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西线无战事(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书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讲述那样一代人,他们纵使逃过了炮弹,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西线无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让主人公“我”述说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事实。内容异乎寻常的真实,加之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暴露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在作者笔下,受沙文主义煽动奔赴前线的“钢铁战士”既没有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更没有“保卫祖国”的崇高行动。他们充其量是消灭老鼠与虱子、用军粮换取占领区女人的情爱、为了不被杀死而去杀人的“英雄”。“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这部作品的成功,除了它控诉罪恶战争、戳穿纳粹“英雄”神话外,还在于作者描写和渲染的感人的“战友情谊”,以及通篇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即辛辣的讽刺,感人的抒情,洗练、简洁的文笔,貌似松散、实际环环紧扣的结构,在残酷和恐怖之中穿插欢乐与喜悦情节的布局。因此,《西线无战事》出版后不久在发行量上就成了“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

内容推荐

《西线无战事》是德国现代著名作家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代表作品。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人公保罗和他的三个同学受“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欺骗宣传上了战场。在战争中他们目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眼看着一个个战友相继死亡,他们的英雄主义幻想破产了,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这部小说是一战时期被毁火的德国青年一代的控诉书,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以异乎寻常的真实、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这场所谓神圣的、美丽的战争的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无与伦比的轰动效应,先后被译成29种文字,销量高达800万册,尤其受到当地青年的热烈欢迎。

试读章节

我们在火线后面九公里的地方待着。昨天我们刚刚换了防;这会儿肚子里都装满了菜豆煮牛肉,大家觉得吃饱了,也感到非常满意。每个人甚至留着满满一饭盒的东西可以晚上吃;除此之外,香肠和面包也发了双份。这已经相当好了。这般情形,我们已经好久没有遇到过:那个长着西红柿一般的脑袋的炊事员只顾劝我们吃;他用长柄勺子召唤着所有走过的人,舀给他满满的一大勺菜肴。他无计可施,不知道如何把他的炖锅及时地清出来。恰登和米勒端着两个脸盆,把它们全部盛满,几乎堆成了小山,作为储备。就恰登来说,这是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就米勒来说,这是出于谨慎小心。至于恰登的东西到底吃到哪里去了,无人可知。他现在是,而且今后还会是如同一条鲱鱼一般瘦。

更不可思议的是烟也发了双份。每个人十支雪茄,二十支纸烟,还有两块嚼烟;在眼下,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了。我拿嚼烟去换卡特辛斯基的纸烟,这样我就一共有了四十支纸烟。抽抽一天是没问题的了。

说实话,我们其实没有权利得到这么些让人意外的东西。普鲁士人不可能如此慷慨大方的。如果不是计算错误,我们才捞不到这么多东西呢!

十四天以前,我们迫不得已开到前线去调防。我们那一带战事非常平静,因此待在后方的军需官为我们保存了规定数量的生活资料,供全连一百五十人撤回时使用。不料正好在最后那一天,数量大得吓人的英国重炮和加农炮向我们发起突然袭击,对准我们的阵地一直狂轰猛炸,因此我们遭受了十分惨重的损失,生还的只有八十几个人。

我们昨天晚上撤离前线,马上安顿下来,首先希望安稳地睡一大觉;因为卡特辛斯基说得很对:只要大家能够多睡一点,这个战争还算过得去。在前线,我们基本上没有睡过什么觉,一连熬了十四天,时问长得我们受不了了。

没等我们第一批人爬出营棚,已经是正午了。半小时后,每个人都拿好自己的饭盒,跑到随军饭堂前排队,有股油腻和滋养丰富的香味从那边飘过来。排在长队最前头的当然是那些最饿的人:小阿尔贝特·克罗普,我们之中脑袋最清楚的思想家,所以只当了个一等兵;米勒第五,他随身还带着学校里的课本,总是幻想着考试,在密集炮火轰击的时候还刻苦地背记着物理学的定理;勒尔,他留着密密的络腮胡子,特别喜爱军官妓院里的窑姐儿,他非常肯定地说,按照军队里的命令,这些窑姐儿都得穿上绸衬衫,而且在接待上尉以上的客人时,事先还得洗得干干净净;第四个便是我本人,保罗·博伊默尔。我们四个人都是十九岁,大伙儿都是从同一个班级里出来,参加战争当志愿兵的。

追随在我们后面的是我们的朋友:恰登,一个瘦骨嶙峋的钳工,年龄和我们差不多,在连队里数他饭量最大,坐下来吃的时候,他身材细如竹竿,可他吃罢了站立起来,却又粗大得如同一只怀孕的臭虫;海伊·韦斯特胡斯,与大家同岁,是个挖泥煤的,他能够轻轻松松把一个配给面包抓在手里,问道:猜猜看我拳头里抓的是什么东西;德特林,是个农民,他除了田园和妻子,别的什么也不去理会;最后是斯坦尼斯劳斯·卡特辛斯基,咱们这一伙人的首领,坚强,机灵,狡猾,大约四十岁,有着一张土灰色的脸,一双发着蓝光的眼睛,一副罗锅的肩膀,还有一个了不起的鼻子,它嗅得出污浊的空气、可口的食物和舒适的工作。

