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Ⅱ)/建筑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Ⅱ》是“建筑师丛书”中的一本。本书精选了从1979年以来,引导并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建筑思潮一路演变的经典译文,这些文章的原作者都是20世纪后半叶国外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译者则都是多年来深受大家爱戴、敬重的老学者。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适用于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界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学术界读者等。

内容推荐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已出片反一百二十多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之一。本书是《建筑师》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之后;后现代主义的两副面孔;秩序的性质——关于房屋艺术与宇宙性质;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拉维莱特公园;埃罗·沙里宁及其作品;新古典主义及其出现的原则;解构:不在场的愉悦;形式与形象;建·居·思;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今夕;无风格可言吗?;隐藏的秩序——东京走过20世纪;作为视线交织场所的城市;现实和幻想之间——20世纪90年代或20世纪末的日本建筑。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建筑系师生,建筑界专业人士以及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其他学术界读者等。

目录

现代建筑之后

后现代主义的两副面孔

秩序的性质——关于房屋艺术与宇宙性质

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拉维莱特公园

埃罗·沙里宁及其作品

新古典主义及其出现的原则

解构:不在场的愉悦

形式与形象

建·居·思

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今夕

无风格可言吗?

隐藏的秩序——东京走过20世纪

作为视线交织场所的城市

现实和幻想之间——20世纪90年代或20世纪末的日本建筑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一百年后,阶级冲突的内涵已发生了持续性的变化,社会各阶级彼此间是相互渗透的,重新组成了力量阵营。这时某一阶级根据自己那种仅仅坐享先前统治阶级遗产所构成的文化来取得权力的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了,特别是因为这个阶级此时已经成为孤芳自赏的自我毁灭对象了。那种忠于小资产阶级、又是文化艺术领域中极端可憎的莎剧中埃古式的人物所起的恶劣作用,也同样是无足轻重的了。

在过去各个文明时期中,下层阶级确曾创造过文化,尽管不是无需他人促成的自主行动,而是通过采用统治阶级的典范和经验,以及他们的文化媒介,但首要的是显示了一种不出名的集体创造精神,与宫廷或资产阶级中那些署名的个人作品同样顶事;这是一种能够给某一特定文明时期下定义和表达含义的东西。没有下层阶级的这种产物,文化与整个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就会模糊不清难以理解。这种产物的真正意义和魅力,也并非没有受到艺术家们的赏识。这些艺术家们总是随心所欲地引用别的时代所产生的、从荷马直到马勒(Mahler)的材料的。但是在建筑这个领域中直到最近的一段时间却仍然缺乏能够准确评价其作用所必需的手段。

一整代的建筑师和历史学家都曾致力于去学会按照用一个接一个的发明创造迭加起来的网络、按照那种人工的田园景色去认识乡村。也只有这种方式才能产生城市和乡村这两者的全部意义,这(与同权力直接挂钩的艺术上搞象征性地集中注意名家的做法完全相反)就产生了一种对形式的集体感,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起发挥创造力的作用。街景是由毗连的房屋构成的,形制类同,却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其含义来自历代各自的主要因素之间的“对话”,它们都能加强一个统一的“方案”,像是经过一次性考虑而得出似的。这种长距离的“对话”,其特点与其创造过程很相似;它能够在某一个人的想像和文化的核心中呈现出来;它是某种集体评论活动的结果,很像那种能引导艺术家去将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联结起来的自我评判,或者能引导他们去探求同一主题的不同方案。

让我们来观察一个具体的实例,德国的村庄拉姆斯伯令。这里汇集了许多因素,虽然多种多样但又都有着共同的质素,可以加以相互比较。例如连排的立面往往定出了广场街道的总外形,这是为了能产生一种美观效果,去表现一种“非英雄”的文化,这是一种不同于纪念碑的而又毫不逊色的特质。凡是依附和屈从于权力的艺术观,其后果总是不能集中和精密分析这些特质并倾向于将它们含混地归为美丽如画的自然景致,也不能按支配性文化来看待它们,尽管它们与之根本不同。

我们的目标是要确定一些方法上的新前提,确定一些新的认识“工具”,适应于去识别和理解一种越来越复杂的情况。这第一种工具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互相冲突的各集团和各社会之间关系的暧昧,如果认为文化是由其中任一阶级所独占,那显然是不合理的,不能不把文化贬低并使之不知不觉地成为维护特权的手段。相反,又必须认识到并分析不同的,包括平庸的文化体系的特色并研究它们的内在联系。

第二种工具是要认识到除个人作品之外还有那具有审美价值的集体创作的作品,而且,必须超越那种与经济发展和个人崇拜相关联的创作过程进而去研究那些有新旧两种社会集体及组织机构在起作用的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关系的创作过程。

第三种工具是要清醒地认识到整个环境的转变,包括艺术作品中那些最多变又最短暂的一类在内,都对“高级的”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这些转变往往是对新的环境条件和形态作不同往昔的理解的结果——其作品并不受新的需求和欲望所左右——但同样会影响那种阳春白雪的建筑的。

第四种工具就是要看到工业文明很久以来已经越过了其成熟阶段,而且再也不能公式化地用它富有进取性的青年期那些信条来表述了。机器的天地,连同其巨型结构物,其纪律严明的组织形式,其强调生产力和强调数量的见解,肯定对我们的文明仍然是具有相当分量的因素。但是这样一个天地,却已不再能充分代表其活力和革新的趋向了。当前,工业文明可以看作同时是充满矛盾而又强烈地具有活力的;“机器文明”本身与一种充满各种“限制”的文化并置着(并且力求与之合为一体),而这种文化又企图控制自发的工业发展的节奏,给它加上一系列新的制约条件。

