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赵四小姐(张学良的红颜知己)
内容
编辑推荐

在沈阳大帅府附近,有一幢小红楼。它是16岁的赵四小姐为爱情而私奔下关东时,张学良为她专建的寓所。这里至今还保留着赵四小姐抄录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当年她决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竟也会是《霜月》诗意的写照。

本书所记述的正是她“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坎坷人生与如诗如歌的爱情故事。

内容推荐

赵四小姐16岁为爱情舍家私奔,年过半百才完婚,最难能可贵的是她在自由和爱情面前,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正如周联华牧师所说:“赵一荻女士当年情愿放弃人间的一切,跟随张将军软禁,有如《圣经》里童女怀孕一样,是个不可能的使命。然而她却做了,而且做得那么真诚,那么至善至美,那么让世人皆惊,那么流传青史!她这样做不为别的,纯粹是为了爱。她当时真正和汉卿先生互许一个朱来,共担一个未来,这个未来是暗淡的,是黑暗的,但是她无怨无悔……

目录

小序

第一卷 春

 第一章 哀乐童年

一、赵四小姐为何有三个祖籍?

二、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她降生在香港

三、童年赵四眼里的姆妈

四、北京的旧邸里经历了一场政坛动荡

 第二章 烂漫花季

一、稚童记忆深井里的政海波澜

二、张胡子·张大帅·东北军

三、湖畔歌声引起了姑娘们心底的共鸣

四、可恶的奉军和家父的政敌

 第三章 意外情缘

一、赵绮雪暗中做冰人

二、少女的芳心终于向他暗暗倾倒

三、大雨中,有位姑娘沉下了大海

四、在冥冥中仿佛有根扯不断的红丝线

五、张学良不是少爷,是真正的军人!

 第四章 私奔前后

一、北戴河海滩上的一对情侣

二、她发现了少帅生活中丑陋的一面

三、赵庆华说:“我们赵家的姑娘绝不做小!”

四、月下定情,雨中盟誓

五、17岁那年,一个难忘的雪夜

第二卷 夏

 第一章 家事国事

一、张学良曾在于凤至面前拔枪相逼

二、于凤至与赵四小姐首次见面是在天津协和医院

三、赵四小姐与谷瑞玉

四、赵四小姐曾试图劝阻少帅与谷瑞玉离婚

五、九一八之夜,赵四小姐在做什么?

 第二章 天各一方

一、在香港向六哥燕生畅谈旅欧经历

二、上海高乃依路有幢让人梦绕魂牵的小楼

三、赵四小姐曾去游说南京高官

四、在香港赵四小姐度日如年

 第三章 舍子赴难

一、两个神秘的便衣来到了香港皇后大道

二、飞赴旧金山寄养幼儿

三、在贵州的群山深处,有一个阳明洞

 第四章 贵州六载

一、突发之疾险让一对苦命情侣阴阳相隔

二、苦海中的相濡以沫

三、当自由来到时,她鼓励他选择幽禁

四、去南京,还是去台湾?

第三卷 秋

 第一章 恍如隔世

一、一位台湾记者对赵一荻的多年追访

二、赵四小姐避开采访巧妙向记者传教

三、皈依基督之前,赵四小姐曾笃信佛教

 第二章 隐居岁月

一、蛇灾、猴祸和葛乐礼台风

二、赵一荻第一次见宋美龄就遭了冷遇

三、董显光伉俪甘愿为赵四寻找爱子间琳

 第三章 否极泰来

一、赵一荻托孤与董显光夫妇在美寻子

二、蒋介石在大溪秘密召见张学良

三、初识周联华牧师

四、他们曾想在阳明山公墓里建宅

 第四章 沉疴多难

一、赵四小姐在高雄时就染上肺病

二、x光片上发现了肺部的阴影

三、董显光夫妇再进士林游说

 第五章 基督难皈

一、赵四小姐说:“刘乙光,我恨他!”

二、在二二八事件中焚毁《明史》笔记

三、刘乙光的结局和张学良的评价

四、于风至为什么会成为张、赵受洗的障碍?

