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清末船政大臣沈葆桢/中国名臣
内容
编辑推荐

沈葆桢,林则徐的女婿,“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重臣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本书以传记文学的形式,介绍了他的人生经历,在仕故事,为官之道、为人处事。

内容推荐

清末船政大臣沈葆桢(1820- 1879),作为林则徐的女婿,是 “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重臣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船政大臣。他曾任江西巡抚、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等职,在福州马尾办起中国也是远东最大的造船厂——马尾造船厂,创办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船政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本书讲述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目录

引子

廉不言贫 勤不言苦

匡时救世 刚毅则立

为官宜公 荣辱不惊

整固后方 保境安民

师夷长技 主政造船

倭寇侵台 临危受命

总督两江 敢言兴利

试读章节

沈葆桢在道光十六年(1836)考中秀才,那一年他十六岁。而后,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苦读四载,于道光二十年秋(1840),以乡试第三名中举,那一年他二十岁。他的老师林昌彝以八十三名得中。师生同榜中举,在当地传为美谈。

师生二人在馆驿歇息,等待发榜,心中自是忐忑。一日清晨醒来,王昌彝对葆桢说:“梦里得中举人,榜列名次第八十二……”未几,果有差役送来喜报,王昌彝中举榜列第八十三名。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拉着学生的手,半日说不出话。倒是学生冷静:“恭贺先生金榜题名。人生难得几回欢,春风得意自是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人之常情。不过,一第何足贵,前路尚遥啊。”次日,沈葆桢在馆驿中午睡,捷报至,兴奋得难以自持。他腾地掀开被子,转身坐起来,两脚着地,却少了一只布袜,慌乱中怎么也找不到。这次轮到老师说学生了:“还没见到喜报就乐得合不拢嘴,手足无措了。我要告诉你榜列第三名,你还不得乐晕过去呀?”学生惊喜万分,瞪大双眼:“真的呀?”老师说:“那还有假。不过,一第何足贵啊……”师生二人相视大笑。师生同年齿录确是人生一大快事。

其时,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奉道光皇帝之命抵达广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禁烟,并于IJ马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公开销毁鸦片。道光帝在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的谕旨中突出强调两点:一、禁绝鸦片;二、勿启边衅,避免战争。这是根本做不到的。这就注定了林则徐悲剧命运的结局。五月二十二日(6月21日),英国东方远征军舰船陆续驶入广州珠江口,多数舰船泊于珠江口外,有战舰16艘、兵船4艘、运输船24艘,运载洋枪队4000人,这是一支颇具规模的陆海混成编队的侵略军。六月初四日,英舰一艘驶至厦门,递交《巴麦尊致中国宰相书》;英舰5艘驶至定海,只经过九分钟炮战,即击溃清军防线,攻占定海。英舰队于是封锁宁波、厦门、长江口,进攻乍浦,主力北上天津海口。道光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赴广州处理善后,并下令将林则徐、邓廷桢革职,交部严加议处。

沈葆桢始终关注禁烟和战局的进程与结局,忧心于国祚、社稷、民族的命运,担心舅父过于耿介的性格把握不住前路已显乖舛的命运,区区中举所刺激起来的小小欢快转瞬就被如焚的忧心、担心燃成灰烬。

舅父来信,劝葆桢不必为他担心,“物无不变,变无不通”,“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塞翁失马,今未足悲”。劝葆桢早点儿把婚事办了,不要以舅父的进退荣辱为意。父母也催他赶快和普晴把喜事办了。按说,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地区,像葆桢、普晴这样的年龄,早就该抱娃了,或许不止一个。

沈葆桢十二三岁时由双方父母做主与小他一岁的林普晴订婚。其时,林则徐刚刚擢升江苏巡抚,身居要津的封疆大吏不以葆桢出身寒门为意,尤其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挖空心思攀龙附凤的年代,这位抚台大人看重人品不重门第的平民意识实属难能可贵。