面临能源危机,人们对于将技术进展等同于社会进步已丧失信心,也不再肯定社会革命和一个更为进步的社会已近在眼前了,当今世界正经受着两股并存的对立势力的牵制。经常存在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权力与一种敌对力量的对抗,后者是属于大多数人的,但他们不能认清自己的真正目标,也不能将其自身松散状态的警觉转变为实际行动。

一个如此分裂的社会是会继续将机械嵌齿轮和计算机控制台那精致奥妙的发明都同时当作胜利的标志来宣扬的。但另一方面,最晚近的科学攻关成果已经不再更多与机械世界打交道,而是更多地与信息与交流的领域打交道了。那些巨大的电子计算机在关于能量转化的传统概念看来竞已不是什么机器了,它们更应该作为另外的工具,它们的工作与人脑的运动相同,可以去对信息加以进一步改造和转变。

工业社会在其生命的第二或第三阶段(不论是否到达成熟期或已到老年期),已被一分为二了,需要有新的符号也需要有新的平衡。对无限发展理论的批判已经强调出一个重点,再次放到人与他的日常生活上来,放到群众文化及其自身形式的天地中,也已经无视“主教堂式”的那类作品的形象了,那类作品毕竟已经大大丧失他们的吸引力了。P19-P22

序言

日前,《建筑师》杂志主编黄居正先生与我洽谈,并告知他们正准备把历年来发表在《建筑师》上的优秀论文分门别类的做成多册论文集汇编,并约我为该刊汇编作序。作为老编委之一,深感义不容辞,于是欣然允诺。

《建筑师》创刊于1979年,距今已28载,共发行128期,堪称建筑界最早的期刊之一。回顾这风风雨雨的28载,令人不胜感慨。

28年前,文革刚刚结束,但人们的思想依然禁锢在“左”的氛围之中,当时只有《建筑学报》在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下,可谓是“正宗”学术刊物。鉴于改革开放势在必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杨永生同志邀请了相关高等院校的七位教师(当时均未恢复职称)组建了编委会,并筹建了建筑学领域里的另一本学术刊物——《建筑师》。此刊物的名称实际上起着为“建筑师”正名的作用。因为,当时职称系列中只有“工程师”这一称号,而无“建筑师”。“工程师”这一称号不仅不能与国际接轨,而且反映出我们国家一片文化废墟的凄凉景象。在青黄不接之时,杨永生同志为创办《建筑师》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依我之见,与正宗的《建筑学报》相比,《建筑师》杂志不仅专业性、研究性强,且办刊的形式多样灵活,发表论文的空间更加广阔,尽管这样办刊在那个时候会有一定的风险。

28年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虽然《建筑师》当时的编委很少,但他们激情满怀,一路风风雨雨,历尽艰辛。他们有过辉煌,也曾步入低谷。但老一代与新一代编委们志同道合,团结一致,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迎来了辉煌的今天。

借此之机,衷心地祝愿这份老刊物能够不断地焕发青春,并企盼这多卷论文集汇编能够唤起人们对《建筑师》往昔的怀念及对未来的憧憬。希望有更多更优秀的论文在《建筑师》上发表,从而不断地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

如今,年轻一代的编者们为把《建筑师》办得更好而在不懈的努力着,他们信念坚定,朝气蓬勃,为迎来新的辉煌而高歌猛进。

2007.6.26.于天津大学

后记

《建筑师》杂志创办于1979年,是一本大型综合性学术刊物,已出片反一百二十多期,刊登过大量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论文、译文,是中国建筑界最具学术份量和影响力的刊物之一。在其长达28年的办刊历史中,《建筑师》杂志浸透了几代编辑的心血,笼聚了大批优秀的专家、学者、职业建筑师与青年学生,记录了他们的历史印迹以及20世纪后期中国建筑理论的发展史。

2006年起,应《建筑师》新老读者的强烈要求,编辑部系统整理了《建筑师》从创刊以来所有的过刊。在翻阅那些纸页已发黄、变脆的杂志时,几位同仁们经常无法平静,《建筑师》的历史是多么辉煌又凝重啊,它见证了多位老一辈建筑泰斗晚年的呕心沥血和巨星一般的陨落,也见证了新一代建筑师的冉冉升起,而后者当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当代建筑界炙手可热的人物;更多的,那些曾经关注过、热爱过《建筑师》的人已涌进人群中被岁月湮没。然而——思想的声音没有老去,那些智慧的文字足可以穿透这几十年再次闪光,把这些精华结集出版而不至于流失则是我们严肃而刻不容缓的责任。

本套《建筑师》丛书的策划,围绕着思想、人、事件等几条主线分别展开,文章的甄选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以启发性、经典性、思想性为主,首先出版的第一辑包括三本,分别为:《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Ⅰ)与(Ⅱ),《逝去的声音》。《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精选了从1979年以来,引导并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建筑思潮一路演变的经典译文,这些文章的原作者都是20世纪后半叶国外建筑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译者则都是多年来深受大家爱戴、敬重的老学者,他们其中有些人已经离开了我们。《逝去的声音》一书精选了童寯、杨廷宝、陈占祥、陈丛周、汪坦几位先生在去世前几年留下的珍贵篇章,这些文章立意深刻,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也罕见于其他书籍、资料中。接下来还将出版的第二辑将包括《外国建筑大师思想肖像》与《城市演变下的历史中国》等。

丛书的甄选与出版过程期间,得到了来自读者朋友的很多关心和支持,没有你们的鼓励和建议就没有这套丛书的出版,期望这套书问世后能成为《建筑师》奉献给你们的一份小小的礼物,再次感谢你们。

《建筑师》编辑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从现代向后现代的路上(Ⅱ)/建筑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建筑师编辑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2093892
开本 其他
页数 39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6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7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53
丛书名
印张 19.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5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5: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