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范蠡大传(插图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生动翔实地讲述了范蠡理性务实、浪漫传奇的一生,同时借着这位经营之神的事迹激发各位读者思考人生和事业经营的策略。故事情节跌宕有致,无一不曲尽其妙,范蠡与浣纱美女西施的传说更是令人兴味盎然。

内容推荐

范蠡,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期越国的军人政治家,佯狂倜傥,傲然负俗,与文种相偕入越,被越王句践用为谋臣,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韬略,协助句践彻底击败吴王夫差而雪耻复国,继而助句践北向称霸中原。

完成任务后,范蠡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带着惊世美女西施,浮海至齐国经商,挣下千万家产。齐王欲拜他为相,他却归还相印,散尽千金,与族人移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自称陶朱公。在陶地,范蠡十九年间三次赚得巨万家财,终成一代巨贾,成为中国历史上商贾富豪第一人,被誉为“中国商战之始祖”。

目录

编者的话

前 言 中国商神传说

人物小传

第一章 动乱中的冒险

一 伟大商人兼军事奇人

二 晋吴联盟抗楚

三 吴陷楚都郢城

四 夫差誓报父仇

五 文种:具胆识、谋略

六 狂士奇才:范蠡

七 乔装猎户,寻访范蠡 

八 伯乐识千里马:文种与范蠡

第二章 吴越争锋

一 发展国力,句践迁都

二 携李对垒,阖闾伤重身亡

三 不忘父仇,励精图治

四 一意孤行,步入险境

五 引越军人彀:决战夫椒

六 会稽受困,句践求和

第三章 忍辱负重

一 行贿太宰豁,寻求生机

二 句践乞盟,伍员反对

三 句践人质吴国

四 争取信任,范蠡献策

第四章 臣服重生

一 句践尝夫差粪便

二 句践归国,尝胆自励

三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第五章 十年生聚

一 准备复国,句践疲吴

二 爱民:治国施政重心

三 复国宝典:《范子计然》

四 粮食、布帛、钱财

五 士为知己者死

六 平稳物价,活络物资

七 发展农畜及养殖业

八 铁制武器,增强作战力

第六章 瞒天过海

一 野心作祟,君臣反目

二 重建越都,增强防御力

三 铸造兵器以壮实力

四 充实人口,增加军源

五 训练死士,震慑吴军

六 伐吴九术,耗吴国力

七 越献神木,吴建姑苏台

第七章 美人计

一 句践献美。夫差笑纳

二 夫差奢靡,越计谋得逞

三 共体时艰,复国为重

四 转战各国,图霸中原

五 穷兵黩武,败象暗伏

六 好大喜功,修筑运河

七 子贡献计,吴军伐齐

第八章 陷害宿敌

一 谀臣易伐,伯豁误国

二 吴王夜梦恶兆

三 吴鲁联军,艾陵败齐

四 越王请籴,欺吴耳目

第九章 阴阳时机

一 沉潜惕励以待时机

二 伐吴关键,待时而举

三 夫差北会诸侯,太子守国

四 句践袭吴,吴太子友被俘

五 强于黄池,以制诸侯

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十章 胜负之间

一 夫差悔悼伍子胥

二 楚军乘隙侵吴 

三 文种主张攻吴,句践迟疑

四 智慧、信心、勇气

五 整军备战,全面动员

六 越军渡江,击溃吴军

第十一章 悲情霸王

一 伐楚欺吴,误导夫差

二 鸽派与鹰派之争

三 越兵临城下,吴突围无门

四 霸主末路,夫差自刭

五 西子下落,传说纷纷

第十二章 兔死狗烹

一 号令诸侯,尊辅周室

二 信立而霸,大行封王

三 越王为人,不可与同利

四 振衣千仞岗,范蠡求去

五 隐姓埋名,浮海出齐

六 鸟尽弓藏,文种下场凄凉

七 霸者之后,难以久立

第十三章 大道中人

一 范蠡三徙,皆有荣名

二 御用商号:鸱夷子皮

三 中国商战始祖:陶朱公

四 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后记 兵法和商战

附录 吴越大事记

试读章节

一 伟大商人兼军事奇人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春秋》加以删订整理而成的,本书描述的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事迹。春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时代。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及封建制度的游戏规则,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无法适应客观情势的转变,虽然孔老夫子作《春秋》,一心一意想要力挽狂澜.但旧有的伦理道德规范仍然是在急速地崩溃而一去不复返。不过,相对于大汉文明——对中国人而言,一个更重要的新时代——这无疑是诞生前的阵痛期。

