综贯叙述,使读者得见诸多事件的原委。

目录

辛弃疾传

 一 12世纪20年代的大事变

  1.金的兴起和辽的灭亡

  2.宋金的交涉。金兵的南侵

  3.大地主们往南逃,广大人民在斗争

  4.女真侵略者扑灭河北、山东的忠义民兵

 二 12世纪中叶宋金两国间的斗争

  1.从伪齐傀儡政权的出现到它的被取消

  2.岳飞的抗金斗争。赵构、秦桧的对金投降

  3.屯田军进驻中原。完颜亮迁都燕京

  4.女真侵略者掠夺华北农田和欺压华北人民的罪行

  5.完颜亮的南侵。华北人民群起反抗金的统治

 三 起义以前的辛弃疾

  1.少年英俊

  2.两次燕京之行

 四 起义军中的“掌书记”

  1.追擒叛徒义端和尚

  2.“决策南向”

  3.缚取叛徒张安国

 五 南归后的最初十年

  1.宋兵在符离的溃败

  2.“御戎十论”(即“美芹十论”)

  3.歌词创作活动的开始

  4.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

  5.上疏论严守淮南的必要和可能

 六 在滁州知州任上

  1.当时的滁州

  2.多方面的兴建工作

 七 扑灭了赖文政领导的茶商军

  1.贩卖私茶的行帮是怎样产生的

  2.以赖文政为首的茶商军的起事

  3.辛弃疾把茶商军扑灭了

 八 一个认真负责、奋发有为的封彊大吏

  1.“二年历遍楚山川”

  2.一道申诉民间疾苦的奏章

  3.整顿湖南乡社.建置湖南飞虎军

  4.在隆兴府举办荒政

 九 信州十年的闲退生涯

  1.“带湖买得新风月”

  2.心情上的矛盾

  3.借歌词为“陶写之具”

  4.陈壳的来访

  5.异军特起的稼轩词

 一○ 从“起废为监司”到再被废黜

  1.任福建提点刑狱一年

  2.论奏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布置

  3.任福建安抚使一年

 一一 又是整整八年的闲

  1.“使世相忘却自难”

  2.移居铅山县的期思市

  3.“庆元党禁”和朱熹之死

 一二 晚年的用舍行藏

  1.起帅浙东

  2.金国的情况

  3.辛弃疾对金国军事情况进行侦察

  4.陆放翁的送行诗

  5.论奏金国必乱必亡.愿属元老大臣预为应变计

  6.在镇江知府任上

  7.赍志以殁

 后记

辛稼轩年谱

 增订辛稼轩年谱题记

 编例

 世系

 辛稼轩年谱

 稼轩后裔

 附录

 编后

试读章节

一 12世纪20年代的大事变

1.金的兴起和辽的灭亡

由于北宋末年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最高统治集团的腐朽昏暴,使得北宋辖境之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这班昏愦糊涂的统治者们为了转移人民的视线,竟打算发动一场战争。他们知道在辽国的东北方有一个女真族崛兴起来,建立了金国,和辽国作战,连续打败辽的大军,占领辽的领土。他们料想,辽国必然招架不住了,如果趁这机会和女真族联合起来,从南北双方夹攻辽国,辽国必然灭亡,这样便可把石敬瑭割归辽国的燕、云十六州之地一齐收复。而在赢得这次战功之后,也就可以提高对国内人民的镇压的威望。

有了这样的估计和意图之后,这班荒唐鬼果然就这样办了。他们在1118到1120这几年内曾几次派人由海道到金国去,商议和金人夹攻辽国的事。就在1120年,紧接在宋金双方订立了夹攻辽国的盟约之后,宋江和方腊所领导的农民起义相继在黄河下游和浙水沿岸爆发了。

到1122年春间,南北两支起义军全已被镇压下去,北宋政府便出动了二十万以上的军队,并且把刚被击溃的散在北方各地的农民武装也一齐收编进去,开赴攻打辽国燕京的前线。

北宋最高统治集团把算盘打错了。首先是对敌我力量的估计全都大错:辽国的兵力在对金作战时虽是每战必败,到迎击北宋的军队时,只出动了原来驻守燕京的一部分兵力,在1122年却两次大败宋军。在吃了两次败仗之后,北宋的皇帝和将相全都放弃了攻取燕京的念头,便暗中派人去请金人由居庸关进军,攻打燕京。金人在进入居庸关后,竟是毫不费力地把燕京攻占了。

