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报刊厨房(谁为我做信息大餐)/魔镜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在传媒丛林里,我们怎样才能不迷路?在信息海洋里,我们如何能够不溺水?怎样取舍、如何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怎样区分“传媒真实”与“客观真实”?传媒与社会是如何相互影响的?传媒是通过何种手段产生影响的?不同传媒如何生存?有何特征?各用何种语言和表达技巧?如何不被传媒牵着鼻子走?或者说,我们如何成为自主的读者、听众和观众?本书正是希望帮助小读者们解决以上问题,在我们的头脑里装上净化媒介信息的“过滤器”。我们只有懂得传媒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主动地运用传媒表达自己、参与社会,做社会的主人翁。

内容推荐

电视、报刊、网络、广告……空间是为我们展现大千世界的透明玻璃窗?还是呈现光怪陆离幻像的“魔镜”?《魔镜丛书》带你走进台前幕后,探究个中奥秘!

目录

总序

一、你会读报吗

 正在发生的历史

 信息大餐,何处下口

二、新闻就是东南西北

 从事件到新闻

 从消息到特写

 从社长到记者

 从真实到谎言

三、谁是报纸的衣食父母

 越来越厚的广告页

 “第四权力”还是“党的喉舌”

 报纸会消亡吗

四、杂志就是大杂烩

 杂志从哪里来

 关键在于分门别类

 《读者文摘》的财富帝国

结语 不确定的时代

试读章节

这就是一则典型的评论。如果你将这篇评论和前面举例的新闻相比较,就不难发现两种文体的差别了:新闻是对事件的“记录”、“报道”,而评论是对事件的“议论”、“评价”。

报刊上的评论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你听说过的“社论”、“编者按”、“专栏评论”等。其实不同种类的评论在形式上的差别并不大,只是作者的身份不同而已。“社论”通常是由报社的高层领导如总编辑、社长等写的;“编者按”则是编辑写的,通常放在某一则新闻报道的后边,表明编辑人员的观点;“专栏评论”通常是报社聘请专栏作家写的,这些专栏作家可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评论的作者,通常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他们要么是新闻界的资深人士,要么就是在其他行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的人。不过,有些报纸也会从普通读者的投稿中选择有观点、有新意的评论文章发表出来。

为什么报纸上要刊登评论呢?把新闻提供给大家不就可以了吗?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的。还记得前面说过的报纸的功能吗?其中有一项就是“协调社会”。新闻的特点是准确地报道事实。却并没有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而实际上,每个人读到一则新闻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可是我们这个社会毕竟是有价值和道德标准的,报纸不仅应当让人们阅读、学习,还应当让人们彼此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通过交流、讨论,人们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这就是评论的作用。

可是,这就又有了一个疑问:难道那些在报纸上写评论的人就一定都是对的吗?如果他们错了怎么办?难道所有人都跟着一起错吗?

为了杜绝这样“一边倒”的情况出现,几乎所有的报纸都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请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许多人写评论。这些人的观点可能各不相同,有的时候甚至会有尖锐的冲突。这样,读者就能在不同观点的评论中看到一件事情的不同方面,从而对事件有更加全面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判断。

评论是人们通过报纸发表自己观点的重要途径。这使得报纸不仅仅是“新闻纸”,还是“观点纸”。在历史上,很多政治家、文学家都是非常优秀的评论家。比如维新变法的先驱梁启超就是一个评论高手,他曾经撰写了大量评论,和反对变法、顽固保守的政敌论战;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一生写了大量精彩的杂文,内容包罗万象:政治、文化、文学、艺术……这些杂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报刊上的,是正宗的评论。

我们阅读评论的时候。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要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评论家们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常会采用丰富多彩的论证技巧,举出很多例子,甚至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要善于透过这些写作和论辩的技巧来把握作者的意图。他(她)究竟想表达什么观点?他(她)对这个事件是赞成还是反对?他(她)是否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只有把这些分析清楚了,才算是真正读懂了一篇评论。

第二,要综合各方面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报刊评论文章通常都是各执一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比如对于“超女”这类选秀活动,有的人赞成,有的人反对,赞成的人有自己的理由,反对的人也有自己的理由,有些人的观点甚至非常偏激。这个时候,你就要综合了解各方的观点,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你的思考才是成熟的、合理的。

