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中国三峡古代历史与文化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三峡古代历史与文化丛书之一,主要是在查阅大量已发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迄今为止在三峡库区所取得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成果进行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并对该地区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之原生态、源起与演替进行描述与解析。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三峡地区的环境演变史、人类进化史、文化发展史,以及三峡地区迄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古文化遗存在中国及世界史前考古学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科学价值。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普及考古学知识,宣传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以及总结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内容推荐

本书在前面三章里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经典的人类演化理论与模式,旧石器考古学的基本知识以及长江三峡地区地质、地貌的演变历史等相关背景知识;在第四到第九章里详细介绍并简要评述了迄今为止在长江三峡地区所发现的几处最有代表性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与文化遗存,并在作者感言里对重庆的文化渊源作了简单探讨。

本书可作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博物馆从事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古生物学。第四纪地质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以及从事自然科学普及的科学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目录

人文三峡(代绪论)

前言

第一章 穷根究底——什么是人

第二章 石破天惊——人类最古老的文化

第三章 曾经沧海——三峡的形成

第四章 巫山迷雾——巫山人遗址

第五章 追本溯源——建始人遗址

第六章 承前启后——郧县人遗址

第七章 天籁清音——奉节兴隆洞遗址

第八章 鬼斧神工——丰都旧石器遗址

第九章 一脉相承——远古三峡的回声

作者感言——回望重庆文化的来路

注释

后记

试读章节

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及人类起源是当今科学界三大未解之谜。人之由来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对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机制与模式以及相关环境背景的研究更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一个前沿课题。破解人类起源之谜,始终是人类了解自身、认识过去、规划未来历程中一个永恒的命题。自从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和1871年发表《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首次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以来,人类对其自身的起源与演化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

这里,我们首先介绍一个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起源、演化与扩散的基本模式。一个物种的形成,往往包含了祖先种的起源一迁移、扩散一祖先种分裂成若干后裔种(新种出现),其间常伴随着演化停滞、种间杂交、物种取代等复杂的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祖先种或近亲种或绝灭,或延续至今。以前一些学者信奉“定向进化论”,即某个生物谱系沿着一个预定的直线方向演化,此方向由生物的内在倾向所决定,而非取决于自然选择,该理论已被化石证据证明是错误的。

物种的演化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式前进。一个延续至今的物种及其所有的祖先种、近亲种就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树,这在生物学上被称为系统演化树。这棵树有根,有枝,有叶。根就是我们所能追溯到的这个物种最早的祖先。根在生长的过程中,又分成了许多的枝。每一个枝都代表了一个演化世系,或者说演化的方向或路线。每一个枝上还可生出更多的分支。其中,只有一枝演化成了延续至今的某个物种,可谓一枝独秀。这一枝及其所有的后续衍生物被统称为主枝或主干。而其余的枝则要么代表中途绝灭了的该物种的远亲,要么代表了同样延续至今的该物种的近亲.统称为旁支或分支。而叶则很可能是一些因地理、气候、生物链等因素所决定的同一物种中的不同群落,叶与叶之间的区别可以是种一级的,也可以是亚种一级的,甚至只是某些性状间的差异。

人类的进化过程也是如此。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也可简化成这样一棵树.以易于理解。人类的起源这一概念包括三个内容、两个阶段。三个内容则分别是指人类起源的时间、地点与模式或机制。第一个阶段是指早期人类(人科Hominidae),即最早从古猿中脱离出来,初步具有人的基本特征、符合人的基本定义的原始类型的人种起源。这个阶段的起点就好比人类系统演化树上,从根上分离出来并最终演化成了现代人类的那个最粗壮主枝的起始部分。第二个阶段是指智人(Homo sapiens),即在解剖学特征上与我们现代的人类没有什么区别的最进步类型的人种起源。这个阶段的起点就好比人类演化树上那位于最顶部的最后一个分支的起始部分。P6-7

序言

1996年,京城的四月,我在午后的沉睡中做了一个梦,梦中作了一首诗:

你说不知这些文字

能不能扔到时间的背后去

我说能肯定能

我这就出发

到时间的背后去

等着 听

这些文字落地的

声音

自此,始信陆游“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言,诚不吾欺也!

时光在不经意问如水逝去,那个春光明媚的中午,至今仍镌刻在记忆深处,一切恍如昨日。十年寒窗苦,只为磨一剑!如今,韶华早已不在,而剑却驽钝如昔,锋芒未露。“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今晚,在巴山的夜雨声中,偶然翻开这首十年前半梦半醒时分所记下的小诗,却仍是深感困惑与茫然,难解其中真义。

不知多少次,我反复地问自己。

时间是什么?

