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全套16册,收录了1000多位普通民众和士兵亲历抗战岁月的回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10)/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为老兵讲述的第10册。
所收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图书 | 老兵讲述(10)/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 |
内容 | 编辑推荐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全套16册,收录了1000多位普通民众和士兵亲历抗战岁月的回忆文章,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10)/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为老兵讲述的第10册。 所收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内容推荐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编的《老兵讲述(10)/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收录了抗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里一些基层老兵的回忆性文章。这些文章均为其所亲历抗战事件的经历与见闻。当时他们或为刚刚投笔从戎参加抗战的训练兵,或为刚刚军校毕业的小兵,或为下级军官……他们抱着保家卫国之心,满腔热血投身抗战。文章展现了这些基层军人眼中的抗战情形,记录了他们在战争中所做的点点滴滴,反映了基层军人的抗战状态,洋溢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对于抗战历史的研究也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目录 老兵讲述10 经历与见闻 第一章 不惧死,一时间多少英杰 张全海:陈德馨旅长殉国之经过 曲延绘:怀念朱家麟旅长 王德球:从教书先生到游击英雄 俞国亮:活跃在杭嘉湖的朱希部队 郑佑光:大抓兵役,成绩卓著 寸品德:宁愿挺胸而死,不愿低头求生 袁觉民:祁阳沦陷后,黄埔学生的愤怒 第二章 残阳如血,一曲忠心诉悲情 席液池:收复多伦 扶壹:敌我两人丢掉武器搂抱摔搏 鲁鋆:神炮毙敌振国威 陈理实:张学良将军的两封电报 胡春祥:海关高楼观敌舰,矫正炮弹命中目标 李连仲:在汉中抢运汽油纪实 费良才:一架受伤的苏联战斗机 姜维翰:抢回遗体 万永光:路遇武装汉奸脱险记 扶壹:敌我双方对剌的故事 岳哲安:昆明宣战 黎雄藩:我营全体官兵死守桂林城一事 董正华:军民一条心,救护飞行员 伯昆凌:征募鞋袜 第三章 倭未灭,怒气冲冠凭栏处 张永事:天镇县人民的抗战 戴仲篪:在上海与日军战斗 黄伟慎:南京失陷见闻 张普霖:记南京沦陷的一个片段 康喆:日军突袭南京,炸毁我军两架飞机 张配天:徐州突围片段记忆 安汝利:日军在沦陷区的兽行 第四章 身志两不辱,生死又何妨 杜伯戎:报国自有愿,不计功与名 郭宝山:部队过黄河转战台儿庄 杜一平:武汉会战五里界血战前后 闵继骞:我在陕西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 赵培源:在日军的严刑拷打之下 文琪:优秀学生军,从戎杀敌人 陆祖英:在迎战的路途上 苏本善:在攻打奉化县城的日子里 郭隆瓒:战地工作队的抗日活动 邢力民:回忆在青年军训练备战的日子 傅震:一路惊魂到上海 徐景林:风声 第五章 八年争战,辗转各地献热血 宋业全:记忆中的旧军队 黄小兵:八年征战,亲历战场打鬼子 李天祥:八年抗日战争回忆录 朱柏林:浙江国民抗日自卫队 陈锦:在福清抗击日寇的几年 王瑛元:抗日沙场之对空作战拾零 赵儒卿:此番抗日留鸿爪 杨梦周:长芦税警旅抗战的故事 刘公武:坚决奔赴疆场 丁棣华:转战两湖,有啥吃啥 王建俊:马彪骑兵师参加抗日战争概况 第六章 绞杀倭寇志,慷慨独悲歌 刘汉钧:一个黄埔军校学生的抗战史 刘古风:抗战八年,打死一个日本兵 徐涤尘:在奔赴战场之前…… 黄鸣九:八年抗战纪事 周思谦:忆抗战时期救治伤员点滴情况 李海:在后方医院做看护工作的那些年 陶名溢:拿起枪杆,走在抗战的路上 陈天龙:参加七年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 岳哲安:在中美联队的日子里 杨允谦: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在永年 试读章节 张全海:陈德馨旅长殉国之经过 陈德馨,河南鄢陵县人,原是西北冯玉祥先生的部下,有胆有识,勇敢善战。1928年,冯先生就破格提升他为旅长,“七七”事变时,陈德馨在山东韩复榘领导的第三路军五十五军二十九师八十六旅任旅长,那时我在该旅当下级军官。后来部队改编,我到了八十五旅,离开了陈德馨。 河北沦陷后,日军沿津浦线南下进攻山东。三路军经数十次战斗后,终因力量不敌,山东亦相继失陷,但五十五军仍在鲁西敌后打游击。到1938年7月,才奉蒋令由民权县以东越过陇海路,穿经宁陵、淮阳,到周口北边偷渡黄河。到漯河东休息三天,又乘京汉火车到汉口北横店站下车,顺鄂畹公路开到浠水县、上巴河、竹瓦店一带,停驻几天。官兵因不服水土,半数以上都染病(全身浮肿),没病者每连只编一个排,人数还不足。当时我在八十五旅一七。团三营八连当连长兼代副营长,我营仅编四个排(有的排没排长,班长代理),全团共编一个营,由我营营长曹江洪和我带领(别无其他营、连长),归八十六旅旅长陈德馨指挥,开到广济县境内白露山阻击日军。白露山顶峰在公路右侧,八十六旅两个团(也不足两营)占领公路两侧山头阵地。旅长叫我营随旅部为预备队,驻山下边一个小村上,距山顶仅半里。9月上旬一天上午8时,日军一个旅团(旅团长忘记名字)陆、空联合猛烈向我阵地攻击,炮弹、机枪、飞机扫炸,打得满山如雾,看不见人,幸而山上有茂密松林。