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弗里达(一个女神的画像)
内容
编辑推荐

弗里达·卡洛是一位女神吗?在墨西哥和美国,弗里达受到人们狂热的顶礼膜拜。她究竟是怎样的画家?一个瘸子,一个被公共汽车栏杆捅了个洞的女人?一个躺在床上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和身材魁梧的丈夫里维拉吵架,和男人女人都谈情说爱,却画出了惊世骇俗的作品的女人?

这位女画家以她的自画像闻名于世,又以她的自画像注解其传奇的一生。然而在她那些光怪陆离的画作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实?本书即是试图通过弗里达一系列画作深入她的生活、她的痛苦以及她作品的隐秘含义,以解读弗里达的绘画密码及传奇人生。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本弗里达的精神传记,更是解读弗里达绘画的密码——她绘画中的象征,都是活生生的现实——虽然被刻意打上了一些超现实的幻影。在这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血泪史?作者从镜子、项链、爱情、性别、动植物、政治、疾病、超现实、弗里达身后的荣耀九个角度,深入地剖析弗里达绘画的前因后果,弗里达在画中落泪、痛苦的缘由,以及那些猴子、缎带、植物背景、人物与服饰的隐秘含义。

目录

自 序/1

一 镜中独白/1

二 项链,还是枷锁/33

三 绝望的恋人/51

四 身为女人/83

五 动物和植物的隐喻/107

六 在政治的旋涡中/135

七 疾病之难/159

八 超现实之梦/192

九 像一位女神:弗里达之后的弗里达时代/225

后记:灵魂中的弹奏/241

试读章节

缺席的是一面镜子。弗里达(Frida Kahlo)端坐在另一个世界的面前,端庄而又冷漠,带着她那标志性的、傲慢的挑衅式表情,她无语凝视着眼前的自己。镜中,她显得如此孤独,这小小的镜框仿佛监狱的铁栅栏,将她牢牢地锁在其中。她看到的是一张日益憔悴的面孔,这让她忧心忡忡:性感的嘴唇上长着细小的唇髭,在眉毛之下,她黑曜岩般黑亮的眼睛向上睥睨,两条连在一起的眉毛仿佛飞鸟的翅膀。她是令人着迷的,甚至可以说是美丽动人,但却难掩病魔摧残后的悲哀与绝望。经过一种简便的嫁接术,当镜子的外框被偷换成画布的边缘,镜中的弗里达也就移植到了自画像的中央。从一张自画像到另一张自画像,她那锐利的眼神就像是一把金刚石钻头要穿透我们的身体——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担心起那面镜子的硬度来。这使我们惶恐不安.她似乎想从我们身上,抑或从镜中得到些什么。我们注意到,她的欲求有一种奇特的紧迫感。

意料之中的,我们在她的自画像中看不到镜子的存在。它被抹去了,从镜子、项链、爱情、性别、动植物、政治、疾病、超现实、弗里达身后的荣耀9个角度,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弗里达绘画的前因后果,弗里达在画中落泪、痛苦的缘由,以及那些猴子、缎带、植物背景、人物与服饰的隐秘含义。

我知道有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迷恋弗里达,所以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种个人化的绘画批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定论式的结构,它永远向新的研究敞开,共同去解读弗里达的绘画密码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就像它从来也未曾在历史中充当过什么重要性的角色似的。镜子多少有些委屈,从一张弗里达端详自己镜中倩影的黑白照片(图1)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弗里达迷恋镜子,就像迷恋自己一样。此时的弗里达已经病人膏肓,多次手术的失败让她的健康状况江河日下,她坐在一张摆放着花瓶和首饰盒的桌子前面,神情疲惫,一面奇怪的镜子竖立在她身体的右侧。一个木支架支撑着它。它的高度也就是弗里达坐姿的头部所在的高度,如果镜子有自动做画功能的话,它也许就可以将这个画面记录下来。 

弗里达一直在找寻一面可以和自己对话的镜子。摄于1945年的这张照片中(图2),镜中的弗里达就像是站在房子里的主人,像牧师一样准备倾听室外叩访者的倾诉。弗里达上身微倾,一只手扶着墙壁,靠近镜子,好像有什么秘密的知心话要对“她”讲。关于镜子,阿根廷的博尔赫斯写过这样的诗句:

卧室的四壁之间有一面镜子,

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另一个我。

黎明时分,镜中的影子

创造了一个无声的舞台。

——博尔赫斯《诗作》

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镜子成了她廉价的伙伴。按照博尔赫斯的说法,与镜子面对面的过程是一个人口增殖的过程,通过一种历史悠久的光学分身术,他们从肉身上分离开来,在两个世界中演出一场秘密的戏剧。“我画我自己,是因为我总是感到孤独,”弗里达·卡洛曾经这样说,“因为我是我最熟悉的人。”她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自己。1925年,即她18岁那年,在她离校返家的路上,一辆电车撞毁了她乘坐的公交车,为她之后的人生留下了一处身体的残疾。在这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间断的发作),她只得躺在病床上,除了镜子之外,她找不到更多可以倾吐内心秘密的对象。她的丈夫迭戈-里维拉是个大忙人,他得应付各种应酬,还不得不接各种资本家的邀约,因为他要养家糊口,至少,弗里达的住院冶疗费用是一个无底洞,而他的艺术和政治理想又催促着他走向室外,他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陪伴在弗里达的身边照顾她,呵护她。这时,镜子就具有了一种象征性的价值,她需要把它无限地复制,复制到画布上,直到它成为排遣她无处不在的孤独感的有效武器,通过画画这一相对漫长的过程,她延长了镜子的使用时间,画画,就像她一直在照镜子一样。

于是,自画像在客观上取代了镜子的位置。自画像这种绘画形式似乎从它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代表着艰难时世中的面容之难。1513年,达·芬奇为自己画了一幅素描自画像(图3),这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幅作品。此时的达·芬奇已垂垂老矣,长髯飘洒,白眉低垂,每一根线条似乎都是时光无情的刻刀在画面上留下的苍凉的指纹,早已不复创作《基涅茀拉·德·奔茜肖像》、《蒙娜丽莎》、《丽达与鹅》时期的温润与柔和。在此之前,达·芬奇应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的兄弟朱理安诺·美第奇的召唤,于9月来到罗马。但到了罗马,他才发现教皇最宠信的是当时的大红人拉斐尔。不知道是拉斐尔授意还是有好事者在旁边煽风点火,各种针对达·芬奇的流言蜚语如蝗虫一般铺天盖地向他袭来。有人说他是巫士,常常把孩子尸体的心脏拿去做药;有人说他一直在研制一种毒水,密谋谋害教皇。正是在这样的痛苦心境下,也许正是因为自画像可以痛快与决绝地直抒胸臆,达·芬奇创作了这幅多少有着一些悲凉意味的《自画像》。和达·芬奇相比,弗里达的心情可能要坏上一千倍。在疗伤的过程中,她开始画画,绘画对她来说是一种手淫似的自我慰藉,一种转移病痛折磨的精神疗法。从1926年她创作第一幅自画像开始,她学会了如何在镜中观察自己,学会了如何表现自己的跃动、炽热、无畏和脆弱。

这种双重对话持续了28年,在这段时间里,她创作出了若干20世纪最个人化、最为非凡的人像画。用自画像这种方式,她为那张备受摧残的面容写下了最真实的证词,不论是自悦自喜,还是凄切无神的目光,仿佛季节的更替嬗变,弗里达要为自己制作一本肖像的个人编年史,就像照相簿中的相片一样记录下她这辈子的喜怒哀乐。1926年,她创作了有生以来的第一幅自画像(图4),最直接的灵感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特别是她在给阿尔杰德罗·戈麦斯·阿历亚斯(Alejarldro Gomez Arias)的信中多次提到的那位佛罗伦萨的大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Botticelli)。在1485年创作的《维纳斯的诞生》(图5)中,波提切利人为地拉长了维纳斯的脖子,使得她的身材显得更为修长。弗里达喜欢这种变形,她也许也渴望着像宫廷贵族一样优雅而又雍容华贵,于是在这幅画中,她穿上了红色的天鹅绒长裙,像个贵妇人似的摆出某种做作的姿势。她很有自信,伸出一只波提切利在《伊兰诺拉.蒂.托莱多》中所画的那种令人伤心的美丽的手,考虑到这是一件送给阿历亚斯的礼物,她是否在暗示:我邀请你,我恳求你,重新回到我的爱情怀抱?  