在人为制度崩溃时期,竞争必转趋激烈,情势也瞬息万变。一个优秀的生意人,往往会成为这个自由开放时代的重要角色。儒家推崇士人而视商人为末流的社会体系已全然崩溃。即便是孔门弟子中也出现不少大商贾,其中以端木赐(子贡)表现最为杰出。孔子常以“赐也达”称赞子贡的见识广博以及心性豁达的修行功力。

《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记载不少当时脱颖而出的伟大商人的传奇故事,其中更以陶朱公范蠡为个中翘楚。范蠡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时期,正值春秋末期吴越争霸之际。当时中国历史的重心,渐由中原移向东南海边地带的吴越。

吴越长期争霸中,军事奇才辈出,其中尤以孙武、范蠡最为出色。孙武,齐国人,以《孙子兵法》一书享誉古今中外,他接受流亡吴国的楚国前首席大臣伍子胥的邀请,协助吴王阖闾攻打楚国,奠定了吴国称霸的基础。范蠡,楚国人,接受友人文种(楚国贵族)的邀请,远赴越国协助越王句践复国雪耻,击灭吴王夫差,使句践成为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任霸主。

这两位中国军事史上难得一见的高手,都是文人出身,他们或许懂得点武艺,但绝非冲锋沙场的猛将。《吴越春秋》记载孙武在退休后隐居乡间成为相当会理财的乡绅,晚年过着颇为富裕轻松的生活。范蠡则是在放弃句践封给他的越国宰相职位后,带走吴越争霸中的牺牲品——美人西施,浪迹五湖四海,经商致富,成为中国早年最伟大的商人。“黄金屋”、“颜如玉”兼得并蓄,使陶朱公的晚年生涯,充满了浪漫传奇色彩。

二 晋吴联盟抗楚

吴越争霸是一场非常有趣的代理人战争。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和管仲,以财富和谋略,共同创造了当时首席霸主的地位,然因国家实力不足,齐的霸权只维持了一代。

齐桓公的国际盟友宋襄公有意承袭其地位,争霸中原,可惜却败于南方霸主楚成王。晋文公在城濮一役击败楚国北征军团后,跃升为中原的长期霸主。接下来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是中原霸主晋国和南方霸主楚国长期对抗的局面。西方的秦穆公在历史上虽也跻身春秋五霸之列,其实秦以当时的实力,仍无法和晋楚对抗,充其量只是称霸西戎而已。

楚国到了楚庄王时,终于击败晋国,称霸中原。不过,楚庄王去世后,晋楚间战事不绝。晋长期对外用兵使得握有军权的晋国六卿——智氏、范氏、中行氏、韩氏、魏氏、赵氏的力量均凌驾晋王室之上,晋的作战力受到不少牵制,与楚之间的对抗也愈来愈显得吃力。

这时候楚国的权臣申公巫臣,为了争夺美女夏姬,和楚国大夫公子反闹翻。不得已逃奔晋国,他鼓动晋王室开辟第二战场,联合在东南地区尚属部落小国的吴国,从背侧牵制楚国。

巫臣亲赴吴国,说服吴王寿梦叛楚。寿梦也正为楚军的经常入侵所苦,便一口答应扮演这个代打的角色。巫臣返回晋国,向当时的晋景公复命,然后带着晋国一百二十五人的军队到达吴国,教授吴国军队乘车、射御及战阵的技巧。由于人数不多,因此这支部队应该是训练用的示范部队,其主要目的是协助吴国建立中原式的武装部队。P3-5

