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手写体(艺术随笔与架上绘画的双重文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优良的文学选本对创作的示范、引导、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对读者的潜移默化作用也是十分突出。本书精选了作者历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佳作共36篇,包括《禁声》、《夏天的花葶》、《海棠烟雨》、《大河里的小事》、《溉澜溪》、《人似秋鸿》、《时滞》等,并把作者在描写文字中的部分感受画成零散的素描,平涂成表现主义油画。该书文字优美、手法细腻,再加了独特的油画,非常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散文在小说和诗歌之中充当着间奏部分,它宽泛、明亮,有尾随事物发展的耐力,有“乱”的一切要素。本书精选了作者所有作品中的精品,包括《鸟境》、《游江的妖氛》、《雀儿闹》、《金石的炼狱》、《时光的笑柄》、《他俩不会告别》、《莫迪里阿尼:神和人》、《我坐夜车穿过这座城市》等共36篇,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受美妙的语境。

目录

我倚在散文的夜廊下(代序)

卷一 花序

 鸟境

 禁声

 山草及她们的花序

 磨石小谣

 风琴

 夜深沉

 死结的剖白

 扬琴

 夏天的花葶

 箴言者说

 中国神农

卷二 红椿

 圃的小山

 海棠烟雨

 游江的妖氛

 激流与回旋

 红椿!红椿!

 大河里的小事

 白露几日

 山婆婆与栗子

 雀儿闹

 打碗碗籽和打碗碗花

 二OO二年十月九日示儿

 我坐夜车穿过这座城市

 溉澜溪

卷三 写生

 金石的炼狱

 人似秋鸿

 白日梦版画

 莫迪里阿尼:神和人

 他俩不会告别

 楼梯上的陌生人——莫迪里阿尼

 时光的笑柄

 出走的衣冠庙——八大山人三百年祭

卷四 散风

 白沙沱

 黄桷精

 时滞

 自度曲

试读章节

鸟境

鸟儿在她的境内飞行。

环绕着她的快乐园子,累了,落在大叶子上,落在小叶子上,忠实记录着永不成熟的天性。

七月的地瓜开花,小而白,掩住了小丘。隔着这片芳香,一位鸟族中的骑士,她的生计依附在鸣禽的狭窄天空中,捕鸟为生。但她也是人类的共同的朋友。

鸟儿在僻远的山地上巡游、操持。蓖麻籽不慎滚落山坳,在一个寂寞的早上出土。鸟儿们看到秋天的种子又成了种子,而种子只是对着天空中的尤物举起嫩绿的小拳头。

日复一日,鸟儿固执地重复着她的航线,耗尽了忙碌的生命和激情,她用幻想告诉对鸟儿不关心的人们:她只是自己美丽传说的仆人,轻盈、天真,侍奉着四季的甜言蜜语,她的歌声中有她自己。

鸟儿一天天地长大,寂寞一点点地添加。一刻不停地,她在自己的袖珍王国中寻觅,期待一个与时间无关的节气,再把自己半僵的身子放在一个理想的安谧之处。没有人能够揭开鸟儿不寻常的死亡之谜,仿佛她们永远年轻、动人,富于柔情。而飞禽的肮脏腐朽的尸骨,只有枯枯荣荣的草本植物有幸目睹,沉默的生灵是不会把这一秘密告诉人类的。

鸟儿想啊想,想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头撞在小山上,她也许就死了。一大群鸟儿拖着白色的宽大翅膀从远处飞来,犀利的嘴角含着翠叶与芳香四溢的花冠。也许这只浴火重生的鸟不知道,她已经飞出了自己的疆界。

在今天,这些已不再是秘密了。

鸟儿多少年一次轮回——她的每一次投火是否更接近于传说——在那个与神相遇的日子里——是否谦恭、胆小,畏惧人类——提防着类似于人类的种种危险,这些问题属于飞禽的自我信仰。她们繁衍着一种比人类更长的宗教,无声无息,袭用着原有的禁忌和风趣。

