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禅无所求(圣严法师的心铭十二讲纪念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圣严法师是一位教育家、作家,更是一位宗教家和国际知名的禅师,长年在国内外不遗余力地推动“心灵保护”、“种族和谐”及“世界和平”等工作。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的十二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李连杰,罗大佑,林青霞,张国立联合推荐·缅怀恩师。

内容推荐

本书是圣严法师在美国多次禅七中的开示集结,旨在阐释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诗偈。圣严法师以自身丰富的禅修经验,厘清开悟者与各阶段修行者的境界层次,指出修行者所应具有的正确态度,与应避免落入的陷井,并从实修的角度,详尽地解说止与观、定与慧、话头与公案的本质与作用,为这首古老诗偈中所叙述的玄妙禅境,开启了一条解行并重的修行大道。

目录

《心铭》原文

第一次禅七 心性不生

第二次禅七 纵横无照

第三次禅七 目前无物

第四次禅七 不须功巧

第五次禅七 明寂自然

第六次禅七 一心无妄

第七次禅七 莫灭凡情

第八次禅七 心处无境

第九次禅七 宠辱不变

第十次禅七 无人无见

第十一次禅七 妙智独存

第十二次禅七 一切莫顾

试读章节

一、念头是虚幻的

心性不生,何须知见?

法融禅师开宗明义就说:“心性不生。”这正是佛陀本人所教导的:所有的念头都是虚妄的。参加禅七的人经常在意昏沉和散乱心,然而,这些念头来来去去,原先并不在心里,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因此,我们称它为妄念,因为佛教认为所有的时间现象都是虚妄的。如果散乱心不是虚妄的,它就会永远存在,也永远不会改变;如果昏沉不是时间现象,就会永远昏沉。事实上,当心集中时,散乱就会消失;当心清醒时,昏沉就不见了。因此,昏沉和散乱心都是虚妄的。打坐也是虚妄,但我们用它来使妄心不致生起。

来打禅七而期望开悟、体验佛心,这是自我欺骗。的确,既然没有心这回事,也就没有佛心可言。在祛除妄念之后所体现的自性也是虚妄的,因此修行时想以佛心来取代妄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这辈子就一直用一种虚妄来取代另一种虚妄?《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当色消失时,也没有空可言。当妄心消失时,真心也消失;当妄心不动时,真心也就不存在。因为期望开悟,所以我们用功,但修行时心中不该存有那种念头。即使我们开悟了,也不该认为得到了任何东西。

在修行之前,人们不知道自己的妄心,认为自己体验到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开始修行之后,他们得知心是虚妄的。当最后体验到开悟时,也许认为他们以真心取代了妄心。但《心,铭》否定了这种观念:如果心性不生,那么妄心和真心都不存在。临济禅师(卒于公元八六七年)说,求佛之心是轮回之心。

你们来这里修行,那就够了,除此之外不要寻求任何东西。“何须知见?”意思是说不该渴求知识。你也许认为终行,困难,但其实是容易的。只要放下你的知见——烦恼的源头——虚妄之心就会消失。散乱心只不过是冰山的一角,隐藏的部分就是你自出生以来所累积的所有知见。开始修行之道,首先就是要安定你的散乱心。

二、如同从梦中醒来

本无一法,谁论熏炼?

打禅七的人有两个问题:想要抓住某个东西,却抓不住;想要摆脱自我,却摆脱不了。在跟自己挣扎时,反而为自己制造了更多的麻烦;在试着要泯灭自我时,反而使得自我更为顽固。并不只是某一个人如此,而是每个人修行时都会遭遇到问题。毕竟,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早就开悟了。

法融禅师说:“本无一法,谁论熏炼?”在这里,“法”代表的是所有的现象,包括佛法。对于寻求解决在修行中所出现的问题的人来说,这种说法也许会令他困扰。毕竟,如果既没有法,也没有佛法的话,要用什么来引导修行呢?即使老参也会怀疑那到底有什么用,这是一种错误的态度。

不要担心修行有没有用,只要专注在修行本身,不要有其他的念头,尤其是开悟的念头。修行就像梦一样,你在梦中可能走得快或慢,走得远或近,但醒来时,你知道它从来没有真正发生。你在梦中不管走得多快或多远,都跟醒来无关。修行不是为了开悟,但当开悟时,就像从梦中醒来。

