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胡言词典(关于外来语和流行语的另类解读)
内容
编辑推荐

《胡言词典》,复旦名报人气专栏,边载四年。全新观念,多国语言,不守陈规,不避时贤。拷问流行文化背后的人性弱点。《胡言词典》,关于外来语和流行语的另类解读!

内容推荐

可以说“我是一个粉丝”么?可以说老虎“人间蒸发”么?……我们当下的语言生活里充斥着外来语言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常常是以“误解”、“误用”的面貌出现的。本书作者利用掌握多国语言的优势,想要做一番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工作,以揪出天下所有的“违法”分子,并揭示“违法”背后的文化心理机制。

目录

原宿、“哈日族”、“哈韩族”……

两种“广场”

今天你“穿”什么香水?

你的,八路的干活?

“奶酪”与“下午茶”

“玄关”

“人间蒸发”

“千纸鹤”

Do You Have My Car?(你有我的车吗?)

“亲子……”

Living History(《亲历历史》)

“英语十级”考单复数

“N鼎鸡”与“撞衫”

“支那”与“倭”

天下一家

“邻家女孩”

“本案”

仁者爱人

米饭与“拉伊食”(rice)

脍炙人口

试读章节

      今天你“穿"什么香水

如果有人这么问你(碰巧你是一位女同胞),而你又是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它会让你联想起什么?是轻舞飞扬临终前穿过的香水雨?还是安徒生童话里那件皇帝的新衣?你是会纳闷:“香水能穿吗?”还是会拍手:“真是个另类的妙语!”

这样一个“另类”的说法,时下正在“某领”一族中流行着,就像其他一些时髦的玩意儿一样。但是追踪一下它的来历,结果却不由得让人怀疑:“始作俑者”到底是脑筋有毛病,还是英语程度实在太差?

西洋的情人(或准情人、拟情人、伪情人……)们约会时,作为对女伴表示关心的一个姿态,男子常会假殷勤地询问道:

Uh,what perfume are you wearing?

不管女伴回答是什么品牌,男子都会讨好地赞美道:

It’s lovely!  

问题就出在这个“wear”上。学过几句ABC的人,谁不知道“wear”是“穿衣服”的“穿”呢?于是,“某领”一族便两眼放光:“哇噻!‘穿’香水,多么小资的说法!”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中文表达。

然而,或许他(她)们不知道(英语程度太差),或许他(她)们假装不知道(脑筋有毛病),“wear”除了“穿”的意思外,还有许多其他意思,译成中文得用不同的词,不然就是乱译、硬译、死译。比如“wear glasses”、“wear diamonds”,你得说“戴眼镜”、“佩钻饰”,而不能说“穿眼镜”、“穿钻饰”。所以,那句英语最好译成:“你抹(搽)的是什么香水?”

不过,对于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某领”一族来说,连出的汗都是香汗(好像是鲁迅说过的,林MM们出的都是香汗,焦大GG们出的都是臭汗),更不用说用的香水了,品牌都是什么“毒药”、灭鼠药、“CD'’、VCD……要她们用焦大GG们也用的“抹”啦“搽”啦之类动词,岂不要了她们的芳命?用林MM们的话来说,还不“腌躜”死了?于是……

这种说法的最恶俗之例,是一个“香乃尔五号”的广告: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半睁双眼,用慵懒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告诉人们:“夜间我只‘穿’香乃尔五号。”在英语里这么说,还有利用“wear”来双关的巧思;但到了中文里这么说,双关的巧思既然不能成立,于是就只剩下赤裸裸的挑逗了。

 你看,即便是一个小小的乱译,在让语言变得“时髦”的同时,也承载着虚荣、媚外等等人性的弱点,折射出心怀不平的“某领”一族的众生相。

可是,真要像穿衣服那样“穿”香水,得费多少个毫升、立升啊!这样,街头巷尾的流动小贩手上,假“毒药”、假“CD”自然就滔滔皆是了。

P8-10

后记

《胡言词典>的问世,与一个人、一份校园小报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人、这份校园小报,也就不会有这本《胡言词典》。

