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一位恒河畔静修林中的智者,一位人格洁白的诗人。他以一双明澈的眼采撷自然里的风物,以一颗伟大的心灵体倍博大宇宙中的真理。有别于泰戈尔为世人所知的一面,这本书首次聚集了他精粹的灵魂体验和信仰回归,最终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一本影响了东西方世界的信仰之书,朴素、灵动,自然、优美,百读不厌。
图书 | 人生的亲证(诗哲泰戈尔的人生哲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泰戈尔,一位恒河畔静修林中的智者,一位人格洁白的诗人。他以一双明澈的眼采撷自然里的风物,以一颗伟大的心灵体倍博大宇宙中的真理。有别于泰戈尔为世人所知的一面,这本书首次聚集了他精粹的灵魂体验和信仰回归,最终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一本影响了东西方世界的信仰之书,朴素、灵动,自然、优美,百读不厌。 内容推荐 去只是生命中的一种隐藏,而去的将会再来。我们的生命,就像一条河,拍打着河岸,结果不是发现自己被河岸封闭,而是每时每刻认识到,它拥有一个朝向大海的永恒的开口。生命的特征是:它在它自身中是不完善的;它必须走出来。它的真理就在内部和外部的交流中。为了生存,身体必须跟外部的光和空气保持各种关系,不仅要获得生命的力量,而且要展现它。灵魂也是一样的。 目录 作者自序 主编絮语 一 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二 灵魂意识 三 恶的问题 四 自我的问题 五 在爱中亲证 六 在行动中亲证 七 美的亲证 八 无限的亲证 试读章节 一个人和宇宙的关系 古希腊文明孕育于城墙之内。事实上,砖头和灰泥是所有现代文明的摇篮。 城墙在人类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城墙在我们的精神领域建立了“分而治之”的原则,使我们产生了筑城来保护我们的战利品,并彼此分离的习惯。无论是国家、知识,还是人与自然,都被割裂了。这种分裂,使我们强烈怀疑在自己修筑的屏障以外的任何东西,而且任何东西要进入我们的认知领域,都必须经历一场艰苦的斗争。 雅利安人刚来到印度的时候,那是一片森林覆盖的广袤大地。新来者迅速利用森林,这些森林使他们免受炎炎烈日的灼烤和热带风暴的蹂躏,提供了放牧牛群的草场、点燃祭祀香火的燃料,以及建造房舍的材料。而且不同的雅利安氏族在他们的族长带领下于不同的森林地带定居下来,每个地方都有着独特的自然屏障,和充沛的食物和水源。 因此,印度文明是在森林中孕育的,它带有这一起源和环境的显著特征。印度文明被大自然的浩瀚生命所包围,并从中得到食物和衣服的补给,而且与自然的流变不拘有着最亲密的和最频繁的交流。 你也许会想,这样的生活可能会降低生存的标准,从而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减少进化的动力。然而在古印度,我们发现森林生活的环境并没有压制人的心灵,也没有压抑人的力量的喷涌,只是使它流向了一个独特的方向。人的心灵在跟生成着的大自然不间断地打交道中,摆脱了想在自己的领地周围确立边界来扩大自己的领土的欲望。人的目的不在于攫取而在于亲证,在于扩大自己的意识,在于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他感到真理是包容一切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对立的存在,而且领悟真理的唯一途径是把我们自己的生命融于一切客体中。实现人的精神与世界精神的伟大和谐正是古代印度林栖圣哲们的努力方向。 渐渐地到了一个时期,这些原始森林开始让位于耕地,富裕的城市在四周崛起。几个强大的王国建立起来,与世界上所有的大国都有交流。但是甚至在物质丰富的全盛时代,人们仍然带着崇敬的心情回顾奋发的自我亲证的早期理想,以及森林隐士们高贵的简朴生活,并从那里积累的智慧中获得最好的启示。 西方人似乎为他们正在征服自然而感到自豪。好像我们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满敌意的世界,我们要得到任何东西,都必须打破一种事物的不情愿的、异己的安排。这种情感是城墙习惯和思维定势的产物。在城市生活中,人类理所当然会把自己的精神视域集中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这就造成了一种自我与拥抱着他自身的自然之间的虚假的分裂。 