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语录,是摘编南海康有为先生文化名言的一千句精彩片断。它既有短句,更有长句,可长短自如地表述康先生的中心思想。这些新颖练达的文化言论,是从康氏主要著作中摘录筛选出来的,犹如清水出芙蓉,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泽;放在康氏同时代的文化层面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本书所摘编的是一百年前康氏颇有前瞻性的新锐文句,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一定的真理性,在今天某些论断也成了明日黄花。我们应当抱着取其精华、弃其槽粕的科学态度,从康有为的文化智慧思辨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记忆,丰富今人的文化内涵,把自己的文化目光引向世界、引向未来。这种文化启发信息,必将唤起人类固有理想的共鸣。
康有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开创性人物。他一生游遍中国,三周大地,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学问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化、教育、经学、外交、宗教、天文、地理、历史、考古、文博、文学艺术、翻译、旅游、国际关系、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版本目录学等。几乎涉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学术领域,发表了许多开拓创新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代中国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运用康有为的著作撰写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的莘莘学子所在多有,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本《康有为文化千言》就是读者们阅读康南海原著的向导,一读兴奋,二读击节,三读入门。多读必增进知识,熟读则学会遣词造句,可以借此登堂入室,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康学”的精髓。
1.圣人之为治法也,随时而立义,时移而法亦移矣。孔子作“六经”,而归于《易》、《春秋》。易者,随时变易。穷则变,变则通。孔子虑人之守旧方而医变症也,其害将至于死亡也。《春秋》发三世之义,有拨乱之世,有升平之世,有太平之世,道各不同。一世之中,又有天地文质三统焉,条理循详,以待世变之穷而采用之。
《日本书目志自序》,《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583页。
2.夫天,不变者也,然朝夕之晷,无刻不变矣。况昼夜之显有明晦,冬夏之显有寒暑乎?如使天有昼而无夜,有夏而无冬,万物何从而生?故天惟能变通而后万物成焉。夫天久而不弊者,为能变也。
地,不变者也,然沧海可以成田,平陆可以为湖,火山忽流,川水忽涸,故至变者莫如地。夫地久而不弊者,为能变也。
夫以天地,不变且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且人欲不变,安可得哉?自少至老,颜貌万变;自不学而学,心智万变;积微成智,闷若无端,而流变之微,无须臾之停也。
《变则通通则久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16l-162页。
3.孔子道主进化,不主泥古,道主维新,不主守旧,时时进化,故时时维新。《大学》第一义在新民,皆孔子之要义也。
《孟子微·礼运注·中庸注》,第86页。
4.百年以来,大地各国,盖皆除旧布新矣,惟中国尚未有。自甲午、乙未之败于日,而縵人矣。于是朝变日多,而守旧压力愈重,天将新之,非大翻其守旧之重力不可也。
《中国布新除旧论》,《康有为集》政论卷(上),第168页。
5.凡大地教主,无不改制立法也。诸子已然矣。中国义理、制度,皆立于孔子,弟子受其道而传其教,以行之天下,移易其旧俗。若冠服、三年丧、亲迎、井田、学校、选举,尤其大而著者。
《孔子改制考》卷九,《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249页。
6.今天下法弊极矣。六官万务所集也,卿贰多而无所责成,司员繁而不分委任,每日到堂,拱立画诺,文书数尺,高可隐身,有薪炭数斤之微,银钱分厘之琐,遍行数部者。卿贰既非专官,又多兼差,未能视其事由,劳苦已甚,况欲整顿哉?故虽贤智,亦皆束手,以为周公为今冢宰,孔子为今司寇,亦无能为,法弊至此,求治得乎?
