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内容
目录

打通中西文化脉络,恢代前言:道里书院命意

经史微言

《论语》“夫子不为卫君”的春秋微言

何以夫子不为卫君:《春秋》与《论语》大义的一贯

伯夷、叔齐何人:《论语》的春秋微言

经史札记

《易》类相感

易道落实于礼制

从《春秋》泓之战到《礼运》大同

《春秋》文质不尽于尊尊亲亲

《春秋》借事明义与“虚拟历史

《论语》二十篇文质大略

《乡党》与《论语》前后十篇的文质之变

经学与史学的古今之变

札记四则

古典文教与现代政治、伦理

王道与人民共和:中国宪政的传统资源

孔子删定六经的革命意义和立法意义

时间、革命与宪法

道、德、命与政治正当性

王道、君主与民主

封建、郡县与王霸之辨

王道与人民主权

人民共和与王霸之辨

相关讨论与补充

古今通变札记

通三统与因传统

现代中国革命与传统史观

现代政治的古典思考札记十五则

时事关怀与哲学沉思札记五则

古典文教与现代伦理

儒家与陌生人问题

本真性崇拜与现代性危机

道家的”真“与儒家的”诚

现代革命与年龄的政治

对话:父子之道的古今之变

古典文教与现代教育

尼采、柏拉图与戏剧的教育使命

为什么从尼采和《悲剧的诞生》讲起

古典学的变形和隐秘使命,它与现代大学讲台和戏剧舞台的关系

诗与哲学之争:舞台和讲台对教育权利的争夺与尼采思想的古典语境

拨乱反正:从西方古典出发重读尼采与中国戏剧的教育使命

身心兼摄的教法:《四书》与中医的相互发明

文质彬彬与性情之和

“修道之谓教”与“法四时五行以治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与礼乐刑政

三才五行与三纲五常

“君臣佐使”与安邦治国之道

通识教育与学术工业

何谓大学:致同济大学百年校庆

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建言

对话:古典文教与自由、平等

君子教育与平等之义

论治学书

培养灵魂与阅读文献

大学与小学,手艺、辩证与博雅教育

短札七则

仁通友爱与读书治学

对偶、友爱与仁通

为己之学与师友共学

读书与写作:养兵与拜将

修辞、作曲与洞察人性

古典文教与哲学沉思

伦理、修辞与哲学教育:以《尼各马可伦理学》为例

《伦理学》的文体样式与其伦理学内容的关系

《伦理学》的受众对象与伦理修辞的困境

《伦理学》的哲学教育修辞与苏格拉底的“第二次启航

《伦理学》对苏格拉底的称引作为辩证对话的方式

《伦理学》与现代哲学的古典文教渊源

札记十一则

说与写: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生活与哲学生活

柏拉图对话与文质彬彬

王制与politeia

柏拉图、尼采与哲学诗歌之争

时间性、自足性与沉思的幸福

“幸福”的古今之变与中西之别

《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aretēēthos和orthoslogos

伯纳德特论柏拉图全集结构及伯纳德特命题深意

伯纳德特与海德格尔释technē与deinos

潘多拉与哲学

对话:中国与希腊的天地神明

古典文教与现代技艺

阴平阳秘,文质彬彬:古今中西之变与中医的未来

中医的困境与话语权的争夺

从我的两个医案说起

桂枝汤、泰卦与阴平阳秘

小柴胡汤、贲卦与文质彬彬

古今文质之变与中医的历史

中西文质之辨与中医的未来

附录:相关讨论

医易札记

医道问答六则

经方《周易》解札记十九则

卦象与修身札记三则

诗风的古今流变

诗作与农作

风雅与风骨?抑或诗风不绝如缕?

中文诗句的节律变奏

美学与伦理学

管乐与弦乐的古今之变

折扇十三叠:余笑忠组诗《折扇》绎解

随手远近的你我:阅读沉河

书风画道与古今性情

山水画中的道路与古今之变

对话:书画中的性情偏正与中庸

论书画札记九则

西方现代性的现代反思

海德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解读

三个文本:海德格尔解读《精神现象学》的经验

三个变化:从《精神现象学》标题而来的位置勘查

三个提示:进一步解读工作的路标

从《存在与时间》到《哲学论稿》

此在的生存与Ereignis的自行发生

行事演示与形式指示,赋格的演义与体系的演绎

道、语言与Ereignis

理性与沉思:海德格尔《哲学论稿》中关于科学的反思

准备性的反思:逻辑问题与哲学发问的差异

存在论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对存在之回响的倾听

政治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对现代理性概念的政治批判

“科学的”反思:对科学的沉思作为“科学哲学

德法哲学札记五则

就德国哲学论知行合

现象学的神谱

海德格尔的生活概念

海德格尔的罪责概念

福柯解读过的《宫中侍女》画再解读提纲

内容推荐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编著者柯小刚。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荟萃了文章、对话和札记,是柯小刚近年来在道里书院与诸位学人对话、切磋的研究成果,分为经史微言、古典文教育现代政治伦理、古典文教与现代教育、西方现代性反思、古典文教与哲学沉思、古典文教与现代技艺六个部分。“道学”,这里指“儒家之学”,可以看做《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的核心词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以大陆新儒家的立场,力图走出西方中心论的蕃篱,打破“左右派”的对立,恢复儒家古典文教在现代文化生活中的生命活力。在书中,他不仅以书画、中医、兵法、卦象、诗歌等为路径,探讨了儒家道德心性的修养;而且在对儒家古典文献的研究和形而上的论证之后,也对当今社会、政治、教育、伦理、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命运投入了关注的一瞥;另一方面,诚如柯小刚在《代前言》中所言“经史互参,中西兼顾,天道人事一贯”,“殊途同归”,他的道学“新命”同时也把“把西方哲学化裁为道学自我更新的必要步骤,把西方经典削删为经学自身扩展的一个部门”。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古典、现代哲学,探索了西方古典文教涉及的修辞、伦理和哲学教育问题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性反思。

编辑推荐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编著者柯小刚。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作为大陆新儒家新一代代表人物柯小刚最新力作,论证详实,材料充足,语言严谨;《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对于儒家在当代中国的复兴,具有“任重而道远”的使命感。作为在中国大地存在了两千多年的伟大传统和广义的宗教主体,儒家在“五四”以来一浪接一浪的“西化”浪潮中逐渐式微,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中,儒家在社会、政治、教育、道德上的主导地位也在历史的瞬间被基本消灭。而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却发现没有可延续的文化传统,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身份的焦灼感。再则,在高科技化、全球化造成的新的格局中,国人存在着巨大的信仰缺失和广泛的空虚感,而儒家学说在不离世间关怀的前提下,带来人生的根本意义乃至信仰。因此,在新时代下,对于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认同和传承中国文化价值,柯小刚为复兴儒家传统和道义所作出的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同济中国思想与文化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柯小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109407
开本 16开
页数 3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12-11-01
首版时间 2012-11-01
印刷时间 2012-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0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0-091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8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2: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