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阿瘳沙带着梦想,背井离乡,去喀山求学。艰苦的生活逼迫他不得不日夜劳碌奔波。在沙俄军队大杂院里,在船上,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及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他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的一个坚定的战士。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过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流浪,和搬运工人、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后来,他在面包店找到工作,向工人们传播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俄国的腐朽和个人的困境使他自杀未遂而受伤。伤愈后,他带着新生的力量,离开喀山,重新走上流浪的道路。

目录

一 初到喀山

二 玛鲁索夫卡贫民窟

三 伏尔加河岸的搬运工

四 捷连科夫的杂货店

五 面包房里的学徒工

六 面包师布托宁

七 老警察和无形的网

八 两位老工人

九 老警察的怜悯有害论

十 一个托尔斯泰主义者

十一 自杀未遂

十二 生命中难以忘怀的一天

十三 克拉斯诺维多沃的村民

十四 美丽的伏尔加河之夜

十五 无畏无惧的洛马斯

十六 两位农民朋友

十七 伊佐特之死

十八 烈火中的友谊

十九 流浪,继续流浪

试读章节

这一年的秋天,我乘船前往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港口城市喀山。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喀山大学。

我上大学的想法起因于尼古拉·叶甫列英诺夫。他来自喀山,租住在我们那栋房子的阁楼上。他是一位个头矮小但相貌英俊的年轻人,长着一双女人般温柔和蔼的眼睛,非常讨人喜欢。看到我手里常常捧着书,他就对我来了兴趣。相识不久,他就开始不断地说服我,要我相信自己“绝对是个做学问的料”。

“您生来就是要为科学献身的。”他潇洒地甩动着他那浓密的长发对我说——那时,我还不明白一只小白鼠也可以为科学研究而贡献生命。

叶甫列英诺夫给我讲米哈伊尔·罗蒙诺索夫的故事,费尽心机地向我证明:大学里需要的正是像我这样勤奋好学的青年。他还说我去了喀山可以住在他家里,利用秋冬两季学完中学课程,然后随随便便参加几个科目的考试——请注意他说的是“随随便便”,就会得到大学里发放的公费助学金,再读四五年的书,我就可以成为一名“学者”了。年仅十九岁的、善良的叶甫列英诺夫,把上大学讲得如此轻而易举。

他在学校终考结束之后回了喀山,我也于两个星期之后乘船奔赴他的家乡。临行前,外婆再三叮嘱我说:

“以后不要动不动就对人发脾气,那会让别人觉得你自以为是、不近人情。这都是跟你外公学来的。你已经看到他的结果了,可怜的老头儿,活了那么大岁数,活成了一个傻子。你要记住:上帝不会惩罚好人,只有魔鬼才会干这种事。好啦,再见吧……”

她擦去脸上的泪水,又说: “不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到你……我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你这个倔犟的孩子,非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这几年,我和外婆见面越来越少了。现在,想到这个与我血脉相通、真心爱我的老人真的有可能会离我而去时,我的心中不禁生出无限的悲哀。

我久久地伫立在船尾,眺望着站在码头护栏边的外婆。她一只手在画着十字,另一只手拿着破旧的披肩揩着她的眼睛,那泪花闪烁的双眼里饱含着深沉的慈爱。

就这样,我来到了这座有一半鞑靼人居住的城市,住进了一所偏僻而又拥挤的平顶公寓里。公寓位于一条狭窄、破败的街道的尽头,它孤零零地矗立在一座小山丘上,对面是一场火灾留下的一片废墟。废墟中杂草丛生,茂密的野草和林木中间,高高耸立着废弃建筑物的残垣断壁;废墟的下面有一个巨大的地窖,一群无家可归的野狗在那里自生自灭。这片令我永生难忘的废墟,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叶甫列英诺夫一家三口人,靠少得可怜的抚恤金勉强度日。他的母亲瓦尔瓦拉·伊凡诺夫娜是一位面无血色的寡妇,每次从集市上买食品回来,她总要在厨房里愁眉不展地发一阵子呆:就算她自己不吃,这一小块肉也难以为她的两个儿子和我——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小伙子做一顿美餐啊!

她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女人,灰色的眼睛中闪耀着温顺而又坚强的光芒。她就像一匹因日夜劳作而精疲力竭的马,明知自己已无力驾驭负荷太重的家庭之车,却仍然努力地拼命向前拉。

住进她家的第四天早上,我去厨房帮她洗菜,她的两个儿子还在熟睡。她小心翼翼地悄声问我:

 “您来这儿干什么?” “念书,上大学。”

 听了我的回答,她好像有些惊讶,忽然双眉一挑,额头一皱,一边吮着手指一边跌坐到椅子里,随即又蹦起来,喊道:“哎呀,见鬼了……”

原来菜刀割伤了她的手指。她用手帕包扎好,夸赞我说:“您削土豆皮削得挺好。”

这点雕虫小技还值得一提?我告诉她我在轮船上帮厨的经历,她接着问我:

“您认为凭这点儿本事就能上大学吗?”

我听不懂她的幽默,就认真地向她叙述我的雄心壮志,并强调指出,到了最后一步,我就完全可以上大学了。

她叹了口气,嚷着: “哎,尼古拉,尼古拉……”

就在这时,睡意未消、蓬头乱发的尼古拉像往常一样兴高采烈地跑进厨房来洗漱。

 “我说妈妈,我们最好做一顿肉馅饺子吃吧!”

