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带着志士仁人的殷殷鲜血诞生,辛亥革命成为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助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由鞠建林,张燕主编的《辛亥江南》共三部分,主要内容为辛亥那些人,辛亥那些事,辛亥那些年。
图书 | 辛亥江南 |
内容 | 编辑推荐 辛亥革命,一个历史的重要节点。带着志士仁人的殷殷鲜血诞生,辛亥革命成为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助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由鞠建林,张燕主编的《辛亥江南》共三部分,主要内容为辛亥那些人,辛亥那些事,辛亥那些年。 内容推荐 《辛亥江南》:轻叩辛亥那些一年江南的人物与故事,重温辛亥这一课承载的重量与价值,百年沧桑岁月。 散落不去的是君子烈士慷慨赴国,为“共和”付出的鲜血与努力。 辛亥,一个锲入史碑的年份。这一年,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武昌首义的枪声击破了武汉三镇上空的黑暗,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宣告终结,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辛亥江南》由鞠建林,张燕主编。 目录 第一部分:辛亥那些人 一、辛亥江南之文人谱 蔡元培:天下子民 章太炎:绝代佯狂 吴昌硕:百年缶翁 档案说 二、辛亥江南之风云谱 陈英士:首功之臣 朱瑞:成败英雄 档案说 张静江:民国奇人 档案说 三、辛亥江南之英烈谱 徐锡麟:书生侠客 秋瑾:天地绝唱 秋瑾诗词 陶成章:光复之殇 魏兰:云和之光 尹氏姐妹:民国之花 档案说 第二部分:辛亥那些事 一、乱世不忘兴学 林启:兴学先驱 难忘“之大”操场 烈女殉学——寻访惠兴女士 耄耋忆学 巾帼兴学——寻访杭州女学堂 档案说 二、经商亦图强 社会新阶层的崛起 纱厂蝶变 电报记忆 银行传奇 档案说 三、历史从这里起速 百年铁路 世纪舆论 档案说 汤寿潜:天地布衣 档案说 第三部分:辛亥那些年 国魂不死 那幢故居 后记:辛亥江南 试读章节 蔡元培:天下孑民 鲁晓敏 道光年间,蔡廷桢在绍兴笔飞弄购置了一处房产,这个精明的当铺老板大概不会想到,几十年后这幢大屋居然会走出一位影响中国命运的伟人。 1868年1月11日,蔡廷桢的孙子蔡元培诞生于这幢大屋,从此,这条因王羲之掷笔而得名的小巷又多了一位同样值得纪念的伟人。绍兴的小巷就是这么有意思,几个人物就可以把历史渊源贯通,远古和现代的典故便娓娓道来。 蔡元培故居在笔飞弄13号,红彤彤的灯笼,乌漆漆的大门,两侧对峙的石鼓,格子纹理的磨砖镶嵌墙面,这一切使得这座典型的绍兴民居在沉静中凸显出威严。大门一侧立着一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大门楹联“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笔力苍劲,仿佛还带着落笔时的滚烫。我站在门口注视了良久,很多游客甚至没有看一眼这对楹联就急匆匆地跨进了大门。 进门一片开阔的庭院,阳光落在石板上荡出鹅黄色的光泽,人的脚步也变得有些虚幻。大屋有别于一般的江南民居,没有逼仄的天井,没有阴暗的居室,没有曲折的回廊,甚至没有压抑的马头墙,这里每一进都有巨大的庭院,光线奔涌而来,这种大开大阖的建筑格局与蔡元培的自由思想是否有某种暗合? 一进大厅座落着蔡元培的塑像,突出的颧骨浮在一张消瘦的脸上,一双深陷的眼窝上架着一副眼睛。他的眼里含着粼粼波光,一看就是一个青灯黄卷上捱日的先生。然而他的一生注定不可能平静,他推开书房密闭的窗户,眺望着那个黑暗的世界,毅然挣脱了儒家三立的思想的枷锁,从书房中阔步走出,踏上了指点江山的革命道路。 书房的上桌摆放着一台自鸣钟,外壳落满了灰尘,短针一动不动,停留在早上8点,长针垂下来,仿佛一只绵软无力的手,托举不起历史中的某些事。不知道它是否是故居的原物。在故居,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时间遗迹,各个时段的蔡元培蒙上了黑白阴影。通过阅读大量关于蔡元培的记载和影像资料,我的脑海里一点点积聚出他的形象,眼前这个不苟言笑的恂恂学子和光复会会长、教育总长、北大校长等宏大称谓实在相去太远。 时间销蚀了很多真相,有时真实和虚构你很难用世俗的眼光去判别。在辛亥,无数风云人物悉数登场,蔡元培是其中非常特殊的一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物一生扑朔迷离:一个翰林为何成为革命领袖?一位高官为何屡屡请辞他是否是五四运动的幕后推手? 1892年,24岁的蔡元培走进帝国科举的最高考场,殿试题目是论述西藏地理历史极其现状。当时没人注意到这个精瘦的绍兴人,坐在大殿的一角,埋头伏笔,思绪呼呼地跳动,一路向世界屋脊飞奔。 他没有拘泥于殿试的格式,用不符合馆阁体的书法写下了《殿试策论对》。敏锐的时局感、渊博的知识、奔放的思路让主考官折服,清末名臣、帝师翁同龢啧啧称奇蔡元培的学识,评价他:“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隽才也”! 