我们这一伙人在炊事房前面站在长队的最前列。我们等得心里已经非常着急了,因为那炊事员一点儿也不知道,一直没来理会我们。

后来,卡特辛斯基忍不住开始喊他了:“赶快把你的舀汤勺子拿出来吧,海因里希!大家都知道菜豆已经煮熟了。”

他睁开惺忪的双眼摇了摇头:“你们先得每个人都到齐了才行。”

恰登龇牙咧嘴地笑了笑:“我们每一个人都待在这儿了。”

那炊事班军士仍然置之不理。“在你们看来可能都到齐了!可是还有一些人到底又在哪儿呢?”

“他们今天是不会来吃你的东西了!他们要么躺在野战医院,要么是在群葬墓地长眠啦。”

炊事员知道了这个情况,一下子不知如何是好。他动摇了。“可我已经煮了一百五十个人吃的东西啦。”

克罗普往他腰里推了推说,“那么这一回咱们倒可以饱餐一顿了。来,开饭吧!”

恰登脑中一下子闪出一个念头。他那尖尖的、耗子似的脸蛋立刻精神起来,一双眼睛狡猾地眯缝着,面颊不时地抖动,他往前走了一步,小声说道:“按你说来,那么面包你也领来了一百五十个人吃的了,是吗?”

那炊事班军士傻里傻气、心不在焉地点了点头。

恰登一把拉住他的上衣。“还有香肠呢?”

那西红柿一般的脑瓜又点了点头。

恰登的颚骨开始颤抖着。“纸烟也是一样的吗?”

“是的,所有的都这样。”

恰登立刻精神抖擞。“哎呀,这才叫做走运咧!全是给咱们准备的!每个人都能得到——让我算一算——没错,正好是双份!”

西红柿这才一下子明白过来,说道:“那可不行。”

这会儿我们都很兴奋,呼啦全围了上去。

“那有什么不行的,你这个胡萝卜头?”卡特辛斯基质问道。

“这可是给一百五十个人准备的东西,不能让八十个人给拿走。”

“我们待会儿给你点厉害瞧瞧。”米勒嘀咕着抱怨着。

“饭菜我可不管,但是我只能分发八十个人的份。”西红柿坚持着说。

卡特辛斯基一下子涨红了脸。“这一次你应当宽宏大量点,是不是?你领的不是八十个人的军粮,而是第二连的,这就够啦。你就发给我们算啦!我们正是第二连嘛。”

我们动手推搡那个家伙。谁对这个人都没有好感,有过好多次,都因为他的错,饭菜送到我们战壕里经常很迟了,而且都凉了,因为在炮火底下,他不肯把锅子移得近些,所以我们那些送菜的人都必须比别的连队多跑好一程路。现在,第一连的布尔克倒是个比较好的小伙子。他虽然胖得像只冬天的土拨鼠,可是一到关键时刻,他甚至会把锅子一直抬到最前面的火线上来。

我们正好都怀着这种毋庸置疑的情绪,若不是我们的连长到来,一定会发生一场骚乱。他问清了事情的原委,只说了一句:“是的,我们昨天损失非常惨重。”

随后,他朝那锅子看了看。“这些菜豆看样子还挺不错的。”

西红柿点点头。“是用大油跟肉一起煮的。”

那少尉瞅着我们。他非常了解我们的心思。而且他还知道一些别的事情,因为他到连队来的时候只不过是军士,后来从我们行伍中间升上来的。他揭开大铁锅的盖子,嗅了一下。于是他一边往前走去,一边嘱咐道:“给我送一满盘来。把所有的饭菜全都分发完。我们是用得着的。”

西红柿的脸上显得一片茫然。恰登在他周围手舞足蹈起来了。

“这一点都不破费你的东西!倒像军需处储藏的东西全属于他私人似的。现在开始给大家分吧,你这个爱吃肥肉的家伙,可你最好别数错了。”

“你这个该上绞架的!”西红柿愤怒地吼叫着。他已经垮掉了;每逢事情弄得他难以理解的时候,他就干脆认输。好像为了要表示一切对他都毫无关系,他还主动地给每个人多发了半磅人造蜜。

今天真有点不可思议。甚至邮件也送来了,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两三件信和报纸。我们闲逛到营棚后面的草地上。克罗普的胳膊底下挟着一个人造黄油桶的圆盖子。

草地右边,建起了一座很大的公共厕所,带着屋顶,结构也很坚固。不过这是给新入伍的士兵们用的,他们依然没怎么学会如何尽量利用随便哪一件偶尔碰上的东西。我们却需要更好的处所。周围都放着一只只矮小的、单独的箱子,就是为了那个用途。这些箱子是方形的,非常洁净,四边都用木板围着,座位舒适得无可挑剔。边上还有把手,可以随意搬动。

