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两汉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四百年汉王朝轰轰烈烈,群雄荟萃,霸气冲天。它以对外的血性勇武和对内的休养生息。铸就了中华民族的底气和灵魂。文景之治,武昭宣中兴,光武中兴……大汉王朝一手持利剑,用一次次的远征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最高的尊严;一手轻徭薄赋,给人民从未有过的太平。汉朝覆灭于国内割据势力的杀伐纷争,但它给中华民族的血管里输入的高贵与雄健。千年不息……

韩信汉高祖十年,赵相陈与韩信密谋,里应外合共同反对刘邦。有人向吕后告密。吕后于慌乱中采纳了萧何的计策,以“陈已死,要大家进宫祝贺”的谎言骗取韩信入宫。萧何亲自上门对韩信说:“你尽管有病,这样的大事理应去庆贺一下。”韩信不知是计,他一到长乐宫,便被吕后命令武士拿下,当即在长乐宫钟室斩了。当年力荐韩信者,今杀之。此乃“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霍去病平时沉默寡言,谨守机密,打起仗来勇猛顽强,常常身先士卒,充满着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他以骠姚校尉初上战场时年仅十八岁,四年时间,就以辉煌的战绩,升骠骑将军,成为独当一面的统帅。他曾指挥西汉大军四次出塞进击匈奴,歼敌十一万。他接受匈奴浑邪王的投降,开拓河西、酒泉之地,使汉朝抗击匈奴的形势大大改观。

内容推荐

本书是历代顶级名将系列之一,本书为两汉卷,秦朝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始皇暴政苛民,二世而亡。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战争依然频繁。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刘邦与项羽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代汉。刘秀率兵粉碎了王莽集团,于公元25年,自称皇帝,建立东汉。西汉与东汉,故称之为两汉。两汉时期,各种战争不断发生,智勇斗争激烈,所以名将甚多。

目录

张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良将

韩信:战必胜、攻必克的“人杰”

周亚夫:治军有方的真将军

李广:家喻户晓的飞将军

卫青:纵横大漠的守边干将

霍去病:功高祁连的少年军事天才

赵充国:屯田戍边的忠诚老将

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寇恂:智勇双全的“赛萧何”

耿弇:奇计迭出的常胜将军

马援:践行“马革裹尸”豪言的伏波将军

班超:投笔从戎而建功异域的定远侯

窦宪:“燕然勒铭”的争议之将

皇甫嵩:一生尽忠汉室的末世将才

试读章节

智斗鸿门 鼎助刘邦

秦亡之后,天下几股反秦势力中实力最大的首推项羽,其次才是刘邦。刘邦虽然抢先入关灭秦,但是军事实力根本不可与项羽同日而语。夺取成阳后,刘邦首当其冲面临的,就是如何处理同项羽的关系。

巨鹿大战使项羽军威大振,兵力迅速发展到四十余万。挟着胜利的余威,项羽大军号称百万之众,很快西进至函谷关下。项羽一见关门紧闭,上有刘邦守军把守,不由得大怒,遂命大将英布率军强攻。在强大的攻击面前,函谷关很快失守。项羽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继续秣马厉兵,准备与刘邦决一死战。

项羽的谋士范增提醒项羽说:“过去的刘邦不过是贪财好色之徒,这次入关以后,他却不贪财宝,不近女色,可见他志气不小。一定要迅速歼灭他,千万不能坐失良机。”这时偏偏又有一个曹无伤,本是刘邦手下一员将军,叛逃到了项羽营中,添油加醋地对项羽说:“刘邦想当关中王,要把秦朝的珍宝全部占为己有。”项羽更为震怒,立即传令第二天一早犒赏士卒,全力攻击刘邦。

项羽的攻击计划,惊动了项羽的叔父、张良的好朋友项伯。张良对项伯曾经有过救命之恩。为了报答张良,项伯决定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

乘着夜色,项伯骑马偷入汉营。他找到了张良,把项羽的计划和范增的主张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张良,并劝张良赶快逃离刘邦,不要待在此处等死。

张良听了项伯的话,心中大惊,但表面不动声色。他对项伯说:“我奉韩王之命,送沛公入关,现在沛公有难,我偷着逃走就是不仁不义,应当告知沛公。”项伯听了张良的话,觉得够义气,更钦佩张良的为人,遂答应了张良的要求。于是张良迅速赶到刘邦那里,把项羽的攻击计划向刘邦做了报告,刘邦听了大吃一惊,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

张良问刘邦:“您估计,您的军队可以抵挡住项羽大军吗?”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终于说:“实在不能!请问先生有何计策?”