到燕京被金人攻占之后,辽国在事实上便已灭亡,它的全部境土已全为金人所占领了。

2.宋金的交涉。金兵的南侵

北宋自建国以来就处在辽国的威逼之下,到这时,辽国是灭亡了,代之而兴的金国,比之辽国却更为落后,对北宋说来,是一个更难和平相处的国家。这是因为建立了金国的女真族,这时候还处在奴隶制社会的低级阶段,即家长奴隶制的阶段,掠夺和杀伐乃是它的习性之故。

北宋的最高统治集团,不知道赶紧去聚集力量从事卫国保民,却妄想与虎谋皮,和金人提出交涉:北宋前此出兵未能夺取到的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和人民,要金国一一交割给北宋。

金国的统治者在最初还没有摸清北宋军政力量的虚实,所以当北宋提出如上的要求时,便以北宋每年交付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铜钱一百万贯为代价,把燕京及其附近六个州的地方让归北宋所有。由于双方交涉时使命往返的频繁,没有多久,金人对北宋的文恬武嬉的情况就全已洞悉了,到1125年冬,金人便从现今的河北省和山西省两路出兵,要去攻打北宋的首都开封了。

赵佶听到金兵南下的消息之后,不敢亲自担当抵抗敌人的工作,便急忙传位给他的儿子赵桓(死后称为钦宗)。

西路的金兵,受到山西人民和北宋驻守太原军队的牵制,长时期不能前进,只有东路金兵在1126年春渡河包围了开封,并向北宋政府提出两项要求:一是要北宋政府偿付金人极大数量的军费,二是要北宋政府把太原、中山(今河北省定县)、河问(今河北省河间县)三镇和这三镇所辖境土全部割让给金国。

当金兵南下的消息传到各地的时候,不但驻守陕西的军队因接到北宋政府的命令而急急前去救援开封,各地的乡兵和人民也自动组织起来向开封集中。这些军队陆续到达开封城下,也陆续给予敌人一些打击。金兵这次是长驱直入的,黄河北岸的一些重要城镇还都是宋兵驻守着,他们也很可能出而阻截住金兵的归路。女真统帅既怀着这样的顾虑,开封城外的侵略军又受到宋方人民军队和政府军队的打击,他们便在暗地里考虑尽早从开封撤退的事了。那般昏庸而又怯懦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对这一形势却又是缺乏正确估计的,已经是金兵撤退的前夕了,他们却答应了金人的赔款割地的全部要求!

北宋政府虽然要把河北、河东(今山西省)等三镇的土地和人民出卖给金国,这三镇的人民却不甘心落入女真族的奴役之下。因而,女真侵略军在北归之后,并不能凭靠北宋政府的卖国约言而劫取到三镇的土地和人民。这就只有再向北宋的卖国政府加强军事的压力。而西路金兵也已于这年九月把太原攻陷,于是,就在1126年的冬天,东西两路金兵又一齐南下,攻破开封,把北宋的新皇帝和老皇帝一齐扣押在兵营当中,通过宋廷大臣中的一些败类,尽量把各个府库中的以及官户民户的金银币帛加以搜刮。1127年的四月,挈带着这两个赵姓皇帝和几千名皇亲贵族,盘载着几千车金银财货,北归金国了。

3.大地主们往南逃,广大人民在斗争

在金国的侵略兵马南下的时候,首先遭受到它的焚杀劫掠的惨祸的,是河东、河北的人民。豪绅大地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都纷纷逃奔,迁徙到暂时还没有战祸的地方,有的更远远地迁徙到江淮流域的一些州县中去避难。大量的劳动人民却留恋着自己的乡土,不但不肯迁徙到别的地方去,而且要出死力保卫自己的家乡,不使它被女真兵马所蹂躏,所占据。他们自动地结合起来,靠山的到山中结寨,靠水的到水旁结寨,千方百计地给予女真兵马一次一次的打击。单就在河东地区的活动来说,不但能够长期地把西路金兵牵制在太原城下,有一次且几乎包抄了西路金兵统帅粘罕的大营。

黄河北岸的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和磁州(今河北省磁县)一带,也出现了无数支忠义民兵的组织。他们分别邀击女真兵马,碰到北宋政府派往金国去商谈丧权辱国条件的使臣,也一律截留,或者简直就把这样的卖国使臣杀掉。例如,在磁州的民兵查明王云的出使是要去出卖袒国的,因而激起了义愤,立即宣布了他的罪状,杀掉了他。