先说说这份校园小报。这是一份名副其实的“小报”,四开一张,小到不能再小了,再小就成传单了。不过它虽小,却不能说不重要。因为它从属于复旦大学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是一份面向大学广大师生、肩负“推普”使命的校园小报。它的名字叫《雅言》——一个很别致的名字。

不过,觉得它名字别致,觉得它内容重要,那都是比较后来的事情;而在早先,我的觉悟还没那么高,态度也没那么好。正如俗话所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跟许多现在还觉悟不那么高、态度不那么好的人一样,原先我也没把小小的《雅言》当回事,每次免费收到它,都不晓得感激,也不会好好珍惜,而是胡乱地翻一翻,然后就随手一扔——后来我才知道,没有从头收藏《雅言》,会成为我永远的后悔,永久的遗憾;因为我那可恶的无知,我错过了多少的精彩!

岂止是不把它当回事,而且在胡乱翻翻的时候,我竟然还好意思生出了若干牢骚。比如,不是说要“大力推广普通话,齐心协力奔小康”(《雅言》当年的“口号”之一)吗?可是有的作者的文章里,却又明明喜欢夹缠不必要的洋文,好像有点言行不一致的样子,这还怎么有希望奔小康呢?诸如此类的牢骚,腹诽腹诽也就算了,可有时侯碰到头天晚上觉没睡好,或者食堂里的饭菜不可口,正巧这时又收到了新一期的《雅言》,又看到了这种言行不一致的文章,就难免会非常不君子地迁怒于它,有时还会公然放出话来:“什么‘雅言’,实在是‘胡言’!”

免费看了人家的报纸,却忘恩负义地骂人家,现在回头想想,实在是汗颜;可那时我觉悟没那么高,态度没那么好,所以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可是,正当我自以为得计,却不料隔墙有耳,我那不上台面的“酷评”,入了一个有心人之耳,激出了那人的不平之鸣。那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没有这个人也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那个人,也就是本书的责任编辑蒋逸征女士——那时她还不是“女士”,而是“同学”,因为那时她还在大学里读研,且不幸屈居我的学生之列。不过,虽然还是“同学”,她那时却已经是编辑了,只不过不是出版社的编辑,而是《雅言》的编辑。《雅言》的一个可敬之处,在除了主编是教9币,所有编辑都是学生,可以说是一份党领导下、教师指导着的学生自主刊物。虽然做它的编辑没什么报酬,但出于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志愿者还是十分踊跃。蒋同学过五关,斩六将,刚刚坐上了《雅言》编辑的交椅,正兴冲冲地想干一番事业,却不料听到了我的上述那番丧气话,脸上自然就有些挂不住。但她又不便冲我生气,所以就采用迂回战术,一定要我也写几篇文章,说是给他们“垂范作则”;而且还像早有预谋似地命了题,说我平日里有些关于外来语的议论,似乎还有一二可取之处,不妨写出来让大家“参考参考”(其实大概是“批判批判”)。我知道她其实是将我一军的意思,也并未愚蠢到想让射出去的冷箭再弹回自己身上,到时侯反让人家来轻薄我的文章,所以当时就予以“峻拒”。不过,经历过此番遭遇,再要想乱放厥词,也就不免有了一些顾虑。

然而蒋同学却并不放弃,还是一有机会就来索稿。她还晓得如何诱之以利,哄我说《雅言》的稿费是很优厚的(其实也就区区干字几十元;不过<雅言>的另一个可敬之处,是教师作者和学生作者稿费一个标准)。我则以不变应万变,只有一个回答:“没空!”这样大概攻守了有几个回合,时间也过去了约大半年,终于把我给弄烦了,不得已答应写篇把试试;而其实心里想的却是,先胡乱应付一下再说。这时我才明白古代劝进要多达九次的道理,原来人家并不想要做皇帝,只是给下面的人劝得不耐烦了,万不得已、身不由己才答应做的,实在是为民牺牲的意思。

然而蒋同学又得寸进尺,说光写篇把文章是不够的,最好是在她负责的版面上开个专栏,每一期都写一篇文章,这样才显得出我支持《雅言》的诚意。我知道这是她的阴谋,想借此把我“套牢”。本想再次予以“峻拒”,但转眼又想,报刊上虎头蛇尾的专栏多的是,什么时侯我不想写了,随时可以放手,她还能把我怎么样?况且她是要毕业的,一毕业我就解脱了,这样就又勉强答应了下来。至于专栏的名字嘛,既然我要写的多半是外来语现象(“胡”言),写出来又很可能是些胡言乱语(“胡言”),更加上曾用“胡言”骂过人家,心里一直觉得过意不去,所以想干脆就自作自受,因果报应,把专栏叫作“胡言词典”吧!