她们在天地间喧腾而起,启动了永恒的生命主题——死亡与爱,人类却留给她们少许的从容。

禁声

在我内心有一个衣衫褴褛的歌手一直为我领路。很久以来,我未曾同他谋面,也勾勒不出他的脸庞是如何的清瘦,是如何的祥和,我只是饮着清凉的河水,一门心思地侍候着他的种种心愿。这些,水族中最沉默轻灵的鱼都知道。他的歌古老而单调,说的大多是河里的船歌,一些来自高山的跌宕不已的回声,以及花儿草儿的小曲;他的歌声大都残缺不全,常常唱着唱着被他随口改掉,用些古怪而含混的新词搪塞过去。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这般随性,完全可以不去破坏民歌的完整性,——但他从不这样。时隐时现的,顺着他传来的歌声,满含内伤——我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一边朝这首歌走去,离开这片原来生育我的土地,一点点地背井离乡,过着放荡的生活。我负痛而行,想起一生何求,想起歌中的与我相似的身世——歌王的共同命运,想起我是孤零零地来到这个清白世界,却不能孤零零地带走他的罪恶。因为民歌,我们才有了怜惜,我们长啸的歌里才栖息着全部的怨愁和欢欣。在一个如期而至的日子里,所有的歌都从四面八方破水而来,朝我短暂的青春吟唱,我全力抵挡着这一外力,睁不开眼睛,在民歌的环绕和混响中站立不稳。“歌王!”我大声地呼唤他的名字,而他已经加入了民歌的行列,在一首歌的再现部分完成了他的绝唱,致使我的声音陡然沙哑、沉郁,像个剖腹的武士,满肚的新词哗啦一下涌出。他是被民歌载走的,成为新的民歌的王,但他没有教我唱过挽歌,在他仓促的灵车前,草灯、红花和风铃扎的灵车前,我看见自己形同虚设。正如他撒手而去,首先是停止了歌唱,剩下有过的澎湃的生命还在谣曲里呼吸。人们说很久以前,有个歌手死了,死得很平淡,但人们总是记起他,在歌里唱起他继续浪游。他为什么不教我唱挽歌,当我站在葬礼的背后,喉头仿佛哽着一块喊叫的石头,我拼命摇动身子,把满身的悲痛碰得叮当直响。我从民歌的葬地翻卷而出,运载着情不自禁的声音,就像歌王——来不及喊出的如鲠在喉的声音。从一片冷灰的光线下穿过松林,草环在前面引路,迎接我的灌木和低平无奇的土丘,将我熟知的声调抛下,就像一层落叶上覆满一层落叶,我的出现被装扮成一个禁声者,一段未经配器的乐段。歌王从来没有这样真实,为了使他的音色有别于周围的环境和人声,他溘然而去,断然平息了我的歌唱。在那些彻夜难眠的日子里,我嚶嚶地伏在床头写作,冥想中的声音从空旷的地方传来,我分辨着其间的柔情,哪些还隐隐地在民间传唱,哪些码头上的解缆谣子被捎带而行,哪些是丧逝的揪心哭述,哪些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结果……有意或无意,莫名与初衷,辛劳和雨,激情与梦想,环绕着民歌这盏摇摇晃晃的灯。而这是一盏长明灯,在所有接踵而至的音乐里,是它脱离声源,变为独立的标志,仿佛这样遥远,因为它来自我们的内心。而一切乐器都在模仿歌曲中的人们,歌唱如像国王坐在宝座上,围绕他的乐器好像他的庶民跪在他的面前。而自然中的种种鸣响,只是无穷尽的神圣原音的回声,他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最卓越的乐器。只要他的旋律一停止,我们的智慧将重返原来的情绪中,音乐以及流传下来的歌便从大自然中抽象出来,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我乐于守在这份亲密中,关闭声门。虽然我的歌并没有枯竭,但她对于我来说,如像不能饮用的水,多少次歌唱都使我想起歌唱的苦难和没有挽歌的葬礼,我情愿失去尝试表达音乐力量的机会。不过,我还是要问我自己:我的歌究竟用来做什么?我的歌要用来模仿什么?——我的歌只是沉寂。

山草及她们的花序

我在寻找草一样朴素的语言。

在细致入微的节气里,弄不清是谁浓密地修剪着山草。零乱而柔和的花絮,亲密地依偎在一起,贴着水面飞行。偶尔夹带着几粒孱弱的草籽,吹到河心,便再也轻盈不起来了。即刻,一大群形色新颖的水生动物,从四面八方隐隐靠近,上演一场花仙子的轻喜剧片断。只有一小部分草絮随风扬起,翻山越岭,通过一条讲俚语的内河,来到异乡择居。