林普晴《清史稿》中有传,字敬纫,又字骏兰,生于道光元年(1821)中秋。林则徐当时任浙江杭嘉湖道,夫人随丈夫住在道台衙门公廨。林夫人已身怀六甲。林则徐整天在辖区内忙于公务,很少有时问在家照料怀有身孕的妻子。这一天,老家寄来书信,说老太爷病重,要儿子速归。林则徐还在按察司衙门同臬台大人议事。衙役奉夫人之命连夜将家书送来。林则徐读罢为自己未能膝下尽孝甚感愧疚。这位按察使宽慰他:“道台大人,林老太爷知书达理,一定懂得,在外为官的人很难尊前尽孝,自古忠孝难两全哪。《孝经·开宗明义章》也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道台大人雄才大略,胆识过人,定会担大任,创伟业,青史留盛名。这才是最大的孝啊,老人家会懂的。”

林则徐苦笑着说:“臬台大人说笑了,卑职已归心似箭……”  按察使接着说:“道台大人膝前尽孝,何况老人家病重在身,自当速返故里,请郎中调治,才合乎人情事理。不过,按吏部条例,少穆兄正四品的行止属抚台大人定夺,还是到抚衙知会一声为好。”

林则徐起身拱手告辞:“谢臬台大人指教。”

经巡抚允准,林则徐携夫人乘双套胶轮骡车急归故里。行至福建省境,改乘舟船,顺闽江而下,日行百里。行至建瓯县境,夫人腹痛,分娩前兆明显,弃舟登岸,投宿馆驿,安顿妥当,已近子夜,时值中秋,皓月当空,万里无云,子夜时分,夫人分娩,生下次女,取名普晴。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革职,全家人为之忧心忡忡,沈林两长辈商议,葆桢与普晴的婚事宜从简,但不可草率,按风俗该走的程序一样不落,不给新人婚后生活留下任何遗憾。  

林普晴从显宦府邸下嫁寒门宅院,这反差、落差无疑相当大。不过,林则徐为官廉洁,生活简朴,无田产,无豪宅,无私家园林,有的就是一套二进三出的“云左山房”,藏书楼上藏有万卷诗书。衣着并非绫锣绸缎,饭食亦非山珍海味,仅止粗布衣衫、粗茶淡饭而已。尽管如此,嫁到沈家,要孝敬公婆,相夫教子,下厨操刀,洒扫庭院。这样的变化对于一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千金小姐来说,不是一下子就适应得了的。林普晴不愧是大家闺秀,不愧是清官廉吏林则徐的女儿,受过严格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很快适应了沈家寒微的生活,而且日后也成了沈葆桢处理政务的助手,整理文牍,起草、书写奏章,甚至在战场上也显示了将门之女敢于拼死一战、指挥若定的胆略。不过,这是后话。

林普晴在沈家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夫妻恩爱,婆媳关系融洽,家庭生活美满幸福。她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支持丈夫科举仕途上,把嫁妆典当了,把金手镯典当了,以做丈夫赴京应试的盘资。从此戴上藤手镯直到离开人世,作为对丈夫忠贞不渝爱情的见证。没有爱情支持的事业是枯燥乏味也难以产生激情的;没有事业支撑的爱情是平庸的。

道光二十一年(1841)沈葆桢进京赶赴秋闱。沈葆桢背着简单的行囊,林普晴撑着桐油漆过的竹纸雨伞走在他身边。秋雨绵绵,小径在翠竹掩映中向前延伸,眼前一片迷漾,愈显别离的凄凉。

林普晴打破沉默,声音低沉地:“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沈葆桢不无忧虑地:“家里我放心。我是担心舅父,他老人家那么大年纪,心情忧郁,到伊犁,走那么远的路,还得过沙漠,怕他挺不住啊。”

