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剑锋春秋(指点江山的智慧)
内容
编辑推荐

纵横捭阖的外交风云,中华民族的铁血记忆;荒芜纷繁的无界之疆,春秋五霸,睥睨天下,乱世小国,势如危卵;最单纯的争霸,最道德的外交,最频繁的大国崛起。

超前的现代读史视角,专业人士的外交解毒,一个简单争霸的另类观点,一本最值得看的春秋史书。

内容推荐

本书从外交角度结合国际政治理论解读作者心中的春秋争霸风云。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先是梳理春秋时代的外交背景、外交简史;主体部分按国别描述五霸崛起的外交战略、技巧和历史经验教训;最后点缀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全书写作风格秉承《万历十五年》和《帝国政界往事》的春秋笔触和叙事风格,近学《品三国》等文史读物。

目录

第一章 风起春秋三百载

 引狼入室的烽火/1

 蹒跚东行的伤者/6

 起始的国际形势/11

第二章 揭开争霸的序幕

 春秋小霸郑庄公/19

 周天子败于诸侯/25

 时不我待的复兴/33

第三章 齐国的道德崛起

 雄厚的争霸遗产/37

 国家力量的成功/43

 借“尊王攘夷”之名/49

 葵丘雄风难长久/56

第四章 第二波尊王攘夷

 不可复制的旗帜/63

 迎头相撞的两强/74

 天降大任于斯人/79

第五章 城濮是个转折点

 漂亮的外交亮相/85

 春秋惨烈第一战/92

 感谢命运的公平/97

第六章 擦肩而过的霸业

 机遇从指缝漏过/105

 永恒的崤之战伤/112

 孤立的地区强国/119

第七章 两极格局的形成

 楚国恢复了元气/123

 楚庄王问鼎中原/127

 意料之外的胜利/134

第八章 拉锯战没有胜者

 不同的复霸努力/143

 外交三角与盟会/148

 鄢陵燃烧的烽火/152

 齐国的彻底沉沦/156

第九章 国际裁军与和平

 中原争霸的尾声/159

 分裂的国家权柄/166

 和平给予各国的/175

第十章 东南吴越大争霸

 小蛇吞大象之战/179

 崛起于东南的霸国/186

 春秋道德的谢幕/191

第十一章 弱国更要讲外交

 卫国:典型的内政不修/197

 宋郑:都是位置惹的祸/203

 鲁虢:故步自封的悲哀/206

第十二章 回眸春秋大外交

 人的面容最鲜艳/213

 子产和小国处世/221

 春秋外交的轨迹/226

后记:青山远黛看春秋/229

春秋外交年表/235

试读章节

2.最后还是虢石父以国家安全为赌注,博得了美人褒姒一笑。

虢石父的主意是将骊山的烽火台点着,吸引诸侯前来勤王,戏弄一番,让褒姒开心。此前为了防备西方犬戎等少数民族的进攻,西周王朝在骊山(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分布一座。如果西北战事兴起,最先发现人侵的烽火台就点燃烽火,其他烽火台看到烟火后也相继点燃。附近的诸侯看到边疆烽火后,有义务集合军队前来勤王护驾,并将战事转告给更远处的诸侯。从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时,西方少数民族力量强盛。西周抵御的就很吃力,全靠烽火台汇聚天下诸侯力量,才勉强在西部维持对峙局面。现在虢石父将这个事关国家安全的制度作为儿戏,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一旦骊山烽火失去了诸侯的信任,战事真的再起,无人来救,京师和王室就危险了。

周幽王坚定地支持虢石父,说:“如今天下太平无事,战事何来?”