还记得前面说过报纸有教育的功能吗?其实通过阅读和分析报刊评论,让自己独立思考问题,也是报刊对我们的一种教育。

副刊是饭后甜点

在国外吃西餐,饭后都会有一道“甜点”,通常是水果蛋糕或者冰淇淋,为的是用甜食调剂一下人们的口味。在报纸“大餐”中,也有这样一道“饭后甜点”,那就是副刊。

所谓“副刊”,自然就是和“正刊”相区分开来的,在诞生之初,副刊只是报纸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部分。有的时候,报纸的编辑偷懒,搞不到好稿子,就胡乱编一些关于养生、戒赌等内容的小文章凑数,这就是副刊的雏形。后来,中国的文人们发现副刊其实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阵地,于是副刊迅速地繁荣起来,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学的阵地。你也许不知道,大名鼎鼎的诗人徐志摩,就曾经亲自担任过副刊的编辑。在旧中国,很多报纸“正刊”的内容很枯燥,或者谎话连篇,可是副刊却大放异彩,很多大文学家、大思想家都为副刊写稿。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和杂文,很多就是最先在报纸的副刊上发表的。

在国外,是没有“副刊”这个概念的,不过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文学增刊、艺术增刊、教育增刊或者科普文章栏目。这些跟文艺、社会、科普有关的不是新闻的内容,其实就是副刊。

现在的报纸上,副刊仍然很好地保留着,只不过有些报纸并不明确地标明“副刊版”。比如,《新京报》的“书评周刊”,《北京青年报》的“广厦时代”等,其实都是副刊。

由此可见,副刊虽然是“副”的,但是对于一张报纸来说,是绝对不能缺少的。你想啊,如果翻开一张报纸,里面都是硬邦邦的新闻、板着面孔的评论,时间长了谁还爱看啊?更何况,很多人买报纸、读报纸,其实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休闲。副刊,就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绝佳载体。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天出版的报纸(也就是日报)其实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早上出版的,我们称之为“早报”,或者干脆就叫“日报”;还有一种是下午或傍晚出版的,我们称之为“晚报”。你也许会有疑问了:每天的重要新闻,早上的报纸都已经刊登过了,还有人去读晚报吗?

实际上,在我国,很多晚报的销量甚至比早报高很多。比如《北京晚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都有非常庞大的读者群。这是为什么呢?其中副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P22-26)

序言

在每天上学、放学的途中,你注意到街角、车站旁和:校大门外的那些报刊亭了吗?通常,天还没亮,这些报亭就会开张,一直到天黑之后才收班。每个报刊亭每天在同时销售上百种花花绿绿的报纸和杂志。报纸通常厚厚的一叠,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也会有一些图。杂志则多用手感非常好的纸张印刷,制作非常精美。开之后,里面也有很多清晰、好看的图片,为什么报纸杂志如此不同?它们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如果你观察得再细一些,就会发现报刊亭中大多数纸的内容和样式每天都不相同,比如《北京青年报》、《华西都市报》等,每天早上,它们都是一副崭新的面孔;而大多数杂志却通常要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才会改变模样,比如《少男少女》、《大众软件》等等。为什么报纸每天都有新鲜的内容给读者看,而杂志通常要隔很久才出一本新的?

如果你在报刊亭购买报纸或者杂志,会发现报纸的价格很便宜,四五十页的厚厚一叠可能只要1块钱或者几毛钱,而一本精美的杂志往往要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钱。同样是印刷出来的读物,为什么广份报纸的价格比一本杂志要便宜那么多?那么厚厚的一叠纸才卖几毛钱,岂不是亏本了吗?

如果你打开一份报纸,会发现报纸上的文章大多很短小,少则几十字,多则上百字,而且通常都被编排成一个个“豆腐块”;而打开一本杂志,却发现杂志里的文章都很长,有的甚至印满好几页。为什么报纸和杂志上的文章有如此的天壤之别?报纸上的文章是不是也可以登在杂志上呢?