有朋友把她们从山野里一束束采来,插入一尊脱釉的老瓮,久久装饰着宁静的生活。

我仿佛是夹在这些伞房花序中的一粒朴素的爱情种子,寻找到的语言,如同不再修剪的花梗,一样清新、无声;又在雨后的黄昏,一样真切、忧伤。

但不容易遇到。

磨石小谣

这首歌从深深的石头里传来。

这首歌,就像那些没爹没娘的孩子,快活又孤苦,采石人一把将他抱回家,让他成为手艺人。

一天,采石人凄惶地笑了笑,唾把口水,揉着生硬的骨节,撒手而去。

这样多的人要露宿山顶,这样多的人要来做石匠……围着新开的磨心唱着同样的谣曲。

是谁在笨拙的石器上枕戈待旦,备受煎熬?你对石头用心说了些什么,浑然的石头被抽得遍体鳞伤。人们运来小米和大豆,抚慰着就要碾碎的平原,就要埋下的铁锅。而我仿佛就是那孩子,孱弱的心脏忽然变成平原上的一面大鼓,与那些石头里传来的声音切然相和。

我磨着新开的镜子,把一些人类不能享用的语言镶嵌进去,孩子有了新居,语言有了根。

要是没有大锤,没有采石人的号子,我们永远不能去拜访那些石头的故乡,那些鼓睛暴眼的残碑和盛大的奠基仪式。

采石人发自肺腑的心愿,打开了石头的大门,并把艰难而郁闷的身事,刻造在他们的石纹里。早先,这些石头一直沉睡在山里,坚守着神秘的誓履得体。而今你的名字日益响亮起来,就像浸泡在水中的水仙根球,白净、细柔,伸出了嫩芽。有人管她叫一张脸什么的,噙不住的某些东西,随时都有可能滚动下来,砸到孩子的脚上,易碎的器皿上。

这是多好的孩子,多好的器皿。

我与你素昧平生,初遇时尤其陌生。你那时还小,还不懂得爱情。而你的出现,把我逼至墙隅,勾勒出你的外部肖像——灰色世界的沉寂部分。

谢谢你,给了我这扇失修的门,我用它来营造一片空白,一些零星的幻觉和一次历险。直到失去,直到拥有;再失去,再拥有。

想来,我本来就没有爱过你,就像我从来没有爱过我自己。但你朴实、善良,人说你很好,就这个意思。我身边的多少人不断怯怯地念及你,直到我身边,有了另一个念及你的新同谋。

我曾在你的怀中获得安息,哪怕是片刻的、转眼即逝的。不知不觉,我的爱情故事在熟知的朋友中戏谈得日趋无趣,回首一顾,依然凋零一身。而我一次次地谢绝你,如同谢绝一盆盛装的水仙,让我保持孤独,让我安心地度过风暴。

这是甜蜜的风暴。

如果有一天,你偶尔停在这篇小文上,惨不忍睹,请恕我天真、多事。很可能那时你对这一切并不在意,并早已投身到另一场日趋热恋的活动中,开花结果,其乐融融。而我依然是惨淡一身,不为金石所动,不为那些愧疚的恋情所惶惑,终日冥想在可能会有结果的一次又一次的失恋中,猜测哪些是最无关紧要的细节,哪些被永恒地拴上了死结。P1-10

序言

我倚在散文的夜廊下(代序)

1

14岁的生日那一天,我没有去上晚自习,趴在集体寝室的单人课桌上涂鸦,隐约的书声震落在玻璃上。离初夏还有几天,蚊虫就来缠绕着昏暗的灯光。我歪歪倒倒地写着,学写着母亲的日记体。这一年的盛夏,我将结束初中时代。我期期艾艾地写下了一大堆文字,懵懵懂懂之中,一些伤感和无助慢慢地爬上心来,使我的铅笔越写越快,急迫地想要抓住——一个少年曾经有过的联想、回忆和梦。这一夜的自动写作让我开悟,感到天地间有一种力量叫写作,它在驱赶我——秉烛而游。

