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文学流派研究的原创性论著。作者积二十年之功,专门以曾在晚明至清初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竟陵派为研究对象,在发掘、清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其生长环境与形成、发展及实际发生影响的过程,作了征实而深细的考察和描述,并力图就其文学观念与主张、批评与创作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贯通地研究,进而较为准确地把握明清文学的走向,在中国传统文学向近现代演进的历史行程中重新认识该文学流派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第一部全然以竟陵派为专题展开全面系统探讨的论著。
图书 | 竟陵派研究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文学流派研究的原创性论著。作者积二十年之功,专门以曾在晚明至清初文坛产生重大影响的竟陵派为研究对象,在发掘、清理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其生长环境与形成、发展及实际发生影响的过程,作了征实而深细的考察和描述,并力图就其文学观念与主张、批评与创作实践等各个方面进行整合、贯通地研究,进而较为准确地把握明清文学的走向,在中国传统文学向近现代演进的历史行程中重新认识该文学流派的地位与作用。这也是第一部全然以竟陵派为专题展开全面系统探讨的论著。 目录 绪论 有关竟陵派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竟陵派研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竟陵派研究 台湾地区与海外的竟陵派研究 竟陵派研究的展望及新世纪的良好开端 第一章 万历中期以后的政治与学术 第一节 与国运相终始的晚明党争 第二节 整肃思想与矫革王学 第二章 嘉、隆以来文学风气之嬗变 第一节 后李、何时代 第二节 复古思潮的再振 第三节 “楚风”之崛起及其背景 第三章 发轫期:钟惺、谭元春早年在家乡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钟、谭的才性与始习 第二节 钟、谭订交及其与京山黄玉社诸子的交往 第三节 《玄对斋集》与《简远堂诗》 第四章 成立期:有声两都间与另立深幽孤峭之宗 第一节 钟、谭在南京的拓辟 第二节 钟惺在北京的竞逐 第三节 《隐秀轩集》与“钟伯敬体”的形成 第四节 林古度、商家梅:追随入楚及其诗风的转变 第五章 发展前期:《诗归》盛行与“竟陵一脉”成为时响 第一节 《诗归》的选定及其流传 第二节 蔡复一与竟陵派 第三节 钟惺改南与钟、谭在江南的着力经营 第六章 发展后期:谭元春于竟陵派影响的进一步拓展 第一节 谭元春在北京的交游 第二节 谭元春在江西的交游 第三节 谭元春在湖广的交游 第七章 竟陵派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钟、谭的诗学观念 第二节 竟陵派的诗歌评点之学 第八章 竟陵派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虚怀静衷:一种理性化的审美观照 第二节 关于凄清荒寒的情韵风调 第三节 “噍音促节”与生涩奇拗之表现 结语 略论明末至清代对于竟陵派的评价 附录一 钟惺、谭元春文学活动系年 附录二 竟陵派研究有关著述目录汇编 主要征引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竟陵派研究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陈广宏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903008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97 |
版次 | 2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24 |
出版时间 | 2006-08-01 |
首版时间 | 2006-08-01 |
印刷时间 | 2006-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09.48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2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09 |
宽 | 149 |
高 | 2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