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
内容
编辑推荐

不读佛经,不知道自己有多傻: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不过是错觉;很多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事,无非梦幻泡影;很多我们痴迷执着的事,都是败柳残花……

佛学即是心学也是智慧学,在痴愚中求智慧,在虚妄中求真知,在烦恼中求解脱。

佛学就像一家巨型百货商店:政治家从中寻找治国的灵感,文学家从中寻找创作的元素,教育家从中寻找传道受业的艺术,实业家从中寻找谋事创业的良方,普通人从中寻找安顿心灵的秘诀……

内容推荐

随愿,随法,随缘,随分,随意,随心,随喜,随时。

佛学就像一家巨型百货商店:政治家从中寻找治国的灵感,文学家从中寻找创作的元素,教育家从中寻找传道受业的艺术,实业家从中寻找谋事创业的良方,普通人从中寻找安顿心灵的秘诀……

过去诸佛是我弟子,勿让学问成枷锁,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不悲过去,不贪未来,各有因缘莫羡人,人生都是未来佛,做一天干净人,守住清静之心,胜念十方诸佛。放不下,担着走,书读万卷,不如善心一颗。持一颗无依无止的心,持一颗清净不染的心,持一颗慈悲向善的心,持一颗无量快乐的心。

目录

前言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一:随愿

 过去诸佛是我弟子

 亮起一盏心灯

 播下良种,耕种心田

 人生四大可悲之事

 高人的11种素质

 目标专一,方成大器

 身贫道不贫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

 自未得度,先度他人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二:随法

 跳出梦幻见真如

 佛法是渡船不是彼岸

 勿让学问成枷锁

 千日学慧,不如一日学道

 守住正见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

 书不必多读

 先信后学,不信不学

 善知识和恶知识

 一人一境界,一心一菩提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三:随缘

 不悲过去,不贪未来

 得失都是缘

 小因生大果

 感谢你遭遇的困境

 一切种子能缚菩萨

 身心自在,通达大道

 各有因缘莫羡人

 九种意外之灾的征兆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四:随分

 众生都是未来佛

 父母就是活菩萨

 老师要像老师,学生要像学生

 夫妻之道敬为首

 做人的五件大事

 与强者为伍,以智者为师

 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己所不欲,勿劝他人

 永远别说“你错了”

 辩论毫无意义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五:随意

 做一天干净人

 性定菜根香

 莫被五欲追逼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莫自讨苦吃

 守住清净之心,胜念十方诸佛

 知足之人,富乐安隐

 不苦不乐为至乐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六:随心

 心宝最尊贵

 心态决定命运

 佛在心中莫外求

 功业罪业皆由心造

 以欢喜心结善缘

 心定则智慧生

 放不下,担着走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七:随喜

 书读万卷,不如善心一颗

 地狱乃是心造

 改造心灵,一念成佛

 能离恶业,即见天堂

 不偷盗的十种利益

 勤用善心,勤修善事

 布施不是做好事

 宁合千金献真佛,不拔一毛插猪身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八:随时

 知得不如行得

 我若不为,谁为我为

 冷静对待羞辱

 能行忍者,方为大人

 做人的七项颠倒行为

 致庄重,莫轻狂

 好事坏事皆不可全抛

 修炼人格魅力

 勇猛精进,勿生退心

试读章节

播下良种,耕种心田

【释迦牟尼说】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摘自《药师经》)

在佛经中,佛祖有多种名号:如来、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等,“药师佛”也是佛祖的名号之一,而《药师经》是一部大乘重要经典,因文字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很广。它的全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唐代二三藏法师玄奘奉诏翻译的。《西游记》里的唐僧就是以玄奘为原型塑造的艺术形象。

在《药师经》中,记录了佛祖成佛之前所发的十二个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能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这句话,是佛祖的第三大愿,其含意是:希望我将来成佛时,用无量无边的智能和能力,使一切众生得到无尽的享受,在物质上没有任何缺乏。