他下令所有烽火台立即点火,然后和褒姒一起摆驾去骊山上观看诸侯军队的到来。

王畿附近的诸侯看到升腾的烽火,以为有外敌进犯京师,赶紧集合部队勤王,并将消息传播出去。第二天,附近的诸侯就陆陆续续赶到骊山了。骊山下万马奔腾,将士们长途跋涉,而山上却隐隐飘来奏乐和歌舞之声。诸侯们很吃惊。这时候周幽王派人传旨说,我就是想让美人看看天下诸侯的军队,并没有战事,大家回去吧。

诸侯们只好招呼军队,打道回府。当时的场面非常混乱,有的军队杀气腾腾而来,如今骤然回师,士气低落,队伍不整;有的军队刚赶到骊山脚下,却见前面有军队散漫涌来,一下子乱了阵脚。山上的褒姒看到下面人仰马翻、乱七八糟的景象,哈哈笑了起来。

周幽王大喜,当着诸侯的面以千金赏赐了提出这个馊主意的虢石父。

周幽王的岳父、申国国君申侯之前也接到了烽火警报。按制,他也应该出兵勤王。申侯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救那个害死女儿、赶走外孙的昏君的时候,其他诸侯又传来消息说这完全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而已。这个信息让申侯灵光一现,想到了一条报复周幽王的计策。他决定真的联结犬戎军队进攻首都镐京,为女儿报仇。

犬戎非常赞同申侯的计划,立即出兵和申国军队会合,向镐京杀去。周幽王赶紧命令骊山燃起烽火。但是这一次,没有一个诸侯发兵前来救援。结果镐京的军队在犬戎和申国联军的进攻下溃不成军,首都失陷了。

申侯的本意是想借助犬戎的军力来报复昏君。但他忽视了关键的一点:犬戎的军队远比申国军队强大,怎么可能会受制于申侯呢?果然,犬戎军队杀人城池后,逢屋放火,见人就杀。申侯根本阻挡不了,眼看着西周数百年的首都被劫掠成废墟。犬戎的人马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虢石父被杀。司徒郑桓公拼死护卫着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向骊山方向逃跑,希望能够在那与一两个诸侯的军队会合。结果路上被犬戎追兵赶上,郑桓公阵亡,周幽王、姬伯服被杀。褒姒则被犬戎军队抢走了。

战争的目的达到了,申侯搜集了金银财宝请犬戎军队退兵。犬戎军队却拒绝退兵,反而大肆劫掠了首都周围的关中地区。申侯终于因为一己之私,引狼人室,引发了国家的大灾难。

关中的大乱终于让诸侯们相信这一回是真的有外敌人侵了,而且镐京和天子都没有了。郑、卫等国赶紧牵头,组织了诸侯联军在申侯的配合下向关中地区进攻。犬戎军队看到诸侯人多势众,一把火烧了镐京,带着西周聚敛多年的物资财宝退回西北地区。

镐京光复了,西周也灭亡了。

3.如果让周幽王一个人来承担西周灭亡的责任,那是有失公允的。

西周数百年的家底不是一个周幽王能够败完的。西周的衰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史记.周本纪》历述从周昭王时,西周王道就开始衰微。到了周夷王时期,王室势弱,少数民族和诸侯势强。当时诸侯有来朝的,周夷王都不敢坐受朝拜,甚至还要“下堂而见诸侯”。周幽王的父亲周宣王时期,王室希望通过四出征伐来实现复兴,结果耗费了最后的有生力量。周幽王即位的时候,西周就已经显露出了末世迹象。

西周末年的长期干旱在周幽王时更加严重。周幽王二年,西周三川又发生了大地震,“百川沸腾,山冢半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接连而来的灾难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经济,引发了严重的饥荒。天灾之外,还有人祸。脍炙人口的《硕鼠》诗说道:“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从诗中可见,当时的社会矛盾非常严重,人民逃亡现象普遍存在。风云变幻,一场冲洗大地的疾风暴雨即将到来。