被围在开封城内的赵桓,也常常听到河东、河北忠义民兵打击女真侵略者的一些消息。从赵姓皇室的立场看来,这样的一些消息是使他们感到“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的:其所以可喜,是金国兵马在受到各地忠义民兵的打击之后可能即解开封之围而去;其所以可惧,是这些忠义民兵很可能在打击金国侵略者的过程当中日益壮大起来,果真如此,则在打退金国兵马之后,赵姓皇室的统治权也未必不被推翻。为求赵姓统治权之不致因此而失坠,赵桓便派人缒城而出,送一封蜡丸密信给当时正在相州的他的九弟——康王赵构,任命他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把河东、河北以及其他各地的忠义民兵和政府军队都放在他的统帅之下,要他去救援开封。

赵构的怯懦是不亚于赵姓皇室中的任何一人的。他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之后,并不敢把打击侵略者的领导责任承担起来,还照旧躲躲闪闪地转徙于黄河以北的地区。直到女真侵略者颠覆了北宋的政权,俘虏了赵佶、赵桓以及赵姓皇亲贵族和朝廷大臣男女其几千人,撤离开封北归之后,赵构才绕道到河南的应天府去登上皇帝之位,而对于广大人民所属望于他的,抗拒敌人和卫国保民的工作,却依然是不敢承担起来。他所日夜考虑的,只是如何能尽早从敌人兵马威胁下的中原之地逃脱开,如何能尽早逃向东南的繁华城市去尽情享乐一番,以及诸如此类的一些问题。到1127年十月,赵构便带领着他新组成的小朝廷的全班人马逃向扬州去了。3-7

后记

四传二谱(即《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岳飞传》、《陈龙川传》、《辛弃疾(稼轩)传》与《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六 部著述,是先父邓广铭宋代人物传记系列的代表作。这几位杰出人物,依其在历史上活动的时间顺序来讲,是王安石(1021~1086)、韩世忠(1089~1151)、岳飞(1103~1142)、辛弃疾(1140~1207) 和陈亮(1143~1194);而就先父个人的研究而言,则是自陈亮(龙川)开始而延展至辛弃疾(稼轩),又至韩世忠、岳飞和王安石的。

自青年时代起,先父即对历史上一些建立了大功业、具有高亮奇伟志节的英雄人物有着无限憧憬之情;受罗曼罗兰《悲多芬传》等传记题材的文学作品影响,他发愿要把文史融合在一起,希望像司马迁写《史记》那样,以自己的文笔去书写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以宋代历史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以撰著宋代杰出人物谱传作为治学生涯的重要内容,这一学术道路的选择,与先父求学期间所居处的人文环境、时代思潮、国家民族的现实境遇以及他从之受业的硕学大师密不可分。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先父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正值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南宋的爱国志士例如“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的陈亮,“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的“一世之豪”辛弃疾,“尽忠报国”而战功卓著、襟怀雄伟的岳飞,相继引起了他的注意,震撼着他的心灵。在胡适先生的指导下,从《陈龙川传》出发,他终于走上了谱传史学的路子。而到90年代后期,已届九十高龄的先父,最终修订成就了《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书,完成了他笔下最后的一部人物传记。

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是先父至高无上的学术理想。在他一生中,许多著作都经过反复的修订、增补乃至彻底改写,仅就四传二谱而言,《辛稼轩年谱》改写过一次,《岳飞传》改写过两次,《王安石》修订和改写了三次。按照他的计划,原准备在有生之年把四部宋人传记全部改写一遍,惜因疾病而未竟其志。

先父辞世前,曾经吟诵辛弃疾祭奠朱熹的文字:“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段沉郁而又慷慨的话语,正是先父倾尽毕生之力抒写刻画的宋代历史人物共同形象的概括,也体现着他心之所思、情之所系的不懈追求。

由衷感谢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当年对于先父修订宋代人物传记工作的宝贵支持,感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先父百年诞辰之际的鼎力襄助,使四传二谱今天得以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

邓小南

丙戌岁杪于北京大学朗润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邓广铭宋史人物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邓广铭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商品编码(ISBN) 9787108026477
开本 32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5
出版时间 2007-03-01
首版时间 2007-03-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9.6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0:3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