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南访古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江南名胜古迹,用文学的形象表达,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重新梳理,将零编碎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而历史文化内涵又是一个景点的精髓与灵魂,作者的功能就是要挖掘一条今人通往古人的时光隧道,通过这条时光隧道,让今人与古贤们对话,聆听古贤们的心智,感受古贤们的情怀;与古贤们一道去歌去哭,去延续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圣火。

内容推荐

本书围绕江南名胜古迹,用文学的形象表达,对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进行重新梳理,将零编碎简、断瓦残碑装订成新的史册,开掘山水之间的历史意蕴。主要篇目有《皖南李白故里行》、《徽韵三章》、《江南第一村》、《秋到平山堂》、《沐浴普陀风》等。试图用当代的人文情怀与现代的文明理念,去精心筑造一条通往古代的时光隧道,去拾掇“唐风宋雨”散落在江南大地上的诗页,去聆听先贤们遗留在江南小镇上的跫音,去寻访屹立在江南深处的古牌坊、阡陌古巷、古渡口以及至今仍发出清脆回音的千年石板桥。

全书极具艺术特色,笔触细腻不乏雄浑,婉约不失苍健,诠释人生哲理,体验审美情境,深入而具体地表现出江南丰富又复杂的人文主义遗产。

目录

相看敬亭山

皖南李白故里行

秋风萧瑟桃花潭(外一篇)

采石矶断想

南陵道中

徽韵三章

江南第一村

泾川行

南屏饮月(外一篇)

又到上庄

聚秀江村

走近花山谜窟

秋到平山堂

润州说柳永

满眼风光北固楼(外一篇)

寻访朱自清故居

何处寻瓜洲

枫桥夜泊

西湖冬夜踏雪

沈园独步

重返鲁迅路(外一篇)

沐浴普陀风(外二篇)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地方没去想去的人很多,但去了还想再去的人却是少之又少。采石矶就属于这去了还想再去的少之又少的地方。

就如没读想读,读了还想再读的《红楼梦》一样,它让“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采石矶也一样,它能让忙碌的人享受到休闲,能让郁闷的人感到空旷,能让欲望膨胀的人洗濯心内的尘埃,还能让踌躇满志的人展开希望的翅膀。恋人们在这里编织着爱情,学子们在这里放飞着希望,读书人在这里沉淀着文化,失意人在这里淡忘着忧伤,商人们在这里寻着了自我,政客们在这里鼓荡着“理想”。

春季里,有依依柳翠,天天桃红;万竹坞内感受着渴望,锁溪河畔漂浮着知音。夏季里,有绿阴浓浓,江风阵阵;行吟桥旁静流水,横江馆前卧涛声。秋季里,有丹桂拂面,枸红簇拥;翠螺山巅观云彩,三元洞内浊酒逢。冬季里,有疏影斜横,暗香浮动;燃犀亭上读前朝,广济寺前悟钟声。

当远去了涛声,远去了钟声,又怎能远去那不绝如缕的四季情?

这是座文化的岩,这是座典故的山,到处有诗在响,到处飘拂读书人的青衫。在这里,哪怕你极其随意地一脚踏去,说不定就踏上了一首千古绝唱;哪怕你极其随意地一转身,说不定就撞上了一段回肠百转的历史典故;哪怕你极其随意的一抬头、一举目,说不定你就遇上了哪位“高山仰止”的文化名人。东吴以来,文人骚客,达官贵人,以及驰骋疆场的将军,无一不在此演绎了或叱咤风云,或壮怀激烈,或怀古凭吊,或羁旅乡愁的一幕幕人生悲喜剧,哪怕短暂得如倏忽流星,却也能在五千年文化史里留下气贯长虹的闪亮背影。

李白、孟浩然、刘禹锡、白居易来了;贾岛、许浑、杜牧来了;王安石、苏轼、沈括、梅尧臣来了;陆游、文天祥来了;汤显祖、施润章、王士祯也来了。留下的首首诗篇犹如灿烂的江花,留下的段段佳话犹如渔舟唱晚望夫山上的晚霞。