周幽王在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4.周幽王死后,申国、许国、鲁国等诸侯拥戴原太子姬宜臼为天子。他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是在一片焦土的镐京城里即位的,不仅没有天子所应该有的尊贵和享受,而且始终处于犬戎军队的威胁之下。王室的军队在之前的战争中受到重创,在与犬戎军队的对峙中更加处于劣势。犬戎自认为在推翻周幽王统治上有大功于周朝,非但没有受到犒赏,还被诸侯联军赶了出来,耿耿于怀,对关中地区发动了更频繁、更猛烈的骚扰进攻。周平王即位初期,时刻担惊受怕,怕重蹈父亲的覆辙,于是决定迁都。迁都就要找个理由,这个理由当然不能说是因为天子打不过化外蛮夷犬戎,怕被犬戎杀死,所以要找个地方躲起来。周平王迁都的理由是镐京残破,所以要迁到相对繁荣稳定的东都洛邑去。

群臣们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尽管有几个人对放弃祖宗耕耘龙兴的关中地区有所顾忌,但最终同意了迁都提议。周平王君臣一干人等,抛弃关中的百姓,在诸侯军队的护卫下,匆忙迁都到洛邑去了。因为镐京在西边,洛邑在东边,所以历史上把周朝在镐京做国都的时期称为西周;迁都洛邑以后称为东周。

周平王被诸侯拥立的同时,虢公翰也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称王。周王朝一度出现了“两周并存”的局面,周王室无力解决。结果是十余年后,晋文侯攻杀了余臣,才结束了两个周王并存的局面。余臣被称为“携王”。

在这期间,东周王朝是靠着晋国和郑国的辅助才得以立国的。晋国在黄河的北岸,郑国在黄河以南,一南一北护卫着王室。同时有虞国、虢国、申国、吕国等国还服从王室。加上当时戎狄尚远,被周朝分封的诸侯国阻挡着,所以东周王室算是立稳了脚跟。

时间是公元前770年,这一年就是我们春秋外交故事的开始。

蹒跚东行的伤者

1.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在洛邑宴请晋国的使节。

周景王指着席上鲁国赠送的酒壶对晋国人说:“各国都有器物送给王室,为什么唯独晋国没有呢?”晋使的随从籍谈回答说:“晋国受封时王室就没有给我们器物,所有现在没有可送的。”周景王愤怒地历数了之前王室赐予晋国的土地、器物加以反驳,籍谈无言以对。籍谈家在晋国世代掌管典籍,对晋国与王室的关系非常清楚。周景王接着说道:“你是晋国司典的后代,为什么忘记了这些?”当晋国使臣离开后,周景王说:“籍谈恐怕无后了,数典而忘其祖。”于是汉语中就有了“数典忘祖”这个成语。

天真的是变了。以前,像籍谈这样的诸侯卿士能够见到天子,是莫大的恩典。现在他竟然公然顶撞天子,而且是否认事实地顶撞。如果是在周武王时期,籍谈马上就会被推出去砍头。现在,周景王还要亲自出面与他辩论,证明臣下的顶撞是错误的。整件事情暴露出王室尴尬的处境:不仅没有能力惩罚顶撞的臣下,而且还要公然向臣下讨要进贡了。周王室的财政情况已经穷到了不得不向诸侯要钱的地步了。可以说,周景王遇到的顶撞,一定程度是自取其辱。

东迁后的王室经济情况越来越糟糕。经济窘迫的周王室曾派人去鲁国“求賻川”、“告饥”、“求金”。这原本是诸侯国对王室的“贡礼”,现在却要王室反过来去求了。周襄王即位后连乘坐的车子都没有了,只好又派人去鲁国索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2.周平王东迁后,王室拥有现在河南西北部地区,只有大约六百里方圆。其后王室又将北部地区赐予晋国,虎牢以东地区赐予郑国,陕西赐予虢国,而允姓的戎族又占领了南部地区,东周王室直接掌握的地区也就在一二百里左右,略相当于一个中等的诸侯国。