我们搬来了三只,正好圈成一个圆形,大家非常舒坦地坐下了。这一坐就是两个小时,我们才站起来。

我很清楚地记得,当初我们在营房里当新兵,不得不用公共厕所的时候,我们觉得非常不自然。厕所没有门,二十个人并排坐着,仿佛在火车车厢里一般。就这个样子一切都尽收眼底;原来当小兵的必须每时每刻有人监视。P1-4

序言

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1898~1970),德国现代著名小说家,生于下萨克森州的奥斯纳布吕克市。青少年时期在天主教会学校念书。十八岁那年应征入伍,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曾几次负伤。战后做过农村小学教员、商人、石匠,此后在汉诺威一家轮胎公司当质量检验员。1925年起,成为《大陆回声报》的新闻记者,后为该报主编。1928年后在鸟尔施泰因出版社工作。纳粹统治时期,他的作品被烧毁,国籍被剥夺。1939年流亡美国,1947年加入美国国籍。后来生活在瑞士,1970年9月25日病逝于瑞士的洛迦诺。

雷马克1967年获得联邦大十字勋章。他的早期作品文学价值不大。小说《西线无战事》是其成名作和代表作,这部作品确立了他在德国和世界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此后的重要作品,《归来》(1931)是《西线无战事》的续篇,主要描述从战争中回来的人的命运;《黑色方尖碑》(1956)主要描写通货膨胀年代为生存而奋斗的人与事;《里斯本之夜》(1964)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为背景,深刻揭露了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暴行,表达了作者对纳粹法西斯的深仇大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热爱。作者一生共创作了十一部长篇小说。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憎恨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蔑视资产阶级的民主观念,维护人的永恒价值;在文学创作上他受到“新实际主义”、“表现主义美学”和德国古典文学作品传统的影响。

《西线无战事》在很大程度上是部自传体小说。作者让主人公“我”述说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亲身经历和目睹的事实。内容异乎寻常的真实,加之淋漓尽致的描写,充分暴露了战争的恐怖与残酷。在作者笔下,受沙文主义煽动奔赴前线的“钢铁战士”既没有压倒敌人的英雄气概,更没有“保卫祖国”的崇高行动。他们充其量是消灭老鼠与虱子、用军粮换取占领区女人的情爱、为了不被杀死而去杀人的“英雄”。“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作者由于这样控诉了罪恶的战争,戳穿了纳粹的“英雄”神话,于是成了纳粹党徒的迫害对象。1931年,他的性命遭到纳粹党徒的威胁,他被迫离开祖国去了瑞士,1938年他的德国国籍被剥夺。小说《西线无战事》也曾遭到被禁、被焚的厄运。1930年,美国根据《西线无战事》改编的电影准备在德国首都柏林上映,纳粹党宣传部长戈培尔唆使自己的党徒去影剧院进行捣乱破坏,禁止放映。1931年,《西线无战事》被列入纳粹的“放逐单”,即“黑名单”。1933年4月26日,这部小说又上了纳粹党的“褐名单”,成了典型的禁书之一。1933年5月10日,纳粹分子开始在柏林焚烧被禁的书,他们一边把禁书抛向熊熊大火,一边喊着“焚烧格言”。纳粹分子给雷马克的作品写的“焚烧格言”是:“反对在文学上背叛世界大战中的士兵,为了本着真实精神教育人民,我把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的作品扔到大火里!”

除了纳粹党的禁与焚,有些文人也恶意诋毁雷马克及其作品。1929年,化名米诺纳的萨洛莫·弗里德伦德在《西线无战事》出版后不久就抛出谩骂文章《真有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其人吗?》。1930年,纳粹评论家G·尼克尔在《娱乐与启蒙月刊》上载文,攻击雷马克,并指责他的作品前后矛盾百出。化名为埃米尔-马里乌斯·雷克瓦克的人模仿雷马克的作品,写出《特洛伊城墙前无战事》一书,说他只想在战争结束后发一大笔财,“成为一个富翁”,让全希腊人都读他的作品,借此讽刺、奚落雷马克及其作品。1976年,B·A·罗利撰文嘲弄说:《西线无战事》中“既有苦难,又有色情,又有伤感,这说明雷马克是摸到了大家的胃口的”。1978年,伯纳德·利文在英国《泰晤士报》撰文贬低雷马克,说他连第二流作家资格也没有,并胡言乱语,说《西线无战事》充其量“比写得不错的黄色小说稍微好一些”。  禁也好,焚也好,诋毁、谩骂也好,都无损于雷马克及其作品《西线无战事》在文学上的地位。这部作品的成功,除了它控诉罪恶战争、戳穿纳粹“英雄”神话外,还在于作者描写和渲染的感人的“战友情谊”,以及通篇作品的独特艺术风格,即辛辣的讽刺,感人的抒情,洗练、简洁的文笔,貌似松散、实际环环紧扣的结构,在残酷和恐怖之中穿插欢乐与喜悦情节的布局。因此,《西线无战事》出版后不久在发行量上就成了“古今欧洲书籍的最大成就”。

编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西线无战事(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雷马克
译者 郭智蓝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153
开本 32开
页数 166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5.1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0: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