 第六章 走出阴霾

一、张群和宋美龄共同发起张、赵暮年婚礼

二、赵一荻出嫁前曾和张学良一起受洗

三、1965年赵一荻做了一次肺癌手术

四、赵四小姐首次远行美国

第四卷 冬

 第一章 面对生死

一、骨折、神学和《好消息》

二、可怕的红斑狼疮险些让她丧命

三、该不该给蒋介石送挽联?

四、旅美女作家与“采访赵一荻事件”

 第二章 美国狂飙

一、赵四小姐在美国?

二、从纽约发出了三封英文信件

三、赵一荻洞若观火

四、张捷迁愤然发表营救少帅的公开信

 第三章 公开平反

一、张捷迁在华盛顿向记者披露内幕

二、坚冰正在悄悄地解冻

三、寿庆的来历

四、赵四小姐为张学良写的祝寿辞

五、走出历史的阴影

 第四章 告别台湾

一、第二次赴美前夕,他们曾到龟山监狱布道

二、圣诞节飞临夏威夷的神秘来客

三、以家庭会议的方式决定拍卖文物

 第五章 香殒神谷

一、赵一荻遣子故乡行

二、张学良在夏威夷“口述历史”

三、周联华牧师赴美主持“毅荻书斋”开馆

四、安排后事:台湾与美国各有一块墓地

五、安息在神殿之谷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哀乐童年

一、赵四小姐为何有三个祖籍?

赵四小姐的祖籍,历来是一个谜!

现在国内所披露的相关史料和传记文学中,凡是提及赵四小姐的祖籍时,大多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她的祖辈出生在浙江省兰溪县;其二是南阳;其三则是浙江的衢州。好在虽有三种说法,但却各有来历。为了搞清和考证这位可与爱国将领张学良齐名于世的红颜知己的祖籍渊源,笔者曾两赴江南。经过多番考证和走访可以了解赵氏家族历史的知情者和史学家,终于搞清了多年来传说不一的赵四小姐的祖籍问题。

尽管有关她祖籍的说法出现了三个版本,可是,如果认真地对赵氏家族的历史进行考证,却又惊愕地发现,原来所谓赵家祖籍的三种说法,各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赵家祖籍在兰溪、南阳和衢州三说,都非空穴来风的望风扑影之说。

赵四小姐的祖籍,究竟是南阳还是在衢州?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兰溪的赵文卿先生,根据他多年前发掘出的一部封尘数百年的《南阳赵氏宗谱》中的有关记载,曾作出过一个让史家信服的推论。从他的推论中不难看出在近代历史上颇有名气的赵氏家族,其实悠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的南阳赵家。那时的南阳赵氏一族,原本是浙江省衢州的赵氏所繁衍。赵氏家族的第一世代表人物,当数北宋时期在朝中任过御史的赵抃。

赵抃,字阅道,祖籍浙江省衢州。少年英武,弱冠时以名压群才的成绩乡试中榜,后来因他从政清正,为官仗义,每次上疏进谏,均颇得当朝帝王的青睐,故而赵扦的官职连升三级,到晚年时官至成都御史。赵抃病殁后,民间感其执政时为官清廉,送他一个难得的雅号,叫做“清献公”。赵抃病殁成都以后,在他的坟墓前年年常有不知名姓的百姓送来的花环挽联,以示哀悼。

赵抃是赵氏家族有记载之第一人,且他在世时期又深得朝野的一致赞颂,既然如此,为什么在他死后多年,由历史名人苏轼等为之作序的《南阳赵氏族谱》中,竟将本来出身于浙江省衢州的赵家,统称为“南阳赵氏”呢?众所周知,南阳并不在浙江境内,与真正的赵氏家族毫无关系。一个本来出身于浙江衢州的大姓家族,居然情愿自己改称南阳郡为其出生地,其原由何在?

原来赵氏家族另有隐衷。如果赵氏一家仅仅是宋朝的普通闲民百姓,也许在他们立宗谱的时候,大可不必改换一个与赵家毫无关系的南阳郡。只有晓知当年历史的人,才会体会到赵抃死后其子赵凯的处境。那时也同在朝中为官的赵凯,当他准备为赵氏家族立《族谱》的时候,自然知道北宋的当朝天子,也同为浙江衢州人氏。一个普通官吏如果不加避讳地将他自己的族谱,写成与天子同宗的话,那么如果传扬出来,自然就是杀头之罪。如此一来,聪明的赵凯就将他的家族祖籍更改为南阳郡。这就是赵家起源南阳一说的来历。

既然赵氏祖籍在衢州,为何又有兰溪一说?

