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重要也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在西方传统哲学的基础上有所超越,直接追问人的生存状态这一核心命题。

《存在与时间》一书是海德格尔哲学观最系统的表述,也直接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但《存在与时间》是大家公认难读的著作,由于它是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中,运用传统哲学的术语表达着超越传统的思想;与原著艰涩烦杂相比,本书简洁明了,成为理解海德格尔及其代表作的工具书,在本书作者的引领下,相信你会对海德格尔以及他的著作有一个新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是对《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导读,在海德格尔生平与写作的背景下,作者提取其哲学观念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入手,逐节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分析与解读,进而把握了海氏宏大而晦涩的哲学理念。与原著艰涩烦杂相比,本书简洁明了,成为理解海德格尔及其代表作的工具书,对哲学和文化理论学习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丛书》中文版总序

前言

第二版前言

导论 海德格尔的计划(第1一8节)

存在问题

重提存在问题

此在的优先性

哲学、历史和现象学

结论:海德格尔的设计

第一章 人的世界:

怀疑主义、认识与中介(第9—24节)

笛卡尔的批判(第12—13节)

世界的世界性(第14—24节)

第二章 人的世界:

社会、自我和自我一阐释(第25—32节)

个体和公众(第25—27节)

激情和筹划(第28—32节)

第三章 语言、真理与实在

(第33—34、43—44节)

语言:命题与话语(第33—34节)

实在与真理(第43—44节)

第四章 第一部分的结论:  

日常生活的神秘性(第34—42节)

沉沦于世(第34—38节)

畏与操心(第39—42节)

畏、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

第五章 世俗化的神学:

有死性、罪责和良知(第45—60节)

死亡和有死性(第46—53节)

附录:海德格尔和克尔凯郭尔

罪责和良知(第54—60节)

《存在与时间》的证明

第六章 海德格尔的修正:

时间作为人的视野(第61—71节)

有死性和无性:

人的有限性的形式(第61—62节)

哲学的完整性和本真性(第62—64节)

操心的时间性:被抛的筹划(第65 68节)

操心的时间性:在世界之中存在(第69—70节)

重复和筹划(第71节)

第七章 命运和天命:

人的诞生和时间简史(第72—82节)

历史和历史性(第72 75节)

历史的教训(第76~77节)

论时间之中的存在(第78—82节)

第八章 第二部分的结束:

哲学的结局——《存在与时间》的视野(第83节)

人的存在和一般的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索 引

泽后记

试读章节

简言之,在整个一生中,人们都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能力。在和现实的存在者以及被赋予某种特殊性质的存在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人们对它们都有所了解。当我们抱怨浴帘被扯破了时,当我们惊讶地大声喊才知道驱雾器是什么,或者当我们问我们的小说在哪里的时候,这种能力就在语言中表达了出来。由于这种潜在的理解似乎通过我们对动词“是”(to be)的各种形式的使用而被系统地表达出来,海德格尔就把它描述成对存在者是什么的一种固有的理解,因此也把它看成是理解存在者本身的能力,把存在者作为存在者来理解的能力。换句话说,它是一种理解存在者的存在的能力。

实际上,我们的许多文化实践就是把这种理解的具体形式及其相应的对象作为专题加以探讨。它们构成了人的诸多活动模式。在其中,有某种东西被我们忽视了,因此在我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仍旧没有得到重视,这种东西就成为我们努力探讨的明确目标。例如,我们日常对卫生的关心可以引导我们去了解水、肥皂和洗涤剂的去污性质,从而引导我们更一般地去研究物质的结构。养宠物可以引导我们去研究有哪些种类的宠物可以家养,从而更一般地去研究动物的生活习性。我们日常的阅读习惯可以引导我们去考察某个作者的写作风格及其思想的发展,从而去研究从某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的手段。换句话说,像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文学研究这样的学科,都是把仍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潜藏着的现象的某些方面作为它们的核心研究主题。由此所产生出来的具体理论就构成了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者层次上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关于具体类型的存在者的特性的知识。

然而,这样的理论建构本身却是依赖于把某些基础的东西当作理所当然的前提。某个特定的学科就在此基础上来标画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并形成研究框架。只有当这个学科发现自己处在危机状态时,它才把那些基础作为自己的专题研究对象加以探讨。相对论就使物理学突然处在这样一个危机中。在生物学中,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就引起了相似的混乱。在文学研究中,近来对有关作者、文本和语言的流行观念的理论攻击就发挥着类似的功能。这种概念化的探究并不是符合这个学科的标准的理论证明,而是探讨任何这样的理论能够得以建构的基础,探讨这样的科学理论活动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它们揭示的是存在者层次上的探究的存在论前提。

