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牛顿1666年/少年博雅文库科学的难忘岁月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沿着牛顿思想发展的原始脉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牛顿。在书中,我们将认识一个会做小风车的农家男孩,一个自卑的剑桥大学减费生,一个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一个终日与火炉和坩埚为伍的炼金师,一位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家造币厂总监,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家学会会长,一位无比荣耀的女王御封的爵士,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科学泰斗。毫无疑问,我们将认识的是一个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伟大天才。

内容推荐

1665年,一场瘟疫席卷英国。为了躲避瘟疫,牛顿被迫离开剑桥大学,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沃尔索普。他将在家乡的农庄度过宁静的一年,然后,奇迹般地站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最前端。1666年,被历史学家称为“奇迹年”。

本书沿着牛顿思想发展的原始脉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牛顿。在书中,我们将认识一个会做小风车的农家男孩,一个自卑的剑桥大学减费生,一个孜孜不倦的研究者,一个终日与火炉和坩埚为伍的炼金师,一位事事亲力亲为的皇家造币厂总监,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家学会会长,一位无比荣耀的女王御封的爵士,一位有着辉煌成就的科学泰斗。毫无疑问,我们将认识的是一个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伟大天才。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吴以义先生对本书的编撰给予了莫大的帮助。吴先生本人撰著的《牛顿》一书,为读者揭示了大量有关牛顿的重要信件和众多从未公开的笔记,并从中梳理出牛顿思想的发展脉络,这为本书的编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谨此致谢。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牛顿之前的巨人们

知识就是力量

太阳和地球的故事

笛卡尔的世界

第二章 从沃尔索普到剑桥

童年——一个只会做模型的小孩

最著名的学院录取了最著名的学生

剑桥的影响:巴罗和摩尔

走近笛卡尔的日子

第三章 奇迹年

重返沃尔索普

光是什么

力学三定律的雏形

苹果落地的故事

空间和力的疑惑

第四章 奇迹的延续

数学——走向奇迹的阶梯

光和颜色的本质

光是波动吗

沉迷炼金术

什么是力

第五章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关于力的研究

与胡克的交战

彗星的启示

咖啡馆、哈雷和《论运动》

《原理》横空出世

伟大的综合

《原理》的出版

第六章 在伦敦的岁月

《原理》和形而上学的问题

造币厂:生活在尘世里的牛顿

皇家学会

《光学》及其“疑问”

仰天问自然

第七章 晚年的牛顿

微积分的发明之争

科学和神学中的上帝

健康的晚年

附录:牛顿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牛顿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届,他的母亲汉娜绝没有想过要让他读大学,于是她勒令牛顿帮她打理自己的农庄。那个时候,青年牛顿并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但是他知道自己绝对不会去放羊、种地什么的,因为他一心向往继续深造,对他来说读书要比干活快乐得多。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舅舅威廉和教长汉弗莱·巴宾顿,希望他们能够来说服自己的母亲。但是这次汉娜异常坚定,如果牛顿去读书那么她不仅仅少了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干活的帮手,而且还要额外地支付他读书的费用。眼下其他的几个孩子还很小。不仅帮不上忙,还正嗷嗷待哺。看到多次的劝说无效,牛顿也感到了绝望。难道说,他就要一辈子与羊为伍?如果真这样,那就不会有伟大的牛顿,也不会有伟大的万有引力啦。

这个时候,巴宾顿给牛顿带来了希望。他告诉牛顿,他将最后努力一下,如果再不成功就没有办法了。巴宾顿对汉娜说,既然牛顿的心不在于农庄,他那么喜欢读书你就让他去吧,说不定他将做出一番成就。关于学费之类的也用不着汉娜操心,因为在他任教的剑桥大学有“减费生”的名额,牛顿可以在那里打工。为学校做点事情来抵消一部分学费。其实,汉娜还是很爱牛顿的,这一次巴宾顿总算成功了,因为他说到了汉娜的心坎里去了。在几经波折之后,巴宾顿终于为牛顿争取到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1661年6月5日,三一学院—一剑桥大学最著名的学院,在不知不觉中录取了它最著名的学生——牛顿。牛顿从来没有去过比格兰瑟姆更大的城市,剑桥对他来说是如此巨大,而这个城市却是他后来生活了35年的地方。