凭借这篇策论,蔡元培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试卷的复制本保存在故居的墙上,泛黄的纸页卷起历史的风潮,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阻挡,气势奔涌。我的指尖贴在玻璃上,一股热浪从指尖快速向上蔓延,我猛然触及到了一股潜在历史深处的力量。 蔡元培走的是古代读书人的正途,从科考的铜墙铁壁中破墙而出,一条坦途从笔飞弄一直铺到了北京翰林院。清朝的殿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总督、巡抚等大员绝大多数出身翰林,在时人的眼中,蔡元培的仕途将会一片光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今天还可以想像得出翰林们的意气风发。但是蔡元培并没有得意忘形,他在翰林的高度得以看尽晚清的积弊。晚清最后的时光可以用浮沙上的宫殿,或者是大海中的舢板来形容,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军事都蛰伏着重重危机。戊戌变法后,蔡元培清醒地认识到维新、立宪都不足以救中国,只有资产阶级革命才是中国的惟一出路。P8-10 序言 百年记忆家国千载 李月红 煌煌五千年,从这一刻,掀开新的纪元。 1911年10月10日,随着武昌新军工程营几声枪响,革命号角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响遍大江南北。 历史从来不是枯燥的流水账。百年之后,回望辛亥,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是一张张棱角分明、鲜活依旧的身影,是一份份家国为大身为轻的殷殷情怀。 他是孙中山先生。原本,他不过是一介勤奋的书生。振臂一呼,凭一己之力,原本四分五裂的革命党,愣是拧成齐心协力的一股绳。从黄花岗到武昌首义,数年间,2000余年皇朝史画上句号。 她是女杰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她有着惊世才情,她的人生本应定义为“近代中国的李清照”,而她,却选择了世间最为艰险的路遥——远渡日本,投身革命。一目剑出鞘,终证女侠名,虽壮志不酬,革命之火从此燎原。 他是大师章太炎。他有博古通今的学问,鲁迅、黄侃、钱玄同……他的弟子也多为近代中国文化星斗。他清醒,身处一个跌宕的时代,毕生学事,终为国是。在革命檄文里,哂谑宣统“载湉小丑,未辨菽麦”;独闯总统府时,愤斥袁世凯“清室之罪人,民国之叛逆”! 这是一份列不尽的名录。在那个国势凋零,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走出书斋,用文人纤手,高擎知识明灯,扭转国运,重振中华。 回望辛亥,我们不禁发问:谁为之启蒙思想,谁令之一呼百应? 如是发问,我们想起一位知识人。他脸庞清癯,颧骨高突,目光深邃悠远。 是的,你一定想得到,蔡元培。这位晚清的举人,丢下翰林编修的职位,以开启民智为己任,创办“中国教育会”,编写《苏报》、《警钟日报》等报刊,痛斥清廷之腐朽,唤取人民之觉醒。 还有邹容。在最绚烂的年龄,做最激情燃烧的事业,这位年仅20岁的年轻人,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青春。是他,17岁远渡日本留学,逢集会必宣传革命;是他,发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明确地鼓吹革命、宣扬共和的著作《革命军》,字字澎湃,句句雄壮,将“革命”讯息洒向全国,从此,革命呼声响彻神州大地,英雄四起竞挽沉沦。 如是发问,还有他们。他是辛亥前大力推介西方文化的严复,他是公车上书的康有为、梁启超,他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谭嗣同,他是以状元身份倡办实业的张謇…… 百年后,我们轻轻叩开那段历史。他们不曾发出一枪一弹,却都或直接或间接为民众打开了现代文明之窗,用现代共和观念动摇了人类历史上最顽固的封建专制体制,为革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无畏战士。 他们是向导,领我们读懂这段历史;他们是证人,让我们信服进步之必然。 变革已然浸润。 一座现代书院的诞生,见证着这种变革。 1897年,清朝地方大员林启在杭州创办求是书院,这是浙江历史上第一所新式高等学校,比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还要早一年。书院开设外文、数、理、化、博物等现代课程和造船、种植、矿物、制造等技术科目。百余年来,从这所书院走出的学生,有许寿裳、蒋百里、陈独秀、邵飘萍、蒋梦麟等,还有160余名两院院士。 这变革还见于新文化的勃兴。 1907年,李叔同等在日本组建“春柳社”,王钟声在上海成立春阳社,分别上演《黑奴吁天记》,标志着中国话剧大幕的拉开。此后,郭沫若、田汉、曹禺等先后开始话剧创作,《王昭君》、《名优之死》、《雷雨》、《日出》等一批传世之作诞生。这些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现代话剧,给了国人前所未有的文化体验。 还有书画大师吴昌硕。晚清国画仿古之风盛行,画家人生观茫然无期,大师一反常态,笔墨间显现阔大的气魄和神韵,与共和,与革命思潮,遥相呼应。 