佛祖的其他十一个大愿,虽然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宗旨都是要以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痛苦、引导众生成佛为志愿。如南怀瑾大师所说:“药师佛所发的十二大愿,总归一句话,是‘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要使所有的众生所求都能如愿。这是当初药师佛学佛修行的动机。”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介绍。

佛祖为什么要发此大愿呢?因为成就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需要受到梦想的激发,都需要一个高尚动机。以造福众生为动机,不仅是品德要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客观要求。

心理学家认为,“动机(motivation)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动机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与生理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生来就具有的,可称为原始性动机,或生物性动机,或生理性动机。包括饥饿、渴、性、睡眠、温冷、解除痛苦等。第二类与心理和社会需要有关。这些动机是经过学习获得的。可称为继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或心理性动机等。包括友谊、爱情、亲和、归属、认可、独立、成就、赞许等。

心理学家还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在某一时刻,最强烈的需要构成最强烈的动机,而最强烈的动机决定行为。强烈的动机对人的行为能起到很好的规范作用,你会有意识地去做与目标有关的事,而回避那些跟目标无关的事。因为用心专一,成效自然更大。如果一个人具有强烈的为社会大众造福的高尚动机,他就会不辞艰辛、不计得失、不顾利害,全力以赴,焕发出全部潜能,创造常人望尘莫及的价值。

南朝时期,中国出了一个维摩诘式的奇人——傅大士。大士,是佛家对“菩萨”一词义译的简称,比如观音菩萨有时也被称作观音大士。傅大士凭什么与观音菩萨同列呢?主要是靠轰轰烈烈的善行,而不是佛法修为。

傅大士本名傅翕,24岁时,经达摩大师指点而开悟。但他不愿出家为僧,而愿意在凡世救度大众。他说:“熔炉之所钝铁多,良医门前病人多。度化众生,才是我的当务之急,何必耽于天堂佛国之乐呢?”后来,他举家搬到河南嵩山,边修佛道边行善事。

有一天,傅大士发现自己开垦的田地里有异响,以为又是山上的野猪来糟蹋庄稼。他与妻子刘妙光赶过去一看,原来不是野猪,而是一个人,正在偷菽麦、瓜果。当地人极痛恨盗贼,抓到了往往装入竹笼沉入江底。傅大士却不想伤害此人,他让妻子回家取来一只大竹篓,对此人说:“你带来的篮子太小了,装不了多少东西。我送你一个大竹篓,省得你多跑路。”说着,夫妻二人把小篮子、大竹篓装满粮食与瓜果,让这个人拿回家。这件事传开后,受傅大士感化,此地的风气为之一变,小偷小摸的事极少发生了。

梁武帝大同二年,江南遇到了罕见的天灾,死亡的阴影笼罩着饥饿的人群。为了救助灾民,傅大士与妻子刘妙光舍弃田地家业,设大法会施斋。但是,灾民太多了,傅家的财产有限,几天工夫便施舍一空。于是,他劝说妻子发愿卖身为奴,以换钱施斋。刘妙光此时已经悟道,毫无难色,说道:“但愿一切众生,因此同得解脱。”

同乡大财主傅重昌的母亲,被傅大士的义举所感动,先出钱五万,买下傅大士的妻子,以助他行善事。一个月后,老人家又将刘妙光送回嵩山,使他们夫妻团聚。

在傅大士夫妇的感召下,当地的佛教徒们纷纷捐献财产,共济善举,终于帮助灾民们度过了灾年。自此之后,傅大士名播天下,很多人拜在他门下学习佛法,梁武帝也慕名请他去讲经。

在普通人眼里,傅大士居然将自家的东西送给小偷,居然卖掉妻子救济灾民,难道是一个傻瓜?事实上,当时确实有一些人说他很愚蠢。这些人之所以不理解他的行为,主要是两者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一般人追求生活快乐,傅大士的目标却是弘扬佛法、救度众生。以目标来衡量,他的事业可以说大获成功了。

任何一项伟大事业,都源于最初某个高尚动机。假设人的身体是一片土地,动机就是一颗种子。你这块土地潜能很好,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很聪明,智商很高。但你需要在这片土地上种下点什么。为什么说要有一个高尚的动机呢?道理很简单:播下良种才有可能得到良果,种下荆棘又怎么会得到鲜花呢?

