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善良丰富高贵
内容
编辑推荐

  周国平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他的文字简练浅白,能把生活的感触写得很清晰与细致。这本《善良丰富高贵》是作者四年多的散文结集,它一如既往地延续了这种平易的风格。

  在书中,周国平一方面继续了他对人生理想、两性情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加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的文字。周国平的散文,既富有思想者的睿智和深刻,又不乏普通人的感觉和体验;既有达观者的通透和洒脱,又见性情中人的困惑与迷惘。周国平的散文始终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严肃思考,以及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密切关注,对于读者而言,最有价值的应是他给我们指明了很多为人处世的真谛。

内容推荐

如果我是一个从前的哲人,来到今天的世界,我会最怀念什么?一定是这六个字:善良,丰富,高贵。

我听见一切世代的哲人在向今天的人们呼唤:人啊,你要有善良的心,丰富的心灵,高贵的灵魂,这样你才无愧于人的称号,你才是作为真正的人在世间生活。

善良,丰富,高贵——令人怀念的品质,人之为人的品质,我期待今天更多的人拥有它们。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本书收入了作者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

目录

第一辑 经典和我们

 走进一座圣殿/003

 直接读原著/010

 经典和我们/012

 唱出了我们的沉默的歌者/014

 麻木比瘟疫更可怕/016

 生命中不能错过什么/019

 与书结缘/021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024

 名著在名译之后诞生/026

 《读者人文读本》按语/028

第二辑 谁来上哲学课

 哲学与我们时代/035

 哲学不只是慰藉/037

 谁来上哲学课/039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040

 鼓励孩子的哲学兴趣/043

 轻视哲学的民族不可能优秀/045

 关于“纯粹哲学”/047

第三辑 心智的品质

 善良·丰富·高贵/051

 表达你心中的爱和善意/053

 品味平凡生活/055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057

 一只有缺憾的圆/059

 何必名校/060

 留住那个心智觉醒的时刻/063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065

 城市的个性和颜色/068

 自然的规定不可违背/070

 人间真情的个案/072

 中国医疗界的良心和光明/074

第四辑 读《圣经》札记

 伺候哪一个主人/079

 行淫的女人/080

 奥秘和比喻/082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083

 舆论的不宽容/084

 小孩、富人和天国/085

 狂妄者最无信仰/087

 不见而信/089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090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091

