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当代国际舞坛上,皮娜·鲍什的作品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她是伟大的艺术创新者和永不停止的革新家。世人对她的作品爱恨交加,难以名状,而她对现代舞蹈的贡献有目共睹,永不磨灭。

她是全世界观众翘首以盼的现代舞大师;

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舞蹈艺术家;

她是魅力无穷、令人窒息的女神,费里尼和阿莫多瓦也为之倾倒,将她的舞作引入自己的影片。

本书是皮娜·鲍什的传记,纪录了她的生平事迹!

内容推荐

爱情和恐惧、渴望和孤独、挫败和恐怖、女性受到的剥削、童年和死亡、回忆和遗忘。皮娜·鲍什,一位超常敏感的女性艺术家,以犀利的目光审视着现代社会的弊端与人类面对的恐惧。她一生都在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跨越美学的界限与艺术的藩篱,建立了独树一帜的舞蹈新语言,影响了整个世界。她所带领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以前卫的理念和表现手法,综合舞蹈和戏剧的元素,成为现今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目录

序一  皮娜·鲍什,以及和我们有关

序二  皮娜·鲍什与德国舞蹈剧场

新舞蹈的勇气之母

看!一个蛇人!

从恐惧的隧道中孕育出舞剧

舞台上的妇女解放?

艰辛的舞蹈之路

由提问中激荡出新舞作

异地如家

主题依旧,色调改变

“没有皮娜·鲍什活不下去”

大家都要皮娜·鲍什

一种责任感

开创舞台地板设计的新型态

“它有时让人心碎”

裸体上的时髦服装

盲眼女皇

一只落脚在乌珀塔尔的候鸟

附录

试读章节

贴身接近一位伟大人物

乌珀塔尔

距上次与皮娜·鲍什在光之堡电影院相对而坐,已有好一段时间。跟这位编舞家约个碰面时间耗费不少时日。我以为她会如往常逃避做大部分的决定般,躲避我的采访,她通常惯于坐在长椅远远的另一端,保持沉默。这是皮娜·鲍什异于常人的性格特点之一,若讲得客气些则是,她不太喜欢做决定。这也许跟她在乌珀塔尔已定居二十五年,且在当地的剧场工作有关,舞团中有些舞者还是创始的那批。

在她愿意接见我之前,其实这本书的工作早已开始进行。但如此讲法并不正确。皮娜·鲍什有可能对我将写一本与她有关的书没有好感,她痛恨每个记录她个人,而非她工作的记录文件。然而她压根儿也没让我察觉到这样的感受,会面的气氛轻松愉快,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碰面一样。乌珀塔尔舞蹈剧场的经理马蒂亚斯·施米格在歌剧院(我们原本的约定地点)接我,帮忙泡咖啡,然后让我们单独会谈,就连为了新舞作而跟皮娜·鲍什忙着剧幕和练舞的舞者也一一告退。在我来时,他们还身着舞衣,懒散地或坐或躺在地板上,排练虽已结束,但空气中依然散发着那份创造的张力。

光之堡以前是电影院,几年前租给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作为排演场所,过去这二十年来,皮娜·鲍什的所有舞作都在此产生。光之堡位于一条闹街上,离乌珀塔尔一巴尔门中心的歌剧院不远,旁边就是麦当劳,这有个好处是,舞者在排练休息空档可以去那边吃点东西或喝咖啡。

1970年代我还在电视公司工作时,便经常坐在光之堡观看排演,我们俩都还记得,上一回我带了摄影师威尔’麦克布莱德来,为当时还算年轻的((法兰克福汇报》杂志写一篇报导。麦克布莱德首先便被一些小细节的事物吸引住。他开始迅速素描,完成许多小草图,上面全是他想拍摄的东西:舞者的手、脚,以及道具、鞋子和衣服。当他沾沾自喜地拿这些草图去找皮娜‘鲍什时,却受到恶眼相待。皮娜·鲍什看了后非常愤怒。她认为她既非为手、也不是为脚而编舞,更不是为了鞋子或道具,而是为了人。如果麦克布莱德先生无法看清这点,执意要拍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她肯定把他赶出去,就连我这个老友也不例外。当时我也被这位削瘦、害羞的女士的凶悍态度吓一大跳,因为我所认识的她是比较偏向极少露面,且关在自己小天地的人。