在生活中,有的人对生活没有太高要求,只求衣食无忧、开开心心享受生活而已。由于这个目标比较容易达到,所以一旦小有成就,就松懈下来,停止了奋斗。这样,他终生都无法跳出平庸的阶层。

一个人的动机是否高尚,目标是否远大,已经决定了他的人生格局。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我们以人们的目的来判断人的活动。目的伟大,活动才可以说是伟大的。”日本企业家吉田秀雄则说:“向大的目标挑战。小的目标只会使自己变得渺小。”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人以造福天下为目标,他就有了终生绵绵无尽的奋斗动力。

我们每个人都有私心,但私利却只能通过创造公益来实现。有的人明白这一点,有的人却不明白。纵观人类历史,从大公达成大私,是创造伟业的必由之路。一个人无论天赋如何、背景如何、资源如何,只要动机高尚,就像佛祖说的,“根无大小,皆成佛果”。P10-12

序言

中国文学巨匠鲁迅,曾于1914年捐款给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佛经,免费发给民众。12年后,他再次捐金重印《百喻经》,并且亲自作了题记。

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象并不好。他把传统文化定义为“吃人”文化,认为它就是一个“黑色的大染缸”,“每一新制度,新学术,新名词,传人中国,便如落人黑色染缸,立刻乌黑一团……此弊不去,中国是无药可救的”。

但是,佛学虽传自印度,在中国扎根已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鲁迅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呢?

原因在于,佛学是被政治污染最小、最鲜灵活泼的文化。千百年来,佛教曾被尊为国教,也曾遭到严厉打压,但无论遭际如何,它都没有成为政治的附庸。可以说,它是中国思想独立的一片‘难得的净土。当然,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也曾逐步吸收儒道文化中的健康元素,以增强公众亲和力,同时减少与其他文化的冲突,但它的宗旨,它的教义,它的修行方法,始终保持着完整的独立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佛学是一门智慧学。它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打破。佛学从不承认绝对真理。自从佛祖宣称“过去诸佛皆我弟子”时,他就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他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不可逾越的,无论它是圣人还是经典。

不读佛经,不知道自己有多傻。一旦读了佛经,就会惊奇地发现: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不过是错觉;很多我们认为绝对正确的事,都漏洞百出;很多我们梦寐以求的事,无非梦幻泡影;很多我们心神向往的事,都是败柳残花……总之,佛学在我们的天地之外开放了另一片天地,使我们如盲者重见光明,惊觉世界是如此神奇和悠远。

第二,重建。佛学打破一切,只留下接引灵魂的真与善。但它的打破,不是为了制造满地碎片,而是为了在我们的心灵中构建一个天堂,一个极乐世界。在这里,没有庸俗的烦恼,没有无病的呻吟,没有无聊的争斗,没有丑陋的罪恶……所有我们希望摆脱的一切,这里都没有,就连善和美也显得多余,只有一片真心,与天地同化。

第三,暂住。在打破和重建之间,有一个过程,它也许像一转念那么短暂,也许像“无数量劫”那么遥远。在过程中,灵魂如何依止?暂时住在痴愚之中以求智慧,暂时住在虚妄之中以求真如,暂时住在烦恼之中以求解脱,总之,暂时住在不理想、不完善之中,追求“无上正等正觉”。

佛学不承认统治者是真理的掌握者,不赞成强势者男盗女娼的做法,这也许是它屡遭禁止的原因。尽管如此,它仍然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治家从中寻找治国的灵感,文学家从中寻找创作的元素,教育家从中寻找传道授业的艺术,实业家从中寻找谋事创业的良方,普通人从中寻找安顿心灵的秘诀。它就像一家超大型百货商店,里面样样俱全,能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但能否找到理想之物,又有待于识者的眼光。

编写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地认识佛学,并从中体会出对人生有助有益的智慧来。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听佛学大师谈人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卫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180295
开本 16开
页数 25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3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