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炼
内容
编辑推荐

苏绚慧编著的《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炼》内容介绍:正因为人生有真实的痛苦与伤害存在,我们都需要有人陪伴,必须正视陪伴的关系……陪伴,是一种纯净的心灵接触,感受对方气息与情感存在,不急着带对方离开他原有的位置,与对方一起感受与观看同一个生命景致……

内容推荐

苏绚慧编著的《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炼》内容简介:当伤痛来临,我们常常感受到不安、无措,这种情绪黑洞不断拉扯,让人们掩藏起自我真实的模样与声音,学会在关系中伪装自己,不沧是装作没事或故作坚强,其实,我们想要的只是陪伴而已。陪伴,是纯净的心灵接触,情绪共振的状态,觉察所陪伴的对象的处境,承接住对方心灵的过程。当你痛,该如何勇敢诚实地面对受伤的自己,向身边的人吐露心声,当你身边的人面临痛苦,该如何付出不缺席的陪伴关怀这是一份爱的练习课题,献给所有在陪伴关系中的人们,重拾人与人之间的关怀能力与连结。继《于是,我可以说再见》之后,悲伤疗愈专家苏绚慧,体会正在经历痛苦、经过痛苦、走过痛苦创伤的人们,以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身份,带给陪伴者及被陪伴者最贴心的提醒。本书以十堂课为例,教导我们在面对生命的关卡之际,唯有调整自己有限的视野,理解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以一种轻松的姿态丰富生命,才能用爱乘以无限大。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炼》是一本励志的心理读物。

目录

【推荐序】并肩同行——陪伴的力量/谢茉莉/001

【自序】陪伴,找回现代人丧失的关系与关怀/001

第一课

 陪伴的意义/001

第二课

 接受人生的受苦本质/013

第三课

 进入真实真诚的关系/029

第四课

 陪伴的耗竭与界线/047

第五课

 陪伴的迷思/067

第六课

 陪伴中的自我状态与准备/087

第七课

 陪伴与同理心/12l

第八课

 敏睿的陪伴/145

第九课

 陪伴者的自我关爱/159

第十课

 陪伴类型/175

结业式

 陪伴的实践(练习作业)/227

试读章节

《圣经·约翰福音》第十六章三十三节,记载耶稣说的一段关于苦难的话:“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这是耶稣带给人心灵平安的信息,在信仰中,神的爱使人超越了这世界的苦难。这是一份应许,我们可以依靠它而超越这苦难的世界。

有一天,伤痛来临了

超越的过程,是人的人性挣扎与灵性考验。因为受苦中的人,要将苦痛转化为平安、宁静,必须要历经一段混沌不明、百般受苦、软弱无助的日子,从中摸索与顿悟人生的实象与真谛是什么,你无法再以过去这世界告诉你的某种价值观或某种信念活下去了。过去这世界告诉过你的如何认识这世界的道理,都不再有道理,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混乱、失落与失控。你因此有了真实身体上的疼痛,你软弱无力、寸步难行、头昏胸闷·甚至不知为何的神经抽痛。不仅如此,你有了心理与精神上的苦痛,你郁气难熬、茫然无助、六神无主、或是麻木空洞。你像是失去了全世界一般,感觉到这世界异常的陌生与令你疑惑,伴着一种被这世界抛出的被遗弃感,与一种不真实感存活着。

有时候,受苦不需要天大的灾难与理由,有时候,受苦可能只是一份生命存在状态无法回避的孤独与绝望。但无论是骇人的灾难,令人惊慌的不治之症,让人纠结的情感伤害,或是一种郁郁寡欢,不知道自己活着价值为何的困顿,人都会经历被黑暗笼罩的恐惧,与对自己渺小与脆弱的不安。

面对痛苦感受时真实的我,有如置身在黑沼中,不断地被拉扯而下。这种感觉着实令人惊慌、无助、愤怒或沮丧。没有人喜欢在黑暗中坠落的感觉,失控与失能会摧毁人好不容易建立的稳定与安全感。

当你陷入悲伤的低潮

我在许多次悲伤辅导训练工作坊的场合问与会者,一提起悲伤,会让你担忧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

许多人都回答,那是种一直跌落、深不见底、又抓不到任何支撑物的感觉,或是那种深陷其中、动弹不得、与这世界隔绝,再也无法走出去,遇不见任何一个人的感常。

当然以定义与内涵来说,大家所说的那些可怕感受并不是“悲伤”的状态,而是较倾向于“忧郁”状态,但因为我们社会对情绪的陌生,与对悲伤的回避,普遍会将悲伤与忧郁混为一谈,也就不难理解。大家一谈及悲伤时,很快地联系到自己忧郁时所经历到的恐惧与无助,于是,会对悲伤者做出无能为力,不知如何应对的反应。

概略地说,“悲伤”是失落后为了适应失落的健康反应,“悲伤”提醒我们失去所爱,也提醒我们需要适应所爱的消逝,更让我们可以学习怀抱思念,以爱重整生命,获得更有意义的人生。但“忧郁”则不然,忧郁有许多攻击自己的声音,像是否定自己的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自己空虚而贫乏。因此“忧郁”有些时候是无法适应悲伤,无法接受失落,所造成的“伤害性”结果。

若是悲伤关怀工作能提供及时且有帮助的陪伴,许多人的悲伤就不须走进“忧郁”了,他可以在悲伤的流动中,渐渐地摸索出一份承接悲伤的姿态,学习与悲伤共存共处。而当人无法悲伤,或是无法完整经历悲伤的历程,陷入无法使悲伤有进程的状态,便会让悲伤走向忧郁。因此,在忧郁中,必然包含未处理、未完成的悲伤;但健康的悲伤反应,并不必然包含忧郁。P15-19