如今,这一串串文化人的足印,这一个个定格在时光隧道里的背影,已成了岁月的绝版;那一个个经典传说,那一首首和着江浪一吟三叠的诗篇,也成了采石矶的绝唱。

任何一处自然风景,即使大自然再怎么鬼斧神工,即使满眼景色再怎么旖旎,若失去了文化底蕴,哪怕花费了天文数字的造价,筑了重重叠叠令人叫绝的楼台亭榭,还有九折桥,还有八曲廊,也足不以吸引游客,也足不能让它在游客心底留存。来了就来了,去了就去了,问:好玩吗?回答:可以。又问:喜欢吗?回答:可以。再问:感觉怎么样?再回答:可以吧。问者显然不满意,因为游客的回答与主人的期望得到的回答,远着哩。于是,不甘心的主人还问了句:你以后还想来吗?游客笑了,说了句大实话:可以来也可以不来。游客又多加了一个“可以”,可主人的感觉,能说“可以”吗?

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即使是一处历史文化遗存,哪怕是一堆“无处话凄凉”的废砾,是一抔“荒冢一堆草没了”的孤丘,也一样能吸引慕名前来的游客,也一样能成为一处游览的胜景。

南陵是李白在皖南的故乡,南陵的旅游开发龙呼马叫地喊了20多年,也大张旗鼓地搞了20多年,但其结果呢?即使主人施尽了“伎俩”喊破了嗓子,却一直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究其缘由,就是缺少了文化的张力。文化的多少体现了景点的含金量,更体现了旅游的魅力;自然风光再美再靓丽,也不过是景点的外表,文化却是景点的内涵。缺乏文化的景点尽管构筑得再壮观,充其量也只是自然界一个“小品”罢了。南陵大地不是缺少文化,缺少的是开发者的眼光。如一代江左名姝小乔墓园就无人问津任其废弃,就连东吴名将黄盖墓地也在这近20年里埋没进时代的风尘中,还有李白寓居的寨脚村默默地空对青山垂泪,杜牧“南陵道中”的江楼也任其淹没在岁月的江涛里,罗隐的终隐地不要说一般游人,即使是开发者也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却一个劲地别出心裁,今天开发这明天开发那,开发来开发去,偏偏与李白文化、杜牧文化、罗隐文化八竿子打不着边,你说,这样的景点,再怎样地开发,恐怕最后剩下的只有一景:“晨星寥落”。

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人与岁月亲近、对话的过程。享受旅游也就是用心灵体验文化、用心灵碰撞文化、让心灵在文化的沉淀中积累、聪颖、净化、升华的过程。所以,开发一方的旅游,就是开发一方的文化,采石人是深悟这一开发旅游的真谛,这就是采石人的精明,他们精明到将采石文化发挥到极致,打造了这浑然天成万里长江第一矶。

其实,刘禹锡、白居易、贾岛、许浑、杜牧、王安石、苏轼、沈括、梅尧臣、陆游、文天祥、汤显祖、施润章、王士祯……都来到采石矶凭吊,绝大多数不是冲着这“万里长江第一矶”来的,而是冲着李白来的。如果没有李白在采石的横江、独斟、邀月、赋诗,如果没有李白在采石的种种醉人心往的传说,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文化士子们前来凭吊,一抒心语和心愁。采石矶之所以号称“万里长江第一矶”,不是仗着自己的壁立江涛的天险,而全是凭着这一代又一代亲临采石矶的文化巨星们深深的脚印,有了历朝历代文化巨星们的深深的脚印,才有了采石矶这方难得的文化厚土,有了这方文化厚土,采石才能从长江三矶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万里长江第一矶”。

无疑,李白是来采石赋诗的文化巨星们的仰望与泰斗。

孰不知,李白也是因凭吊先贤而来采石矶的。

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即公元347年,镇西将军谢尚镇守牛渚,他酷爱牛渚天险旖旎的风光,在此筑造了牛渚城。那是一个秋月当空、江涛拍岸、丹桂飘香的夜晚,谢尚乘月泛江,舟行牛渚,听到客船上有人咏诗,抑扬顿挫,如江水跌宕回旋。吟者物我两忘,闻者也无我无物,叹赏不止,遂遣人询问,原来是一个叫袁宏的青年在凭江吟诗。袁宏少时孤贫,以替人运租为生,夜泊牛渚,被茫茫东去一江秋水所感染,便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自己创作的《咏史》诗来。谢尚将军邀其过船去谈论。哪知这一交谈便越过年龄代沟,越过了贵贱等级,立刻闪耀出生命的弧光,大有相见恨晚之感,直谈得江月隐去、晨曦微露。自此袁宏声名鹊起,谢尚牛渚识袁宏,一时间,成了华夏文化史上的千古佳传。

