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附光盘2008区域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2008版)/环渤海蓝皮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环渤海是一个区域,它由环绕在中国唯一的内海——渤海之湾的若干相邻的行政区组成:包括两市三省: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本书揭示出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对该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做出的决定性的贡献;探讨了该区域中增长极形成的路径及其演变阶段,指出了北京中关村作为中国最大的创新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已经显现;解析了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两极分化的成因,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内容推荐

本书在对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描述了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取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可行的政策选择。

全书分为四篇:总论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环渤海区域非平衡发展的现状,内部协调和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出了基本的理论构架和总体思路。结构篇通过对区域内一、二、三次产业的布局、结构及产业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增长篇通过对环渤海区域内已经和正在显现的经济增长极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与分析。发展篇解析了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揭示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两极分化的成因,提出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录

前言

总论篇

 第一章 透视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趋势

一 区域经济合作:环渤海经济发展的趋势

二 理论思考: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

三 政府参与:区域经济协调模型

四 案例分析:协调成功的机制设计

五 政策选择: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第二章 主导产业与重点发展产业比较——京津冀鲁辽“十一五”规划解析

一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模型

二 京津冀鲁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三 京津冀鲁辽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四 京津冀鲁辽“十一五”规划解析

五 对策建议

 第三章 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及增长极

一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二 环渤海经济圈——经济增长第三极

三 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科学发展

 第四章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以环渤海地区为例

一 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理论扩展

二 区域经济增长的特点

三 区域社会发展的特点

四 关注社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结构篇

 第五章 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一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二 区域三次产业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三 五省市三次产业结构特点的比较及分析

 第六章 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结构探析

一 区域人口与就业结构的差异分析

二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

三 区域财政收入结构的特点及分析

 第七章 环渤海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研究

一 五省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二 环渤海农林牧渔业的发展

三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劳动生产率分析

四 充分利用沿海资源,加快渔业发展

 第八章 环渤海区域工业部门结构及特点研究

一 轻重工业结构及增长态势比较

二 优势行业及面临的问题

三 五省市工业的行业结构特点

 第九章 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的结构及重点行业

一 环渤海区域第三产业总体结构

二 环渤海各地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三 区域第三产业的重点行业剖析

增长篇

 第十章 中关村:自主创新的复式科技产业集群

一 中关村概况

二 日益成熟的自主创新体系

三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合作创新

四 中关村的技术扩散

五 中关村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规划

 第十一章 滨海新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引擎和平台

一 天津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二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立

三 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四 滨海新区发展战略全面启动

五 推动区域发展引擎建设的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曹妃甸: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崛起

一 “最大项目群”和“一号工程”

二 曹妃甸的全面开发与战略布局

三 曹妃甸与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

四 曹妃甸港的崛起与环渤海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第十三章 “五点一线”:辽东半岛经济发展引擎

一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五点一线”的提出

二 “五点一线”的全面开发战略

三 沿海经济带建设的三大突破点

四 对“五点”式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十四章 半岛都市群:打造环渤海新型制造业基地

一 环渤海地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二 半岛都市群的发展优势与机遇

三 半岛都市群的全面开发战略

发展篇

 第十五章 环渤海区域的GDP增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 环渤海区域GDP的迅速增长

二 人力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三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

 第十六章 GDP的快速增长与居民收入结构的变动——对环渤海区域的分析

一 人均GDP的增长分析

二 影响人均GDP增长的因素分析

三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动

四 结论与建议

 第十七章 环渤海区域劳动就业状况分析

一 区域劳动就业现状分析

二 区域劳动供给现状分析

三 区域劳动就业需求状况分析

四 区域劳动就业状况预测

五 结论与建议

 第十八章 教育、卫生和医疗保健事业发展及支出结构分析

一 环渤海区域教育水平的结构分析

二 环渤海区域医疗和卫生保健支出结构分析

三 结论与建议

 第十九章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及成因分析

一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性

二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三 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四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十章 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 区域经济合作: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势比较

三 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前景展望

试读章节

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斯·佩鲁提出的。该理论在世界各国发展区域经济中曾经获得了广泛的采用。增长极是在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产业)。作为经济空间的增长极,它不是一个空间区位,而是处于经济空间极点上的一个或一组推进型经济部门,它本身具有较强的创新和增长能力,并通过外部经济和产业之间的关联乘数效应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周围其他区域经济增长。因此,作为经济单位的增长极是与主导产业相联系的。该理论从两个方面打破了经济均衡分析的新古典传统,为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新思路。一方面,它反对均衡增长的自由主义观念,主张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空间变量丰富了抽象经济学分析的内容。但这一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它把经济空间划分为计划经济空间、力场作用经济空间和均质经济空间3种类型。此时的增长极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增长极的结构特点,尤其是产业间的关联效应,而忽略了增长极的空间含义。