牛顿是以“减费生”的身份被剑桥大学最著名的三一学院录取的。所谓“减费生”,是以工作抵消一部分学费的穷学生。17世纪的剑桥一般每年收十三个减费生,三个为院长服务,另外十个或为教员服务,或承担一些杂务。减费生可能还要为高年级学生做事。虽然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减费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但是从一些零星的描述中可以看到,这决不是什么愉快的工作,“减费生”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只比仆人好一点点。剑桥大学“减费生”的退学率是很高的,因为一般来说“减费生”是要为“非减费生”服务的,有时候也有专门替一个研究员工作的,而这个研究员必须是他的指导老师。相对其他“减费生”来说,牛顿的工作算是比较轻松的,因为牛顿似乎就是为巴宾顿工作,而巴宾顿并不怎么留在学校里。这样就可以让他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己的学习。然而,牛顿的性格是自卑与自尊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即使他的工作比其他的“减费生”轻松些,他也感觉到自己受到的屈辱。

就这样,虽然牛顿是进了三一学院,但是他的母亲,他的童年,以及他在学校里受到的轻蔑,让他深信必须要更加依赖自己的努力,在学术上超越别人。他要凭着自己的努力来得到自己的地位。

像牛顿这样的天才,往往并不是一开始就锋芒毕露的。在最初的几个学期中,牛顿在学习上默默无闻,并不受老师的关注。在交际上,他更是把自己与别的同学隔离起来,他是如此的孤独,没有一个同学留下了关于他的任何有趣事情,也没有他自己的记载表明他与某人有深厚的友谊。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因为他开始读书的年龄比较晚,到了剑桥大学他的年龄比其他同学大些,因此他总觉得和同学之间有代沟,影响他和他们的交流。事实上,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的宗教信仰,他清教徒式的信仰,直接使得他与同学之间树立了隔阂,同时也影响着他整个学术生涯,当然这是后话。

在同学的眼里,牛顿一直都是那种刻苦学习的学生。他从心底里认为,为了上帝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真相。这就需要用实际的努力工作来获取知识。而和同学的交往会使得他分心,不能更好地努力学习,因此他对同学抱着一种冷淡的态度,久而久之同学们对他也表现出了排斥。直到入学两年后,牛顿结识了约翰,威金斯,情形似乎才稍许好了一点。

威金斯比牛顿小两岁,他们一起同住了很久。威金斯很少谈论他们两人之间的事情,我们只知道他们是偶然相遇,又偶然住到一起,不过,从那个时候开始,牛顿的生活似乎也不再那么孤单清苦,他有时会上上小酒店,玩玩纸牌。有意思的是,从这些生活琐事中,我们也能看到牛顿严谨的性格。他把纸牌上的输赢都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有时牌运不佳,会连输十五先令。不过总体看来他手头似乎还算宽裕,笔记本上还有常常借些钱给别的同学的记录。

牛顿在三一学院的生活,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学术生活。在1660年代初,牛顿是如此的“沉静多思”,他毕竟只是一个在一所乡村学校受过不到三年正规教育的孩子,那么牛顿之所以会成为牛顿,四年的剑桥生活是如何把他一蹴而就地造就出来的?这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知道牛顿一直都有记笔记的习惯,他的笔记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玩乐,就像上面提到的打牌输赢以及借钱的记录等等;另外一类是他看过的书和自己的想法。牛顿把他在三一学院的许多事情和思考的问题都记录了下来。这真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对于后人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我们理解牛顿的思想及其生活具有很大的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牛顿学术生涯是从亚里士多德开始的。不过这个多半要归功于他的舅舅威廉,他要求牛顿买关于亚里士多德的书,以及罗伯特,桑迪森的逻辑学,因为当初他在剑桥读书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些书。最初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牛顿所接触到的第一个严整精深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是用理性整理世界万物纷繁的现象,由现象追溯原因:同时又对思维作出规范,使它符合理性的要求,从而能担负起整理现象、追寻原因的任务。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到牛顿将是亚氏的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不过,牛顿毕竟是牛顿,显然在学习亚里士多德的过程中,他对于亚里士多德古典理论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在他大量摘录的亚里士多德关于宇宙论的论述下,他写下了伽利略的名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亚里士多德的朋友,可是我更好的朋友是真理。”也许这就是牛顿的伟大之处。

