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在研究中国传统韬略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大战略学的理论与方法,首次从宏观上探讨清代大战略及其得失。通过对前后期清代近三百年历史贯通一气式的连续考察和全面审视,分析了一代王朝的崛起、统一全国、全盛以及走向衰亡的过程,运用跨学科、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对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历史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得出大战略是关系到清王朝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等颇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新结论。
| 图书 | 大战略决定命运(清代兴盛衰亡历史解释) |
| 内容 | 编辑推荐 全书在研究中国传统韬略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大战略学的理论与方法,首次从宏观上探讨清代大战略及其得失。通过对前后期清代近三百年历史贯通一气式的连续考察和全面审视,分析了一代王朝的崛起、统一全国、全盛以及走向衰亡的过程,运用跨学科、综合、比较等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对翔实的史料和丰富的历史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得出大战略是关系到清王朝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等颇有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的新结论。 内容推荐 本书从宏观角度分析清王朝自兴盛至衰亡的过程,抓住‘大战略’这一关键环节,考察清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战略决策与实施情况,指出其成败得失。全书统揽全局,高瞻远瞩,叙述史事,总结教训,颇能抓住要领,洞察本质。 本书拓展了清史研究的课题,从新的视点,采取综合、比较方法,对清代历史发展全过程作了新的探索。作者认为,清统治者大战略运筹实施得失,对清代之兴盛衰亡有密切关系,成为其内在的制动力。作者这一独到见解,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也是前人未曾着眼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探索,富有启发,令人耳目一新。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战略”与“大战略” 三、“大战略”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 四、清王朝大战略研究的学术指向 第二章 明末清初各大对抗集团大战略比较 一、谋定而动,积小胜为大胜 二、创建八旗,营造战略打击实力 三、洞若观火,确定大战略目标 四、赢得大战,开辟生存空间 五、削峰平谷,直指战略枢纽 六、明廷:大战略机制的故障 七、大顺政权:大战略方向的迷失 八、势力消长:大战略运筹的互动 第三章 清王朝全盛时期的大战略研究 一、洞烛机先,排除离心因素 二、深根固本,加强综合国力 三、审时度势,优化战略环境 第四章 清王朝由盛转衰时期的大战略探析 一、社会活力之扼: 精神文化资源的摧残 二、外交大势之昧:战略预测能力的丧失 三、内政吏治之蠹:战略主体机能的侵蚀 四、对抗冲突之耗: 国家力量积聚的破坏 第五章 清王朝败亡时期的大战略透视 一、政治体制的僵化落后 二、权力核心的昏庸腐败 三、战略决策的错乱失误 结论 一、清代大战略的若干特点 二、清王朝兴盛衰亡命运的制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
| 标签 | |
| 缩略图 | ![]() |
| 书名 | 大战略决定命运(清代兴盛衰亡历史解释) |
| 副书名 | |
| 原作名 | |
| 作者 | 徐兆仁 |
| 译者 | |
| 编者 | |
| 绘者 | |
| 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2250512 |
| 开本 | 16开 |
| 页数 | 210 |
| 版次 | 1 |
| 装订 | 平装 |
| 字数 | 125 |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 首版时间 | 2006-06-01 |
| 印刷时间 | 2006-06-01 |
| 正文语种 | 汉 |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 适用范围 |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 首发网站 | |
| 连载网址 |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图书小类 | |
| 重量 | 0.294 |
| CIP核字 | |
| 中图分类号 | K249.07 |
| 丛书名 | |
| 印张 | 13.75 |
| 印次 | 1 |
| 出版地 | 北京 |
| 长 | 230 |
| 宽 | 152 |
| 高 | 16 |
| 整理 | |
| 媒质 | 图书 |
| 用纸 | 普通纸 |
| 是否注音 | 否 |
| 影印版本 | 原版 |
| 出版商国别 | CN |
| 是否套装 | 单册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 版权提供者 | |
| 定价 | |
| 印数 | |
| 出品方 | |
| 作品荣誉 | |
| 主角 | |
| 配角 | |
| 其他角色 | |
| 一句话简介 | |
| 立意 | |
| 作品视角 | |
| 所属系列 | |
| 文章进度 | |
| 内容简介 |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文摘 |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