林普晴宽慰丈夫又似自我宽慰:“父亲性情刚毅,仕途上也多坎坷,不也都走过来了。父亲常说,逆境中不可无定志,大丈夫居世,无刚不立。我相信父亲是能闯过这一劫的。你应试时,万不可为此事忧心、烦心,要放宽心。不然,你考不好的。”

沈葆桢轻声说:“知道。放心吧。”

他们走到闽江边临时小码头,正好停着一艘等客的船,沈葆桢踏上跳板,走到船头,大声说:“家里的事,就全靠你操心了。”说罢,一揖过膝。

林普晴泪眼迷离地看轻舟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雾雨朦胧的江之尽头……

沈葆桢在这次会试中果然考得不理想,果真没能考中。按清制,会试与乡试一样,都是三年一次。逢丑、未、辰、戌年举行。

沈葆桢又苦读三年。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末同父亲沈廷枫一起进京,参加次年三月的会试,结果是父子双双落榜。沈廷枫回归故里,发誓从此不再参与科举考试,还回书馆授课。

沈葆桢孤身留在京师下决心背水一战,拼死一搏,还有三年的时问发奋苦读,同时也要认真反思前两次失败的教训。说来清制仕途非只科举一条路,还有别的路可走,比如地方官保举孝廉方正,可任用为州、县教谕等方面的官员;再有就是有势力的地方士绅可用银两“捐纳”,也就是买官。官分虚衔与实职,从虚到实还得花几笔银子,尤其候班补入肥缺,更得花大笔“花样”银两。不过,步入仕途的后两条路为进士出身的官员所不齿。沈葆桢连续两次落第之后,有地方官员劝他,以其人品端正、学养过人、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可保举他走孝廉方正仕途,被葆桢婉拒。  

科举选士制度自隋唐以降至晚清千余载,为历代王朝从平民中选拔了大批才智超群的各类顶尖人才,当然也不乏平庸之辈爬上高位,使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平民知识分子在虚假公平竞争的科举考试中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假象产生幻想,在没有尽头的科举仕途上耗尽生命,终老一生,从而稳定了社会,不断地延续了专制制度。当然,开科取士确实也打破了专制制度保护豪门权贵专权和官位世袭的陋习,一批出身寒门的士子新锐走进曾被出身豪门的世子把持的部门,与那些倚仗豪族权势作威作福的纨祷子弟平分秋色,对社会是一种进步。平民士子当了官,多数都能体察民情,顺民心,为民申冤,打击豪绅,减轻赋税,从而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沈葆桢深受经世之学以及洋务思潮的影响,对科举制度的利弊有相当深刻透辟的认识,尤其对思想僵化的八股文深恶痛绝,说它是箝制思想自由表达的桎梏。他赞赏开一代清新文风的龚自珍,说他才气横溢,思想深沉敏锐,文章直抒胸臆,抒情言志,慷慨宏阔,妙笔恣肆,毫无矫揉造作之态。认为由方苞、姚鼐倡导的桐城派,讲究文章的“义法”,主张“文以载道”,会成为文坛的主流。八股文终究有一天会被这股新文风的汹涌潮流淹灭。日后,在翰林院任编修时,曾对同年齿录小他三岁的李鸿章说:“时下文人,竞奔于科举仕途,追名逐禄,投机钻营,鼠目寸光,道德沦丧,学术衰败,士习恶俗……”李鸿章连连摆手:“禁声,禁声。此等言论,万不可由吾等口中说出。这些话,由那些学人说去。吾等应说圣上想说尚未说的话,要说那些有益朝廷又不得罪士子的话。”李鸿章的为人处世之道,要比眼前这位仁兄练达老成些。

沈葆桢既然认同于经世致用思潮、洋务思潮的代表人物对科举的无情抨击,为什么还如此热衷于科举以求取功名?这还得从他的老师林昌彝先生的主张说起。

P1-5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清末船政大臣沈葆桢/中国名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金河//姚铁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1180916
开本 16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7-04-01
首版时间 2007-04-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