然而在印度,却有着一种不同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世界和人共同组成了一个伟大的真理。印度人强调个人与宇宙和谐共存。他们认为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与我们自身格格不入,我们就根本无法跟它们交流。人类对自然的抱怨,是人类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生活之必需。是的,然而他们的努力并不是徒劳的;他们每天都在收获着成功,这就表明在人类和自然之间有着一种理性的联系,因为我们如果不能使一种事物与我们发生关系,就无法真正拥有它。 P3-6 序言 也许我最好先说明一下,本书中发表的论文的主题既不是从哲学的角度,也不是从学者的观点出发来阐述的。我生长在一个每天都用《奥义书》的经文祈祷的家中;父亲早就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他用漫漫一生跟神亲密交流,同时却没有忽略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责任,或者说丝毫也没有减少他对世俗事务的极大热情。所以,我希望这些文章能使西方的读者获得接触古代印度精神的机会,这种精神不仅显示在神圣的经文中,而且也展现在今日的生活中。 人类的一切伟大见解都不是从文字上,而是从精神上来评判的——那种精神在历史中会随着人生的成长自我展现出来。不管今天的基督教跟早期的基督教,甚至是在一些很重要的方面,有着多么大的差异,我们对基督教的真正意义的了解,即源于观察它在当下中的活生生的方面。 对西方的学者而言,伟大的印度宗教经文似乎仅仅具有怀旧和考古的意义;然而对我们而言,他们的重要性是鲜活的,而且我们禁不住会想到,一旦当它们被放在贴上了标签的容器中展出,它们的意义也就丧失了——成了人类的思想和热望的木乃伊标本,尽管被包裹在博学的外衣下永久保存起来。 从伟人的灵魂体验中产生的鲜活词汇的意义,是任何逻辑解释体系所无法穷尽的。它们要求个体生命对其进行无穷无尽的解释,而且每一次新的感悟都增加了它们的神秘。对我而言,《奥义书》的诗篇和佛陀的教诲永远都是精神的食粮,因此也被赋予了无限的生成的力量。我已经把这些经文贯彻到自己的生活和言论中,我感到就像对别人一样,它们对我充满了个体意义。我期待着别人的确证,但我独特的证明一定是有价值的,正因为这种证明是个体的。 或许我还要补充一点,把这些文章依次编排起来仅仅是为了便于出版。其中一些观点是从我的几篇孟加拉语论文中选出的,在孟加拉的波浦尔教书时,我习惯与学生们讨论这些论文。在这些论文的有些段落中,我零零散散地使用了一些朋友的译文,他们是巴布·沙迪什·钱德拉·罗易和巴布·阿吉特·古玛尔·钱哥罗瓦尔蒂。本集中的“在行动中亲证”是由我的侄子巴布·苏列德拉纳特·泰戈尔从孟加拉语论文“业瑜伽”译出的。 在此我谨向哈佛大学詹姆斯·H·伍兹教授表示谢意,正是他公正的评价鼓舞了我去完成这本文集,并在哈佛大学宣读了其中的大部分论文。我还要感谢欧内斯特·里斯先生的热心帮助,包括提出建议、修订和审阅校样。 关于Sādhanā的发音,还要补充一句,重音应该放在第一个ā上,发这个字母的重读音节音。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生的亲证(诗哲泰戈尔的人生哲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印度)泰戈尔 |
译者 | 张明权//张璘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646905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7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92 |
出版时间 | 2006-01-01 |
首版时间 | 2006-01-01 |
印刷时间 | 2006-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1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B351.4 |
丛书名 | |
印张 | 5.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上海 |
长 | 210 |
宽 | 150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