赵抃之子赵凯死后,赵氏家族由四川成都转迁回浙江省。其后人先在故里衢州为官,到了赵氏家族的第七代赵景文,因政绩斐然,政声甚佳,故而被任命为当时素有天下江南之称的兰溪古城主簿一职。赵景文在兰溪为官数十载,他死后灵柩即安葬在兰溪县的天福山之侧。赵景文的后代子孙,也从此在兰溪长久定居下来,数十年后又在天福山巅建成了赵氏家庙一座。由此,赵氏家族的后裔们都尊赵景文为赵氏家族的始祖,从而废弃了原本就与赵氏无关的南阳祖籍。

至于赵氏家族的真正鼻祖赵抃,赵氏后裔们仍然没有将他忘记。为了纪念这位为避天子之威而将赵氏家族的真正祖籍易为南阳的老前辈,赵氏的后人们,在明朝时特别在浙江兰溪县城外的一片绿柳碧水之间,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望衢亭,以示对赵氏家族初祖衢州的缅怀之意。

尽管赵氏后人都知道兰溪并不是他们赵家的第一祖籍,可是他们仍以赵景文生前为官并且病殁的兰溪,作为所有赵氏后代的惟一祖籍。因此兰溪就是赵四小姐本人承认的祖籍。

到了清代,久居县城的赵家,居然因种种原因迁居兰溪的乡间隐居。赵四小姐的曾祖父赵树荣,就出生在距兰溪县城十余里的灵洞乡洞源村。此人乃天资聪颖,过目成诵的清朝监生。他取号寅生,字计年,在流传数百年的《赵氏族谱》中位居第1981名。

赵四小姐的祖父名叫赵定鳌,字寇山,号为鲤门。由于祖上诗礼传家,所以到了赵定鳌这一代上,他也因学识敏捷、才高八斗而名中清朝监生。

赵定鳌虽然官职不高,又大多隐居于兰溪的乡间,但是他始终也没改赵氏家族祖上所流传下来的书香之家本色。这也是兰溪赵家的祖荫荣耀所在。就在这山水清丽、景色宜人的兰溪乡间,作为大清监生的赵定鳌,先后在这远离尘嚣的乡间,与发妻卞氏和继室何氏,共生育三个儿子。他们分别是长子赵庆寿,次子赵庆华,三子赵庆荣。次子赵庆华,就是赵四小姐的生身之父!

二、一个下着小雨的清晨,她降生在香港

1912年5月28日,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

香港,维多利亚海湾在天将黎明的时分渐渐显现出它那波涛汹涌的雄姿。就在距此不远的太平山顶,有一幢英国式的米黄色小洋楼。它临靠大海,是这偌大一片山顶豪宅中的惟一矗立在山间草坪上的别墅。

一位穿着褐色马褂的中年士绅,此时正心绪烦乱地伫立在那三层洋楼的落地窗前,神色凝重地透过落地窗俯瞰着远方不时发出涛声的海湾。他就是这幢洋房的主人赵庆华。如今已经是民国年间,当年出生在浙江兰溪老家洞源村的赵庆华,现已成为了民国政府的一位司长级官员了。他此时本在北京政府的交通部邮政司任职,可是由于他从少年时起就在香港读书和求学,所以对香港这座临海的城市情有独钟。赵庆华每年必有大量的时间到广东视察交通邮务,当然,每当他从北京来广东时都必定住在他香港太平山上的别墅里。

这一天,赵庆华所以心绪不安,是因为原配夫人刘氏即将临产。赵庆华知道,自从昨天入夜时分,刘氏被二位女侍送到山下英国人开的玛丽尼皇家医院待产以来,时至此刻已有两夜一天的时间了,不知为什么她仍没能顺利将胎儿生下来。

赵庆华不知道刘氏会为他生下一个儿子,还是一个女儿?