序言

钱财的迷思

仓库中粮食充裕,人民才能讲求礼节;衣食丰足,才有荣辱之心。富足的社会讲究礼仪,贫穷的地方万事俱废。是以君子富足时多德行,小人富足时多力量,贫穷的人也很难有所贡献。潭水深自然会聚集很多鱼,山岳深则野兽就会出入栖息,人愈是富足也才愈有力量去行仁仗义。富有的人,前往协助者也多,贫穷家庭宾客会纷纷离去。……俗语说“千金家庭的孩子绝不会在刑场中被处死”,这种讲法绝非虚言,所以说“天下忙忙碌碌.皆为求利:纷纷乱乱,皆有夺利。”即使千乘王室、万家诸侯、百室主人都为钱财而烦忧,更何况升斗小民的匹夫呢?

这是《史记·货殖列传》中的一段记载,它明确地表达出司马迁对于钱财的见解。司马迁的观点接近道家,不困于仁义道德与繁文缛节而着眼于现实问题,故而使他的《史记》更接近于真实。

没有钱便没有力量,再多的理想、原则也没有用,所以追求富足是必要的。金钱,没有所谓的好坏,它既是工具也是力量,因此不必执著于钱财的追求,也不必执著于排斥。尤其是在政治上——众人的事,没有钱更是办不成。

个人或许可以安于贫穷,但没有钱的社会必陷于混乱。或许理想的社会不需要钱财,但除非每个人都能觉醒,真正了解生命的“空无”,否则光凭伦理道德等空言是不会有助益的。

计然献策,句践复国

《史记·货殖列传》中第一位创造大财富的传奇人物,是春秋末期的军人政治家——范蠡。从前越王句践被困于会稽山上时,任用范蠡、计然。计然提出“智慧团”的策略。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计然向句践提出的建议:“要知道如何战斗必先懂得整顿军备,准备的重点首先要了解万物生长的时序,并以此来观察万货之情。年岁逢金则丰收,逢水则歉收,逢木就闹饥荒,逢火必成旱季。旱季时应先准备船只,水季时则应先准备车马,这是依照万物之理推算的。因为农作物有六年的丰收就必然有六年的歉收,每十二年会有一次大饥荒。斗米值二十(钱),农民必遭受损失;斗米值九十(钱),则商贾必定要亏损。商贾亏损,就没有人愿意从事买卖;农民遭到损失,便没有人愿意耕种,田地就会荒芜。

“所以斗米价格,上限不超过八十(钱),下限不低于三十(钱),则农民及商贾都有利润可图,米价亦能维持均衡,市场税收自能活络,此乃治国之道也。囤积货物的方法首在保持品质,囤积过久是不利的,容易腐损的货物切勿囤积,也不可以囤积来调高物价。了解存量的有余及不足。便可判断其贵贱。

“价位涨高到极限便会反弹下跌,跌至谷底时又会攀升。物资贵的时候要视如粪土,绝不出手购买,下跌时则可视如珠玉。择其最好的抢购之,使钱财流通如河水一般,以发挥其功用。”

中原传统的政治文化,喜欢唱高调讲空话,表面重视民生,一味要求人民节俭忍耐,却提不出任何具体办法,最后只得高唱:“不患寡而患不均。”由此使中国五千年历史大多时候都是“朱门酒肉臭”,大多数的平民百姓只能生活在均贫之中。地大、人多、物资贫乏,是历史上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动乱不断的最主要原因。

能如计然一般,提出具体物质建设策略,真正关怀民生经济者,可谓绝无仅有。是以越国在经过二十年准备,终能在破国之残瓦中再度复苏,国家富裕,给战士最好的待遇,让他们能勇敢地冒着被箭射、石打的危险冲锋陷阵,宛如口渴时以水止渴般迫切。因此越国能击败吴国。挥师中原,成为一代霸主。

句践能反败为胜,从亡国之君成为中原新霸主,计然的策略应是最大的助力。

商贾富豪第一人:陶朱公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帮助句践洗雪亡国耻辱后有感而发:“当年计然拟订七项复国策略,越国只用了其中五项,便能复国而得意于诸侯问。这些策略既能施于国之大政,定也能行之于家。”