 “好吧。”她说。P1-3

序言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

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创始人。一八六八年三月二十八日,高尔基诞生于伏尔加河畔的俄罗斯历史名城——下诺夫戈罗德城(即今高尔基市)一个木匠之家,四岁丧父,十岁丧母,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卡希林家,十一岁开始独立谋生,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船上帮厨,做过洗碗工、装卸工、锯木工、园丁、面包师、杂货铺店员等等以维持生计。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俄罗斯大地上到处流浪,历尽人间的苦难和生活的艰辛。在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历程中,对苦苦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深切体验,成为高尔基文学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十一岁辍学的高尔基还没有读完小学。在伏尔加河上的“善良号”轮船上做洗碗工期间,高尔基遇上了被他称之为“启蒙老师”的厨师斯穆莱。曾经作过近卫军中士的斯穆莱尽管文化水平不高,却酷爱书籍。他经常让高尔基大声朗诵各种作品给他听,这种“酷爱”深深地感染了高尔基,唤起了高尔基对于读书的强烈兴趣。一八八。年秋天,年仅十二岁的小高尔基在一个绘图师家中做杂役,但是主人却禁止高尔基看书。高尔基只能在结束了一天繁重的劳动之后,夜里偷偷地躲进阁楼里看书。绘图师的母亲非常吝啬,她丈量了家中所有的蜡烛头的长度,一旦发现短了,便对高尔基劈头盖脸一顿痛骂。于是高尔基就只能借助铜锅反射的月光看书。有一次,高尔基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看书,在烧茶炊的同时又去整理房问,结果却烧坏了炊具,从而招致老太太一顿残暴的毒打。高尔基被送到医院,医生从他的背上挑出了四十二根木刺。

与今天的孩子们相比,高尔基没有教室,没有老师,没有父母的呵护,常常食不果腹,甚至连一个燃尽的蜡烛头,也成为需要以挨打作为代价才能换来的奢侈品!出身贫寒的高尔基忍受了重重磨难,在书籍中找到了自己的天地。他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阅读大仲马、巴尔扎克、福楼拜、普希金、司汤达等文学大师的各类作品,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青年人不可或缺的导师和生活伴侣”;“热爱书籍吧,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能解救人类,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变成精神上坚强的、正直的、有理性的人”。……高尔基这些关于“书”的格言,被千千万万各种肤色的人们传颂至今。

一八九二年,他以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登上俄罗斯文坛。此后四十多年间,高尔基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描写俄罗斯人民的苦难生活,讴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以文学的方式积极探求新的生活道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了前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列宁的高度称赞。

一九三三年之后,高尔基这个名字已经传遍了俄罗斯大地。他被授予了列宁勋章,他的故乡下诺夫戈罗德城被改名为高尔基市,莫斯科艺术剧院、列宁格勒大剧院也都被冠以高尔基之名。一九三四年八月,高尔基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这是苏联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苏联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次大会上,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上午,高尔基在哥尔克逝世,享年六十八岁。两天后,他的遗体被运抵莫斯科,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官官墙内。

《我的大学》记述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一八八四年,十六岁的高尔基辞别慈爱的外祖母,来到了当时俄罗斯的文化中心——喀山,谋求进入皇家喀山大学读书——列夫·托尔斯泰和列宁都曾经就读于这所大学。

贫苦无助的高尔基来到喀山才发现,进入皇家喀山大学读书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他必须首先谋求生存。于是,他走进了社会这所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大学”。高尔基成了喀山街头的一个流浪儿,经常与流浪汉、码头工人、小偷以及忍饥挨饿的穷学生为伍,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大学教室”。一个偶然的机会,高尔基认识了一个食品杂货店的老板安德烈·捷连科夫,这是一个谦虚、无私的进步人士。每到晚上,许多思想激进的大学生聚集在捷连科夫的小铺里,阅读捷连科夫秘密保存的禁书,对沙皇的统治和俄罗斯民族的前途展开慷慨激昂的辩论。高尔基的精神世界从此悄悄地发生了变化,逐步走向革命者的行列。

由于得不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一直是在摸索着前进的高尔基陷入了巨大的精神危机之中。不仅有许多人生问题让他找不到答案,理论书籍与社会现实的巨大差距也让他困惑不安。慈爱的外祖母阿库林娜去世的消息,终于让孤独、痛苦的高尔基绝望了。一八八七年十二月十二日,高尔基举枪自杀,所幸子弹没有打中心脏。几个月之后,民粹派革命家洛马斯邀请枪伤已经康复的高尔基到伏尔加河下游的渔村克拉斯诺维多沃,帮助他打理自己的杂货店。高尔基在这个小村庄里与洛马斯一道向村民们宣传革命思想,组织果园主成立合作社,生活的充实让高尔基渐渐走出了心理上的阴影。

一八八八年秋天,由于受到村长和财主们的敌视,洛马斯的小店被人纵火焚毁,二十岁的高尔基只好告别渔村克拉斯诺维多沃,离开喀山,开始在俄罗斯大地上四处流浪。

《我的大学》无论是从主题挖掘还是从写作手法上,都与前两部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精神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而且对生命的意义和俄罗斯人民的命运进行了很多深刻的思考。作品的主人公已从《童年》中那个冷静、客观、藏匿个人观点的叙述者,变成了一个痛苦而又激情洋溢的思想评论者。在保持自传体小说的高度真实性的同时,高尔基以细腻而又犀利的笔锋,为我们精心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俄语文学中登峰造极的自传体小说”,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尔基的作品于一九○七年传入中国,在一代又一代中国读者中广为传诵,是在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外国文学作品之一。中国文学界曾把他与托尔斯泰、契诃夫并称为俄国文学史上“三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鲁迅、郭沫若等都把高尔基当作自己的导师,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作品和论著,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青少版)/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17135
开本 32开
页数 16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1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5.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0
14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