修行,就是生命本身

往返无端,追寻不见。

你可以把一块肉绑在竹竿一头,然后把竹竿绑在狗背上,让肉就在狗的面前荡来荡去,不管狗怎么努力去追,却总是追不上,在打坐中寻求结果就像这样。  这里再举一个比喻:不管你走到哪里,你的影子就跟到哪里,既然摆脱不了影子,为什么又要厌恶它呢?想要摆脱烦恼也是一样。再打个比喻:有宠物的人经常弄个跑步笼来让这些宠物忙,宠物跑得愈快,笼子转得也就愈快,但宠物从来摆脱不了笼子,而笼子也待在原处,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以焦虑、期盼之心来修行,那就是你的下场——哪里也去不成。同样的模拟也适用于尝试摆脱死亡和烦恼。要逃的是谁?是自我,但如果自我本身就是烦恼,又如何摆脱得了烦恼?

有人由东向西看,而称它为西方;有人由西向东看,而称它为东方。他们看的是同一件东西——凡事是相对的,没有究竟的东方或西方。如果你跑向西方想要找到它的源头,就会永远跑下去。试着明确指出开悟,就像试着要找到西方或东方的源头一样。“你”想要开悟,“你”想要见到自己的真性,“你”想要摆脱烦恼,如果没办法放下的人就是“你”,“你”又怎么可能开悟呢?

有些人希望从佛菩萨得到祝福或力量来修行;其他人则希望修行,以便能把学到的东西用来帮助他人;还有一些人(这是最好的方式)把修行看成是自己的整个生命,在修行之外没有其他东西——生命本身就变成了修行。他们并不尝试做任何事,但每一件事都完成;当别人问起时,他们会说自己什么事也没做。我们应该期盼成为这类的修行人,这就是法融禅师所谈的。

有些人修行是为了得到什么,有些人决心要使菩提心(也就是开悟之心)现前,变成菩萨,帮助有情众生。法融禅师要我们更进一步,于修行时一无所求。

P7-11

序言

本书收录圣严法师于美国的十二次禅七开示,内容集中于牛头法融禅师的《心铭》,对象多为法师的外籍弟子,经现场英译、誊录、编辑后,由以出版灵修书籍著名的香巴拉(Shambhala)出版社于二○○四年印行。

由于是禅七开示,所以重点不在历史的考证与文字的诠解,而是运用法师个人的证悟,将古德的诗偈活用于禅修的指导。译者在“输血管的输血管——中译圣严法师著作”一文曾指出,法师这类作品“不但对于现场的禅修者产生当下的效益,也将禅修连接上佛教的经论和古代大德的悟境,提供了有关经论与诗偈的‘禅解’,或许可称为某种意义的‘从禅出教’(从个人的证悟引申出对于佛法的见地)或‘藉教悟宗’(以佛法的经论来印证禅修的体验)”(《我打禅家走过》,页九八)。这些显示了法师致力于佛法的现代化、普及化与国际化的实践。

也由于是禅七开示,所以在将英文——更精确的说法应该是英译——转化为中文时,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还原,必须多方揣摩法师在禅七和其他场合开示时的神情与口吻,以保持亲切、幽默、平易近人、深入浅出的特色。然而,口语的开示毕竟与书面语有别,再加上《心铭》本身为四言的诗偈,词约理富,言简义丰,所以中译必须在口语与精练之间维持平衡。记得在与法鼓文化的同人联系时,曾提到翻译此书的优先级为忠实、顺畅、精简。

本书主要是在出国期间抽空完成的,由于部分内容在《人生》杂志连载,每月校读台北传来的译稿就成了月课,再配合以“圣严法师一。八自在语”作为日课,为在异国的我提供了安心之道。以“输血管的输血管”自我期许的译者,盼望有心的读者能透过译文领会法融禅师的《心铭》和圣严法师的开示,同沾法喜,精进道业,了悟心法。

单德兴

美国加州柏克莱

二○○六年七月二十六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禅无所求(圣严法师的心铭十二讲纪念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圣严法师
译者 单德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51666
开本 16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9-06-01
首版时间 2009-06-01
印刷时间 2009-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8: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