当日军炮火猛烈轰击时,阵地官兵都迅速隐蔽起来,日军炮火间断时,又很快进入阵地,以逸待劳,沉着应战。到9点钟,日军步兵开始攻上来,阵地负伤官兵已陆续下来,旅长到他们跟前一一慰问。当时我和曹江洪跟随其左右。旅长对受伤官兵说:“我们这次一定要狠狠打击日军,与日军决一死战,给你们报仇。你们是为国家流的光荣血呀,你们下去好好养伤!”说完,他手拿望远镜,不时向山上阵地望着。 正在这时,联络兵来报,说:“攻击的日军被我们打下去了。” 旅长听罢,挽挽袖子说:“好!” 坚守阵地,日军再攻,狠狠揍他鬼子们。日军二次三次攻山,均被一七一团官兵顽强顶着,战斗相持到下午3点。因官兵伤亡过多,子弹、手榴弹打完掷尽,接济不上,山头阵地终被日军占领。旅长看得清楚,把上身军服甩掉,拔出手枪,左手向我们预备队一摆说:“跟我走。” 他在前带头向山上冲去。白军发现我们冲上去,立即就地架起轻重机枪,向我们猛烈扫射。不幸旅长身中两弹,当时倒下已不能说话。我们在一小山包上占领阵地、掩护,将旅长抬下山去。后听说两小时后,他即壮烈牺牲,为国捐躯,终年才四十几岁。 我营支持到天黑,也奉命撤退。这次战斗日军伤亡也很大,但因情报不周,伤亡人数不详。 这是我个人在抗日战争中,亲身经历的第七次战斗,我确知道光我们这个团,在抗日战争中官兵牺牲的就200多人,其中营长三人(宋好义、王世谦、董心远),连排长十几人(八连连长李鸿、九连连长马瑞候都因伤双目失明)。这些牺牲官兵中,有的是我很好的朋友和亲族,他们为争取中国的独立、民族的自由,英勇献身了。(P3-P4) 序言 前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共御外侮的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战争。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中国人民经过14年的艰苦鏖战,承受了巨大的创痛与牺牲,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其间,中国军民伤亡达3500万人以上,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美元。 作为抗战的主体,中国的普通民众和士兵为抵御日本法西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兵员、经济供给和强大的精神支持,体现出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真正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这些普通民众和士兵的视角,回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真实反映当时中国社会基层兵民奋起抗战及其所涌动的爱国激情,正是我们编辑《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的立意所在。 全套丛书共16册,近300万字,分为《老兵讲述》十册、《百姓讲述》四册和《“草根”英雄》《铁蹄与生存》各一册。所收回忆文章,均源自1985年全国政协相关机构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而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征文,为尘封30年后首次面世。 这些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来自社会基层的方方面面。他们有秘密协助部队作战的邮电职工、铁路工人,有饱受战火蹂躏而奋起反抗的农民、士绅,有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的教师、学生,有坚持在烽火前线的医护人员,有奋战在沦陷区的普通共产党员,有捐款捐物、扶危济困的社会救助工作者和普通职员,更有为数众多的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士兵。之中,既有来自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也有来自国民党中央军,还有来自全国各省、地区的抗日军队。如川军、湘军、桂军、滇军、粤军、西北军、晋绥军、东北军,几乎涵盖了全国所有各类抗日作战队伍。 一篇篇浴血奋战的战场记忆,一篇篇国破家亡之痛的追述,生动勾勒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恢宏时代,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如此大规模反映社会基层兵民抗日的回忆资料集中出版,目前尚属首次,从而使本丛书极具史料研究价值。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丛书编辑委员会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老兵讲述(10)/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
译者 | |
编者 | 抗战刻骨铭心的记忆编委会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03467165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3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87 |
出版时间 | 2016-01-01 |
首版时间 | 2016-01-01 |
印刷时间 | 201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7 |
CIP核字 | 2015206326 |
中图分类号 | K265.06 |
丛书名 | |
印张 | 1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9 |
宽 | 17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