于是范蠡乘扁舟,来往于五湖间,改名换姓,到齐国后自称为“鸱夷子皮”;居于陶,称为朱公。朱公以陶地(今山东定陶)位于天下之中央,与诸侯国的交往四通八达,是货物交易的重要枢纽,而在此置产设业,观察时机,以为投资不重人为的努力,做生意的态度非常灵活,选择最适当的人才。创造最好的时机。

他在十九年内三次赚得千金巨财,并将之均分给贫穷的同业和族人,可谓乐于行德的富人。年老之后他将产业交予子孙经营,代代皆战战兢兢,谨慎为之,遂成亿万富翁。

生意人不必在乎自己的名字,最重要的是商号,即公司名,“鸱夷子皮”和“陶朱公”应都属于商号。“陶朱公”遂成为有钱人的代名词。计然,何许人也?

范蠡的事迹在《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和《史记·货殖列传》中均有记载。有人认为他是南阳人或徐州人,较为一般人采信的是《史记·正义》引用《会稽典录》中的记载:“范蠡,字少伯,越之上将军也。本是楚宛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据说流传中的《范子计然》三卷,便是他的著作。

“计然”一词,多数史家皆视为人名,有称之为计仁的(如小说《吴越春秋》),有称之计研或计倪的。徐广在《史记音义》中,则称计然是范蠡之师,名研。计然既是范蠡的老师,在句践幕僚群中地位必定无比崇高,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中却没有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仅在《货殖列传》出现如下两条记载:

昔者句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以及——

范蠹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日:“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汉书》及《隋书》中则均无计然这个人的相关记载。这不禁令人怀疑是否真有其人。如果从字面上看,再参照所有相关数据,计然恐非人名,而是一本书或一本策略的综合记录。

大部分史书均确定《范子计然》一书为范蠡所作,《唐书·艺文志》则认为是范蠡和计然的对话录,但目前留传下来的书籍却是句践和计然的对话录。

句践复国是项非常庞大的计划,涉及的范围甚广,恐非重要干部范蠡及文种两人所能全部胜任。因此有可能是以他们两人,特别是以范蠡为主所组成的幕僚团拟订的策略,在春秋时代“计”也称为“庙算”,这些“计”的集结便称为“计然”。《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所谓“计然之策七”的语句,以这个角度去了解似乎更真实些。

《孙子兵法》首篇《始计篇》讨论的便是庙算中的五事、七计和诡道。换言之,计然应不是人名,而是一本策略的集结记录,是范蠡及其幕僚团的共同创作。由这个角度来观察范蠡、陶朱公和《范子计然》,其间的相关性就清楚多了。

完全没有输的大赢家

范蠡在军事上的成就不亚于孙武及吴起,但他的作品并未被列入兵法经典中,主要是因为《范子计然》一书属集体创作,且偏向具体政策探讨,非完全在军事上。

这也是范蠡更伟大的地方。《孙子兵法·作战篇》只提及钱财和物资的重要性,未做具体的探讨,更不知如何去做准备。《范子计然》一书对此则有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在以农立国的时代,本书对于各色各样的农产品都有研究及记录。因之,范蠡日后成为陶朱公,绝非偶然。

吴越争霸在中国历史上是相当精彩的一段,不论阖间、夫差、旬践、伍员、孙武、文种、范蠡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三位最富个性及野心的君王,加上四位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天才,称霸的时间虽短,但他们主演的这出戏可歌可泣、精彩绝伦,更可以称得上是整个春秋战国四百多年历史中最富戏剧性的一段。其中,范蠡是唯一完全没有输的大赢家。《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陶朱公日后的事迹,使范蠡的生涯更显丰富而多元化。

《范蠡大传》是从范蠡的角度来重整这段复杂而多样化的记录,作者尽量采取正史资料,并酌情参考稗官野史、小说资料以历史小说的题材来完成这部史料太少而且残缺的真实故事,并给予合理性的解释及串联,其观点或与一般史家看法相左之处,还请不吝批评指正。