P1-6

序言

弗里达·卡洛是一位女神吗?在墨西哥和美国,弗里达受到狂热的人们的顶礼膜拜,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画家?一个瘸子,一个被公共汽车上的栏杆捅了个洞的女人?她躺在床上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手术,和身材魁梧的丈夫里维拉吵架,却画出了惊世骇俗的绘画作品。

从大学时代,我就开始零里地接触到弗里达的作品,我最初看到的是那幅最出名的自画像《折断的圆柱》,刊登在20世纪90年代末改版后的一期《艺术世界》上,尺幅不大,却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些钉在她身体上的钉子,仿佛也钉在我的身上,我完全能感受到她的痛苦,也许是因为在生活中,我也经受着各种不如意之事的考验的缘故吧。从那时候开始,我搜集有关弗里达的各种评论,读得多了,也就有了一些自己对弗里达绘画作品的看法,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弗里达的传记刚刚出版,但读着觉得不过瘾。然后有一天,忽然萌发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写一本弗里达的画论呢?把自己的一些看法形诸于文字,也许会是一本不一样的书。

这不是一本传记,却多少沿袭着她的人生轨迹。弗里达的不幸遭遇造就了这位画家,倘若她从小就是个正常人,如果她没有遭遇车祸,那幺,她的人生也许就是另外一条道路。所以,我们在她的画中看到的,必然不是纯粹的抽象,而是活生生的现实——虽然她刻意打上了一些超现实的幻影。在这些看似光怪陆离的画面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血泪史?从镜子、项链、爱情、性别、动植物、政治、疾病、超现实、弗里达身后的荣耀9个角度,我希望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弗里达绘画的前因后果,弗里达在画中落泪、痛苦的缘由,以及那些猴子、缎带、植物背景、人物与服饰的隐秘含义。

我知道有很多读者和我一样迷恋弗里达,所以让我们一起分享这种个人化的绘画批评,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定论式的结构,它永远向新的研究敞开,共同去解读弗里达的绘画密码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后记

后记:灵魂中的弹奏

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的时间,有时候真的会感叹时光流逝的速度,这些文字似乎仅仅是时间蒸发时留下的印记。当2006年1月1日新年的钟声敲响时,我忽然开始明白,我即将和自己的这本书作长久的,甚至是永久的告别。在多少个夜晚,与弗里达·卡洛一起感受身体的疼痛,让这种疼痛在文字之中阵阵袭来已经成了我的一个小小的秘密。夜晚的寂静浓烈如酒,令人微醺,然而我却常常醒着,承受着真正进入弗里达绘画世界的惊喜和惆怅。

我爱小镇的宁静,白天并不强烈的日光、涓涓细流、一片小树林上空飞过的候鸟的一声低鸣都会让我感动不已。我时常记起钢琴大师阿瑟·鲁宾斯坦,他对作为神秘体验的音乐在钢琴曲中的一切藏身之处都了如指掌,这使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熟练掌握建筑学原理的结构工程师。在演奏会上,鲁宾斯坦常常给人一种密谋家的感觉,他和从他的指问流出的音乐之间仿佛事先就签订了某项不为人知的合约。所有热爱他的听众都会记得那样一个时刻,鲁宾斯坦在加州大使学院的最后一场音乐会上,当贝多芬的《热情》和肖邦的《英雄波兰舞曲》在音乐厅中回响,你忽然惊诧于这段段音乐的陌生之感。它既不像君临万物的霍洛维兹那样毫不吝惜于在钢琴上降下一场场豪雨,也不像钢琴魔术师格伦·古尔德在他演奏的巴赫之中囤积太多的私人情感,鲁宾斯坦是柔软的,本真的,仿佛溪水之潺滠,接近最日常的音色和声调。特别是在他的垂暮之年,在他以90岁高龄登台演出之时,当你远远地望去,在聚光灯照耀的舞台中央,那架斯坦威钢琴仿佛和演奏者一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自我生命的漫漫征途,呈现出纯粹、沉郁、肃穆、优雅、近乎神圣的建筑品格时,你蓦然觉醒,这位老人其实是在演奏他灵魂中的音乐——和生命同构的、由音符谱写而成的灵魂的诗篇。

