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徽因头顶令人炫目的光环,被当时的众多才子恋慕,于是被当时众多的女子嫉妒。如今更是被冠以“旷世才女”“人间传奇”之名,于是有人对其感情世界捕风捉影,断章取义地发出呓语呻吟,借吹捧林徽因博取关注;也有人愤愤然对林徽因表示不屑……这其实都不是完整的、立体的林徽因。作为林氏家族一员,作为众多才子心中的完美恋人,作为朋友,作为后生晚辈的导师,作为女人的情敌或公敌,从他人施与她怎样的影响、她又回馈了他们什么这个角度,也许更能展现客观、真实的林徽因。翻阅《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倾听林徽因后人好友伊北讲述林徽因与其同时代人的故事。

内容推荐

林徽因,一个成为同时代女性公敌的魅力女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有这么一些人,在他们的生命中遇见了林徽因:她的祖父、父亲、母亲对她施以了怎样的影响,让她出落成何种模样,包扩外貌、性格、气质、修养……她的公公梁启超对她的欣赏和栽培为哪般、婆婆极力否定她与梁思成的婚约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与她相依相伴的爱人梁思成,她的文学导师、狂热的恋慕者徐志摩,以及一生逐她而居的护花使者金岳霖,他们到底迷恋她哪一点;女性朋友凌叔华、费慰梅,“情敌”张幼仪、陆小曼,男性朋友沈从文、胡适、萧乾,暗讽她的冰心,学生林洙都是如何评价她的。林徽因与这些人的生命旅程互相交叉,到底是他们走进了她的生命,还是她路过了他们的人生?到底是他们丰富了她的人生,还是她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为您一一呈现。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由伊北编著。

目录

自序

祖父林孝恂:活水的滋养力

父亲林长民:你是河流,我是船上一片小白帆

母亲何雪媛:寂寂的,寂寂的流年

公公梁启超:是谁导演这场戏

婆婆李蕙仙:闺秀的判断力

丈夫梁思成:幸福的成全

徐志摩: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金岳霖:你的温暖,我的纪念

凌叔华:朋友不足,敌人未满

费慰梅:相惜,在重重叠叠的时光里

陆小曼:你是淡雅的诗,我是华丽的油彩

沈从文:半如信徒,半如闺密

张幼仪: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

胡适:那些年,我们的情感链

冰心:同行不同行,一个淡漠,一个热情

萧乾:各自的流浪途

林洙:女主角,女配角,都是角儿

试读章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处开明的肇始。他或许应该阔朗、明达、包容,绵软中带着力量,静静蛰伏,厚积薄发。他往往身在一个时代的末尾,身负着那个时代的种种束缚,但他偏偏又能从那种束缚中挣脱出来,破茧成蝶,成为另一个新时代的前端。对于林徽因的家族来说,她的祖父林孝恂,显然就是这么一个人。他是源头的活水、大树的根、房屋的上梁、歌曲的前奏、传奇的开头。他的胸襟、气度和眼光,决定整个家族的发展路向。

林孝恂是清末民初的中产。福建闽侯的林氏,祖上是名门望族,最早的源头相传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忠臣比干,但到了林孝恂这一辈,已经是风雨飘摇,强弩之末,族中子弟,大多沦为布衣,在人世中辛苦地讨生活。林孝恂年少清贫,曾经在富人家做过教书先生。林长民回忆说:“爹别就人家教读,与年所入不过数十千制钱,家计贫苦。”贫苦到什么程度?林孝恂买个梨回来,儿女太多,也只好切成一片一片分吃。在富户坐馆教书,似乎是旧时许多读书子弟的必经路,有的一教就教一辈子,比如蒲松龄,但林孝恂显然要顺利得多。科举这条路,他走得稳稳当当。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林孝恂中己丑科二甲第一百一十一名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予翰林院编修。

