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尼娜(附光盘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事件,严肃地讨论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弗隆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色调比较阴郁,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心情紧张而惶恐,全书闪现出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作者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对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作细微的刻画,细节描写更加引人入胜,叙述风格多彩多姿。

内容推荐

本书是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仅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可是她遇人不淑,年轻时由姑母作主,嫁给一个头脑僵化、思想保守并且没有活人感情的官僚卡列宁。在婚后8年间,她曾努力去爱丈夫和儿子。而在“世风日变一下,她对婚姻自由激起了波澜。与青年军官弗龙斯基的邂逅,重新唤醒了她对生活的追求。她跨越了礼教的樊篱为爱情而私奔。上流社会的鄙视,卡列宁的虚伪、冷漠与残酷报复以及弗龙斯基的自私无情,使她精神上彻底崩溃,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色调比较阴郁,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细节描写引人入胜,叙述风格多彩多姿。它是俄国文学中稀世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目录

序 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试读章节

          一

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奥布隆斯基家里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妻子发现丈夫和他们家过去的法国家庭女教师有暧昧关系,于是向丈夫提出,不能再和他生活在一起了。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三天,这件事情不仅夫妻双方感到痛苦,全家老少,上上下下,都感到痛苦。全家人都认为,他们已经没有必要共同生活在一起了,他们觉得,他们——奥布隆斯基家的人们——的关系还不如随便一家客店里萍水相逢的人们的关系密切。妻子三天了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丈夫三天了没有在家;孩子们像丢了魂似的,在楼里到处乱跑。英国家庭女教师和女管家吵了一架,于是写信给女友,要求女友代她谋一个新的职位。昨天恰好是该吃午饭的时候,厨师却不见了。打杂儿的厨娘和马车夫也提出不干了,要求结算工钱。

吵架后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公爵——社交界都叫他斯季瓦——早晨八点钟醒来了,他通常都是这个时候醒来。他晚上没有睡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睡在自己书房的皮沙发上。他扭动着养得又肥又胖的身躯,翻了一个身,似乎还想睡上一大觉。他把枕头紧紧地搂在怀中,把脸颊紧贴在枕头上,突然从沙发上坐起来,睁开眼睛。

他愣着神儿,回想着梦里的事:“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是怎么回事?对了!阿拉宾在达姆斯塔特举行宴会。不,不是在达姆斯塔特,是在美国的一个什么地方。对了,达姆斯塔特在美国,阿拉宾是在镶有玻璃的桌子上举行的宴会。桌子唱起了《我的宝贝》,不,不是唱《我的宝贝》,唱的是一首更好听的歌。还有许多小酒瓶,原来都是些女人。”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眼睛露出愉快的神情,他面带笑容,陷入沉思。“是的,太好了,太妙了,有趣的事还多着呢,只是难以言表。”这时,他发现一缕阳光透过呢绒窗帘侧面的缝隙射进屋来,他开心地把脚从沙发上伸下去,搜寻他的金黄色的软皮拖鞋——拖鞋上有他妻子绣的花,这是去年他生日时,妻子送他的礼物——并且他还没有站起来,就把胳膊伸向卧室中挂便服的地方,这是他九年来的老习惯了。这个时候他才突然想起来,他为什么晚上没有睡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睡在自己的书房里。他立刻收起了笑容,皱起了眉头。

“唉!唉……”他一边唉声叹气,一边回忆着发生的事情。他和妻子吵架的细节,他的尴尬处境,令他痛苦不堪的他自己铸成的过错,一齐涌上心头。

他想:“是的,她是不会宽恕我的,她也不能宽恕我。糟糕的是把过错都加在我的头上,可是也不能怪我。悲剧就在这里。唉!唉!”他一边自卑自叹着,一边咀嚼着这次吵架带给他的痛苦。

他高高兴兴地从剧院回来,手里拿着一个大梨,准备给妻子的。他在客厅里没有找到妻子,奇怪的是在书房里也没有找到,最后还是在卧室里找到的。她手中拿着那封暴露了隐秘和给他招来麻烦的信。此时此刻,他感到比任何时候都痛苦。

在他看来,多莉头脑简单,平常总是忙忙碌碌的,有操不完的心,可是现在,她手里拿着那封信,一动不动地坐着,带着恐惧、绝望和愤怒的表情看着他。

“这是什么?这个?”她指着那封信问。

当提起这件事时,像往常一样,使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苦恼的并非这件事本身,而是他如何回答妻子的问话。

此时此刻,他的处境应该是很尴尬的,因为他的极不光彩的行为被发现了,可是他在妻子面前的面部表情完全不像是他的过错被发现后应该有的表情。他没有一点委屈的表现,没有矢口否认,没有为自己辩解,没有请求宽恕,甚至一点也不紧张——他表现得多么糟糕——他的脸上突然情不自禁地露出一种善意的傻笑(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喜欢生理学,他认为这是“大脑的反射作用”)。