张良说:“事情到了现在这一步,只有靠项伯挽回。您应去告诉项伯,说您不敢背叛项羽。”

刘邦连忙问张良:“你跟项伯是什么交情?”张良将当年项伯杀人四处逃逸,自己曾救过他的事告知了刘邦。

刘邦又细心地问:“你跟项伯谁年长?”

张良说:“项伯比我大。”

刘邦说:“那就把他请来,我以兄长之礼来待他。”

于是张良出来,请求项伯无论如何去见一见刘邦。项伯本来无此议程,只想把张良带走,但是难却老朋友的情面,只好随张良一起去见刘邦。

刘邦见项伯到来,像见到老相识一样,热情相迎,命人赶紧设宴。他先尊项伯为兄长,并很快与他结为儿女亲家,然后委屈地说:“我人关以后,清查了户口,封存了府库,一点不敢私取,只等项羽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主要是为了不让盗贼乱兵出入,以防不测。我拿下咸阳以后,日日夜夜盼望你们到来,以便移交,哪敢与项羽将军作对呢?请您把这些情况如实告诉项羽将军。”项伯被刘邦的言辞所打动,答应了刘邦的请求,并对刘邦说:“明日一早,您务必亲自去向项羽说明,表示歉意。”刘邦只得答应。

项伯回营,将刘邦之言禀报项羽,并说:“如果不是刘邦先攻入关中,您怎么能这么快就人关呢?人家现在立了大功,您不但不赏,反而要进攻人家,这是不义之举,您应该乘机好好招待他才对。”项羽本是有勇无谋之人,听了项伯一番说辞,觉得也有道理。又听说明日一早刘邦要来营解释,便决定暂时搁置攻击计划,待见面以后再做决定。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领张良、樊哙和百余骑兵来到鸿门。刚一见面,刘邦就向项羽赔罪说:“我和将军戮力攻秦,您横扫黄河以北,我转战黄河以南。未料我竟然能首先攻人关中,推翻了秦朝。我们兄弟今天在这里相会,这本来是一件大喜事,不料如今竞有小人从中挑拨离间,使我们之间发生误会。”

刘邦这么一说,反弄得项羽不好意思。窘迫之下,他竞向刘邦透了底,说:“这都是您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对我讲的,说你想当关中王,不然,我怎能如此。”

为了缓和气氛,项羽设宴款待刘邦一行。范增认为这是除掉刘邦的天赐良机,宴会上,他多次向项羽使眼色,示意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可是项羽毫无反应,依旧饮酒。对于范增的举动,张良看在眼里,暗思对策。

范增见项羽不理睬自己的示意,便起身离席,暗中找来了大将项庄,授意他去席上舞剑助兴,伺机击杀刘邦。项庄按照范增的吩咐,进入宴席,以助兴的名义,舞起剑来。舞着舞着,脚步渐渐移向刘邦。项伯也在宴席中,他看穿了项庄的用意,为了保护刘邦,他也拔剑起舞,用身体时时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P7-8

序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中国五千多年漫长的文明史发展、演变过程中,华夏民族虽然屡经磨难,累遭变乱,但是终能由乱返治,转危为安,使民族命脉繁衍不断,生生不息,并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和物质文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绝无仅有的历史贡献。这些优秀而丰富、博大而精深的历史文明遗产,既是中华民族聪明睿智的结晶,又是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珍品。

中国思想文明与世界思想文明的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前后相承的连续体,它有艰苦探索、思想纷呈的昨天,又有辉煌发展、积极创新的今天,更有日新月异、朝气蓬勃的明天。尤其是在历史悠久的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就其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影响广大来说,则是举世仅见的。