P34-39

序言

我所接触过的成年人中,有一些人真诚地相信,对少年儿童说谎是他们的义务——他们将这称为“社会责任”。他们还认为,有些事情,“大人”之间可以说真话,但是对少年儿童还是必须说假话。这样,就要一面教育少年儿童“做人要诚实”,一面自己经常对少年儿童说谎。这怎么可以呢?

他们的谎言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公然歪曲或隐瞒事实,我想本书读者从小早就充分领教过了,不必我多说。需要说一说的是第二种,这是一种“真实的谎言”。比较典型的例证是这样的:

小朋友们好。今天我给大家讲两个科学家的故事。一个是爱因斯坦的故事,另一个呢,是黄道婆的故事……

于是娓娓道来。他讲的故事中的细节,很可能都是真实的,但是听完故事之后,却给听众留下了一个虚假而错误的印象:我们中国有一个和爱因斯坦一样伟大的科学家黄道婆!这就是“真实的谎言”。

此外,将科学家描绘成超尘脱俗的圣人,将科学发展的历程描绘成简单的“进步”,将一些早就被科学史专家的研究否定了的结论(比如布鲁诺因为鼓吹日心说而被烧死之类)到处重复,都属不同程度的谎言。许多“大人”认为,对少年儿童说这样的谎言是他们的“社会责任”。

不过,这套丛书的各位作者——当然也都是“大人”啦——都不是那种把对少年儿童说谎视为“社会责任”的人,所以这次我们约定,要在这套丛书里对少年儿童读者说真话,至少不说假话。

对于少年儿童出版社来说,从《十万个为什么》到《科学的难忘岁月》,是从传统的科普走向现代科学传播的一次标志性的“转身”,是从汇编转向原创,从普及科学知识转向传播科学文化,从宏大叙事到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把握科学史的“扳机”。

这套丛书旨在从历史中寻找科学教育的趣味性和人文性,并不打算面面俱到地介绍各个学科的历史,而是从科学发展史上的某些重要时刻入手,帮助读者了解某些重大科学成就的来龙去脉,感悟前人创造这些科学成就时所经历过的原始思想路线。这不仅有助于学好科学,而且更有助于自身精神和人格的滋养充盈。

这套丛书定名为《科学的难忘岁月》,是“少年博雅文库”中的一个系列。因此,丛书尝试体现“博雅教育”的理念。所谓“博雅教育”,是一种自由的教育,强调动机性、批评性、互动性,它着眼于提升读者综合素质。真诚行之,初无功利之心;既行之后,却有功利之效。

为什么?因为如今社会竞争激烈,少年儿童从小就被告知人生必须“拼搏”,拼什么呢?拼学历、拼证书、拼名校出身……拼到最后,大家都有很高学历,都有一堆证书,都是名校出身,那还有什么好拼呢?换句话说,那时还能靠什么胜出呢?答案其实一说大家心里就都明白——只能靠综合素质胜出。

只是“综合素质”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这四个字,没有捷径,无法一蹴而就。

为这四个字必须做的努力之一,就是从小养成好的习惯。

什么是好的习惯?不是斜靠在沙发上看电视的习惯,不是通宵达旦打电脑游戏的习惯,而是——阅读的习惯。

阅读,只有文字的阅读,才能让我们体会忘我境界,让我们亲近抽象思维,让我们找到精神家园。这是任何其他的活动无法替代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牛顿1666年/少年博雅文库科学的难忘岁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丁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66634
开本 32开
页数 2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9-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26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16.11-49
丛书名
印张 6.875
印次 4
出版地 上海
212
143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0: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