这些年来,我的写作就是我的遭遇。我从14岁或更早的时候,就在体内萌发了写旧体诗、七绝、五言的念头,那时并不知道,这就是附着在青春期上面的写作。傍晚的时候,常常像一个枯坐的老人,一动不动地望着江水。罪恶的写作之路——蔓延朝前,记载着当事人的境况和磨难,又把自己设定在彷徨的人群之中。写作之夜充满焦虑和欣喜,转而见证了那些失意的日子。谁来珍视那些闪亮的句型?谁来判断语言天才的运行意义?谁来为一顿简餐买单?一而写作对别人来说,并不是要一味地挨饿。面对生存的要求,我又一味地欺哄自己——仿佛写下的文字只要脱离写作者本身,就可以自行过上幸福的日子。瑟。兰姆和他的疯姐马格利特·兰姆,把英国随笔推向巅峰的时候,已到了生命的垂暮之年,靠着迟来的名气和版税,才买下心仪已久的中国瓷盘。

苦寂的写作拖累了衣着光鲜的人。我在20多年的写作里,不管是捕捉诗歌的吉光片羽,还是筹建一座散文的大教堂,都间歇性地造成了生活的震荡。每一次对生活的清算——诸如失恋、逃债,不辞而别,都是以书籍的整体流失为直接标准。早期流失的书大多七八角一本,纸张泛黄,油墨淤积。这些书曾在乎板车间,用麻绳捆扎出一饼一饼的字丁版子来印刷。后来的许多书籍大都是硫酸纸受力而依赖于胶印机——电脑照排的兴起,使得10多元一本的书像蝗虫一样,大量爬上了我的竹书架。在精神和物质同时匮乏的年代,挤在角落的书很能养眼。不久以前,我又失散了一批高码洋书籍,它们做为我失败婚姻的殉葬品,也不知而今蒙尘在哪个角落。每次经过书店的时候,面对堆山积土的书籍,我在内心不着一字,捂紧的口袋里捏出一把湿汗。

我残留在这些书籍中的胎迹,被删减、排列,被剥离出叙事的部分,然后移筋错骨,留下我钟情的文字——分娩时凝固的血,她们靠近散文或者更靠近散文诗,血痂还沾连着早年的诗歌外套。我对散文长时间的怜爱,冷落了另行长大的那些孩子——他们已经走开,远远地化为小说,化为墓园里的石翁仲。我在散文中树立的偏执偶像,多少年来凋零一身,浓烈的念头和板结的诗句让我不知深浅——一个过时的诗人的错觉——产生了散文。就像乡村的孩子习惯走长长的夜路,以为挥一挥手就可以把月儿抹去,凭着这一种感觉,一脚跨过了田坎。夜之稠密、焦渴,犹如深水在头顶上哗哗拍过。我在昏暗的写作间里成长,端着刀锋般的肩头,不时走进走出,不时到月夜里借光。很快——隐忍的孩子就抵达了谢顶的不惑之年。

“在俄罗斯谁会过上好日子?”——涅克拉索夫把这句诗印在了书的封皮。

2

自从塞万提斯从狱中出来,决没有想到他的《堂吉诃德》给了现代作家一种巨大而具有训诲意义的娱乐。每一次写作者思绪的翻飞,都有着无限的盲目性和历险性,以使自身的跛脚马和辘辘饥肠在绿林中隐去。在贸然抵达的城邦里,散文就像贵族老爷头上装饰华丽的帽子,不时在乱哄哄的戏台下扔来扔去。而那个在黄昏中审读过大量游侠罗曼史的桑丘·潘沙——堂吉诃德的仆人,更加肆无忌惮,把一系列破铜烂铁分派到现代作家的手里,谁拿起利矛?谁又捍卫了谁的坚盾?潘沙作为一个武装诗人已经不能解甲归田,他有了更大的主人——不避风雨的心魔。日久天长,从写作者身上引出一个恶魔的功业,并追随写作者,向山下硕大的风车和宁静的羊群发起冲锋。

也许要承认,我们已经度过了文学的贵族时代。手中大多数的木盾和锈剑抵御着人生酸楚,到头来心中的怀想没有伤及他人,也没有唤起他人。一些上世纪80年代诗歌流派的开山旗手,纷纷汇集在未完成的巴别塔下,但他们并不是在为这座通天石塔苦思传名之道。败退的诗歌,萎顿在石塔的阴影下——阳光普照的地方,人们传销着精神赝品。

