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尼采新论
内容
编辑推荐

这个尼采,他曾宣告“上帝死了!”使西方世界大为震撼。这个尼采,他大讲“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真正理解他的却只是极少数人——他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本书对尼采的研究学理意味强,对尼采思想的探讨显然十分深入,语言非但无晦涩之感反而文采飞扬,尤其是作者将西方的尼采与我国的庄子和陈独秀分别进行比较研究,不可不谓独树一帜!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鼓应在《悲剧哲学家尼》之后所做的尼采研究的几篇重要论文的汇集,在中国的尼采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书中对尼采哲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尼采哲学的独创性及其在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作了精彩而富有特色的诠释。

目录

序一 生命的驱动力——“冲创意志”的理解

序二研究尼采的心路历程(1987年北京三联版序)

尼采的挑战

一、“我是炸药”

二、“狮子精神”

三、增强生命感

尼采的价值转换

一、哲学史上看尼采

二、基督教的颓败史

三、上帝的死亡和价值的转换

四、道德重估

五、冲创意志

尼采哲学的价值重估

一、尼采哲学对西方思想界的影响

二、希腊文化传统的再造

三、近代德意志文化的批判

四、基督教文化之价值转换

五、超人学说

六、冲创意志的概念

七、永恒重现

结语

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

一、东西两位哲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浪漫主义的风格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庄子的“至人”和尼采的“超人”

四、尼采笔下的查拉图斯特拉和庄子《内篇》所构绘的人物形态及性格之比较

五、尼采的投入和庄子的退隐

六、尼采的悲剧意识与庄子的忧患意识

七、庄子的“心灵开放”与尼采的“精神自由”

八、庄子的“价值转换”和尼采的“价值重估”

结语

尼采和陈独秀的文化观比较

一、踽踽独行的尼采与结群而起的陈独秀

二、尼采和陈独秀的内心矛盾冲突及其悲剧性

三、尼采的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四、尼采的反基督教道德观;陈独秀的反儒家伦理观

结语

尼采年谱

试读章节

一切价值的转换中,道德价值的转换居于首位。

尼采看出我们的文明表面看来是健康的,其实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因为揭开我们文明的底层,发觉里面充满了颓废与怨恨的色彩。尼采乃追溯根源,结果发现,欧洲道德传统实以基督教为主流。于是尼采对于基督教的批评乃集中在道德的问题上。

尼采以前,有不少人攻击基督教,尼采的批评所以显得特殊,乃在于他的抨击基督教道德甚于基督教教条。尼采看出,前人攻击基督教所采取的历史和科学的路线,并没有产生多大的效果。于是他转移方向,彻查基督教在道德上的影响,他发现基督教教人怜悯,自我否定,禁欲主义,结果把这世界涂上了浓烈的悲观色彩。基督教这些怜悯的说教者,只看到人的动物性,他们缺乏对于人的尊严的尊敬。如果按照基督教的道德观点或生活观点来看,世界岂不变成一个大病院。

基督教企图传播怜悯的德行来攻击人的尊严,因为怜悯本身就包含“俯就”,同时还包含“蔑视”(可不是吗?我们从来不怜悯我们所崇拜的人)。基督教传布怜悯之情,以缩限人的能力与独立性,使每一个被怜悯的对象都不能自立——你愈不能自立,便愈需外力的援助,于是基督教那套“神之救助”的幻想,便笼罩着你。

同时,基督教又梦想着最后的审判和永恒的地狱之火。他们一方面讲谦逊、温和、苦难,另方面却根据这些理想来审判别人。于是,憎恨乃成为道德的核心。甚至于他们所宣扬的“爱”,也只是无能的憎恨之模品。

道德的目的,乃在于求人的自我完成,而基督教的道德观却有害于人的自我完成,因而必须加以扬弃。

尼采解剖基督教的道德观,同时他也研究人类道德的发展历史。他发现以前的道德盲目的服从习俗,建立在迷信的恐惧上。不管任何人违反了习俗,都会使整个群族感到有罪,他们对于违反习俗的人,都期待着超自然的惩罚。他们视受难为美德,视残酷为美德,视虚饰为美德,视复仇为美德,视否认理性为美德。这些都是群族道德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尼采把道德分为群族道德和个体道德,不过他认为迄今所有的道德都还具有某些集团性。

