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诸葛亮十讲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历史上,诸葛亮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个特征。中国文化独有的“诸葛亮现象”,是对忠臣的褒扬,对智慧的推崇,对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如果说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人们标榜诸葛亮的精神,是为了弘扬一种民族理想、个人信念,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超越古人,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寻找能够为今天所借鉴的成分。

内容推荐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将“诸葛亮资源”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现作为我们考察历史的事例。从事例中看得失,从得失中读历史。“诸葛亮现象”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和历史性,给我们今天读史提供了有益和多样的思路。

目录

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讲 走上神坛:诸葛亮何以被神化

 如何“近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悲剧精神:神化诸葛亮的基调

 口碑:对联中的诸葛亮

 神化诸葛亮的土壤

第二讲 做个忠臣好不好

 千古忠臣的治国方略

 忠臣为何大权独揽

 廉以尽忠:诸葛亮的自我鞭策

第三讲 隆中对:无法贯彻的“大战略”

 战略构想与局势分布

 “隆中对”战略布局的得失

 “隆中对”执行中的修订问题

第四讲 做官、做人、做事:一代名相的人生准则

 垂范后世的为官之道

 出将入相的法家风范

 治国必先修身

第五讲 北伐:口号还是实干

 为何一直要北伐

 奇怪战争:蜀汉北伐的军事分析

 祁山开发与“六出祁山”

第六讲 “但悲不见九州同”:屡屡失败的统一计划

 诸葛亮用兵模式:揭秘第一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失败的内情

 北伐为何屡战屡败

 失败不是他的责任

第七讲 接班人培养的误区

 参差不齐的十位接班人

 破格选拔:接班人选择的唯一亮点

 知遇之恩的压力:姜维败局

 接班人之死:意料之外的败局

第八讲 反思诸葛亮:现代管理的反面借鉴

 管理资源:诸葛亮的现代借鉴

 北伐动机:内部管理失败的突破口

 治国方略:现代管理的反面典型

第九讲 污点:不为人知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另一面

 战略分歧与志趣矛盾:关羽之死

 莫名其妙的举动:急于入川

 谁“塑造”了诸葛亮

第十讲 扑朔迷离:诸葛亮的人生谜局

 大才为何“躬耕南阳”

 刘表为何不用孔明

 他为何要归葬定军山

 开发西南为哪般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略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旋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

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  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

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过于保守了。

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

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来看,其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

“隆中对”中主要的战术思维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亦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第一步夺取荆州的选择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荆襄九郡位于国内腹心地带,又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以骑兵为核心的曹军和以水军为主力的东吴都势在必争,陆战不如曹、水战不如孙的刘备集团在此与强手角逐显然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曹、孙矛盾,以政治联姻和“暂借”方式控制了荆州中心,而北部襄樊由曹军占领,江夏(今武汉)被迫让给东吴,一个荆州实际也是三分。其后刘备向四川发展时,也需留下关羽率重兵留守。

诸葛亮在隆中建议先取荆州为家,其次攻占四川,“一旦天下有变”再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这一战略计划的致命缺陷,又使兵力本来不足的刘备犯了两线作战之兵家大忌。加上古代蜀道之难如上青天,与荆州千里之遥救援不易。留守的关羽在曹、孙之间两面受敌,失败势在必然。刘备反攻荆州又遭夷陵大败,蜀汉从此走向衰落。(P174-177)

序言

从“诸葛亮现象”说起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最著名的偶像:孔子、关羽、岳飞、诸葛亮。

这几个人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价值观的最主要内容:仁、义、忠、勇、信。

孔子倡导仁政,而且身体力行,一生奔波,是为仁;关羽义薄云天、重诺守信,是为义、信;岳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直捣黄龙”而征战,是为“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忠。

在这几个偶像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诸葛亮。在后人的追忆中,他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有关他智慧过人的描述,集中在对“隆中对”、“火烧赤壁”和“八阵图”、“七擒孟获”等著名事件之中。

诚然,这些事件中,有些是后人夸大其辞或者张冠李戴的,比如“火烧赤壁”和“八阵图”;有些则是可以进一步探讨是否高明的,比如“隆中对”和“七擒孟获”:

无论如何,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个特征,就像纳斯雷金(阿凡提)之于阿拉伯文化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他们事迹的非真实性而减少对他们的兴趣。

这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诸葛亮现象”,简言之,就是对忠臣的褒扬,对智慧的推崇,对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

如果说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人们标榜诸葛亮的精神,是为了弘扬一种民族理想、个人信念,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超越古人,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寻找能够在今天作为借鉴的成分。

辩证地认识诸葛亮

首先应该为我们重视的,就是诸葛亮的“忠”和“智”。这是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也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精神。

为什么在三国纷争的时候,诸葛亮能够尽忠于并不强大的蜀汉政权,并且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奉献一生?