《上清帝第一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358-359页。
7.天下可哀之事,未有祸乱已至而不闻,倾覆将及而不知者。方今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规越南于南,以取滇、粤;英启滇、藏于西;日伺高丽于东。四邻皆强敌,聚而谋我,危逼极也;而教民、会党,遍乎国中。近者河决久不塞,江淮苦旱,京师地震山崩。近者奉天大水,乃至冲坏永陵山谷十余处,尤非常之大灾也。而上兴土木之工,下盛赏花之宴,从容拱手,酣卧若无事。人情懒偷,纪纲散乱,至此极矣。
《与徐荫轩尚书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317页。
8.近者土耳其为回教大国,陆兵甲天下,不变旧法,遂为六大国割地、废君,而柄其政。属地布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并裂土自王。俄、日能变法,遂威行东方。是皆前车,可为近鉴。
《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158页。
9.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官制则冗散漫万数,教之无本,选之无择,故营私交贿,欺饰成风,而少忠信之吏。学校则教词章诗字,用非所学,学非所用,故空疏愚陋,谬种相传,而少才智之人。兵则绿营老弱,而募勇皆乌合之徒。农则地利未开,而工商无制造之业。京官则自枢垣台谏而外,皆为闲散;各部则自掌印主稿以外,徒糜廪禄;堂官则每署数四,而兼差反多,乃无一官之能办。文书则每日数尺,而例案繁琐,遂无事之能行。督责则藩、臬、道员皆为赘旒,亲民则典、史、巡检皆为杂职。至于鬻及监司,而官方不可问矣。
《上清帝第三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135页。
10.《诗》云:“昔也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究所以然,其辟也,变法维新之故;其蹙也,守旧不变或少变而不全变,缓变而不骤变之故。
《各国比较地数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內府抄本《光绪二十三年列国政要比较表》。
11.凡言治者,非徒法先王、法后王可以为治也,当酌古今之宜,会通其沿革,损益其得失,而后能治也。损益其沿革得失,确然可以施之为治矣。
《康子内外篇》,《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168页。
12.孔子以布衣改周之制,本天论,因人情,顺时变,裁自圣心,虽游、夏不能赞一辞。然人情多安旧习,难与图始,骤予更革,鲜不惊疑。虽以帝王之力,变法之初,固莫不衔撅惊蹙者,况以一士之力,依托古先,创立新法者哉?
《孔子改制考》卷十三,《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354页。
13.圣人但求有济于天下,则言不必信,惟义所在。无征不信,不信民不从,故一切制度托之三代先王以行之。若谓圣人行事不可依托,则是以硁硁之小人律神化之孔子矣。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白可避祸。
《孔子改制考》卷十一,《康有为全集》第三集,第3]4页。
14.夫变之道有二,不独出于人心之不容己也,亦由人情之竞趋简易焉。繁难者,人所共畏也;简易者,人所共喜也。去其所畏,导其所喜,握其权便,人之趋之若决川于堰水之坡,沛然下行,莫不从之矣。
《广艺舟双揖·原书》,《康有为全集》第一集,第404-405页。
15.诚以积习既深,时势大异,非尽弃旧习,再立堂构,无以涤除旧弊,维新气象。若仅补苴罅漏,弥缝缺失,则千疮百孔,顾此失彼,连类并败,必至无功。
《上清帝第四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172页。
16.时讲求中外事已久,登高极望,辄有山河人民之感。计自马江败后,国势日蹙。中国发愤,只有此数年闲暇,及时变法,犹可支持,过此不治,后欲为之,外患日逼,势无及矣。
《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集》年谱卷,第16页。
17.方今当数十国之觊觎,值四千年之变局,盛暑已至,而不释重裘,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暍死而重危者也。
《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85页。
18.窃以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以守成之势治天下,当以列国并立之势治天下;不当以一统垂裳之势治天下。盖开创则更新百度,守成则率由旧章。列国并立,则争雄角智;一统垂裳,则拱手无为。言率由则外变相迫,必至不守不成;言无为而诸国交争,必至四分五裂。
《上清帝第二书》,《康有为全集》第二集,第85页。
19.今数十年诸臣所言变法者,率皆略变其一端,而未尝筹及全体。又所谓变法者,须自制度法律先为改定,乃谓之变法。今所言变者,是变事耳,非变法也。
《康南海自编年谱》,《康有为集》年谱卷,第44页。
20.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矣,未可谓之变政;改官制,变选举,可谓之变政矣,未可谓之变法。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日本变政考》卷七按语。
P6-10
这部语录,是摘编南海康有为先生文化名言的一千句精彩片断。它既有短句,更有长句,可长短自如地表述康先生的中心思想。这些新颖练达的文化言论,是从康氏主要著作中摘录筛选出来的,犹如清水出芙蓉,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色泽;放在康氏同时代的文化层面上,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
康有为在近代中国是一位很有影响的开创性人物。他一生游遍中国,三周大地,学贯中西,著作等身,其学问涵盖政治、经济、哲学、军事、文化、教育、经学、外交、宗教、天文、地理、历史、考古、文博、文学艺术、翻译、旅游、国际关系、物理学、数学、几何学、版本目录学等。几乎涉猎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大学术领域,发表了许多开拓创新的见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当代中国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高等学府,运用康有为的著作撰写学士、硕士、博士论文的莘莘学子所在多有,并且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这本《康有为文化千言》就是我们阅读康南海原著的向导,一读兴奋,二读击节,三读入门。多读必增进知识,熟读则学会遣词造句,可以借此登堂入室,窥见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康学”的精髓。
康有为的原创著作,就像一位老农精心培育的果园,其文化名句好比树上结满的累累果实,我们编书人则是扶梯上树摘果子的园丁,读者诸君就是品尝甘甜鲜果吸收丰富营养的俊彦。康有为的著作,文通古今,中西合璧,着眼于国家的兴亡和人类的命运,为民族立德,为世界立言,是一种大视野、大智慧、大手笔的大文化。我们摘编其文化警句从何入手呢?