距上一次碰面已有十多年,皮娜·鲍什的外表几乎没任何改变。她如往常般一身黑,黑色男士鞋、黑色宽松裤、黑色衫外罩一件黑毛衣,毛衣的衣袖比她的手臂还长,可以把手藏在衣袖里。一头极长的深色头发总是绑成一根马尾,让人很清楚地看到她那初冒出来的灰白头发,这位编舞家谈话时偶尔将自己的头发编成结,一旦她松开手,头发便散开来。皮娜·鲍什没有化妆(或是化得很淡,以至于跟她交谈的男士察觉不到)。她那狭长的圣母式脸庞显得苍白,但看起来挺有个性。那双深色眼睛严肃地打量她对面的人。她讲话缓慢,口气平稳,跟她平常一样,时而带点迟疑,但并非退缩。她在谈话时,思考似乎更为紧密,她总是绕着一个主题,绕着一些她只能感觉、而自己却无法确切讲出的话题在聊。

在我们交谈的这三个小时里,皮娜·鲍什已经抽了大半打烟。她不是一根接着一根地抽,但在我们会谈结束时,她已倒掉过一次的烟灰缸现在几乎又满了。她不确定自己一天抽多少香烟,“因为每天抽的数量不一定,”她豪爽地承认自己是个烟枪。在她多部舞作中,抽烟和香烟已俨然成为她的舞台主角们用来掩饰他们的挫折、紧张以及无聊的工具。梅西蒂‘格罗斯曼在《华尔兹舞》剧中那句哭泣微醉的名言,在鲍什的粉丝中甚至常被人引用:“再来一小杯酒,还有一根香烟。暂且不回家。”

在我提起这几句话时,这位编舞家说:“没错,这很适合用来形容我们当时的情况。那时候我们所有人都待到深夜才回家。”“我们”这个词即使不是指整个舞团,至少也包含一大部分的人。当然,乌珀塔尔舞蹈剧场也有一些成员在排练或演出结束后,会尽快回家,回到家人或爱人的身边。

皮娜·鲍什毫不迟疑地称自己为“夜猫子”,即使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她也无法轻易入睡。失眠时她总会找伴。在巡回演出期间,她经常在身旁找一群人,也许是她的战友,也许是她的朋友,“再来一小杯酒,还有一根香烟。暂且不回家。”——尽可能地拖延时间,不要太早回到那索然无趣的饭店。有时候,酒吧老板会在编舞家这群人来到后随即关上门,偶尔也会让编舞家跟她朋友们明显地感受到,他们想要打烊下班。当然,她那越来越响的名声与人气对拖延打烊时间有时不无帮助。1994年春天,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在印度巡回的那一次,在孟买当地最大的豪华旅馆奥比欧饭店中,人们特意为了这位贵客和几位陪同她的宾客,在午夜后让酒吧再度开门营业。因为我也是当天夜里在奥比欧饭店享受那份特权的陪同宾客之一。

那一夜,当然又是抽了不少烟。然而,在一片为健康着想而拒抽二手烟的声浪中,这位编舞家是否还很有兴致或是带点良心不安地抽烟?不,皮娜·鲍什一边拍着频频咳嗽的提问者的背部,一边说,她喜欢抽烟,也希望能控制自己少抽点烟。她很清楚自己抽得过凶,但她就是办不到,因为压力、工作。她比了一个大大的手势,手势跟这个排演场所一起勾勒出她全部的工作生命。

这天是个星期六,皮娜·鲍什一早十点便开始排练她的新舞作,离此剧的首场演出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在排练前,她还针对前晚的《康乃馨》演出做动作方面的评论,每回在她的舞作演出之后,她都这么做。她马不停蹄地在两点钟跟我会谈,其间只请她的女助理帮忙准备一些简单的糕点。接着从晚上六点到十点又是排演,这又是个特例,因为当天晚上在歌剧院还有一场《康乃馨》的演出,她其实必须去,她一生中只错过几次她舞团的表演。她也不晓得自己为何在二十五年后,仍然坐在台下观看每次的演出:“也许我以为自己是护身符吧。不过我也希望自己跟舞团有联结。假如他们不让我去看演出,我会没有归属感,我可能会生气。舞作、舞团及我是个整体,那我当然必须出席。其他人在舞台上,我则在台下观看,一向都如此,我总是觉得这也是我的演出。”P19-23