为什么在群雄并起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投靠一个强大的靠山,相反却“躬耕于南阳”,宁愿做一个隐居的山人?

为什么他能够在没有正式出山的时候,就对天下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和规划,并且提出了为后人争论不休的“隆中对”?

为什么他殚精竭虑,以毕生的精力与智慧进行北伐,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与诸葛亮的“忠”与“智”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和传统文化中他的智慧形象存在若干矛盾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些矛盾背后的真相,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从而让现代人明白为何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会变成我们的偶像,又是什么人、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把他造就成了一个偶像。

将诸葛亮“偶像化”的后果是,严重的“主题先行”原则,破坏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所具有的多彩人生,也忽略了诸葛亮与他所生活的汉未三国时代的复杂多变性。这样一来,渚葛亮的形象变得“纯粹”而简单,“光辉”而干瘪.

我们要让充满矛盾的“诸葛亮”形象真实化、历史化,就必须辩证地认识诸葛亮,把后人强加给他的概念从他的身上去除掉。因此,必然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对历史上真实的渚葛亮的认识,往往会和后人强加给他的种种头衔与美誉相冲突,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然而,这正是对诸葛亮的辩证认识。

解读“诸葛亮资源”

当我们还偶像以真实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中国文化中对诸葛亮的推崇这种精神资源现代化,如何让这种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智慧财富,而不是迷信。

将“诸葛亮资源”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现作为我们考察历史的事例,从事例看得失,从得失读历史,从历史求智慧,从智慧论现代。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我们解渎“诸葛亮资源”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

诸葛亮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并不是和今天毫无关系的,从他的行为、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巾同人的共性,而这种共性是否适合现代?这种共性是否能够促进现代人为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不县要颠覆历史,也不是要戏说历史,而是要从身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身上,找到现代人某些行为与思路上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就能够反思诸葛亮,反思诸葛亮所代表的文化,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诸葛亮是古代中国的一座文化丰碑,也是现代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一面镜子,只有反思诸葛亮、读懂诸葛亮,才能超越诸葛亮,将诸葛亮的人生经验与智慧精髓作为现代人的财富。这笔财富,也许是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

作者

后记

诸葛亮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更是一个让人高山仰止而又为之叹息的人物。他的忠诚,他的勤奋,他的亲民,都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而他的个人修养与道德风采,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甚至不能算一个成功的宰相。他的缺陷十分明显:谋略与实际存在脱节、用兵过于谨慎,是他在军事上的弱点;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又没有可靠的、合适的助手与接班人,是他在治国上的短处。

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往往比发表什么样的言论要重要得多。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个贤臣,这是通过他说过的话和对他一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然而,从他的执政风格、军事和政治举措,我们却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看法,认为他短视、专权、独裁,甚至对皇帝不尊重,有“不忠”的表现。

为什么在诸葛亮这个人的身上,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论?这就是“言”、“行”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种差异引起的后人对这个人物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后人对诸葛亮的理解,都是基于后人自身的立场,所以才会出现互相冲突、截然对立的不同看法。

因此,我们对诸葛亮、对有关诸葛亮的各种评论,都应该持辩证的观点,认识他的全面特征,也要认识到他在细节上的表现,将这些对诸葛亮的不同看法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诸葛亮形象。

正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看得到,因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君子,是贤臣,是智者,所以我们才会对他的不足之处都了如指掌。他的缺陷,与他的伟大又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正因为他是一个功过、长短都十分突出的人物,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话题人物”,才会被争论不休。求全责备也好,文过饰非也好,都是在后人出于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这一前提下的。不过,简单地讨论他成功或者失败、出色或者平庸,对现代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看三国落泪,为古人担忧。今天我们关注诸葛亮,更多地是要解释为什么他会有如此鲜明而独特的功过,有如此令人费解的长短。

这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因此,本书对诸葛亮的一些“过人表现”,比如“三顾茅庐”、“借东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卧龙吊孝”的情节没有涉及,因为那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我们所关心的,是他“隆中对”、“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收姜维”这一类与人、与实干有关的内容。

在品读诸葛亮为人、处世、为政、用兵等方面的行为时,笔者希望与读者就这些突出他个人能力与智慧的问题交流。其实,这个解读与反思诸葛亮的过程,也就是笔者感受诸葛亮的智慧、转化其智慧成为现代资源的努力。读者如果能从中有所领悟,或者从中产生更高明的见解,也许会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诸葛亮十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洪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999226
开本 16开
页数 28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7=36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黑龙江
225
16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6: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