在这里,哲学研究踏上这样一个舞台。因为,当物理学开始质疑它的物质概念、生物学开始质疑它的生命概念、文学研究开始质疑它的文本概念的时候,所揭示的就是学科本身最基本的连贯性。这是学科把其作为自己的研究主题的所有具体对象的基础,这不在也不能在跨学科研究的视野之内,因为任何这样的探究都将预先假定以其为前提。需要的是对这些连贯性的反思,并且努力阐明这个具体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的本性及其有效性。如此的批判性阐明是哲学要做的事情。在这些方面,哲学探究虽依赖于人的其他探究模式,却比它们更根本。没有科学就没有科学哲学,哲学没有权利判定具体科学理论的有效性。但是任何这样的理论都是以关于当前研究领域的某些假设为前提被建构起来且经受检验的。结果就是,那些假设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推翻。因此,它们就需要一种非常不同的检验方式。科学家可以是应用于自然领域的归纳理论的最好的解释者,但是如果提出关于归纳推理的完美结构及其作为发现真理的方式的最终根据的问题,哲学家的能力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P4-6

序言

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出生在梅斯基尔希镇(Messkirch)。1909年,对牧师职业的兴趣引导他在弗莱堡(Freiburg)大学开始了神学和哲学研究。关于邓·司各脱(DunS Scotus)哲学的研究论文使他获得了大学教师资格。1922年,他在马堡(Marburg)大学被授予哲学教职。1927年,他第一部重要的著作《存在与时间》(Being and Time)出版了。这给他赢得了名声,并导致他于1928年被授予弗莱堡大学的哲学教席,接替他的老师、现象学大师胡塞尔(Edmund Husserl)的职位。从1933年4月到1934年他辞去弗莱堡大学的校长职务,在纳粹统治的最初几个月里,海德格尔是弗莱堡大学的校长。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及其战后,他的学术生涯都受到了影响,几度中断:1944年,他被征编入伍,在一个小部队服役;1945年到1951年期间,在盟军当局反纳粹条例下,他被禁止从事教学活动。1951年,他被恢复了教授职务。直到1967年,他作为荣誉教授举办了一些临时性的讨论班,同时他也到处旅行并参与一些和他的工作相关的会议和学术报告会。直到1976年5月26日去世,他一直都在从事写作。去世后,他被葬在他的出生地梅斯基尔希当地的一个墓园里。

关于海德格尔生平的这一简单的素描留下了许多重要的事情没有谈及,特别是他和纳粹那种极具破坏性的丑陋关系。但是对海德格尔哲学工作的广度、深度及其独特性,还有他的哲学工作对欧洲哲学发展的影响,甚至也很少提及。《存在与时间》的出版使他从在德国学术界众所周知的极具个人性格魅力的讲师(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说,关于他的系列讲座的流言蜚语在德国流传,好像它们就是“秘密国王的谣传”)变成了一个具有国际影响的人物。随后几十年,一系列讲座、讨论班和出版物只不过拓宽和深化了他的影响。萨特(sartrean)的存在主义、伽达默尔(Gadamer)的解释学理论和实践以及德里达(Derridean)的解构主义都从海德格尔的思想母体中成长起来;文学批评、神学以及心理分析等相关联的学科也都受到了海德格尔的重大影响。对一些人来说,他的作品,更加重要的是他的思维方式和写作风格,仅仅意味着矫饰、故作神秘和冒充内行的欺骗手腕。然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他的文字被曲解的程度,他的文字对哲学史的旁征博引,他的文字所饱含的傲慢与令人振奋的精神,恰恰相反地意味着哲学以一种或许可以证实它要成为一切人类科学之女皇的古老宣言的方式,最终回到它真正关切的事情。在海德格尔看来,他的文字同样深刻地指出了西方文化和本真的人类生活遭到威胁,出现了危机。

本书是为讲英语的读者提供的一本针对《存在与时间》的入门书。《存在与时间》的出版公开宣布了海德格尔持续一生的哲学计划的开始。《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复杂而难懂,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对它的结构提供一种清楚明白的概述,阐明它潜在的假设,理清它那深奥莫测的术语,并勾勒出它内在的发展逻辑。本书的重点是介绍和解释文本,而不是介绍一位思想家或者一系列哲学问题。当然,对那些研究极具挑战性的哲学文本的人来说,没有努力去阐明文本所紧紧抓住的那些范围更广的主题和相关问题,没有努力去阐明作者潜在的意图,就不可能给他们提供一种指导。尽管如此,通过把那些主题和意图与它们在相关文本的章节中出现的顺序紧密联系起来来处理它们,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可取的。因此,这本入门书的组织结构反映了《存在与时间》的章节顺序,并尽可能地符合结构清晰、内容有案可稽的要求。