这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让今天的人们听起来,恍若隔世做梦,怎么想都怎么像是“水底月”,怎么想都怎么像是“镜中花”。你袁宏再怎么有诗情,充其量只是一个打工仔,在当官人眼中,怎么也是个不屑一顾的“贱民”,而谢尚是何等荣光啊,是显赫一方的镇西大将军哪,能主动邀你过去谈论,不是你小小打工仔的身份“贱”,而是谢大将军“贱”得可以了。不要说是镇守一方的大将军,即是吃皇粮的一个用放大镜怎么照也照不出个等级的“科员”们,无论何时何地也不可能对一个船上陌生的外地打工仔发生兴趣的;更不消说是那些睡在梦里都没忘记自己身份是“官”的“官们”,就更不会将眼珠投向你袁宏,哪怕是稍纵即逝一瞬间,即使你比袁宏更有十分的诗情、十倍的才华,也不会将眼光在你的身上停留哪怕是1%甚至1‰秒。除非你有枝枝蔓蔓的“后台背景”。说来也是笑话,谁见过有“后台背景”的人还四处漂游打工的?既然你属于漂泊打工族,你压根就不会有“后台背景”。眼下谁不知纵然家有万贯钱财,也不如有一个好“后台”的民谣。

            P41-P44

后记

终于敲完了《江南访古》书稿的最后一个字,已是夜深沉的时分,本当想等全部书稿存入电脑后,就关起门来,好好地“一觉睡到大天光”,奇怪的是,刚才还极其倦惫的我,此时却睡意全无了。便走出书房,来到了阳台,推开窗门,远远近近的楼林层层叠叠尽映眼底,万家沉睡,夏夜深邃,星辰摇落,一股夹着浓烈的茉莉花香的夜风拂面而来,便凉了脑,润了全身,浸透进心底,心头便漾起了些微的感动,好一个善解人意的夏夜呵。

因职业关系,创作只能挤在假期里。而《江南访古》一书的自身特殊性,其创作前期的准备工作要比创作期还要繁重得多,选素材、取景点、旅游采访、查阅资料,花费了大量时间,等材料收集完备,人已是十分困乏,我知道,再挨一挨,晃一晃,这个属于我的一年黄金创作期(暑假)就要过去。不行,人再怎样疲倦,天气再怎样炎热,也人不能下马,马不能下鞍,我要执着地、一鼓作气地、按计划去完成创作任务。

《江南访古》书名是出版社定的,对作者来说,就是该怎样理解“江南访古”的含义,从而去确立该书的创作理念。

就《江南访古》的书名来说,在创作理念上,应有三个层面:1.“江南”,这是全书取材的地域方位。2.“古”,这是一种业已沉淀了的灿烂文化,一种曾拥有过的历史辉煌。3.“访”,这是要架起一道现代人通往尘封历史的隧道,也是全书的重点和中心。

首先是江南地域的确定。历史上随着北宋的灭亡,南宋的兴起,我国的文化中心就开始从北方南移,最后在江南定居,这一定居就是近千年。但到底哪些地域属于江南呢?如家喻户晓的江南三大名楼将湖北武汉、湖南岳阳、江西南昌都揽进了江南地域。早在南宋时期,徽州的“呈坎”就被朱熹称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出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的愤喊,很显然,古徽州乃至整个皖东南都属于江南地域。传统中的江南是以“苏杭”为中心,而在“苏杭”从事商业活动的又主要是徽州人,“苏杭”的好多园林与名阁名楼大都是徽州商人建造的。历史上的江南是以“江南东道”来划分的,即包括浙江、苏南和皖南地区。其实,如何划分并不重要,习惯中的江南早已不是一个地理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范畴了。