这已是三年前夏天的事了。没想到从那以后,这个专栏竟然坚持了三年。三年里的前两年,一直是蒋同学做责编。许多文章的题目,都曾和她商量过;文章里涉及的一些时尚内容,也经常得到她这个时尚中人的指点。所以说,本书中的许多文章,其实也有她的一份劳动。她还特别善于哄人,一会儿说,小编们读者们吃了鸡蛋,都很想认识认识下蛋的母鸡;一会儿又说,主编盛青老师很喜欢《胡言词典》(盛青女士后来还向当时供职于《东方早报》的顾明君推荐了《胡言词典》,使《胡言词典》有机会在《东方早报》上连载了近一个月)。有一次还神秘兮兮地说,《胡言词典》已引起了《雅言》“高层”的关注。我听了差点喷饭:这么一份校园小报,还有什么“高层”?后来才知道,她指的是《雅言》的实际负责人徐红女士,因为徐红女士很受小编们的钦敬,所以就被小编们看得很“高层”。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儿虚荣心,也许这也是我竟坚持了三年的原因?当然,由此也可看出蒋同学索稿艺术的高明。一年前,蒋同学毕业了,但我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得到解脱,承蒙徐红女士的好意和信任,这个专栏还是延续了下来,改由其他小编接任责编,我与《雅言》的愉快合作,遂得以在“后蒋同学时代”继续。

从“同学”升格为“女士”的蒋逸征,也从《雅言》的编辑成长为出版社的编辑,继续她所热爱的编辑工作。不过她人虽离开了《雅言》,却还关心着《胡言词典》,并且又有了新的点子,说是我的那些胡言乱语,大学师生已经批判过了,现在理应走出大学校园,到社会的大课堂里去,接受更广大读者的批判。上海文化出版社的领导,也信任这个编辑新人的眼力,很快通过了她申报的选题。我不敢辜负出版社和她的好意,就把已刊未刊的稿子,合计约有四十来篇,都交给了她,由她去编一本小册子出来。书名嘛,就还叫《胡言词典》吧。

所以说,蒋女士参与了本书形成的全过程,是本书自始至终、名副其实的“责编”;而《雅言》呢,则是本书培育的摇篮,成长的家园。如果没有《雅言》和蒋女士。也就不会有这本《胡言词典》。因此可以理解,当我像所有的作者那样,要对本书责编蒋女士以及《雅言》表示感谢时,当然不会是例行公事或照例的客套了。

同时,就像上文已经提到的,在《胡言词典》的形成过程中,我还得到了许多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如《雅言》的实际负责人徐红女士,主编盛青女士,《雅言》的历任小编们,以及《雅言》的广大读者,他们的不断督促和勉励,也是《胡言词典》成长的动力;来自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如杨剑桥教授等的热情鼓励(在他主编的《语言研究集刊》中,还收入了几篇《胡言词典》之文),也给我这个语言学门外汉壮了胆;在此也要向他们表示由衷的谢意。最后,还要感谢上海文化出版社,给予本书以宝贵的出版机会。

现在回想起来,在蒋女士的督责下,在各方面朋友的关心下,写作《胡言词典》的这个过程,与《雅言》合作的这三年时间,真是一段令人愉快的时光,一段可遇不可求的因缘。那么,就让本书的问世作为对于那段时光和因缘的一个类似“刻舟求剑”式的纪念吧。

                         胡言

                      2005年9月4日识于

                     沪上西北偏北胡言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胡言词典(关于外来语和流行语的另类解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言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469200
开本 32开
页数 1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16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H136.5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80
149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1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2 11: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