序言

皮娜·鲍什现在应该是67岁了,按中国人的说法是“人老珠黄”的那种,从杂志、画册或网上看到她的照片,依然是德国美女的那种坚硬的美丽,面庞线条如被雕刻刀划过,目光温柔但炯炯,这种相貌大概也一如她的大部分作品中的场景特征:一个美丽少女在一群女孩的簇拥中成为祭品,然后奉献给另一群赤裸强悍的男人(《舂之祭》);一个盲女梦游般在堆满桌椅的咖啡馆摸索前行,两个男人在暗处窥视、等待着(《穆勒咖啡屋》);一个全副武装带着滑雪工具的男人在鲜花堆成的小山丘上作滑雪状(《拭窗者》)……

要用文字来描述或解释皮娜·鲍什的作品肯定是徒劳的,它只会使庞博精深的内容流于单一粗浅,让丰富生动的舞台呈现变得枯涩乏味,但我们远离舞台现场,又不得不使用语言传递一些必要的信息让更多的人接近皮娜·鲍什那个充满魅力、让人回味无穷的舞台世界。在翻阅有关皮娜·鲍什作品画册的时候,我的目光常常停滞在皮娜-鲍什的单人照片上,她特有的美丽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还有她特有的安详、平和的神态,即便是烟不离手,你也很难和苦大仇深地进行一个伟大的创作之类联想在一起。我就在想,这样一个人是如何把她对人、对所处的这个世界的悲伤和荒诞感深藏在作品中的?

在皮娜·鲍什70年代中期开始让人震惊并关注的作品中,主题方向是,美丽总是柔弱的,她在暴力和强权下永远无助,人世和生活也始终充满被迫和荒诞。因此皮娜·鲍什的一句简单的表白时常被热爱她的人引用:“我跳舞因为我悲伤。”一些评论家从皮娜·鲍什出生于残酷惨烈的二战期间、成长于二战后荒芜废墟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中寻找她的创作根源,但一个艺术天才如何把天才的能量释放出来,首先得找到一个通道,皮娜‘鲍什找到了“皮娜·鲍什式的舞台方式”,这个方式后来被评论家定名为“舞蹈剧场”(Dance Theater)。

“舞蹈剧场”的确是皮娜·鲍什在现代舞上的创举,在舞蹈这么一个始终离不开只靠身体动作来表现的规则中,多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美丽而高难度的身体变幻,否则无法称为“舞蹈”。之后有了“现代舞”,比如现代舞的开山人邓肯、后来的继承者玛莎·格雷厄姆、站在现代舞高峰六七十年的莫斯·肯宁汉等,但相比皮娜·鲍什来说,他们对舞蹈的造性功绩说到头也只是停留在“自由解放身体”这个层面上。皮娜·鲍什对以往的舞蹈几乎可以说是“破坏”,她居然经常让演员不去作展示身体美和技巧的舞蹈,而让他们像平常人一样在舞台上走来走去,甚至是做化妆、送咖啡、说话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她的舞台也不像我们习惯中看到的舞蹈演出那么干净、清洁,或者有诗一般的身体伴随着诗一般的音乐在梦幻的灯光中变幻,皮娜·鲍什的舞台是令我们陌生的,有时候铺满鲜花(《康乃馨》),有时候搁着桌子椅子还有浴缸(《热情马祖卡》),有时候干脆布置成一个和生活场景中完全一样的咖啡馆(《穆勒咖啡屋》)。她的演员不仅跳舞(同样也有令人匪夷所思的精妙动作组合),同时也像日常生活中的人那样在舞台上走路、抽烟、打闹、笑、说话,演员的衣着不是我们常见的舞蹈中的那种显示舞蹈者美丽线条的紧身衣,而是一如我们生活中所见的汗衫、衬衣、裙子、西装、工作服。

这种舞台和舞蹈方式注定是要让那些西装革履、端坐在猩红色大幕前翘首等待高雅梦幻的表演的舞蹈艺术爱好者失望甚至愤怒的,所以皮娜·鲍什最初的作品曾经被人视为“垃圾”、“舞蹈的恶魔”。当然现在人们不这么看她了,说起她的名字和她的作品,声音会变得颤抖,眼睛会变得明亮。这就是始终坚持艺术创造的力量价值,一切看似强大的抗拒早晚都会被改造。当然,这种力量首先得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始终不渝的信念。