90岁的鲁宾斯坦或许已不适合远行,但却更有能力胜任某项静止的运动,比如指尖的舞蹈。一位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演奏时,他很少摆动身体,极力掩饰脸部的表情,不论乐谱的谱写者是海顿还是李斯特。在观众的面前,他辉煌得宛如一尊青铜雕塑,他灵动的手指和刻板、僵硬的身体形成了一个触目的、近乎标准的直角。一种较为贴近实情的猜测认为,这位老人对音乐的耐心其实建立在手指的惯性之上。走向生命尽头的他似乎早已过了被音乐打动,为音乐而喜形于色的年纪,他现在做的一切都在拖慢音乐的脚步,让它们变得驯服一些,安静一些,而凡是涉及到“激情”这个字眼的事物一律都要被他打入冷宫。听他演绎的肖邦,眼看着一场风波在酝酿和兴起,却又在倏忽之间无声无息地平息了,仿佛是被一双巧手藏进了音乐的狭小罅隙之中。要想找到它们的藏身之处需要一对灵敏的耳朵,有时你不由得会生出这样的感叹,鲁宾斯坦从不真正地为他人表演,获得他承认的听众只有他自己一人。

阿瑟’鲁宾斯坦,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不乏艳遇的风流绅士,在钢琴面前却虔诚得近乎古板。晚年的他对待音乐的态度摒弃了他这一辈钢琴家公开的嗜好:奢华、繁复、高调和炫技般的钢琴暴力,而鲁宾斯坦所要建构的,只是一所属于他的音乐寓所,能容纳一架音色绝伦的钢琴就够了。我们有理由相信,晚年的他一定也遵奉着这样一条真理:表面上质朴、漫不经心的音乐却往往更富有魅力,更让人感动和敬畏,就像莫扎特为我们演示的那样。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保持着和鲁宾斯坦弹奏钢琴时相似的姿势,我像弗里达一样孤独和寂寞,像鲁宾斯坦一样相信,我的演奏只为我一个人。我的手指在电脑的“琴键”上像弹奏钢琴一样飞舞,虽然没有旋律,但这样的声音仍然很动听。我感觉自己被刻意地缩小了,我成了一个苍蝇大小的精灵,从而可以在弗里达的画中自由飞翔,我在她纯洁的胸脯上停留,在她阴郁的脸上化作一滴眼泪,也许,我就是弗里达身边的那只宠物猴子,用它毛茸茸的手掌抚摸着弗里达光滑的颈项。我知道我在她身边,我是她的里维拉,我是她的鲁宾斯坦,为她弹奏,为她写作这样一本书,作为我和她之间这段跨越时空的恋情的纪念。她像一个女神一样在云端凝视着我,给我鼓励和帮助,仿佛是她自己在写这本书似的,就像在半个世纪前她自己给自己绘制肖像一样。

虽然我还不满30周岁,但我分明已经老了,皱纹像在鲁宾斯坦的脸上一样开始在我的眼角增殖。在镜中,我像弗里达审视她自己一样,我端详着自己的脸,他的眉毛开始汇聚在一起,头发长了,披散下来,或者扎成辫子盘在头顶,没有同情心的疼痛时而在我的体内蔓延,我分不清镜中的人是一个叫河西的年轻中国男人,还是弗里达——另一个遥远国度早已死去的女人,她的死亡日期是1954年7月13日。

感谢我的父母,他们对我这个居家写作的儿子采取了最大限度的忍耐,这并不是每一个父母能够承受的焦虑和痛苦。

                 河西

                 2006年1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弗里达(一个女神的画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河西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51199
开本 32开
页数 24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1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515.72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6:5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