对这变革,梁启超先生如是说,“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做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百年后,重读是论,他们做到了。 帝制不再,国运未改。 1923年,辛亥革命12年后,孙中山先生迎来最苦闷的一年:第二次护法战争失败,国内军阀割据,人民困苦不堪,强国之梦依旧遥远,民主共和仍是理想。 这一年,他在上海遇到了李大钊。中山先生问: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大钊先生答: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乃是我中华民族自强自立的最大敌人啊。对话后,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中国革命掀开新的一页。 这不是中山先生一个人的反思,它意味着整个中国知识界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反思,方有气象万千。辛亥革命后,蔡元培接受任命,成为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在这位革命斗士看来,教育是民族复兴的核心。 反思,宣告着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到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中国革命需要一种新的领导力量、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道路,而这个任务历史性地落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肩上。 历史将铭记他们。因为他们,为中国指向一个真正光明的未来。 后记 辛亥江南 鲁晓敏 1911,中国干支记法的辛亥年,关于那个年份的记忆,首先来自武昌军营的一声枪响。10月10日夜,一个暴躁的士兵。一双粗糙的大手,果断地扣动了扳机,暴豆一般的枪声经过层层放大,催动了一场突如其来的伟大革命。 这个士兵并不是浙江人,但是在他之前,无数浙江人扣动过扳机,点燃过炸弹,刀片的寒光映照着他们的头颅。循着刀光剑影,在那幽暗的时间隧道中,一些若隐若现的身影呈现了,徐锡麟剖肝献胆,秋瑾血洒轩亭,陶成章以命酬国,尹氏姐妹以身许国…… 这些都是浙江人,他们如此从容地选择了死亡。他们闹革命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寻求救国真理,寻求民族解放,为了实现心中理想的共和……许多简单的道理汇聚在一起就形成了革命的洪流。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清朝一败再败,到甲午战争、庚子之乱败得个底朝天。连续耻辱的失败,使得傲慢的天朝大国一下子失去了方向,失落的印记给民族蒙上了一层阴影,对西方列强几乎陷入到谈虎色变的境地。封建的衰亡催生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儒家文化体系遭到了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大批的知识分子就是以甲午战争为镜子,他们将目光投向邻邦日本,试图破解他们强盛的迷团。以日本为镜,他们看清了清朝衰微的国势,看清了裹足不前的政治制度。大批的留日学生归来,他们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他们成为旧朝的掘墓人。以浙江人为代表的江南辛亥志士和君子列士竞相慷慨赴国,喷溅出历史的排天巨浪! 浙江在世人眼中是雅兴之地,文气蓬顶,出尽灿若晨星的文豪巨匠。殊不知,历经南宋立国、数百年倭患、明清更替的拉锯战、太平天国运动,一朝又一朝的帝国和王权在这片土地上更替、崛起和没落,浙江士人誓死抗争宣告了此处是刚烈之地,延续到辛亥年,这种刚烈尤为剧烈。浙江人在泱泱中华大地上此起彼伏地抗争着,将辛亥革命推向了高潮!可以说浙江人影响了一个时代的走向,影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2011年,沉寂已久的辛亥故事突然之间以高密度的方式陈现在世人面前。冥冥中有股缘分,浙江日报、浙江省档案馆约我作为《辛亥江南》系列的主撰稿人之前,我已经寻访了广州的黄花岗、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此后,我逐渐走过了的江南辛亥故地,一一追溯辛亥革命三大策源地,湖北、广东、江浙,甚至到达了远在边陲的云南讲武堂。我真正站在历史现场的时候,书本上的内容真真切切地呈现在眼前,心中浮现出旧友相见般地激动。 武汉,南京,安庆,长沙,杭州,广州,昆明,所有的城市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绍兴。在这座文化积累深厚城市,历代积压下来的沉重历史积累让人窒息。为了看清绍兴的城市布局,我登上过府山,凭着栏杆俯瞰城郭,一股躁动从脚底深处向上勃勃升起,不由地有些战栗。灰蒙蒙的天际间矗立着一排排高楼,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等辛亥志士的故居以及大通学堂隐藏在建筑物下不见踪影,我努力想像当年的刀光剑影当年的惊心动魄,但脑海中出现的还是一张张拘谨的脸,一副副单薄的身影,一双双卷书的白皙的手。 