赵庆华是12岁那年由他父亲亲自送往香港求学的。在晚清年代能有主见让自己的儿子从浙江千里迢迢到香港——这个被英国统治着的中国临海城市求学的赵定鳌,不能不说具有特殊的眼光和胆略。因为那时在香港所受的教育比较洋化,既学国语,也学英文。而赵庆华就是这样一位幸运的浙江学子。好在赵庆华天资聪颖,又肯勤奋苦读,所以他在香港“拔萃书院”的三年寒窗之苦,并没有让他的老父失望。在香港读完小学后,赵庆华又来到广州,考进了当时极有名气的“两广电报学堂”。赵庆华所以投考电报业,是因为那时正是清朝末期,电报还是一种新鲜事务。从小就追求新奇的赵庆华放弃了科举求官的途径,而选择了邮电业。这也是当时一般年轻学子所难以企及的学业。

正当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动荡时期,赵庆华在广州两广电报学堂毕业了。由于那时清王朝对邮电开始重视,所以将赵庆华当成出类拔萃的人才选拔进京。他先是进大清邮传部当了一个小小的听差,后来又任内差。由于赵庆华生来就有一种适应于官场的谨慎性格,加之他才华横溢,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升迁的机会。到了大清王朝快要解体的时候,在大清官场中没有任何政治靠山的浙江人赵庆华,已经平步青云地成为了邮传部侍郎,也就是仅逊于邮传部大臣的主事。

天色渐渐明亮起来。香港岛显现出它那伟岸的轮廓。赵庆华站在山顶豪宅的落地窗前,已经可以清晰望得见山下那一丛丛碧绿树林掩映中的幢幢红瓦白墙的小楼了,那里就是结发夫人刘氏正待分娩的玛丽尼医院。赵庆华虽然已经官居显位,在民国成立以后,又很快跻身于民国政府重要官员的行列之中,这是一般大清朝官员所难以做到的飞跃,但他仍然清高自傲。赵庆华所以能在民国建立后变为剪掉了长辫子的官员,完全是因为他精通邮政所致。在民国政府的官员中像赵庆华这样有学问的官员真是凤毛麟角。他先是在北洋政府里任国民院秘书,不久,又出任交通部邮政司的司长。赵庆华在官场如鱼得水般地稳步升迁,让他心里有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

P3-5

序言

2000年6月23日清早,东北沈阳。

位于大南门附近的一座古色古香清代四合院,忽然披上了青纱。自从这幢民国时期的张作霖大帅府改建成为爱国将领张学良故居陈列馆以来,此地一直游人如织。可是今天上午却出现了反常的迹象,几位陈列馆工作人员动手将悬挂在大门两侧的60多盏大红灯笼一一取下。又挂上了一簇簇雪白的花环。那些大红灯笼是不久前为了纪念张学良将军的百岁寿辰而悬挂于门楣之上的,然而现在却因惊悉了一位凄美女性病逝的噩耗,不得不将红灯换成了青纱和白花。

噩耗来自于美国。

东北同乡会最早在美国西部城市旧金山获悉了赵四小姐病逝的消息。当地出版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在当天下午刊出了这样的新闻:《赵一荻女士病逝檀香山》!内称:

伴随西安事变主角张学良一生的赵一荻,于夏威夷时间廿二日在当地医院逝世,终年八十八岁。百岁高龄的少帅至感哀痛。

赵一荻病重,住院十天来一直靠呼吸器维持生命。夏威夷时间廿二日上午九时,在众多亲人的环顾之下,医师为她拔去了呼吸管,两小时以后,她平和地停止了呼吸。她的亲生独子张闾琳和亲友随侍在侧。

赵一荻十六岁时即与抗拒日本关东军的威胁,甫与东北易帜而促成全国统一的张学良结伴而行。以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幽居生活后,赵一荻无怨无悔地伴随,为近人赞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爱情故事。这段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今天终于谱上了一个休止符。

年事已高的张学良,长久以来一直靠赵一荻的陪伴,才度过了幽居生涯的漫漫长日。如今夫人已逝,老人极为难过,张家预定在夏威夷时间廿三日研商治丧事宜……

同日,美国各种华文报纸都一哄而起地将赵四小姐病逝的新闻刊载于报刊的头条显著地位。其中美国加州出版的《团结日报》刊登题为《赵四小姐仙逝夏威夷》的文章写道:

赵一荻女士刚刚过完八十八岁生日,就跌了一跤。她的身体一向很弱,这一跤跌了之后就更加恶化。住进医院后就再也没有出来,张少帅今年百岁寿辰,提早庆祝,以往他都是六月一日庆生日,今年改在五月二十八日,而且大宴亲友,就是因为那一天是他的夫人赵四小姐的八十八岁大寿。海峡两岸都有人来庆贺,江泽民主席曾拍来贺电并赠送花篮。张学良选择这一天来庆贺他的百岁寿辰,足证对这位患难与共的妻子的重视,也看出他们夫妻情深似海。夫妻本是同林鸟,如今赵一荻一个人先走了,少帅今后只能一个人独居在夏威夷的老年公寓里,安静地度其余生。

美国《夏威夷时报》上刊载的文章标题是《赵四小姐辞世少帅握手送行——当年16岁的她为他私奔半百年纪才完婚暮年形影不离72年爱情故事画下句号》。该文描述赵一荻临离开人世前的情景时写道:

她睁着眼,眷恋地看着病床前的每个人。最后把视线留在与她共同患难七十二年的老伴那儿。他牵着她枯瘦的左手,用浓重而沙哑的东北乡音叫着她的名字:“我来看你来了!”赵四小姐留恋地望了他许久许久,最后无奈地合上了她的双眼,她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走了……

从赵四小姐病逝的次日开始,海内外媒介纷纷刊载怀念这位中华女杰的唁电和文章。台湾和香港报界也推出赵一荻女士的《专号》。港台传媒对这位张氏红颜知己的过世所表现出来的同情与痛悼,表现在那些公开发表的文电上,各种让世人心动的大字标题铺天而来:

《张学良送走他生命中的最爱》、《举世无双的传奇爱情——痛悼赵四》、《她的一生都叫赵四小姐,生生死死不计名分》、《至爱情深七十二载相濡以沫太半生》、《赵四少帅传世姻缘》等等,一时间,各种吊唁电文布满报章。与此同时,祖国大陆各报也纷纷对这位追随爱国将领张学良大半生,为爱情而献其一生的真诚女性,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与同情。

在沈阳,在大南门张氏帅府旧宅附近,有一幢多年来楼门紧锁的小红楼。它是1929年赵四小姐为爱情而舍家下关东时,张学良出资为她专建的一幢寓所。数十年来它作为张氏家族的遗产一直完好地保留着。世事沧桑的变迁与风雨冰霜的洗礼,未能冲刷掉当年小红楼初建时所留下的美好回忆。如今,这幢小红楼的主人已经长眠在大洋的彼岸。两扇久闭的红漆大门忽然在一片明丽的夏日阳光下,缓缓地开启了。

出现在人们面前的虽然是一幢空旷的楼宇,可是,楼上楼下,却依然残留着赵四小姐昔日的足痕手迹。尽管美人已经仙逝,可是她的音容笑貌依然宛在。在这幢静幽幽的小红楼里,赵一荻当年在沈阳时所用的什物,大多因为世事的变迁而荡然无存,但是她从前在沈阳时亲笔抄录的一首古诗却被人保存了下来。那是她在为张学良担任秘书时所抄录的《霜月》一首: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遗诗犹在,人已作古。赵一荻女士盖棺论定,她传奇的人生因与一代爱国将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她的人生注定会与她终身相伴的人一样,被载入千秋史册。为了怀念这位有胆有识有情的南国女子,沈阳市有关部门正拟筹划赵一荻旧居的恢复与开放。

“月中霜里斗婵娟。”当年赵一荻在沈阳抄录大诗人李商隐的古诗时,也许仅仅是她对诗意的艳羡而已,但她决不会想到自己的人生竟也会是《霜月》诗意的写照。本书所记述的正是赵一荻月中霜里斗婵娟的坎坷人生与如歌的爱情故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赵四小姐(张学良的红颜知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窦应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30538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47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8.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30
169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5: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