从蒙田时代,随笔的光芒凝固在作家的精神蛋壳上。几百年来,语言已经无法承担孵化者的生育权利。而现代文学的口舌之争,并没有引出“巴比”的一支突围的轻骑——要么是死水微澜,要么过早沦落为先锋街的梦游浪子,要么吞没在“下半身”的洪流里——写作成为孤岛。

3

在长江和汉水交汇的河口,河口上有一块突兀的条石,人际“古琴台”。《高山流水》的雅事就发生在这里。“古琴台”后面有一座古柏森森的郊庙,俞伯牙在这里养气、操琴,以致引来钟子期。每当我们听见《流水》的时候,对汉语中现行的运行方式就不再期待了,现代散文在纵欲过度之后,只剩下一大堆惊琼碎玉。从五四时期以来,结晶而成的翻译产品,致使我们的汉语田野里无度疯长着外来植物。一方面是老熟的语境套路;另一方面是语言肆虐症的发作——当今的写作者究竟要把写作引向哪里去?

最早的古琴谱《幽兰·碣石调》,是一段写在黄绢上的散文,致使散文从此以后伴随着天然的音乐性和自身节奏的承载方式,走上了歧路。古琴谱既然是拆散的汉字拼造的,琴声里一定有语言的破解之路。——汉字命名了声音发出的位置,却毁坏了她的衷肠。

古琴对于不关心它的人来说,是一道减笔运算。稀稀落落的萧瑟之气,排布下一个“弹欲断指”的气场,由此产生的“乱声”,有一种流溢之美,促成了汉字的翩翩姿态。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围棋的四面纵横、徐渭书法风格上的乱石铺街和古琴的漫无节奏,验证了“乱”之美学境界。而古琴的无节奏并不是对时间的浪费和铺张,正如《乱声》是《广陵散》的一个续本一一影子对实物的取代,零散、彷徨,更富于想象。

乱的阶段是一种最后阶段的描述,大河汤汤,被省略的浮兰兰还是要泛起。古人为什么在歌赋最关键的地方使用这个词语?从古代哲学和文字学而言,“乱”绝不仅是一个术语和一个等级,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比喻,一种动力。它在一种久已失传的歌唱形式里,投放了一些猜测。而作为一种理念,历来存在于人们对艺术的理解当中。

每个琴人都有一个时间概念,他有自己的理解和对描述对象的考验,检查他是否在用声音来替换时间,或者是在声音和时间里平衡着力度——“乱云飞渡仍从容。”

操琴与汉字在形态上的天然合一,造就了一个同步的时间概念。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大问题——随机生成,生生不息的形态,在自然的水纹和山形的走向中体现着无穷的变幻。

——正如音阶永远不是音乐一样。

而散文在小说和诗歌之中充当着间奏部分,它宽泛、明亮,有尾随事物发展的耐力,有“乱”的一切要素。而“乱”所掌管着的一些爻辞的移动,忽略了节奏,并在一些声音的间歇处暗自偷气,借此计算一段意境的运行速度。

散文和古琴应有同样的频率,其中也包括心境、自况、气詢、量度、怀想、暗示力、歧义性和表现主义气质。古琴弹射的每一个音都在生成,折叠成字码。

《广陵止息》曾是散文的另一个摊晒在纸本中的流动世界,当古琴谱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它是一篇失韵的骈文,记叙着本曲的弹奏方法,以及徵位、搭弦、按徵、发声、取音。有一天,文字成为累赘,一些笔画纷纷逃遁,留下汉字的某些部首偏旁,还在守望着已经不存在的城廓。古琴打散了节奏,打散了时间这个有意味的结点,提供了具有个体属性的音乐容量。

古琴的减字谱打造了琴声,又臆断了文字,最早的作曲人把汉字的部首及偏旁作为符号,把演奏的手法指示缩写成为新字——汉字接近于天书!就像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杀伐,残臂断腿,叠合一起,许多年的荒寒,再沉降下去,等待一个识谱的人来打开墓穴。

琴之高古和意韵,应是散文的一面镜子。文字的步法越过琴谱,直达声音的末梢。当古人将峻迹、守质、归政、誓毕、终思、同志、用事、辞乡、气冲、微行……当成一个一个沉寂的蝉蜕,早就由嵇康、聂政、杜夔或者川派、虞派的什么高人留给我们,但我们却一直不去居住。我们写作的语言之河已被污染,张网以待,却看不到灵性的鱼。而古琴住在黄河上的祖先,而今只剩下50人。