土地缩小的周王室依然是“天下共主”,维持着名义上统治全国的政府机构,需要保持与天子相配的仪仗、饮食、出巡和参加各种各样的典礼。这笔开支是非常庞大的。在王室权威强盛的时候,诸侯定期向王室进贡财物珍宝,“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支撑着这一套机构和礼节。东迁后,周王室权威大减,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诸侯不再按礼向王室述职纳贡。洛邑周边地区的经济情况支撑不了庞大的王室,周王的财政状况随即陷入了危机。

虽然如此,但王室的架子又不得不摆,因为这是它仅存的权威体现了。如果连王室的架子都没有了,周王室还算是“天下共主”吗?

于是,周王室就陷入了恶性循环。在春秋时期,周王向诸侯“要钱”的情况很常见。史官们照顾王室的面子,称之为天子“聘问”诸侯。整个春秋时期,鲁国朝见王室只有两次,到达洛邑只有一次,鲁国大夫朝见王室四次。但鲁君去了十一次齐国,去了二十次晋国。这还是被称为“礼仪之邦”的鲁国的情况,其他的诸侯国就更不用说了。相反,天子聘问了鲁国七次。P3-7

序言

逃、寻找功名富贵,统治者们尔虞我诈,整天琢磨着怎么征城夺地。比如秦国的将领们始终忙于征讨西方的戎狄少数部落,努力突破晋国营造的封锁线,寻找东进争霸的道路。

春秋时代是一个没有权威,不讲规则,弱肉强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只出现了这么一次。

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春秋情结”。

只要我们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都会从中发现有关春秋的记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是一个有关传统、礼仪和保守的情结;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能让心情不再平静的情结。不管差别如何,“春秋情结”都是一个有关成功、纷争、奋斗和激情的情结。春秋大幕一拉开,就是著名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的故事。这个“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实在太著名了,以至于后人一讲春秋,都从这个故事开始。千百年来,“春秋”这个词也超越了本意,在后世泛指历史,比如“甘洒热血写春秋”。进而,“春秋”一词进一步抽象化,成为了历史这门学科的通称。春秋史官们耿直刚硬,冒着杀头灭族的危险也要真实地记载事实。当然,他们不是莽撞地去撞枪口,而是间接、委婉地保留真实的碎片,留待细心的后人挖掘真相。一部春秋史,有太多的蛛丝马迹。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令人敬佩,也是后人学习的对象。

然而,春秋的那些事儿千头万绪,看得人眼花缭乱。解读春秋历史的人已经很多了,《剑锋春秋》一书选择了“春秋外交“的角度来讲春秋的外交人物和政局,进而表现春秋历史和社会。有读者可能会发出疑问:“春秋时代也有外交吗?”有,春秋时代存在外交,只是我们之前没有注意而已。周总理在建国之初就提出了“把外交学中国化”的要求。可惜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再次面对西方世界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的外交依然是西方主导的外交。

正是我们对古代历史缺乏梳理,没有从中提取出中国特色的外交案例和外交理论,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在春秋时期,我们就可以用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去分析其中的外交。西方的霸权、超级大国、两极、多极、多边外交、国家利益等西方外交概念或理论都可以在春秋时期找到久远的回响。而中国特有的远交近攻、王道、霸道等名词和齐桓公、管子、秦穆公、孑L子、子产、伍子胥、文种、范蠡等外交人物,还等着我们重新去审视他们的价值。春秋外交既有与现代外交的共同之处,更有自己的独特光芒。

自己给自己写序,是一件很苦难的事情。如果您脑海中也有“春秋情结”,如果您不嫌我哕嗦,如果您想看看本书中的春秋是什么样的春秋,那就请您翻过这一页,进入正文吧。

是为序。

后记

青山远黛看春秋

感谢读者购买、阅读本书

请允许我抽出书中的一首打油诗作为本篇后记的开头。这首诗出现在第一章作为对春秋外文起始格局的概括,我贯以《春秋大外交》之名,自西向东百余国。犬戎西秦与巴蜀。晋卫郑虢护东周,难楚北上隨蔡地。 燕国在北连齐鲁,西南三恪宋为大。吴越争霸东南角,小国存隙列强间。