林孝恂写得一手好字,飘逸中有力道,柔和中有刚劲,一如他的为人。林孝恂身上有种书生意气,但绝不迂腐,他气象开阔,很懂得进退。林孝恂在京做官,与别人来往走动,少不了许多开销应酬,而林家家底不厚。于是,林孝恂便故意在翰林院年度甄别考试时写错一个字。这几乎是官场的潜规则。主考人看到这个错字,便知此人想离开京城。林孝恂一番打点,很快,便下放地方,做过杭州地区的金华、孝丰、仁和、石门、海宁诸州县的地方长官,最终做到了代理杭州知府。林徽因说自己是半个杭州人,便与林孝恂在杭州做官有直接关联。林徽因正是诞生在林孝恂在杭州的宅院。

有意南下,放弃留京,显示了林孝恂务实的人生态度。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非他不可,变动不居,一切都只能在变动中求得把握。晚清的季候,充满了变法的酵素,林孝恂也深谙“变”的真谛,笑对人生。时代的大变革,天崩地裂,对林孝恂来说,不是绝境,他总能从裂了缝的大地中,找到另一份生机、另一片天地。那感觉好像是夹缝中长出了新绿,绝壁上开出了鲜花,是因地制宜,四两拨千斤地绝处逢生。林徽因有一点和林孝恂很像,那就是总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总是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土崩瓦解,许多清官张皇失措,忙不迭跑回老家广置田地,以保晚年安乐。林孝恂却不。他跑去时代的先锋地上海,入股商务印书馆,踏在时代前端,眼光一流。林孝恂像湖,介于海与河之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吐纳之间,也能创造出一些新的质素。林孝恂懂得撷取,林徽因同样是。横跨在中西之间,似乎是林家人共有的特点。

林孝恂浑身墨香味十足,在杭州当官时,他曾手书对联:“书幌露寒青简湿,墨花润香紫毫圆。”当官之余的读书生活,让林孝恂身上有些许飘逸之气、几多道家风骨。在正统的诗书之外,他还广求博取,学习技艺,学习医术,很是务实。林孝恂的这种开放的学习态度,明显影响了后辈。他在崇福当知县时,就开始废八股,兴学堂,后来又在杭州设立林家私塾,教导儿孙读书。林家私塾设东西两斋,东斋传授旧学,西斋传授新学。新学这边,名师荟萃,课程新潮,既有林纾教四书五经,也有林白水介绍地理天文,甚至还有外籍老师华惠德、嵯峨峙来向孩子们传授英文、日语。如此中西合璧、继往开来的教育方式,不但使自己的子女林泽民、林长民等人多有受惠,就是族中子弟,也多有滋养,来日做成大事者不乏其人。写出《与妻书》的林觉民,与林觉民一起喋血黄花岗的林尹民,为光复福建努力的林肇民,都曾在林孝恂的私塾就读。大时代风雨将来,西子湖畔的宁静也只是一时,林家的一批人,从林孝恂的私塾起步,走到了最广大的天地中。P1-3

序言

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

读林徽因,要分好几层来看。先是美。林徽因是真美。在过去,现在,未来,无数人为她的美貌倾倒,精致的五官,充满东方韵味,又有些西方式的立体感,眉眼细细的,嘴巴小小的,尖圆适中的下巴,温婉的发型,怎么看怎么合适,美女总是趋于永恒。林徽因的美更在于脱俗,因为自小受了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又能自由穿梭于中西两种语境之中,心气又高,总想忙出点什么,所以林徽因又时时刻刻散发出一种飘逸、向上的气质,她是一直飞翔的白鸟,不愿坠地。林徽因也知道自己美,据说在香山静养的时候,林徽因穿一身白衣,点一炉香,坐在花旁,美得惊动世人,她说男人见了她都会晕倒。不过,美丽是贬值资产,特别对一个女人来说,林徽因的一生,也无可避免的是一个美丽消退的过程,她后半生一直在得病,肉体的损毁,使得她青年时代那种圆润完整的美丽,很快消逝。看林徽因的相片,各个时期的样貌差别很大,前期灵俏,中期端丽,晚期清癯,但无一例外都有股精气神在。林徽因自有一种强大的气场,优雅的态度,她用强大生命里散发出小宇宙,影响众人,别说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见证林徽因盛年美丽的男人,就是女学生林洙,遭遇晚年的林徽因,也瞬间被她的神容折服。