 不仅是靠食物/092

 神圣的休息日/094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095

 种子和土壤/096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098

 虔诚不是目的/099

 耶稣的命运/101

第五辑 希腊的智慧

 玩骰子的儿童/105

 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111

 不要挡住我的阳光/121

第六辑 有灵魂的写作者

 古驿道上的失散/129

 生存的现实和寓言/131

 经典作家的处女作/134

 人情练达皆文章/135

 震惊之后是认真/137

 有灵魂的写作者/139

 有行动力的思考者/142

 今天还有谁爱缪斯?/144

 推荐《城记》/146

 在书房里过自在日子/147

 青春不等于文学/148

 青春的反抗和自救/150

 写作的现在进行时/152

 《石相众生》序/154

第七辑 哲学家的思和艺术家的看

 哲学家或中蛊者/157

 现代人与福音/164

 艺术家的看及其他/168

 横空出世的中国学术论纲/171

 心灵究竟是什么?/186

 疯癫的不同价值/189

第八辑 可持续的快乐

 快感离幸福有多远?/197

 可持续的快乐/199

 花心男女的专一爱情/201

 我对女性只有深深的感恩/203

 本质的男人/205

 局外人谈情人节/207

 亲疏随缘/208

 相貌和心灵/210

 日常生活中的危险/212

 把明星还原为普通人/215

第九辑 让教育回归常识

 人文精神是大学一切责任的内核/219

 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性/221

 快乐工作的能力/223

 让家长们结束恐慌/226

 导师岂能成“老板”/229

 研究生为导师“打工”很不正常/232

 叩问高校经费实情/235

 学术规范化和学者使命/238

 谁是评判学术水准的权威?/242

 从院士评选看学界盛行公关风/245

第十辑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

 企业家式的能力/251

 品行与报酬/254

 市场经济与性爱自由/256

 只有一种文化/259

 把我们自己娱乐死?/262

 拯救童年/265

 谈钱/268

第十一辑 批评空间

 探险的精神性和科学性/275

 祭孔:大典还是大戏?/277

 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觉悟/279

 城市化:给子孙留下什么?/281

 建筑的人文品质和开发商的责任/284

 批评空间与名誉侵权/286

 忘记玄奘是可耻的/288

 严肃处理奥美定事件/290

 值得警惕的网络暴力现象/292

 对看病贵应当专项整治/295

第十二辑 人物印象

 以真性情做真学问/299

 生命在说什么/302

 好人活得自在/305

 腼腆的世界冠军/307

 君子坦荡荡/309

 没有一丝浮躁和媚俗/311

 特立独行的歌唱家/313

 农夫和艺术家/315

 天生的精神贵族/317

 集霸气与孩子气于一身/320

第十三辑 本命年纪事

 本命年的官司/325

 与伪书作斗争/327

 荒唐的起诉/329

 多么简单的道理/331

 靠言论自由还原历史真相/333

 接到判决书时的感想/336

 附录:三个官司简介/337

 《妞妞》是怎样变成一个“事件”的/339

第十四辑 自序·访谈·杂记

 我仍是那个逃课的学生/349

 人性找回自己的语言/351

 姑且当做我的代表作/353

 我只面向独立的读者/354

 珍惜亲情,承担苦难/355

 精神浪漫年代的产儿/356

 困惑与精神生活/357

 共同的人生问题/358

 受制于时间的和超越于时间的/359

 我还是应该多写少说/360

 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362

 哲学是弃妇又是梦中情人/365

 在我的写作之国中,我是不容置疑的王/367

 记忆和哀思/370

 无法告别的告别/372

 我的博客观/374

 感谢博客/375

 我别无选择/376

 鸡年说鸡/378

 短信文学五则/379

试读章节

走进一座圣殿

那个用头脑思考的人是智者,那个用心灵思考的人是诗人,那个用行动思考的人是圣徒。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

在我的心目中,圣埃克苏佩里就是这样一位先知式的作家。

圣埃克苏佩里一生只做了两件事——飞行和写作。飞行是他的行动,也是他进行思考的方式。在那个世界航空业起步不久的年代,他一次次飞行在数千米的高空,体味着危险和死亡,宇宙的美丽和大地的牵挂,生命的渺小和人的伟大。高空中的思考具有奇特的张力,既是性命攸关的投入,又是空灵的超脱。他把他的思考写进了他的作品,但生前发表的数量不多。他好像有点儿吝啬,要把最饱满的果实留给自己,留给身后出版的一本书,照他的说法,他的其他著作与它相比只是习作而已。然而他未能完成这本书,在他最后一次驾机神秘地消失在海洋上空以后,人们在他留下的一只皮包里发现了这本书的草稿,书名叫《要塞》。

经由马振骋先生从全本中摘取和翻译,这本书的轮廓第一次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我是怀着虔敬之心读完它的,仿佛在读一个特殊版本的《圣经》。在圣埃克苏佩里生前,他的亲密女友B夫人读了部分手稿后告诉他:“你的口气有点儿像基督。”这也是我的感觉,但我觉得我能理解为何如此。圣埃克苏佩里写这本书的时候,他心中已经有了真理,这真理是他用一生的行动和思考换来的,他的生命已经转变成这真理。一个人用一生一世的时间见证和践行了某个基本真理,当他在无人处向一切人说出它时,他的口气就会像基督。他说出的话有着异乎寻常的重量,不管我们是否理解它或喜欢它,都不能不感觉到这重量。这正是箴言与隽语的区别,前者使我们感到沉重,逼迫我们停留和面对,而在读到后者时,我们往往带着轻松的心情会心一笑,然后继续前行。