对我们这些中国观众来说,皮娜·鲍什居住在遥远的欧洲,在德国那边,她三十多年的创作和演出基本上发生在欧洲或者美国。但无论如何,她的作品或与此相关的东西也曾经多多少少、曲里拐弯地“和我们有关”,比如90年代初在北京,一群人传看她的《春之祭》、《穆勒咖啡屋》录像带,画质非常糟糕,有些地方几乎是黑白,但一点儿都不影响我们的兴奋讨论。

1995年,德国路德维希堡艺术节,这个城市距皮娜‘鲍什的舞蹈团所在的乌帕塔尔城有六七个小时的火车车程,文慧执意要去皮娜·鲍什的团看看,两天后接到文慧从那边打来的电话,说她找到了皮娜·鲍什的舞蹈团,还进了皮娜·鲍什的排练场看了她的排练,“我先碰到皮娜-鲍什的一个学生,”文慧电话里说,“她说,你就直接去皮娜的排练场吧,她人很好的。我就去了,进去排练场,看见皮娜·鲍什坐在椅子上看演员排练。她马上就看见我,大概一张亚洲脸很显眼,接着就站起来,迎着我走来,就和我说话……”文慧电话里的声音激动、颤抖,听着费力,让人以为她是在说德语。

两年后的1997年,在纽约的“下一次浪潮”艺术节,终于有幸现场看到皮娜·鲍什的最新作品《拭窗者》的演出,印象强烈的是,那个长相平常的小个子舞者突然终止舞蹈,飞奔到舞台口,大声问第一排观众:你们要咖啡还是茶?然后飞奔回去,继续舞蹈,一会儿又像之前一样,飞奔到台口,大声重复发问……这个动作和问话在整个演出作品中不断重复,贯穿始终。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段落如此震撼我,只是觉得脑子被轰开了,觉得有无数的可能应该在剧场里发生。1999年,·和文慧一起为“生活舞蹈”创作《生育报告》作品时,这个段落当时就刺激我端着摄像机走进正在舞蹈的女演员中,打断她们的动作。然后是2002年,排练“生活舞蹈”的另外一个作品《身体报告》时,我用5分钟左右时间把面前一堆将近30件衣服裤子全部穿在自己身上,变成一个臃肿的球状人体,蹒跚前行。在尝试这些动作的时候,那个小个子演员依然在刺激着我。我想说,我,还有“生活舞蹈”的创作,从始至终都被皮娜·鲍什的作品刺激着,她是我们的灵感之母。

真希望有这灵感之母永远陪伴。

但皮娜·鲍什的作品还没有出现在中国内地的舞台上,大都发生在我们无法随便就能前往的遥远的欧洲和美国。

2007年,令人心动的消息传来,皮娜-鲍什要带两个作品《春之祭》和《穆勒咖啡屋》来北京演出,这是皮娜·鲍什的经典,将在距离我们最近的舞台上现场发生。在此之前,5月,歌德学院的阿克曼和崔峤与草场地工作站筹划了“皮娜·鲍什作品影像放映”活动,还邀请了德国的舞蹈批评者皮特·斯塔曼做介绍皮娜·鲍什作品的讲座。那天草场地工作站坐满一屋子人,那是一次从影像认识皮娜·鲍什的机会。现在,《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一书的出版,应该是我、还有那些喜欢她的读者,和皮娜·鲍什伸手相握的一次机会。

书评(媒体评论)

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连说带唱,色彩艳丽,场面嬉闹,却同时流露孤寂凄清的深沉。德国权威舞评家约亨·施密特细腻描绘了这位当代舞蹈女王的台前与幕后。热爱艺术和关心剧场的朋友不可错过。——林怀民

看至皮娜·鲍什的演出后,我就告诉自已这正是我想要的。……我建议她来北京开工作坊,训练中国的演员。我愿意做她工作坊的学生。——林兆华

人们对皮娜·鲍什,是爱的爱死,恨的恨死。——曹诚渊

(皮娜·鲍什)是和艺术家博伊斯、电影导演法斯宾德齐名的艺术大师。对亚洲艺术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陈丹青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皮娜·鲍什(为对抗恐惧而舞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约亨·施密特
译者 林倩苇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73937
开本 16开
页数 2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2
出版时间 2007-10-01
首版时间 2007-10-01
印刷时间 2007-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165.76
丛书名
印张 18.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