美之外,是看才学。林徽因有才。且多才多艺。有人说,林徽因是民国里一个“文艺复兴式的人物”。程度上是有点过,但意思却大抵不差。林徽因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她横跨文理,在科学与艺术之间徜徉,她会的太多了,当然这也与她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有关。民国一代人,原本就是空前绝后,读过经,留过洋,在旧的土壤中出生,又接受了西式的教育,他们很像一块冲击平原,土壤肥沃。偏偏林徽因又是一位女性,就更触目。她写诗。你不能想象一个那么年轻的女孩子就能写出那么和谐唯美又忧伤的诗,她的诗,起点很高,一出手就是名篇。她和徐志摩都是英国浪漫诗派的中国代言人。更重要是,她不是为写诗而写诗,她每次动笔,都是自我感情的抒发,很真,也很有感情。她搞建筑。林徽因是学舞台美术出身,梁思成走上建筑学科,其中也有林徽因点播的原因。林徽因对建筑的热爱,更多的是她对于永恒之美的追求,她是那样一个唯美主义者。她的身体状况其实不适合田野作业,但每当她为考察建筑,而深入田间时,她总是那么投入和兴奋。她孜孜于对美的发现。

然后看人际关系。林徽因在社交上是个天才。她更喜欢西方式的真诚而直接的社交。在中国当时的环境里,社会可能还不太允许一个女人如此“出风头”,所以她成为了妇女们的仇敌,不过不要紧,林徽因在男人这边有市场,她绝不是可以取悦男人,她追求平等,思想上,话语权上,生活上,她最恨家务,却喜欢在客人面前侃侃而谈,聊天是林徽因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她总是想说些什么,表达自己的看法和对世界的发现。因为有社交,有不免生发出人际关系。亲情、友情、爱情,从每一段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侧面,不同深浅的林徽因。从与父亲的关系中看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滋养;从与母亲的关系中,看两代女性之间的又爱有怨;从与丈夫的关系中,看责任与成全;从与朋友的关系中,看敌视,看相爱,看忠诚,看逃避,看种种微妙又热烈的情绪,看各式样或浓烈或淡雅的交往。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身边的人,林徽因也不成为林徽因。比如徐志摩在文学层面与她的互动,后期她写诗,很多也都是对徐志摩的的怀念;比如梁思成在建筑领域与她的合作,晚年她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生涯冲到了顶峰;再比如沈从文、萧乾在写作上与她的交流,等等。林徽因像一颗多触角的植物,随意地伸展出去,总是能获得一些生命体验。

最后是看气骨。这个气骨。不光是指林徽因的民族情感。的确,林徽因是很有民族感情的,她一生追求民族形式,留过洋,但对西洋的一套只是批判地鉴赏,抗战时期,林徽因在物质上一度山穷水尽,但她没有选择出国,而是留在内地,与民族抗战共存亡。林徽因的气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她总是在永不止息地追求着什么,她的时间总不够用。她烦家务,不是因为家务“低贱”,而是因为她认为自己需要有时间,做一些更值得去付出的东西。她是有使命感的人,对生命本身的使命感。她热爱聊天,热爱精神领域的互动,也正源于她的这种使命感。她很像西方神话里不停把石头推上山的西西弗,明知道石头要滚下来,但他还是要推。这就是林徽因的厉害之处,因为知道人生的终点无非是死亡,所以格外珍惜生的时光。即使在已经做了肾切除,肺结核发展到晚期的时候,林徽因还愿意抽出时间教一个初出茅庐的女孩子英语,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助人为乐”,而是对生命本身的不妥协。只要活,就要灿烂地活,好好地活。我喜欢林徽因的这种“不坠落”。她的追求之高远,让她超越了性别的阈限,而成为一个精神符号,她始终向上,向前。因为她知道,人生太短,逝者如斯,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时间永恒,我们都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与其哀叹,犹疑,消磨,不如一起来,做点什么,再做点什么。终点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活出一个精彩的人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那些人遇见的林徽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伊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19449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2-08-01
首版时间 2012-08-01
印刷时间 2012-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6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8
148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1: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