自从《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海德格尔的这本书就遭受了许多重要的批评。这本书不是关于这些重要的批评的入门书。只有恰当地理解了批评的对象,才可能正确地理解那些批评。只有尽最大的可能努力去欣赏那些批评试图去动摇的立场所具有的力量和说服力,才可能对批评的力量和说服力做出正确的估价。基于这些理由,我努力提供一种最忠实于《存在与时间》的阐释,既忠实于文本也要忠实于理性论证的准则。我关心的事情是,指出在海德格尔的早期作品中有着许多值得争论的问题,但是我并不试图判断那些论证是如何进行或者最终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正像海德格尔本人所强调的那样,对一个文本的阐释不能避免先人之见和价值判断。甚至对一部哲学著作的主要论题进行初步解释的入门书,也必须选择忽略或轻视某些细节和复杂之处,以某种可能的方式组织它所处理的材料。但是我对《存在与时间》的阐释,针对海德格尔研究中的一个极具争议的问题,采取了非正统的立场。不熟悉海德格尔研究的读者,事先应该被告知这一点。特别是关于《存在与时间》后半部分的材料,我认为,海德格尔对人的本真性问题的阐释,不仅必然而且极具启发性地适用于阐释他作为一位哲学家的角色,因此也适用于阐释他和读者关系。换句话说,我是这样来解读他的哲学计划的:不仅要分析获取真正的个体性和自我对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而且要为了在哲学领域更好地获取这样一种成就来设计自身。将变得非常清楚的是,海德格尔确实不认为,人的本真性就是和某种具体的伦理设计相一致的生活状态。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认为我对《存在与时间》进行了道德化的阐释,是不恰当的。然而,《存在与时间》确实暗含着:许多读者在书中所发现的那种精神上的热情音调,是和它最核心的意图内在相关的;而且,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对自己和他的读者提出了要求。许多细心研究《存在与时间》的学生们一直渴望否定这一点。当然,我的阐释的合理性最终依赖于那种从对《存在与时间》的阅读中生发出来的信仰。但是我觉得提前表明这一点是合适的,而且我感到,如果不进一步表明这一点,我们就不能把这本书的结构理解为一个整体,就不能理解作为一部哲学著作它为什么一直关心自身的地位。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我Essex大学的同事,特别是Simon Critchey和Jay Bernstein,慷慨地允许我分享他们在海德格尔和海德格尔研究方面的广博学识。Jay Bernstein也详细地评论了我早期的手稿。这套丛书的编辑,Tim Crane和Jo Wolff,先是非常热情地邀请我承担这一项目,随着项目的进展,他们还提出许多有用的建议。有两位匿名的读者,针对我的手稿写了研究报告,在项目后期的准备阶段,我收到了他们的报告。两份报告都为本书增色不少。我要感谢这两位作者。最后,我要感谢Alison Baker,在我写作本书期间,她给予我许多宽容与支持。

后记

迄今专门解释或者介绍《存在与时间》的书有很多,这只是其中一本。按道理说,每一本书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也权且认为这本书的翻译有助于丰富中文读者对《存在与时间》的理解。

本书的作者是按照John Macquarrie和Edward Robinson翻译完成的《存在与时间》的英译本来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就如同我按照陈嘉映、王庆节先生翻译完成的《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来写一本解释性著作一样。因为书中所引用的原著中的段落以及所使用的术语都与上面提到的英译本完全一致。在我看来,这种做法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说不能够避免英译本在理解上所造成的一些偏颇甚至误译。当然这样做对那些熟悉以上英译本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比较顺手。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先是学习了作者的做法,书中的引义借用了陈嘉映、王庆节先生的中译本中的译文,后来感觉这样不妥,于是推倒重来.主要根据本书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在术语和引文的翻译方面主要比对德文原文和参照陈嘉映、王庆节先生的中译本进行翻译,同时依靠微薄的外语基础参考了桑木务翻译的《存在与时间》的日译本、松尾启吉翻译的日译本以及弗朗索瓦·韦赞翻译的法译本。这样一来,熟悉《存在与时间》中译本的读者,可能会觉得我误译了很多术语和引文,实际上,如果比照一下英译本和德文原文,这种顾虑应该可以减少很多。但是我必须承认由于各种原因书中肯定存在很多误译,有些句子在表达上也欠妥当。总之,有很多地方,囿于个人的能力,我感觉自己无法写出既准确又可读的译文来。

非常感谢靳希平老师、徐向东老师给我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拖拖拉拉,影响了出版计划,在此向徐向东老师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致以歉意,同时也为他们给我的鼓励、为我付出的耐心向他们深表谢意!

本书中出现的疏忽和错误概由译者负责。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指正!

亓校盛

2007年7月2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海德格尔与存在与时间/劳特里奇哲学指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S.巴尔霍尔
译者 亓校盛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7085
开本 32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7-09-01
首版时间 2007-09-01
印刷时间 2007-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086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