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此事岂可对人言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韩石山,《山西文学》主编,以小说成名,后又写散文、文学评论,有“文坛刀客”之称。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常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揭示人性中一些深刻的内容。书中既有怀念亲友的,记述家庭乐趣的,也有那些关乎世道人心,又能见出个人性情的文章。本书言作者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可对人言的事情,直言不讳,敢讲真话,文笔犀利,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作者常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事情,揭示人性中一些深刻的内容。在书中,作者一方面表现了对父母家庭的亲情,一方面又发表了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刻见解,正如题中所言,作者不惜用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的一些不可对人言的事情,来对社会对人们提出警醒。

目录

第一辑

母亲是怎样镇压知识分子的/3

我在山东游学并快乐地成长/19

替母亲扫街/35

不才从小有书房/37

失信/40

光光的麦场/43

拂不去的饿/52

也曾暮宿黄河边/62

第一次住“学习班”/65

我的教书生涯/73

此事岂可对人言/97

珍惜恶名/107

我的翻身计划/114

难捺的悲伤——悼念贾大山同学/127

第二辑

口吃的妙用/138

轻薄的报应/140

路上的女人你要看/143

海宁没有明白人/145

苦难止于诗/148

实践在“真理”之前/151

再也不能这么下去了/154

最后的一次演练——非典时期的游戏与呓语/159

一个人的山西/183

我看太原市政府的执政能力/193

农民工是个歧视性称呼/201

上吊的会多起来/204

不要贬损幼儿教师/207

情书的滋味/209

男人眼里的女人——在太原市女记者联谊会上的演讲/211

第三辑

胡适的校改本/223

前辈风流实难及/225

薄暮中远去的身影——回忆阎宗临先生/229

我怎么总渡不到那边/234

梁锡华的徐传之谜/246

说别的,就是腐败/258

经典有红色与白色之分吗/262

你该读读《穆旦传》/265

在北大看《立秋》/269

我编《徐志摩全集》/274

锋芒就是光芒

——答《中华读书报》记者舒晋瑜小姐问/278

试读章节

我小的时候,肯定是个让母亲失望的孩子。这当然也是因为母亲对我的期望太大了。如果母亲也像我后来知道的那个著名的农村故事一样,有人问一个放羊的小伙子,放羊干什么,赚钱,赚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下孩子干什么,放羊,母亲就不会那么失望了。我想我是会放羊的。母亲志不在此,总想着我将来能将她老人家养老送终,这期望和一个没出息的儿子的表现之间的差距太大了,母亲怎么能不失望呢。

母亲对我期望大,是有来由的。我是老二,上头还有个哥哥,比我大两岁。我哥从小就老实,说话都木木的,按说母亲该喜欢了,不知为什么也不怎么喜欢。这道理也许真像鲁迅说的,失望之为物,正与希望同。对两个孩子的期望,放在了一个孩子身上,也就难怪她的失望要更大了。

还有一个原因,本来是不该说的,反正母亲已去世了,就说了吧:可能母亲总觉得父亲是靠不上的。母亲十五岁上和父亲结婚,两人同岁。我出生的前一年,1946年,父亲到西安“熬相公”去了。熬相公就是学做生意。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在山西搞“兵农合一”,几家必须有一个男子当兵,爷爷就这么一个儿子,怕当了兵,正好父亲也中学毕业了,就把他送到西安一家银号,不图挣钱,就图个平安。一直熬下去,有可能当个二掌柜什么的。偏偏父亲不安分,又去报名参加了国民党的青年军,说是戡乱过后保送上大学,他信了这鬼话就报了名。训练了几个月开赴战场,洛阳战役中被俘,又参加了解放军(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兵叫解放战士),直到1949年才跟家里有了联系。1953年转业后,就一直在山东德州工作。也就是说,父亲一直在外地,母亲一直在农村。丈夫不在身边,当妈的对儿子的期望就更大了。总想着你是个将来能靠得上的东西。

有个叫谢泳的学者,研究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寡母抚孤,意思是那些后来成了大事的文化人,好多都是父亲死了之后,当寡妇的母亲把儿子培养成人的。我家的情形与此略微相似。但是谢先生忘了最基本的两条,那就是,这个母亲必须是个有见识且严厉的母亲,儿子呢,也得是个天分高有恒心的儿子。这样儿子体谅母亲又怕母亲,也就格外努力,也就成才了。没有这两条,一旦这个道理传播开来,不知多少当父亲的要不明不白地死去。学者每立一说都要对社会负责,谢泳先生显然在这上头疏忽了。

可惜这两条,我和母亲都不具备。一是我的天分不高且不怕母亲,二是我的母亲没有什么见识,又不会严厉地管教我们。真的,我从小就不怕母亲。我觉得,在这个家里,她的地位比我高不了多少。