后记

兵法和商战

《孙子兵法》:奇正相生

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范蠡和兵圣孙武距离都不远,孙武协助夫差的父亲阖闾击溃楚国.范蠡则帮助越王句践讨灭夫差。

兵法之学起源于齐国。齐国是商业国家,居民富裕而怕死,因此一向斗智不斗力,这和农业社会讲组织、比实力的晋国等中原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兵法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的,所以兵法和商战一直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孙子兵法》的精华在于奇正相生,以正合以奇胜,正兵的重点在于足够的准备,即所谓的道、天、地、将、法。

道,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也就是说君民要有绝对的共识,生死与共,荣辱相同。但如何才能做得到,孙武仍语焉不详。

天者,天时也,阴晴、寒暑、时制(季节)也,相当清楚而容易了解。孙子在后面的十二篇中也常有较具体的解释,特别是第十二篇的“火攻”和天时更有密切关系。

地者,地利也。这是孙子讨论最多的一项,《地形篇》、《九地篇》、《九变篇》都和地利有关。

将是领导人的素养,智、信、仁、勇、严,所有特色,孙武解释得相当完整。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组织、阵形、指挥及粮食补给,孙武的讨论也是够多的。

奇兵者,诡道也。孙武虽有诡道十四变的说明,但对于什么是道,还是不曾解释清楚,只以“诡道不可先传”(无法用语言学习)一句带过。  

《孙子兵法》以完整的组织架构成为古今中外兵法的经典名著,书中提出不少作战时的具体准备,以及战略、战术的运用,只可惜对“道”的具体应用则完全讲不清楚。所以即使将《孙子兵法》背得滚瓜烂熟,实际应用起来仍常常会失败,主要便在于无法了解这个“道”的意义。

“道”就是真理,那个完全客观的真实情况。人类的思想里充满了主见、理念、意识形态,这样的大脑根本看不到任何真理。要了解“道”不是往外去探讨和研究,而是要往内心去下工夫。没有理想、没有野心、没有期待、更没有过去的成见,才能心如明镜般地反映出所有的客观真实。不论兵法和商战,最重要的功夫便在于此。

范蠡学“道”出身,少年时便常与大自然接触,从自然体认“道”的意义,而非一味在字面上或语句上打转。范蠡提供给句践的阴阳法则,便是他相当真实的体验。

范蠡之道:人情、谋国、富国

虽然范蠡未曾提出较富有体系的作品,也不像孙武有如此完整的思想体系,但由于他能真正掌握“道”的真义,能够了解内心的“空无”是体认“道”的唯一法门,因此不论在战争或商战上,他都能有让人叹为观止的表现。

范蠡的“道”,不只是空言精神层次的修养,他对具体实施的策略和必须做的物质建设的关心更远超过孙武。

《范子计然》相传是范蠡的唯一作品,不过真本的《范子计然》失传已久,现存版本大多由后代的知识分子将散见于四处典籍中的有关记载重新整理,由于断简残篇颇多,故有不少是后人填补进去,甚至重新整理出来的。所以其真实性颇令人怀疑。

现存《范子计然》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人情物理、谋国九术及富国称霸,其内容和古书经典中有相当同义者,是否当时人记载或后人整理,很难判断,但这一部的文字却最为完整。

中卷不论在体裁和文字风格上,均和上卷有很大的不同。中卷很明显可以看出是伪书,应该是后人的记载,书中记载计然和范蠡之对话,以策略和战术为主,但除了这部书外,其他典籍均不见有关计然的相关资料。

下卷则是经济农作物的百科全书,记载有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和运销,在中国古籍上相当难得一见,这充分显示范蠡对农业经济的关心和内行。

虽然我们已无法考据这本书有多少是真实,多少是后人的增补,但相信其中有部分仍是范蠡的精神。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范蠡对道的体认。这一份精神和洞察力,正是陶朱公能在战场和商场通行无阻,得意运作的最主要秘诀。

掌握“道”。能够真正进入“道”的世界,兵法和商战的精髓也才能够完全发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范蠡大传(插图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文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4787
开本 16开
页数 16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7=25
丛书名
印张 1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4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