春秋乱世的魅力

1.乱世往往能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进而让人无可救药地喜爱它。这就是乱世的魅力所在。春秋战国、三国风云和隋唐英雄传说是我国城镇乡间流传甚广的三大乱世故事。就图书市场而言,三国题材的作品几乎达到了汗牛允栋的程度,隋唐题材图书的热度也有增无减。而出版商和读者对春秋战国领域的关注远没有达到前两者的热度。我坚信春秋战国题材迟早也会获得三国题材那般的成功。

必须承认的是,春秋战国历史的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了,历史资料实在太复杂了。我在本书中只截取春秋时期的约三百年历史风云,尝试着从外交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春秋的外交政局和外交人物。乱世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外交案例和隐藏其后的闪光思想。春秋时代几乎具备了外交行为体、国际制度、国际组织、外交活动等所有可以与现代外交相类比的要素;春秋外交的风采丝毫不逊于当今的外交光彩。过去,我们因为思想观念的原因,对春秋时的外交实践和外交思想还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现在随着国家的持续发展,随着人们对外交的关注,随着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反思的升温,对春秋外交的挖掘已经成为了可能。这也是这个选题策划的大背景。

2.从春秋的金戈铁马中走出来的人们,沉浸在精彩绝伦的外交纵横中的人们越来越发现春秋历史文化的可亲和可品之处。

在苏州的茶楼、公园、街头巷尾,春秋吴越争霸的故事是最常听到的声音之一。这一段历史是苏州人对外地人炫耀性介绍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中国人成语词典中的许多词条都是在春秋时丰富的,烽火戏诸侯、尊王攘夷、问鼎中原等。读者诸君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这些典故的出处。

越来越多的人来讲春秋,品历史,春秋历史文化的热潮俨然已经形成。

3.在后记中,我要讲一些与外交有关,但是在书稿中并没有阐述完整或者缺失的内容。

在我看来,春秋之所以吸引人,重要原因是点缀其中的先秦人物鲜明、可敬、可爱。人是这一阶段的财富,人的行为和思想是这一阶段的宝藏。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人,不管是世袭贵胄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硕儒还是粉嫩童子,只要有真才实学,都有可能被春秋乱世的历史机遇砸中,在外交和历史舞台上拥有自己的曲目。诸侯君王是春秋舞台上最耀眼的角色。后人对主导春秋前期历史的“春秋五霸”的确切人选争论不休,但大体没离开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八个人物。他们每一位各领风骚十数年或数十年,不仅将治下的国家带上了国际地位的巅峰,也将各阶段的春秋外交剧目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遗憾的是,我在书中对人物的处理必须服从于对整个春秋外交历史的宏大叙述,并不能完整地叙述所有的外交人物。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春秋时期的人物远比之后的政治人物真实、简单。他们没有后人那样复杂的政治算计、阴谋诡计,但饱含其中的政治智慧更直接,其精彩亦不逊后人。这使他们显得可近可爱。我们单说说春秋的谥号。所谓谥号,就是后世依据王、公、卿、大夫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追认称号。虽然后代谥号纯属为谄媚帝王将相所设,但在先秦,谥号客观地浓缩了君王的一生。直白地说,当时的人还是挺在乎谥号的公正性和褒贬作用的。楚庄王的谥号是“庄”,意思是:兵甲亟作曰庄、釵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我们完全可以从中看出楚庄王在刀光剑影中度过的一生。以管窥豹,春秋人物可说、可写的事情还很多,可惜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尽述。