第一,文化真理的普世价值。康有为的文化思想体系是一种“二元文化”结构,即中西学并重,中西学兼容,在向西方寻找文化真理的同时,并不放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光芒,具有普遍的人文智慧价值。康有为开创性的文化构建,既代表着两种伟大的文化: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和欧关自由平等博爱之理想;更代表着对中国传统圣经贤传的改造和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理论的中国化。所以,康有为的文化创造,代表着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人文主义的觉醒,他的文化视野,不仅贯穿中国,而且放眼世界。
第二,文化叙述的关学价值。文笔精彩飞动,是构成中国文章之美的一大特色。康有为在此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半文半白的政论文体,使文句丰美又节奏明快,文采斐然又大气磅礴,其文无不具有“积健为雄”、“元气淋漓”的壮美感,可谓句句有来历,处处有文采,是中国文坛上最富于变化气质而有天地之美的文化篇章,读之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文化学术的历史价值。康有为的文化警句,不仅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他继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文明传统,具有“不忍人之心”的人文关怀。在清末民初,凡有关中国和世界的大事,他都没有置身度外,而是以包容世界的胸襟,穿透历史的韧劲,创造出独树一帜的新学伪经、孔子改制、三世进化、虚君共和、大同学说、物质救国等学术结构,撼动着中国,回荡于世界。可以说,康有为不仅记录历史,而且创造历史,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他的文化思考就是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的梁柱。康南海在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思想史上、学术吏上、文化史上、教育史上的贡献熠熠生辉,是永远抹杀不掉的。
第四,文化学术的交流价值。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凡是开放交流的学术文化,都是生生不息的活文化;凡是封闭自守的学术文化,都是断港绝流的死文化。康有为的文章著作具有开放的性格,有代表中华优秀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强烈愿望,其代表作《大同书》对未来社会的设计,远远超过了英国人莫尔《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意大利人康帕內拉《太阳城》、法国人傅立叶《经济的和协作的新世界》等乌托邦著作的构想,具有更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其中人类登上月球、改良人种、契约世界、期限婚姻、印度与犹太之复国、跨国家民族的区域性组织、世界公议政府等,不都成为当代世界的现实了吗?他是中国人全球化意识的先知,也是构思和谐世界的先觉。乙未年间,他所力争的把孔子学说推向全世界的主张,更是前景一片光明,截至2006年12月,我国已在50多个国家建立了130多家孔子学院,预计20l。年将达到500所,孔子学说正在变为构建和谐文化的人类精神财富。毫不夸张地说,康有为不愧是人类进步史上最伟大的预言家之一。
应该承认,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绝对真理。本书所摘编的是一百年前康氏颇有前瞻性的新锐文句,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有一定的真理性,在今天某些论断也许成了明日黄花。我们应当抱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态度,从康有为的文化智慧思辨中,加深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记忆,丰富今人的文化內涵,把自己的文化目光引向世界、引向未来。这种文化启发信息,必将唤起人类固有理想的共鸣。
马洪林何康乐
二○○七年六月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