如果把《圣经》看做唯一的最高真理的象征,那么,《圣经》的确是有许多不同的版本的,在每一思考最高真理的人那里就有一个属于他的特殊版本。在此意义上,《要塞》就是圣埃克苏佩里版的《圣经》。圣埃克苏佩里自己说:“上帝是你的语言的意义。你的语言若有意义,向你显示上帝。”我完全相信,在写这本书时,他看到了上帝。在读这本书时,他的上帝又会向每一个虔诚的读者显示,因为也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在寻找上帝,就是在为人人寻找上帝。”圣埃克苏佩里喜欢用石头和神殿作譬:石头是材料,神殿才是意义。我们能够感到,这本书中的语词真有石头一样沉甸甸的分量,而他用这些石头建筑的神殿确实闪放着意义的光辉。现在让我们走进这一座神殿,去认识一下他的上帝亦即他见证的基本真理。

沙漠中有一个柏柏尔部落,已经去世的酋长曾经给予王子许多英明的教诲,全书就借托这位王子之口宣说人生的真理。当然,那宣说者其实是圣埃克苏佩里自己。但是,站在现代的文明人面前,他一定感到自己就是那支游牧部落的最后的后裔,在宣说一种古老的即将失传的真理。

全部真理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因为,人必须区别重要和紧急,生存是紧急的事,但领悟神意是更重要的事。因为,人应该得到幸福,但更重要的是这得到了幸福的是什么样的人。

沙漠和要塞是书中的两个主要意象。沙漠是无边的荒凉,游牧部落在沙漠上建筑要塞,在要塞的围墙之内展开了自己的生活。在宇宙的沙漠中,我们人类不正是这样一个游牧部落?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建筑要塞。没有要塞,就没有生活,只有沙漠。不要去追究要塞之外那无尽的黑暗。“我禁止有人提问题,深知不存在可能解渴的回答。那个提问题的人,只是在寻找深渊。”明白这一真理的人不再刨根问底,把心也放在围墙之内,爱那嫩芽萌生的清香、母羊剪毛时的气息、怀孕或喂奶的女人、传种的牲畜、周而复始的季节,把这一切看做自己的真理。

换一个比喻来说,生活像汪洋大海里的一只船,人是船上的居民,把船当成了自己的家。人以为有家居住是天经地义的,再也看不见海。或者虽然看见,仅把海看做船的装饰。对人来说,盲目凶险的大海仿佛只是用于航船的。这不对吗?当然对,否则人如何能生活下去。

那个远离家乡的旅人,占据他心头的不是眼前的景物,而是他看不见的远方的妻子儿女。那个在黑夜里乱跑的女人,“我在她身边放上炉子、水壶、金黄铜盘,就像一道道边境线”,于是她安静下来了。那个犯了罪的少妇,她被脱光衣服,拴在沙漠中的一根木桩上,在烈日下奄奄待毙。她举起双臂在呼叫什么?不,她不是在诉说痛苦和害怕,“那些是厩棚里普通牲畜得的病。她发现的是真理。”在无疆的黑夜里,她呼唤的是家里的夜灯,安身的房间,关上的门。“她暴露在无垠中无物可以依傍,哀求大家还给她那些生活的支柱:那团要梳理的羊毛,那只要洗涤的盆儿,这一个,而不是别个,要哄着入睡的孩子。她向着家的永恒呼叫,全村都掠过同样的晚间祈祷。”

我们在大地上扎根,靠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牵挂、责任和爱。在平时,这一切使我们忘记死亡。在死亡来临时,对这一切的眷恋又把我们的注意力从死亡移开,从而使我们超越死亡的恐惧。

人跟要塞很相像,必须限制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人打破围墙要自由自在,他也就只剩下了一堆暴露在星光下的断垣残壁。这时开始无处存身的忧患。”“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那些没有立足点的人,他们哪儿都不在,竞因此自以为是自由的。在今天,这样的人岂不仍然太多了?没有自己的信念,他们称这为思想自由;没有自己的立场,他们称这为行动自由;没有自己的女人,他们称这为爱情自由。可是,真正的自由始终是以选择和限制为前提的,爱上这朵花,也就是拒绝别的花。一个人即使爱一切存在,仍必须为他的爱找到确定的目标,然后他的博爱之心才可能得到满足。

生命的意义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不等于说,凡是过着这种生活的人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圣埃克苏佩里用譬喻向我们讲述这个道理。定居在绿洲中的那些人习惯了安居乐业的日子,他们的感觉已经麻痹,不知道这就是幸福。他们的女人蹲在溪流里圆而白的小石子上洗衣服,以为是在完成一桩家家如此的苦活。王子命令他的部落去攻打绿洲,把女人们据为己有。他告诉部下:必须千辛万苦在沙漠中追风逐日。心中怀着绿洲的宗教,才会懂得看着自己的女人在河边洗衣其实是在庆祝一个节日。