这就要说到我们这个家了。说我们家以前,还得先说说我们那个村。我们那个村叫韩家场,在一个叫临晋的镇子的边上,出了东关,跨过一条土路就到了。我小的时候,临晋还是个县城。也就是说,我家是在县城。母亲的家在城南五里地的南连村。这样你就知道了,她是乡下人,我是城里人。城里人是看不上乡下人的。当时有没有这个意识我也弄不清,反正我觉得妈妈不是城里人。再说我们家。在我们这个家里,爷爷是真正的家长,他在城里有个铺子,卖铁器和颜料。后来公私合营了,他又成了镇上最大的一家纺织品商店的头儿。奶奶是爷爷的第三任妻子,只比妈妈大十岁,没有生育过,父亲是爷爷的第一任妻子生的。现在推算一下,母亲十五岁上嫁到我们家时,她的婆婆也就是我的奶奶,只有二十五岁。此后妈妈长一岁,奶奶也长一岁,先是二十五岁的婆婆管着十五岁的媳妇,然后是二十六岁和十六岁,二十七岁和十七岁,直到我出生时,一个三十一岁,一个二十一岁。这样你就明白我们这个家的格局了。奶奶是个严厉的婆婆,母亲只是个窝窝蠹囊的小媳妇。我小的时候,每到了要做饭的时候,母亲总是问奶奶一声:

“妈,做啥饭。”说是问,语调平缓呆板,没有一点问的口气。

“蒸馍。”人在房里,话出来了。简明扼要,从不含糊其辞。

“菜。”

“炒韭菜。”假如是夏天,家里有前一天买下的韭菜。  不用去看,到了饭时准是蒸馍和炒韭菜。光凭这一点,我就看不起妈妈。她从来不问我想吃啥。不管我怎样眼巴巴地看着她,想吃什么早就想好了。

只有一点,我为母亲而骄傲。那就是,母亲长得很漂亮。脸白白的,眼睛大大的,头发黑黑的。身材呢,高高的,——这是我小时候的印象,长大了才知道,母亲的个子一点都不高,站直了也不过抵到我的肩头。不过,就是后来母亲老了,我的评判标准不知高了多少倍,还得承认母亲是个端庄秀气的女人。小时候,我们那条巷里(我们村两条巷),在我看来,就数我妈漂亮。你可不能用我现在的样子推导我妈,我像了父亲。等我想想,也不全像,父亲比我还要周正些。这一点也让我对母亲不满意,怎么她是那个样子,我就是这个样子。多亏我是个男孩,要是个女孩,那就不是不满意而是仇恨了。

现在你就更清楚了吧,这是怎样的一对母子,一个年轻漂亮而又窝囊的母亲,一个天分不高,调皮捣蛋而又自视甚高的儿子。

           P3-P5

序言

    自序

感谢作家出版社的朋友,让我编个散文集子,还说由我选。不管是怜老惜贫,还是见义勇为,在这么个年头,对我这么个人,都是不容易的。

为文数十年,几乎没有出过一本正经的散文集子。这话有点拗口,我的意思是说,出的集子不少,纯散文的几乎没有,说是几乎,是因为多年前曾出过一本《纸窗》(湖南文艺文艺社),约略近之。这或许是因为,我从来就不是一个正经的散文作家。

写作上,我是主张经世致用的,也就是写有用的文章,即便是很好的题材,觉得没多大用处,也就不写了。比如我住的五层楼的窗外,有个喜鹊窝,是喜鹊们用短铁丝、细铁棍搭建的,似乎废弃了,不时又有喜鹊飞来,是偶尔路过歇脚,还是特意前来凭吊,搬到这儿四五年了,每当站在窗前,由不得会想到这些,按说该写一篇优美的散文了,但不知为什么,总也提不起那个兴致。这么多年了,旅游的散文,一篇都没写,也是因了这个。但这并不是说,就没写过正经的散文,怀念亲友的,家庭乐趣的,就写过不少。写的最多的,还是那些关乎世道人心,又能见出个人性情的文章。这,按时下的说法,就不能叫正经散文的。

几个月前,拟出篇目,选的多是正经散文,责编张玉太先生让我再看看,说是觉得不合适可以调整。再看了,总觉得人模狗样的不像是自己,倒像个当今的什么著名散文作家。老大不小的了,别装那个怪样子了,机会难得,还是多选些显示自己本相的文章吧,管他正经不正经,管他散文不散文。于是又重编了一次,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再寄去,心里惴惴的,怕碍着什么,料不到的是,玉太先生很是赏识。玉太先生是诗人,想来他的诗心,也是认同这种关心民瘼,经世致用的为文之道的。

所收篇什,大都是近两年的新作,也收了些我偏爱的旧文。分作三辑,没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只能说有我的一点考虑在里头。书名,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有文化的,还是老办法省事,以篇名作集名,就叫《此事岂可对人言》吧。

但愿出版社的朋友们,不要说我辜负了他们的一片苦心。话是轻巧了点,实际上心里感激得很,这年头,这事儿!

             韩石山

          2005年11月25日于潺湲室

书评(媒体评论)

欣赏他批评的胆略,莫如欣赏他传记的学识;欣赏他传记的学识,又莫如欣赏他散文中的真性情。而对人对己的幽默态度,更是我特别欣赏的品格。

    作家 赵 瑜

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现代文学研究,人物传记写作,在韩石山所从事的几个文学门类里,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散文作品,是他的心血,也是他这个人。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书中一篇《路上的女人你要看》,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标题,看得出他不虚伪,不做作,具有诗人的气质,难怪他是研究徐志摩的行家里手……

直言不讳,敢讲真话,文笔犀利,成为这部作品的亮点。

    诗人 张玉太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此事岂可对人言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韩石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7243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62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