他不能原谅自己的这种傻笑,因为多莉看见他脸上的傻笑,好像身体被刺了一下似的,哆嗦了一下,她立刻火冒三丈,说了一大串激烈的话,跑出房间去了。从此以后,她就不愿再理睬丈夫了。

“这都怪我,为什么我要傻笑呢?”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这样想。

“但是怎么办呢?有什么办法呢?”他绝望地、自言自语地说,却找不到答案。

          二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他对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后悔。他现在三十四岁,正当英年,是个情种。他不爱他的妻子,不爱这个只比他小一岁、已经做了五个活着的和两个夭折的孩子母亲的妻子。他对他所做的这件事并不后悔,他后悔的只是没有能把这件事瞒过他的妻子。但是他觉得自己的心情很沉重,他很怜悯妻子、孩子和自己。要是他料到这件事对他的妻子影响这么大,他会设法把这件事瞒过妻子的。他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个问题,他只是模模糊糊地感到妻子已经察觉他不忠于她了,她只不过是睁一眼闭一眼罢了。他甚至觉得,她已经是一个衰老的、没有什么姿色和魅力的女人,她只不过是一个好母亲罢了。说句公平话,她这种情况就应该有自知之明,不应该太苛求了,可事实却完全相反。

“啊呀呀!可怕!可怕!”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只是自言自语地嘟囔着,却什么办法也想不出来。“在这之前,我们的日子过得多好啊!她很喜欢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感到很幸福。什么事情我都顺着她,她完全按她的意愿照管孩子,管理家务。当然,糟糕的是她是我们家的家庭女教师。追求家庭女教师,多么庸俗,多么低级,太不像话了!可她是一位多么迷人的家庭女教师啊!(他回味着罗兰姑娘的那双机灵的黑眼睛和她的笑容)不过当她在我们家的时候,我强忍着没有做出什么越轨的举动。糟就糟在她已经……好像这一切都是上帝有意安排好的!啊呀呀!怎么办呢?怎么办呢?”

除了生活对最复杂、最难解决的问题提供的一般答案外,没有别的答案。这一般的答案就是:得过且过,把一切烦恼都丢在脑后。但是现在已经不能靠睡觉来排除烦恼了,至少在黑夜到来以前不能,因此也就不能重新陶醉在听酒瓶女人唱歌的美梦中了。看来,只有稀里糊涂地打发日子了。

“走一步说一步吧,会有办法解决的。”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自言自语地说。他站起来,穿了一件灰面蓝绸里的便服,把腰带系好,用他那宽大的胸腔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迈着习惯了的落地有声的步子,移动着轻松地支撑在八字脚上的肥胖身躯,走到窗前,拉起窗帘,使劲摇了两下呼叫仆人的铃。他的亲信老仆马特维听到铃声,立刻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主人的衣服、靴子和一封电报。他的理发师也跟着马特维走了进来,手里拿着理发工具。

“衙门里有公文送来吗?”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接过电报,在镜子前面坐下,问道。

“在桌子上。”马特维回答说。他用一种同情和疑问的目光看了看老爷,稍微停顿了一下,脸上露出狡黠的微笑,补充说:“马车店的老板派人来过。”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什么话也没有说,只是从镜子里瞅了马特维一眼,从他们俩在镜子里相遇的目光可以看出,他们彼此都明白对方的意思。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眼神似乎在问:“这你还要说吗?难道你还不知道?”

马特维把两手插进上衣口袋里,一只腿稍向前移动了一下,带着一丝温和的微笑,默默地看了看老爷。

“我让他们礼拜天来,在此之前别来打扰您,也免得白跑一趟。”他把显然是预先准备好的话说了一遍。

斯捷潘·阿尔卡季奇明白,马特维是想开个玩笑,好引起对他的注意。他拆开电报,看了一遍,猜出几个经常容易拼错的字,顿时眉开眼笑起来。

“马特维,我妹妹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明天来。”这时理发师刚刚在他那长长的、鬈曲的络腮胡子中间剃出一条粉红色的纹路,他让理发师的那只光溜溜、胖乎乎的手停下来,说道。

“谢天谢地!”马特维说,这话表示他和老爷一样懂得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这次来访的意义,也就是说,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妹妹有可能促使他们夫妻和好。

“是她一个人来,还是他们夫妇同来?”马特维问道。

这时理发师正在刮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上嘴唇,他不能张口说话,就竖起一个手指头。马特维朝镜子里点点头。

“一个人,那就让她住在楼上?”