其次,在春秋时期三百年的历史中,华夏族与夷、蛮、戎等少数民族之间逐步融合。随着周朝的衰落,脱离周天子实际控制的是同一种文化,同一种语言,种族和民族相同的地域政治实体。但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一些与周朝没有血缘关系的周边的小方国逐渐吸收周文化而成长起来,它们的民族性在一开始是与周朝的诸侯国完全不同的,但受到周朝的强烈影响,在与周朝诸侯国的战争与和平的进程中,逐渐以新型独立国家的身份融人到周朝这个联合国中。叶自成老师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中认为秦国的成长就是其中的第一代表。

民族问题在春秋外交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春秋早期少数民族军事威胁问题对中原诸侯来说是相当严重的。居住在今天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被称为淮夷,他们经常侵犯中原的杞国、缯国等小国。齐桓公联合诸侯攻伐淮夷,把杞国内迁到缘陵,还召集诸侯为杞国、缯国修筑了城墙。对于在今天河南西部一带伊、洛流域各个经常侵犯周王室的戎族,齐桓公调遣诸侯轮流驻守,又为周王修复了被戎人毁坏的城墙和城门。公元前661年,狄人进攻邢国。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管仲的认识和态度在春秋时期具有代表性。各国,尤其是中原边缘各国,都有各自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本来我是希望能够专门以“夺门而人的家人”为一章,专题介绍春秋时期的民族问题。我的基本认识是这些少数民族最终在混战与和平中融人了中华民族,在春秋时期采取的民族交流方式主要还是“夺门而人”式的。最后考虑到资料的繁杂和内容相对枯燥,考虑到读者可能不太感兴趣,只好忍痛割爱了。

当然了,书中还有其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写的是外交政局和外交事件,但我并没有将外交、军事和政治三者严格区分清楚。尽管三者的关系交叉性很大,但其中的区别对外交的阐述和分析的影响是存在的。又比如我本想将外交历史和外交理论分析结合在一起,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的堆积有了,但理论分析却远远没有跟上。

参考文献与感谢

1.在下面的篇幅里,我想把本书的参考文献向读者“坦白”一下,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找来阅读一下,加深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春秋的史料庞杂、分散,遴选不易。任何史料上的疏漏,都可能造成对外交过程和结果理解的失误,都可能造成对外交人物,尤其是决策心理的错误理解。本书采取的基本“原典”是司马迁的《史记》。书中的原文多处引自《史记》。但《史记》的内容远远不足以提供分析春秋外交的完整原料。因此,本书还主要参考了王贵民、应永深、杨升南著的《春秋史话》(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年1月),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的《春秋史》(中华书局2006年8月),钱宗范、徐硕如、朱淑瑶著的《春秋战国史话》(北京出版社1981年12月),李玉洁著的《先秦史稿》(新华出版社2002年6月),作为通史参考文献。本书的主要史实和年表参考《春秋史话》比较多。当参考文献中的史实也发生冲突时,本书采用多数书本上的材料。如果读者朋友想对整个春秋历史有一个总体了解的话,我推荐这四本书。

本书参考的其他通史类读物还有: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4月),翦伯赞著的《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二版),白寿彝著的《中国通史》第三卷第四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冯梦龙、蔡元放著的《东周列国志》(海峡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也在书中出现了,但并不作为史实依据。如果读者想对春秋历史有个通俗的文艺了解的话,我强烈推荐经典中的经典:《东周列国志》。

具体到国别史,本书参考的图书有:李孟存、李尚师著的《晋国史》(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李玉洁著的《楚国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郭克煜等著的《鲁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另外中国历代政区沿革编写组编的《中国历代政区沿革》(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是本书的国家疆域的依据来源。