我们清楚地知道,人类现代和未来的文明,是历史文明的延续和发展,为了建设现代和发展未来,就必须追溯、研究历史。当我们全面考察、探本索源历史文明时,就会发现人类为求得生存、发展,必须与自然奋斗,与人群奋斗,与社会奋斗,与外族奋斗,与外国奋斗等等。在这些奋斗中,要想战胜对方,生存下去,求得发展,就必须有智慧、有勇力,善养己、善卫己。因此,初民伊始,就非常重视“智”、“勇”,“养”、“卫”之事。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发展和人的智力增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于是便产生了两个久远而普遍的学问——文治与武功,亦即思想文化和兵学文化。这是人类同一棵认识之树上所结出的两颗硕大而丰满的智慧之果。它们是人类思想文明发展史上古老而普遍、久远而常新的社会思想文化。虽然历史变迁,人事沧桑,但是它们却依然存在,永不式微,并伴随历史发展、社会前进,而日益丰富,愈加邃密。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和军事思想史的发展、演变、深化,便充分地证明了我们的这种认识和论断。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战争及其理论学说就非常重视,深究细研,不断总结,付诸实践。其所以如此,就在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得生存、强大,就必须防备、抵御他国、外族的侵略、杀戮。因此,要居安思危、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去认识战争,准备战争,进行战争,赢得战争。人类奋斗的目标是实现其共同理想的和平世界,争取达到永久的世界和平。然而,和平不是自然而然地从天而降,造福人类的。有人曾说:“和平的女神,若无战争的陪伴,就会寸步难行。”古今中外的大量事实,都作了充分的证明。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备战应战,国固民安。一个国家,若无适当的军备国防,就谈不到自己的独立、自由与和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上,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战争?人们已经很难说得清楚。据外国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D。年到公元1964年这五千一百余年间,世界上共发生了一万四千余次战争,只有三百二十九年是和平的。可见,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频繁众多、连年不断的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不断地生活着、发展着。战争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模式,战争理论学说亦随之不断地深入发展,作为战争指挥者的将帅亦随之不断地涌现成长。人类在这种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认识了战争的本质、规律,提高了驾驭战争的能力、技艺。从而总结形成了关于战争的理论学说,并将其运用到战争的实践中去,以指导战争,取得胜利。

我们说,军事思想理论,是人们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的智慧结晶;军事思想史,是人类认识战争规律、总结战争经验发展史的理论学说。

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只有伟大的中华民族能维系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使之源远流长、光辉灿烂,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当我们窥古探幽时,不仅看到先民们生活的艰难困苦,而且看到他们所创造的古代文化,“实皆为战斗文化”。所以才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精辟论断。我们从中国古代诸家皆察兵、重兵、论战、行战中,看到中国古代兵论、兵略的高超智谋。这也同时告诉我们,研究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史,吸取中国古代兵家智慧谋略,总结中国历史名将战争经验,必须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文化演变史,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本人曾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撰写了《中国军事思想通史》,便作了这样的探索。

在我们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不仅涌现出许许多多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且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杰出将领,诸如姜太公、孙武、田穰苴、范蠡、吴起、孙膑、商鞅、白起、田单、乐毅、廉颇、赵奢、王翦、张良、韩信、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赵充国、邓禹、耿弁、马援、班超、皇甫嵩、曹操、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司马懿、周瑜、陆逊、羊祜、杜预、谢云、韩擒虎、李靖、李世民、薛仁责、裴行俭、郭子仪、李想、李光弼、马燧、赵匡胤、杨业、狄青、宗泽、岳飞、韩世忠、刘锜、辛弃疾、文天祥、成吉思汗、史天泽、刘基、朱元璋、徐达、于谦、姚广孝、王守仁、李成粱、戚继光、杨一清、郑成功、史可法、努尔哈赤、皇太极、玄烨、林则徐、魏源、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张之洞、洪秀全、邓世昌等等。其人物之众多,智谋之高超,战略之精妙,战策之神奇,战绩之辉煌等,都是世界战争史中所独见的。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著名将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战绩,作出了不同的贡献。对于如此众多,几千年的不同时代的著名将帅,要想作全面而周详的描述,是一项极为艰难而复杂的重大事业,对于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大可能的。然而,这确实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科学事业。我们只能根据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名将功业,经过个人的潜心研究、缜密思索,同时参照、吸取他人的研究成果,经过精心选择,而确定《中国历代顶级名将》中的各位传主,分别加以分析描述。这种选择确定,只是我们的理解,乃一家之言而已。我们也期望有更好的见解,从而充分地展现中国历代名将的智略和业绩,供我们今人效法。