群族道德最古老的类型是“群体道德”,尼采说,群体形成的基础是怯懦与恐惧——强者则本性上是独立的。因此,一个群体重视一致与平等,憎恨差异与独立性。所以群体道德倾向于凡俗,诉诸平庸。一方面,群集动物由于不能自立而需要领导,群居的生命养成强力的服从本能。另方面,一个群体常迫害天生的领导者——优越的强者。

尼采指出群体道德的着重点在历史过程中曾经发生变化。早先处在一个危机的环境中,由于恐惧的心理,群众养成好战的冲动,只要对于团体有利的行为都被赞扬。但是,当外在危险消除时,恐惧就转向群体中的某些分子。他们并求安全、和平。群体道德共享颓废道德的价值:诉诸怜悯,免于痛苦,苟且偷安。

P31-32

序言

有关尼采的论述,我前后写了两本书。第一本书是1963年自费印刷、 1966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悲剧哲学家尼采》,而本书是我在台大和北大两地任教时陆续撰写而汇编成册的。各文写作的时地虽有不同,但所表达的学术观点和个人心声却有其一致性。

在我早先研究尼采的时期,国内外学人的著作中,提及尼采总是发出不应有的错误讯息。因此,我在写作时,力求对文本给予合于原义的解释,一并对曲解误说作出澄清。不过我运思时字里行间总不免流露出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并抒发个人的切身体会。无论尼采或庄子,对我来说,都是感同身受的一种生命的学问。

我算不上尼采专家,但对尼采重要学说的理解,自始便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较为确当的解说,兹举“超人”的学说与“冲创意志”的概念为例,相信较能简明地把握尼采的原义。

在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中首次提出超人的主张,关于“超人”的内涵包括有这两个重要的面相,其一说:“超人是大地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he earth)”;其二说:“人是要超越自身的某种东西”。前者是就世界观而言,为尼采否定西方传统二元论世界观,肯定大地(人间世)为唯一的实在世界。后者是就人的意志力的发挥而言,尼采认为每个存在体都具有巨大的“冲创意志”,他呼吁人们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潜力去提升自我。尼采将这种内在于个别生命体的驱动力,称为Der Wille zur Macht,英译为“The Will to Power”,我们学界皆译为“权力意志”,这是极其严重的误译。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就说过,这种意志是“创造生命的意志”,因而我在第一本书中就提出“冲创意志”之译名。

尼采使用“冲创意志”,以解释人类的行为乃至于宇宙间的一切现象。在我44年前写《悲剧哲学家尼采》时,就对“冲创意志”之作为“原始的动机力”征引原文加以说明,并指出作为尼采哲学推动力的这种意志,“储藏于内时,是为潜能(或潜力);表现于外时,是为动能(或动力)。”收入本书的文章《尼采的价值转换》中,我再度强调:“冲创意志是文化上的狄奥尼索斯原理以及在自然中的生机原理(the Vital Principle)。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离开升华作用,便无法了解尼采这个概念。它是一种提升力,它被升华而为创造力。”可见译为“强力意志”也不妥,因为“强力”一词,则易忽视它之作为心理现象的驱动力。至于长久以来,学界习以“权力意志”解释尼采这一最基本的重要学说,那就误导过深了。 在本书《尼采哲学的价值重估》文中,我对“冲创意志”的概念,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同时对尼采“永恒重现”的学说,也作了比以前更清楚的解说。《价值重估》对尼采重要学说作了一个总结式的论述,它是我最费心思写出的一篇论文。

《尼采哲学与庄子哲学的比较研究》刊出之后,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郜元宝编的《尼采在中国》选录了此文“结语”部分;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教授格拉姆·帕克斯(Graham Parkes)编著的《尼采与亚洲思想》(Nietzsche and Asian Thought,1991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收入了全文(由James Sellman英译);韩国编著了一册《尼采》(全书共603页),我这篇文章由光州全南大学中文系吴万钟译成韩文。

拙著《悲剧哲学家尼采》和《尼采新论》得以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有劳编辑孙瑜先生和我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此表示衷心的致谢。

            2006年3月写于台北市舟山路台湾大学宿舍寓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尼采新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鼓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08060951
开本 16开
页数 21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6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16.47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26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3: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