在各个章节的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从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上下载的一系列学术论文。主要有刘志玲的《论春秋时期郑国的外交政策》(载于《鄂州大学学报)2002年4月),薛向群的《论春秋初期齐鲁争夺纪国的斗争及其结局》(载于《学海)2006年5月),陈筱芳的《论春秋霸主与诸侯的关系》(载于《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王云鹏的《浅谈宋人之“愚”》(载于《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朱凤祥的《宋襄公“仁义”之举新诠释》(载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杨范中的《论春秋时期楚国兴盛的军事原因》(载于《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6期),王雷生的《秦穆公述论》(载于《敦煌学辑刊)1998年第2期),杨秋梅的《试论晋吴联盟》(载于《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1月),李薇、杨英杰的《论春秋时期吴国的霸业》(载于《学术月刊)1995年第5期),叶自成、王日华的《春秋战国时期外交思想流派》(载于《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2期),官性根的《春秋时期小国的生存策略探析》(载于《成都师专学报)2002年9月),丁善科的《卫国衰亡原因探析》(载于《殷都学刊)2000年),岳红琴的《春秋时期宋国与列国的盟誓关系试探》(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刘继刚的《浅析公族大国——宋国衰弱的原因》(载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刘海燕的《春秋宋国未能称霸中原的原因初探》(载于《中州大学学报)2005年7月),宋杰的《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郑》(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梁宁森的《关于虢国历史的几个问题》(载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1月),蔡运章的《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载于《中原文物)1996年第2期),张彦修的《虢国人素质考》(载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21卷第2期)。另有三篇论文:顾久幸的《春秋初年楚国军事扩张的战略战术》、林剑鸣、刘宝才的《论秦穆公》和刘社刚的《试论虢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没有查明原始出处。各章前面的先秦诗歌则引自灵石岛古诗库。

最后要隆重推出的参考文献是我的导师叶自成教授2003年8月在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一书。这应该是国内有关春秋战国外交的“开山之作”。在书中叶老师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外交条分缕析,做了开拓性的尝试。叶老师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思想是中国传统外交文化的基石,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政策。”叶老师对春秋外交进行了系。统梳理,提出了许多在今天已经成为定论或公理的观点。我对春秋外交的整体理解和思路,全书的理论框架都是根据由叶老师的这本书确定的。之前,我在叶老师思想的指导下写作出版了《三国大外交》一书,本书将讲述的触角延伸到了春秋时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本书是《三国大外交》的姐妹篇。

2.在此,我对所有的春秋外交研究和写作领域的前辈表示感谢。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辛勤付出为我们后人更好地观察春秋,理解外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全书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是带有总括意思的,介绍春秋外交起点的章节;从第二章到第十章分别就不同时期的外交历史进行了介绍,力图阐述背后的外交规律,总结经验教训。前六章结合从郑庄公到楚庄王的英雄事迹写作。这部分包括了脍炙人口的“春秋五霸”和其他大国崛起的故事。后三章介绍南北对峙的两极格局和东南地区轰轰烈烈的吴越争霸。第十一章分别通过卫国、郑国、宋国、鲁国和虢国的外交失败例子强调“弱国更要讲外交”。最后一章对春秋外交进行了一次回眸,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书稿内容的理解。时间不太充分的读者可以简单阅读第二章到第十章这九章,对春秋外交史有一个简单的印象。书稿中的所有错误应该由作者本人负责。本人不是历史科班出身,对春秋外交史的资料遴选、观察和观点提炼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忽、错误,欢迎读者们就书中的错误和问题与我交流。

在末尾的感谢部分,我首先要感谢唐琳娜。在本书写作的大部分时间里,她就坐在我的身边。我还要感谢徐宪江编辑、赵丽娟编辑。他们的督促和鼓励鞭策着本书的完成。越到尾声,两位编辑提出的写作意见就越具体,越详细。我更要感谢所有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印刷和发行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作为刚刚进入图书行业的年轻编辑,我深知幕后的艰辛和劳苦。

谢谢大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剑锋春秋(指点江山的智慧)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05721418
开本 16开
页数 23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5
出版时间 2008-02-01
首版时间 2008-02-01
印刷时间 2008-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9
17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5 19: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