我相信这是圣埃克苏佩里最切身的感触,当他在高空出生人死时,地面上的平凡生活就会成为他心中的宗教,而身在其中的人的麻木不仁在他眼中就会成为一种亵渎。人不该向要塞外无边的沙漠追究意义,但是,“受威胁是事物品质的一个条件”,要领悟要塞内生活的意义,人就必须经历过沙漠。P3-5

序言

本书收入了我自2002年8月到2006年12月所写的文章,是《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之后我的第四个散文结集。我一向不高产,前三次结集,间隔是三年上下,这次超过了四年。四年多的文字往这里一堆,内容显得芜杂,我自己看了也惭愧。

这四年多里,含我的一个本命年,而且是岁满甲子的大本命年。有一天,我去单位,人事干部把一个崭新的退休证交给我,没有让我填任何表格、办任何手续,我欣赏这不同寻常的效率。我也欣赏我那个研究室的主任,他知道我的脾气,免去了例行的嗑瓜子、讲客套话的告别会。总之,我清清爽爽地退休了。常有人不平,说我这样的学者,精力正旺盛,不该这么早让退休。他们真是不了解国情。其实,在现行体制下,如我之辈,对学术机构里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不感兴趣也一窍不通,单位里早已没有我什么事了,从这一点讲,我早已退休。另一方面呢,既然我一如既往地做着我喜欢做的事,从这一点讲,我又未尝退休。在我近年的生活中,退休实在是对我影响最微小的一件事。

不过,本命年到底是本命年,让我这个不曾上过法庭的人一下子遭遇了三个官司。其中一个,我当原告,赢了,但被告躲了起来,无法执行,没有尝到赢的快乐。另两个,我当被告,也赢了,人家不依不饶,都上诉,最终仍是我赢,但耗掉了许多时间和心情,也没有尝到赢的快乐。打官司费钱又累心,绝无快乐可言,只是落到了我头上,不得不承受,据说这就是做名人的代价。收获自然是有的。从大里说,官司分别涉及与伪书作斗争和捍卫言论自由,是尽一份社会责任;从小里说,接触了从前陌生的人和事,长了见识,比如与品行各异的律师打交道,感触良多。曾经有写一部《本命年纪事》的打算,事过境迁,现在只是把若干资料收在了本书中,留一份简单的记录。

读者会发现,与以前比,本书中批评社会现实的文字多了。部分的原因是,《新京报》约我为“时事评论”版面写专栏文章,促使我更多地关注社会上正在发生的“时事”,书中这类文章基本上缘此而写。当然,前提是我自己有话要说,尤其对于今天的教育界和学术界,因为身在此界之边缘,耳闻目睹的怪现状太多,便把心中的愤懑喊了一些出来。不过,我自己对这些文字并不满意,不认为它们能够对革除弊端起多大作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仍是静心读大师们的书,在其引领下深入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从精神层面上关注今天的现实。这绝不是自私,因为我相信,中国的前途最终将取决于中国人的精神状况。

通过阅读经典,我始终生活在人类伟大心灵所建造的那个世界里。这些伟大心灵使我坚定地相信,人的心灵应该是善良、丰富、高贵的。我最不能原谅今天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也正是本应以传承这些心灵品质为主要使命的领域,现在竟也不把它们当一回事。然而,不管现实多么令人失望,每次重温历史上伟大心灵的榜样,我便恢复了对未来的信心。正如歌德的诗所说:“人的榜样教我们相信神的存在。”他所说的“人的榜样”,就是指拥有善良、高贵品质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证明了人是有神性的。在今天的时代,有一些人的灵魂已经彻底堕落,我们不能再指望他们,但是,我们必须指望善的种子会在广大的人心中培育和繁衍,这便是希望之所在。

本书的书名原是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我以之为全书的总题,因为这六个字是我这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表达了我在本书出版时最想说的话。

周国平  2007年4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善良丰富高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周国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76230
开本 16开
页数 3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0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4.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31
15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