20世纪60年代初罗德温(L RodWin)和布代维尔(J.B.Boundville)提出并系统分析了经济空间的概念,首次基于外部经济和集聚经济分析,系统地从理论上将增长极的经济含义推/“到地理含义,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一定地理范围相联系的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包含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称地域结构关系),着重强调了增长极的空间特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指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两种影响:“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居主导地位,会扩大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从长期来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他认为通过涓滴效应与极化效应显示的市场力量,如果导致极化的暂时优势,周密的经济政策将会应运而生,以改变这种状态。

增长极理论应用十分广泛。许多国家从城市与周围地区相互联系的角度出发,把增长极看成加快区域发展,尤其是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但大多数国家的实践,不是导致失败就是收效不明显。如我国“三线”建设中,从内地迁至三线的一些现代化企业与当地无法形成产业链,出现产业结构联系中断,各种资源要素无法扩散,只能形成“孤岛经济”。增长极理论的应用需要一定区位条件。然而这些条件对经济落后地区来说是缺乏的,正因为这样,增长极模式不能作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

点轴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过程看,产业、特别是工业等集中于少数点,即增长极。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增多,点与点之间由于经济联系的加强,必然会建设各种形式的交通线路使之相联系,这一线路即为轴。轴线一经形成,对人口和产业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吸引企业和人口向轴线两侧聚集,并产生新的增长点。从而由点到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2.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他批评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发展理论所采用的传统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可以使各地区经济得到均衡发展的观点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他用“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论”来说明地理上的二元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如何消除的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即经济发达区域和不发达区域并存的二元结构。产生这种二元经济的原因在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性。某些地区受外部因素的作用,经济增长速度快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就会出现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使区际经济发展人均收人工资水平和利润等产生差距,这种差距的产生进而会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产生马太效应,使发展快的区域发展更快,发展慢的区域发展更慢,从而逐步增大区际经济差距,形成区域性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不发达地区的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经济,缩小这种差别。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工业总是先集中在少数区域,而余下的空间成为区域上不发达的边缘,空间组织上表现为“二元结构”或“核心-边缘结构”,即由先进的相应发达的核心区与落后的、不发达的边缘区组成的空间系统。缪尔达尔指出,在循环和累积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中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回波效应是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流出其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人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尤其在经济发展初期阶段;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扩散效应的作用才会日益增强。因而,没有政府的干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将不断扩大。

3.“核心区-边缘区”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A.赫希曼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增长的“核心区-边缘区”理论。他认为,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而一旦出现在某处,在巨大的集聚经济效应作用下,要素将向该地区集聚,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加速,最终形成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核心区,与核心区相对应,周边的落后地区称为边缘区。在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赫希曼称其为“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这一过程中,极化效应往往大于涓滴效应,因而市场的力量往往使区域间的差别扩大。

4.梯度转移理论

这种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为基础,以梯度来表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是产品生命周期的空间表现形式。区间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技术梯度,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推移。区域可被分为低梯度区域和高梯度区域。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而低梯度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首先是高梯度区域应用先进技术,先发展一步,新的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区域,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有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低梯度区域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加快,区域间的差距就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及其转移;产业结构的更新是区域经济向高梯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产业结构的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秩序地从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转移。在动态上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向高梯度区域进一步集中。从而造成区域发生两极分化。P61-63

序言

在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际,一个既熟悉又新鲜的区域概念——“环渤海经济圈”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迄今为止面积最大,占全国经济总量近30%的经济区域里,包含着诸多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题材”。

——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首都北京,在“十一五”规划中率先调整了自己的城市定位,提出了“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规划目标,并将于2008年迎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

——2006年3月,国务院审定同意天津城市发展规划,批准了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续发挥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先行先试重大改革措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全国改革提供经验和示范;

——随着首钢搬迁,拉开了河北省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序幕。2006年曹妃甸钢铁基地的建设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曹妃甸将建成一个以“大港口、大钢铁、大化工、大电能产业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区”,目标锁定国际性能源原材料集疏枢纽港、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功能定位;

——作为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最大的山东省,未来要建成与珠三角、长三角比肩的,黄河流域的经济中心和龙头地区;并从环黄海经济圈的角度;着力打造以青岛为龙头的东北亚区域性国际城市密集区,推动“鲁日韩黄海地区成长三角”的形成;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提出,要在全国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辽宁、规划未来;要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环渤海地区开发的双重机遇,重塑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辉煌;

但是,在承载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重任的耀眼光环下,“环渤海经济圈”至今却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概念。由于环渤海区域是由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三个相互独立的经济区域板块组成,因此一般认为,环渤海更多的是地理区域概念,还不能构成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由于这三个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关联度较低,这也是人们将这个地方称为“环渤海地区”或“环渤海区域”,而不是“环渤海经济圈”的原因。

有专家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环渤海经济圈依然处于概念阶段。其中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各自为政和产业趋同。目前,三大板块从幅员和人口规模,都可以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都市经济区,依托不同的市场基本自成体系,对别的地区没有较强依托。三大板块依靠各自优势,在竞争格局下的发展,不仅没有形成统一的区域经济,而且相互之间竞争激烈。还有的专家认为,三省两市共五个省级行政单元,一体化的行政阻力大;区域内的内在产业链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关系;所有制特征相似,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比重大,地区政府对资源控制能力强,整个区域经济带有浓厚政治经济色彩。对于一个产业趋同的大经济体,资源的压力会越来越重;而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仅会使各省市缺乏解决问题的激励,相反还会加大对资源的掠夺,进而导致恶性循环。