解答上面的这些疑问,就是这本书所要做的事。

也许你没有意识到,我们每天的生活和报刊息息相关,无法分离。

举个例子来说吧。每天早上,爸爸坐公交车去上班的途中,可能就会在车站旁买上一两份报纸,在坐车的途中阅读。而妈妈的化妆柜上,或许就堆着一叠杂志,比如《知音》、《读者》、《服饰与美容》。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会推荐大家订阅《中国少年报》和《作文天地》;上了中学,同学们中间又开始传看《花溪》、《读者》、《少年文艺》。周末快到了,妈妈会提前买一份晚报,看看周末哪些商场和超市有商品打折或者促销活动。就连我们平时上新浪网、搜狐网,也会发现上面的很多文章内容都是“转载自××报纸”……

由此可见,我们的生活和报刊的关系是多么的密切呵!无论是学习、生活、娱乐、休闲,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从报刊上寻找相关的信息。

在重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报刊的重要性就更加显著了。

你还记得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升空的时候吗?报刊亭里所有的报纸都被抢购一空,因为大家都很关心这个重大事件,而报刊上相关的新闻、评论就成为读者们深入了解这件事的重要来源。

不光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就连发生在外国的大事。报刊也会及时、准确地报道出来,让中国的读者们了解这个世界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中国在世界上时时刻刻与其他国家发生着联系。比如,日本新首相上任、泰国政变、美国国会选举……报刊不仅让人们关注国家大事,也使人们关注世界的局势。

当然,如果你认为报纸和杂志的“任务”仅仅是报道新闻,那就错了,因为它们还有很多其他的“功能”。你听说过“一张报纸,抵得过三千毛瑟枪”这句话吗?它是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说的。为什么报纸能有这么大的力量?还有,也许你会注意到,在一份报纸中。除了新闻之外,还会有“副刊”和专栏。副刊并不刊登新闻。却有很多篇幅短小的散文、小说连载、读者来信等等。喜欢文学写作的读者,也会给报纸副刊投稿。由此可见,“报纸”不仅仅是单纯的“新闻纸”。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的人,或许会注意到,报刊上刊登的内容并不总是真实的,有的时候,报刊也会制造谎言。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比如,2006年10月份,法国的《共和国东部报》报道:大名鼎鼎的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已经死亡。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可是短短几天之后,法国的情报机构就澄清,这是一则彻头彻尾的假新闻。

为什么报纸会刊登虚假的消息?这些虚假的新闻又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这些不负责任的消息和报刊呢?

如果你平时作文写得很好,或者你是学校校报、广播台的小记者,你一定很想知道真正的记者是怎样采访、新闻报道是怎样被报社“生产”出来的吧?还有,有的时候,你会在某些场合遇见正在采访的记者,如果他们现场采访你,询问你对某些事情的看法,你又该如何回答呢?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每天和报刊打交道的时候会遇到的。而通过阅读这本书,你会找到答案。

后记

媒体是一个错综纷繁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其中迷失方向。

一个世纪之前的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经说过:社会就像一艘大船,而媒体和新闻记者就像这艘船上的导航员。他瞭望前方,时刻关注前方是不是有礁石,让社会这艘大船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当然,这只是普利策作为一个报人为新闻界提出的一个崇高的职业理想。100多年后,我们所面对的媒体世界已经全然变了模样:网络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色情、暴力可以肆无忌惮地传播;电视上充斥着各种娱乐节目和明星脸,没有人专心地观看新闻;就连保守的报刊,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假新闻,有偿新闻,娱乐化新闻,消费主义倾向……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把媒体当作了解世界的窗口,而仅仅是一个娱乐的场所和工具。

关于媒体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是学者、专家们要考虑的问题。摆在我们普通人面前的,是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看待和使用媒体。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里,道德开始变得非常重要。媒体的从业者们需要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够让媒体不仅仅追求金钱上的收益,而是要保持良知和社会责任心。作为普通的读者、观众,我们也需要“受众道德”,这样才能够时刻使自己在纷繁复杂的媒体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智。

前面曾经介绍过李普曼的观点,他早在80多年前就曾经告诫我们:媒体中的世界是模拟的,虚假的,不是真实的。媒体虽然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却不应该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在媒体世界之外,我们还应该用心去感受生活,经历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是纯净的、深刻的。

最后,让我们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一句名言来做为本书的结语: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了解真相和了解世界的归宿一样困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报刊厨房(谁为我做信息大餐)/魔镜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昌凤//张洁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1055043
开本 32开
页数 18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7
出版时间 2007-07-01
首版时间 2007-07-01
印刷时间 2007-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2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04
133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9:5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