地域确定后,剩下的就是选取景点了。

无疑,只要提到江南,引发人们联想的自然是江南水乡,而南浔、西塘、乌镇、同里、周庄、用直等六大名镇自然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只要在“网上”轻轻点击一下搜索,周庄词条有228万之多,西塘、乌镇、同里的词条也各近200万,就连最少的南浔和用直的词条也在50万左右。《江南访古》是不是也要去凑这个热闹?笔者无法否认自己对江南水乡六大名镇那种入骨入髓的喜爱,笔者也难以忘却对江南水乡六大名镇魂牵梦萦的思念,但有一点笔者是清醒的,即“画鬼容易画人难”,对于人们太了然于胸烂熟于胸的江南水乡的六大名镇,乃至十里“秦淮”,“归来不再看岳”的黄山等,任笔者的笔再“施出”怎样的浑身解数,也是很难写出那数百万“词条”以外的新意来。于是,笔者有意避开了江南水乡六大名镇及传统中的江南热点、焦点地区,将目光投入到更为广袤更为深邃的江南地域。

取材范围确定了,剩下来就是用怎样的形式去展现?

无疑,《江南访古》在体裁上属于“游记”类,就形式而言可有多种表现手法,一种是写“形”,一种是写“神”,还有一种是“形神”兼备。

写“形”的游记,是时下最为一种流行的写法,如“进得园子,向左走不到三十米是一座古凉亭,向右穿过一条约二十米的竹丛小径便是一方泉水,泉里有鱼,供游人逗乐,泉上是一条宽约四米的九曲桥……”这样的文章,如其说是“游记”,不如其说是“导游图文字说明”更恰当。我总觉得,读这样的文字,没去过的再怎样读也还是不明白,去过的游人不读也知道,不会对该文章产生阅读的欲望。尤其是在旅游热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新世纪初,任何一个景点,前几天古亭旁很可能是一片绿茵地,几天没去,绿地上就很可能耸立起一座楼阁来,再过几天,说不定楼阁旁就添加了一方人工湖了。因而,写“形”的游记尽管文字怎样精美,也赶不上这日新月异的景点建设,往往“书”刚刚问世,就遭遇到已不能为“导游”服务的尴尬境地。

而写“神”的“游记”,昭然的是景点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历史文化内涵又是一个景点的精髓与灵魂,作者的功能就是要挖掘一条今人通往古人的时光隧道,通过这条时光隧道,让今人与古贤们对话,聆听古贤们的心智,感受古贤们的情怀;与古贤们一道去歌去哭,去延续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圣火。这样的“游记”,生命力旺盛且久远,但缺憾的是,却缺乏阅读的“身临其境”感,也很难走近今天的景点,去感受“新写实”之美。

这样,笔者便采用了“形神”兼备的写法。即写外在的“形”,又写内在的“神”,以写“神”为主,兼“形”为辅。

“大局方针”已定,接下来就是求“真”务“实”了。

那又该“求”怎样的“真”?“务”怎样的“实”呢?就是说该用怎样的“心智”与古人对话?该用怎样的“情怀”与古人碰撞?该用怎样的“文化”与古人对接?

当然是当代的“人文情怀”与现代的“文明理念”。

唯有当代的“人文情怀”与现代的“文明理念”才是宇宙间颠扑不破的真理。

书稿终于在熬夜的汗水里匆匆地完成了,照理说原本心中压着的石头应该落地了,然而,当我敲完书稿最后一个字,那颗心中悬着的石头不仅没落地,相反却越发悬得高了。伏在窗前,任轻轻的深夏的夜风吹拂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浓烈的茉莉花香裹着夜色也裹着我抹不去拍不尽的一腔思索。睡意已荡然无存,便打开饮水机的开关,烧开了纯净水,从书房捧出竹节兰花宜兴紫沙茶壶来,沏了一壶上等的“太平猴魁”,静静地感受着这夏夜的深沉。渐渐地,所有的感受与等待全汇聚进“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了。

只有读者才是唯一的上帝。

我期待着。

一并向为该书提供部分精美图片的刘成瑞先生致谢。

            胡旭东

           2006年夏末于陵阳桃花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南访古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旭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3148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12-01
首版时间 2006-12-01
印刷时间 2006-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11
148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3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