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文明发展史,贯通古今上下数千年,久盛不衰,在这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究竟发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战争,涌现出了多少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军师战将,谁能说得准确?恐怕无人敢说吧!《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所论到的历代名将,已是洋洋大观,令人惊叹!而未入其中的著名将帅,谁敢说自己能说得清楚明白!北宋学者张预“观历代将兵者所以成败”的事实,而“择良将得百人,集其传成一书”,分为十卷,以姜太公为首,至五代周刘词止,而著成《十七史百将传》一书。明代学者何乔新依照《十七史百将传》的体例,增收该书之外的四十名将帅的传记,又编成《百将传续编》,辑入其中。明代大儒、南明大臣黄道周针对晚明的现实,“窥前人已然之妙用”,以使“用武者不可朝夕离也”,故又编著《广名将传》一书。书中选取“历代将帅著称者一百七十余人”列入其中。明代以后,名将辈出,不可胜数。所以我们说,中国历代名将数不胜数,其用兵智略神妙莫测,是中国人聪明智慧的集中体现。今天,我们仔细发掘,认真吸取,无疑会大有裨益。

中国历代著名将帅,虽数不胜数,但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公允论断,还是可以优中选优,善中择善,从而筛选出“顶级名将”,并依此确定《中国顶级名将》诸将。

该书共分为七卷:(一)先秦卷,中国先秦时代,由上古至夏、商、周三代而到春秋战国至秦统一中国止。这是一个漫长而伟大的历史时代,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进而发展到封建社会。因为历史久远和三代以前没有文字记载,后来虽有文字记载,但史料不详,所以只能从“千古兵家之祖”的姜太公始,而依次选择其他诸将列入其中,加以评论,仅此而已。(二)两汉卷,秦朝统一中国后,由于秦始皇暴政苛民,二世而亡。刘邦建立了汉朝,“汉承秦制”。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但战争依然频繁。汉代包括西汉和东汉。刘邦与项羽经过“楚汉战争”,刘邦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西汉。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代汉。刘秀率兵粉碎了王莽集团,于公元25年,自称皇帝,建立东汉。西汉与东汉,故称之为两汉。两汉时期,各种战争不断发生,智勇斗争激烈,所以名将甚多。(三)三国魏晋卷,东汉以后,经过分裂割据,战乱不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葛亮“隆中对”后,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国号魏。司马氏代魏,建立晋朝。中国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异族入侵,军阀混战,名将辈出。(四)隋唐卷,经过长期的战争,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由战争武力实现的,统一后的中国依然面对着外族的侵掠,战争时有发生。唐朝之后,国家又由统一走向了分裂,正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战争实践中,造就、涌现出一大批名将。(五)宋元卷,唐代之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战乱纷争。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又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宋朝面对辽国、西夏的进攻掠夺,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到南宋时期,面对蒙古贵族的侵掠,积贫积弱形势严峻,战祸巨大。因此,宋元时期,兵略发展,名将众多。(六)明代卷,朱元璋靠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明朝开国,是由朱元璋依靠刘基等谋略运筹和徐达、常遇春等武将征战,而打下天下的。明朝建立之后,内有皇族权位争夺,尤其朱棣夺皇位之战和宸濠叛乱。到了明世宗嘉靖以后,又有倭寇的猖狂侵略掠夺,故涌现出一大批抗击倭寇的著名将领。他们智略高超,为捍卫国家贡献了巨大的才智。(七)清代卷,明朝末年,统治者腐朽,农民起义不断,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清朝贵族与吴三桂勾结,攻破北京,入主中原,实行暴政,招致反抗。清代晚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外国侵略势力的侵攻,各种战争不断,故使名将大量涌现。我们根据上述七个历史时代的断代划分和战将的依次出现,而将本书分为以上诸卷,对中国历代的著名将领的战略战术、战功业绩等,加以分析评述。我们编写这套书的目的,意在总结、弘扬中国历代名将的德业、智略,使广大读者从中真正了解、吸取他们的智慧,启发、提高自己的智慧,开拓、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国顶级名将》一书七卷,由姜国柱教授主编,该书作者由国防大学老、中、青三代研究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军事战术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担纲编写。每位作者依据全书写作的宗旨、要求,尽力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个人风格,提倡“百花齐放”、文责自负,不求全书等齐划一、禁锢思想。所以本书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系列整体,分别看每卷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各自的特点。我们愿意抛砖引玉,期望他人做得更好。

姜国柱

2007年4月26日

于国防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两汉顶级名将/历代顶级名将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550013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2-49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北
235
16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8:0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