陶潜的墙上曾挂着一张无弦琴。入夜,琴自吟——它在自行贯通,在打谱,在衔接一些音乐片段。诗人听见了什么?无弦琴怎样奏鸣?已经不重要了,陶潜所演示的一种空乱,构成了最早的有记载的观念艺术。这里的音乐与耳朵无关,只充盈着冥想。古琴所留下的伟大遗产,其实是一个悖论:它的流体和蠕动并没有合并——无节奏就是空间的一张镜面。我们永远可以自由地叙事,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一根线条是可以逶迤而行的。古琴的发展使得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音乐自身的价值,由物质转变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文人文化的精髓。古琴在开辟一条航线,在为写作者的深度下潜提供一种隐晦的关联。

散文和琴师都在回忆,是谁把固化的一大群飞舞的音标,放在一个相应的高度——声音也有群像,开篇的时候,琴人习惯于叫它“后序”,用一次轮回来完成一个像序一样的尾声。

——混乱无序是一个需要涅槃的概念。

4

这几天我写下的一些词藻在翘首以待,他们挤作一团,手上的遮光灯笼丢了一地。他们盼望着一个校准了的声音能够破空而来,给自己命名和正身。

我在美丽的汉字里沉溺,看见大部分的写作者,无度地占用了简字谱的宽泛格局,把散漫与抒情性当成交换舞伴。他们忽略了的“无节奏”现象也是一种节奏的最高形式,可以让语言滋生出一种流水席般的欢宴——被放弃的弦外之音,很可能是语言的最终法度。传统的写作在我们身边停留得太晓白、太圆熟,就像一大堆酒糟,捂在虚妄的窖池里发酵。人们习惯于罐笼一样的温度,习惯于浓重的主观臆断和煽情。鲜有人在意:文字是有体液和流速的——书写中的字型汩汩而去,笔迹就像是水迹。而做为表意的文字,它更像是一些记忆符号,面对物态的造型,从开始就产生了深奥的构成原理。祖先对文字的排列,并不需要在某一天忽然发生;甲骨经受了漫长的炙烤过程,完全可能接受了神的旨渝:线条自然流动正如树木吐息,每一个结被当成文字的初始和远祖。方块字的枝繁叶茂,将九宫格覆盖、定型,使文字的法力反过来强化了造型能力,悄然滋生出一大堆简字谱的隔房兄弟——护符。它看起来无法辨认,显得鬼魅、隐忍,但在所有的符号中最具爆发力和咒力。

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文字是气的一种停顿方式,它体现了一种能——脑境和现存世界的对应并不是语言细节的泛滥成灾。

而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它不属于命名者,只能在余晖中灿然死去。赫兹里特曾经写下奇文《再见吧——散文写作》,仿佛且行且远,而他最华彩的散文却离我们越来越近——就像是王者归来。

这时的阅读是一个致命游戏,对我们的品质逐行进行检阅。我们的记忆一旦形成了最真实的影像,其中它也包括那些不能回忆的部分。而语言的死亡就像成片成片的原木被深埋在地层下,有一天锃亮、自燃,灼灼闪光。

散文写作如同操琴,应该同时产生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

在印度有一种复合涡纹造型的树叫“劫波树”,意思是“心想事成的巨树。”印度的行者常在树下打坐、冥想、开悟。我从14岁生日的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运交华盖,唯有自度,才能检索出身上残存的古典文人的气息。姜白石作琴歌《古怨》的时候,再次确认“流水”有另一种弹法——他让我们回到从前,回到文字的萌芽期,像宋词一样缘起于一种沉醉,把一切力量允诺在看不见的时空里。

他认为的倾听者,更像琴者;每当美妙的琴声渐渐远去,紊乱的词牌就让他一贫如洗,丧失了华胄的记忆。他在穷死之前守望着汉字,紧紧抓住缁衣,生怕我们遗忘了汉字的纯美。我把这些感受排列成了散文,把未曾表达的部分画成零散的素描,平涂成表现主义油画。

我写罢这篇自序,然后带着一根线条去散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手写体(艺术随笔与架上绘画的双重文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84911
开本 16开
页数 2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4
出版时间 2007-06-01
首版时间 2007-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61
16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