时间仅仅是一条单向流动,逝去就不可再回的河流么?那“时间的背后”,就是那包容着所有逝去的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广义的“历史”么?

梦又是什么?

是梦在联结着真实与虚幻,贯穿着历史与未来么?

是梦在预示着宿命,在揭示着种种有解或无解的生命与自然之谜么?

生命呢?

生命是时间的创造者,还是时间的创造物?

生命只是这时间之河中偶然泛起、转瞬即逝的一朵身不由己的浪花,还是在向那未知的终点行驶旅途中历过千种风浪,阅过万般风景的一条随波逐流的船?

人类的智慧,真的能让我们走到“时间的背后”,去聆听种种远古岁月的回音,去解读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的种种印痕么?

多少年来,我一直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文字,去解读存在,去诠释历史。

文字又是什么?文字仅仅是记录人类与自然演变历程的一种最为便利的表述丁具么?如果说,唐诗宋词、秦砖汉瓦是记录了人类情感与社会历史的一种狭义的文字,那历经了种种岁月沧桑的化石与石器,则是记录了生命与自然漫长演化过程的一种更为广义的文字。而生命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身与人类的历史,只是有的浓墨重彩,有的却轻描淡写。

其实,细细想来,我在梦里写出这种连我自己也读不懂的诗来,也并不奇怪。演化是古生物学里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而所谓演化,其实就是对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各种生命形式、生命现象进行时问上的排序并给予合理的解释。对演化最为本质的理解,其实也就是对生命与时间关系的理解。

作为一个从事古生物学研究多年的学者,我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解释生命与时间这些困惑着一代代哲人的难解之谜。因而,在我的梦里,“时间”的频繁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是所谓的化石人生吧。

只是,我一直都想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推动着我,在诱惑着我,去探索那一个个或许根本就无解的自然之谜、生命之谜、时问之谜。是那巍巍挺立的巴山么?是那浩浩东去的渝水么?是那孕育了我生命与灵魂的壮丽三峡?还是我所从事着并热爱着的专业研究?我不得其解。  在外求学多年,我的魂魄与故乡始终不曾分割。内心深处,一直祈盼着,与故乡作一次心灵的对话,一些关于我身边的山山水水,关于我的祖祖辈辈,以及那些在视野里日渐远去但在灵魂里却日渐清晰的历史的对话。一直祈盼着,那些故乡的灵山秀水,枯木古石,能在这样的对话中,赐予我一些新的启迪,新的感悟。

闭上双眼,故乡那些过往的岁月,如烟云般在心中袅袅升起。那些自然与历史的真相,如同云雨中的巫山,在我脑海中若隐若现。

有一种苍凉,挥之不去;

有一种顿悟,转瞬即逝;

有一种孤独,无人分享;

有一种祈盼,永留心底。

故提笔记下三峡那些远去的岁月与沧桑。

后记

本书是由重庆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及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王川平先生担任总策划与总主编,并由重庆出版社集资出版的《中国三峡历史与文化》系列丛书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部分的相关内容。本书主要是在查阅大量已发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迄今为止在三峡库区所取得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成果进行的归纳、整理和总结,并对该地区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之原生态、源起与演替进行描述与解析。本书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释三峡地区的环境演变史、人类进化史、文化发展史,以及三峡地区迄今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和古文化遗存在中国及世界史前考古学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科学价值。编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普及考古学知识,宣传先进文化,弘扬科学精神,以及总结近年来三峡考古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自始至终得到了重庆自然博物馆原馆长周世武先生的支持、鼓励与指导,王川平先生对本书的初稿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为编写本书而进行的前期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资助经费》的资助。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仙竹、重庆市奉节县文管所雷庭军、重庆市丰都县文管所李国洪、《重庆晨报》记者刘虎等诸位先生为本书提供了部分照片,重庆市丰都县文管所的诸位同行为本书部分照片的拍摄提供了帮助与方便,三峡水利电力学校的魏宁先生为本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谨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鉴于本人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书中的错误与不足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魏光飚

2007年3月于重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峡江寻梦(长江三峡远古人类之谜)/中国三峡古代历史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光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4836
开本 16开
页数 12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5-01
首版时间 2007-05-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6.3-49
丛书名
印张 8.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3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5: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