绍兴话是柔软语调,越剧柔曼的声调是从绍兴人柔软的舌间发出的,侧耳一听,如同扬州歌女的轻媚,如同秦淮艳姬的婉转。此间,一旦豪饮绍兴黄酒,那些纤细的手指居然拍得响铁板铜琶,那些清瘦的书生居然掀得动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惊涛骇浪。这些意气的书生齐聚江南一隅的绍兴,却将晚清搅得乱作一团,那个水火蒸腾的辛亥革命成为绍兴人永恒的历史瞬间。 可以这样说,绍兴人在辛亥年中集聚爆发,他们大义凛然,阔步行走在山阴道上,脚板在大地上踏响,循着响声,我们一个个追溯他们的历史。 下了府山,顺着解放街从南向北行走,我的脚步踏在绍兴最繁华的商业街上,我惊诧地发现,今天的绍兴城方圆仍然不太,蔡元培、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徐渭、陆游的故居都挨得很近,有的甚至是街坊。再远一些,从勾践开始,一路延续下来那么多刚烈的志士,他们都源自以绍兴为圆心的一百公里范围文化圈。他们的目光齐唰唰地投射过来,他们的源头,是卧薪尝胆,是报仇雪耻,是投醪河里一杯浅浅的酒。绍兴城里的水系都只是一些弯绕的小河,有些将将能并排驶过两条乌蓬船,乌蓬船的船浆溅起的依旧是当年的黄酒香气。沿着小河向北是弯弓如满月的钱江湾,对准浩淼的东海蓄势待发。我们隐约看到,大海的波涛间依旧浮着一只只当年勾践投下的酒杯。 1916年9月,孙中山站在杭州六和塔观潮,写下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在我看来,这是孙中山先生写的最昂扬最阔大的一首诗,也是最让后人铭记的一首诗。他面对千军万马奔涌而来的狂潮,他的眼际出现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是徐锡麟、秋瑾、陶成章、陈平伯,马宗汉、蔡元培、汤寿潜、尹锐志、尹维峻、魏兰等等,以及克复杭州、金陵战役阵亡诸将士,那些名字浓缩着辛亥年的血雨腥风。 一切尘埃落定。在这个百年后平静的日子里,和平长久地庇佑我们的时候,穿过岁月的风尘,聆听辛亥志士的呼喊,我们依旧能够轻易地抵达191l。百年过去,我们回望辛亥,留给了我们很多思索。 中国进入了更为艰难的共和实验,国家机器的运转与整个国民的文化价值体系还有着磨合期,这种建立在不成熟的政治框架上的实验从一开始注定就是失败。中华民族有着膜拜皇帝的心理痼疾,低下的国民素质,与政治体制不相称的经济体制,激进的全盘西化,到后来民国被北洋军阀操控,1927年后民国进入了党国和军国时期,诸多的原因制约了原本良好的政治实践。 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革命,也有人说甚至是一次失败的革命,形形色色的人物在革命的风浪中颠沛流离,他们将自身与国运紧紧地扭结在一起,他们的宿命让人不由得慨叹万分!为了民国为了共和,他们付出了一切,他们的理想是美好的,历史却是无情的,有过,爱过,不算最好。人生忘我投入的付出过,爱有所值,哪怕付出的对象是无形的天地正气,也是极致的风流。 我心怀对辛亥志士的敬畏,一处处寻找他们的故居、坟茔、活动场所、革命遗迹,一次次追踪他们的脚步。我在寻找浙江辛亥革命烈士陵园的时候,有一个念头,“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该是何等的雄伟,作为辛亥革命仅次于武昌战役的重大战役,光复南京之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似乎闭着眼睛都可以想像陵园的阔大,纪念碑的雄壮,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浙军攻克金陵阵亡诸将士之墓座卧在陵园一侧,墓碑并不显眼,更不气派,一个合葬墓甚至比不上一些普通的坟茔。这让我有些始料不及。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了,当年的激荡已经烟消云散,已经似是而非。 也许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最终只是丹青上微漠的一痕,也许他们已经被很多人忘却,可是人的不知无损爱与美的永恒。走至极境,不必回头,灵魂无所谓孤独。面对他们,我用钢笔在一张白纸上轻轻地下四个字:辛亥江南。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辛亥江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鞠建林//张燕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5119710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50 |
出版时间 | 2011-05-01 |
首版时间 | 2011-05-01 |
印刷时间 | 201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257.09 |
丛书名 | |
印张 | 20.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68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