然而,坚冰总要打破。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资源约束,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几乎不可逆转。为顺应这一趋势,从2004年2月开始,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开始着手进行包括环渤海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2005年1月和3月,国务院审议并通过了两个专项规划,即《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2004年-20lO年)》和《环渤海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2006年,由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牵头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也已完成,目前正在通过国务院的审批。

本书在对环渤海区域两市三省大量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反映了这一区域在产业结构上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整体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状况,以及与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经济区域的比较。提出了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可行的政策和策略选择。

本书各章在进行区域经济分析与比较的过程中,使用了三个层次大小不同的区域性概念。

第一个层次是“环渤海经济区域”的概念。根据国务院2005年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等文件的界定,以及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的观点,经济区域是在地理上相互临近,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一定联系的行政区划的集合。本报告的主要分析对象为环渤海经济区域,具体讲就是环绕渤海湾的“两市三省”。按照《中国统计年鉴》的排序,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

为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环渤海区域经济的现状、特点与发展趋势,本报告还引入了发展比较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域作为对比。狭义的珠三角地区是指广东境内沿珠江三角洲的10个城市及其所辖市县。广义的珠三角区域,也称泛珠三角区域,是一个连接内陆与港澳的“9+2”格局(即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香港、澳门)。狭义的长三角区域原指上海、江苏的南京等八城市和浙江的杭州等六城市以及这些市辖管的县级市,现在一般是指长江下游的“一市两省”,即上海、江苏和浙江(简称江浙沪)。而广义的长三角区域,也称大长三角区域,则已经发展到从长江流域经济体系的角度来构建的大经济区,范围向西可延伸至黄山、天柱山、大别山山脉,包括整个江淮地区、皖江城市带和苏北地区。大长三角经济区不提倡按行政区划而是按流域经济体系的思路来构建,尤其要按市场经济的规律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

第二个层次是“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经济圈,又称大城市群、城市群集合、大经济区、大都会区或都会区集合,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组织实体,常为城市群体的集合。经济圈的特点表现为内部具有比较明显的同质性与群体性,并与外部有着比较明确的组织和地域界限。也有经济圈则表现为内部紧密的经济联系与产业分工。经济圈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内部某一特定区域,也有跨国家的大经济圈如北美的金马蹄。一般大的经济圈都在本国总量中占有很大比重,甚至在世界的产业分工中具有重大影响。像美国三大都会区(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的CDP占全美国的份额为67%,日本三大都市圈CDP占全日本的份额则达到70%。从经济圈的同质性与群体性特征出发,有的研究将中国的三大经济区域称为三大经济圈,认为其经济总量已经占全国CDP总量的40%以上。从经济圈的经济联系与产业分工角度出发,一些研究认为环渤海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圈或城市群,而是有着京津冀、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相对独立的三个经济圈和城市群的板块式,甚至是原有计划体制思维的一种区域组合。

鉴于环渤海区域的上述特点,国务院在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采取了分步骤实施的策略。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构想,首先要发展京津冀都市圈,同时加强与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的经济往来。进而形成环渤海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卑岛为两翼,全面参与经济一体化和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第三个层次是“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目前对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划分,是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围绕京、津两市的河北省的11个城市:石家庄、唐山、承德、张家口、保定、廊坊、秦皇岛、沧州、邯郸、邢台和衡水在内的“2+11”的城市组合。

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正在逐渐加快。从规划层面来看,一系列围绕“京津冀都市圈”的规划都已陆续出台。从实际层面来看,首钢200万吨钢铁项目落户河北,成为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唐钢和首钢联合在曹妃甸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项目的启动,表明京津冀走向融合的步伐加快。2007年底,一条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全线铺通,预计在2008年8月正式开通运营。届时京津两地可实现30分钟直达,这无疑会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再添动力。

通过上面不同层次经济区域的划分可知,虽然人们习惯于将中国经济的发展格局分成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区域,但是从统计的角度来看,三大区域之间在空间规模和经济体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狭义的珠三角只包含广东省内的10个中小城市,狭义的长三角充其量也不过包含着一市两省,而环渤海却是一个包含着两市三省的大区域。不同规模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可比的问题。为了能够清晰地说明问题,本书在做区域的比较分析时,一般把京津冀作为环渤海区域的代表,与狭义的珠三角和长三角进行对比;必要时还以不同区域中的省市作为基本单位进行对比分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报告(附光盘2008区域协调与经济社会发展2008版)/环渤海蓝皮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立群//谢思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9700815
开本 16开
页数 4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80
出版时间 2008-03-01
首版时间 2008-03-01
印刷时间 2008-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6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7
丛书名
印张 2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6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1 9:5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