“你去告诉达里娅·亚历山德罗夫娜,她会吩咐的。”

“去告诉达里娅·亚历山德罗夫娜?”马特维犹豫地问道。

“对呀!你去告诉她,给你,拿上电报,交给她,她会吩咐的。”

P1-4

序言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也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以自己深邃的智慧、无畏的探索精神、丰硕的成果将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顶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托尔斯泰1828年8月出生于俄国图拉省的一座贵族庄园,他幼年就经历了父母相继去世的打击,童年的不幸使他从小养成了沉思默想与热爱劳动的习惯,在与农民、大自然接触中初步奠定了自己世界观中的基础。十八岁时,他告别了枯燥、沉闷、守旧的大学课堂,回到家乡,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农民与地主的关系,然而由于农民受到的长久桎梏坚不可摧而终告失败。二十二岁时,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过上了一段灯红酒绿的生活,可是这种生活注定不适合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爱国心、要强、上进的青年。二十三岁时,他便随兄到高加索作战,随后参加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期间的感触对自幼善思的心灵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于是,托尔斯泰开始了他的初期创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幼年》、《青年》、《袭击》、《伐木》飞一个地主的早晨》等。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托尔斯泰陷入了对农奴制改革和革命形势的矛盾痛苦的思索中,这成为他世界观转变的又一历程。从1869年到1880年,托尔斯泰开始了他创作中最辉煌的时期,已不再局限于自己、地主与农奴之间矛盾的浅表,而是深入地探索社会与人性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并先后写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对婚姻、家庭、农业、道德一系列问题思索的长篇巨著。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1879至1899年托尔斯泰写出《忏悔录》、《复活》,毅然放弃贵族立场,成为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代言人,彻底颠覆了以往的世界观。年事已高、体力不支、心力憔悴的托尔斯泰终于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打击下,在阿斯塔渡夫车站永远地闭上了眼睛,终年八十二岁。

生活赐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一帆风顺者,赐予的是运气;对于一生坎坷者,赐予的是智慧。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父母双亡、天生善思的托尔斯泰更能从自身出发以一个极小点——组成社会的基本因素即家庭——切入,深切地关注社会及人类自身。于是,他以“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为序幕拉开了反映人性、社会、婚姻、爱情多重矛盾的悲剧——《安娜·卡列尼娜》。

主人公安娜是托尔斯泰精心塑造的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悲剧形象。她聪慧美丽、情感细腻、感情真挚并且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然而也正是这些奠定了安娜一生悲剧的基础。安娜由姑母一手操办嫁给了当地一个比她大二十岁的省长卡列宁,这并不是爱情而仅仅是一桩交易——贵族与官僚之间的丑恶交易,牺牲品只有一个,就是安娜!她用她的青春、爱情换回了一个不懂爱情与生活的丈夫,用八年的时间读懂了自己的悲哀,用一流的才貌和丈夫的地位赢得了别人的羡慕,可正是这种徒有其表的婚姻注定了她的悲剧,一场无法上演的、即使上演了观众也看不懂的悲剧。安娜是一个忠诚的女子也是一个本分的女子,她嫁给卡列宁之后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爱他,但是却发现一切枉然,倘若感情还能够培养,那么感觉却绝对不行。她太向往自由,向往爱情,向往生活的活力了。在这个牢笼里,她感到窒息与压抑,直到年轻军官弗龙斯基出现,安娜才认识了自己,第一次发现阳光原来可以这样眩目、世界可以这样多彩。她陷入了爱河,彻彻底底,义无返顾。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时候,她已不能再称之为女人,而只能是这个男人身上的肋骨,她的世界注定了沦陷。她抛弃了传统观念,舍去了名声地位,蔑视着社会的舆论,甚至跟着弗龙斯基出国旅游长达三个月之久;她忍受艮心的谴责,承受亲朋的鄙夷,顶着孩子的哭泣,背负着各种罪名去爱、去追求,孤注一掷的把一切奉献给她最爱的人。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人陷入爱河的时候是丧失理智的,她惟一的理智就是认为全身心的爱了就一定会有回报,可是她忘记了或者根本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感情是不可以用“收支平衡”来计算的。当安娜义无返顾的时候,她为之倾尽全力的弗龙斯基却临阵脱逃了。上帝之所以创造了男性和女性,就是为了把两者区分开,为了把理智和情感对立,可是安娜忘记了.忘记了弗龙斯基是个男人——这种把事业、地位、才干放在首位而只留出一小部分给爱情的理智生物。他们看待名声与个人前途超过一切。他们终身的目标就是实现自身价值以便受人景仰,当其他的事物妨碍他们实现目标时,他们会毫不留情的清扫道路。弗龙斯基尽管真心地爱着安娜并珍惜着这份感情,但是当这种无私而压抑的爱阻止他飞黄腾达,妨碍他在上流社会随心所欲时,他一定会彻底清除。到此,安娜自编、自导、自演、自己欣赏的惟美爱情剧目告一段落,她失去了地位,丢掉了名声,甚至精神支柱——儿子也失去的时候,她惟一的选择就是以死来亲手为这出悲剧拉上帷幕,并且残忍地用卧轨这种方式给所有人头脑中打上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安娜的悲剧不仅仅是十九世纪的悲剧,不仅仅是俄国的悲剧,它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度都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历史的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不止是残骸,还有教训;文学的轨迹中保存下来的不止是故事,还有思索。当托尔斯泰用笔反应人性解放、妇女解放、社会动荡、婚姻制度一系列在那个时期存在的问题的时候,每一个活着的人是不是应该用心来反思自身所处的时代里存在的相似问题呢?

                           编 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附光盘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齐博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153
开本 32开
页数 771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5-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24.0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4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7:4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