序言

我带着赞赏和欣喜的心情为绚慧写这篇序。我与绚慧亦师亦友,有着深厚但是不黏腻的情谊。随着生活的历练,我们的生命广度和深度不断地拓展,也越来越能共鸣,越能默默地分享做人和专业心理师的丰富和承担。这本书,文字一如前面几本书的体贴和深情,记录了绚慧对“陪伴”这个角色的反思和观点,却又比过去更增添了几分宽厚和豁达。我在阅读时,不仅深深感动,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专业态度和哲学。即使我已在助人专业工作这个行业超过二十年,仍然觉得书中的许多内容值得我反复思索、细细品味。

绚慧经历了许多人生的高峰深谷,却总能以正向的能量,优雅地将她的历练变成助人的养分和人性的关怀,进而透过深刻的省思和扎实的专业训练和实务,将她的经验转化为温柔的同理心和实用的技巧。她还能深入浅出将艰涩的心理概念,化为浅显易懂的文字。在她的书中,可以看到各大心理咨询理论,例如,精神分析的投射和客体、完形学派的对立两极、沟通分析的心理游戏等。即使是没有专业训练的一般读者,都能轻松学习和获益于她的智慧。最可贵的是,她对人性的挣扎了然于胸,又能轻柔呵护。这份对人的尊重、善解和精准就是同理心最好的示范。

不论多么幸福的人生,都免不了要面对失落,例如:分手、宠物死亡、天灾人祸、亲人不和、孩子离家、孤独、寂寞、失望等。看着周遭认识或不认识的人的生老病死离别,我不由得不断质疑生命痛苦的本质和意义。但是在绚慧的书中我看到了一个面对痛苦很核心的观点,就是,对于痛苦,最有效的态度是接纳而不是对抗。

因为,抗拒痛苦的本身,往往带来更多的痛苦。而接纳痛苦的良方之一。就是被了解和包容,心理痛苦是这样,生理痛苦亦然。也就是说,让受苦的人觉得他的痛苦被听到,而且被宽容地接受。如同书中提到的“容许软弱与悲伤”的陪伴,我们都需要被陪伴,有同理心的陪伴。少了这份宽容与接纳,就不是真正的陪伴。

陪伴需要接纳,人被接纳才能安心做自己。才有力量和信心探索和疗愈,也才能长出新的力量和自我。

我在医学院教医学生“医病沟通”课程。现在医学教育逐渐重视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所以,同理心成为重要的基础。我那些年轻的医学生常常不懂,他们认为只要把身体的疾病医好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学习倾听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他们很认真,也尽力给病人最好的建议,但是病人不一定买账。他们也感到很挫败。在经过多次同理心演练和体会之后,学生慢慢明白,原来,被了解的感受是多么鼓舞且激励人心,被同理的病人往往会比较愿意跟医生合作,进而对医病关系和病情疗愈都有帮助。透过同理和接纳,心理和生理的疼痛会缓解,甚至疾病也会因此痊愈。

我的医学生又问:“那谁来同理我们呢?”

我随口回答:“你们得要照顾自己,也要互相照顾。”

在本书中,绚慧为这个问题,有了发人深省的阐述。作为身心耗竭高危险群的工作人员,谁来帮助他们?大多数助人工作者在各种场合扮演陪伴的角色,这些工作极其耗费心神,但是我们的专业训练中,很少教导这些奉献心力的人,如何爱护自己。书中提醒我们,我们是助人的媒介,要好好保养自己,通过界定自我和专业的界限,和体认到自我的限制,可以给自己找到喘息的空间。该休息时,不要忽略自己身心的讯号,才能在专业表现上更愉悦自信,专业寿命也会延长。本书第五课的《陪伴的迷思》值得我们在专业训练课程中讨论和反省。

在与学生的互动和咨询工作中,我意识到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同理心的氛围是匮乏的,生活中充斥着标准答案和“应该”,学生们只要呈现出师长要的行为,个别的独特感受就被忽视,同理心的互动既未被强调,也不为人所熟悉。连在意外案件中丧亲的受害者,我们都要催促他们赶快走过伤痛,以免触怒不相干的大众。有同理心的环境是学习同理心的必要条件,我们的社会环境还有待努力,这本书的内容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我非常喜爱这本书,觉得只要是对生命有兴趣的人都该读,不论是专业的陪伴者、非专业的照顾者、教师、训练者和学生……,因为我们总会遇到需要陪伴别人或被陪伴的情境。现代人是孤寂的,我们四处搜寻,希望能被听见,可是总是失望而归,却连问题的根源——我想要被了解,都无从表达。

现在很少有书如此细腻地诠释同理心,并以同理心为基础,说明陪伴的本质,以及对陪伴者的提醒和常见的陷阱,书后的练习,更提供给教学和训练者很好的题材。绚慧写出了我多年生活和实务工作的三个体会:其一,出于真诚的同理心是非常有力的心理治疗和陪伴方式,胜过许多花哨的心理技巧;其二,不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的陪伴者都要记得爱护自己;最后,人和痛苦是分不开的,但是透过同理心的支持,我们可以减缓彼此的痛苦,这是家人友伴的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当伤痛来临--陪伴的修炼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绚慧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954134
开本 32开
页数 23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丛书名
印张 8.1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2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