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迟开的梨花/老兵大家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当这一片璀璨的星光照亮文学天空的时候,我们惊喜地发现:他们同我们一样,都有着当兵的历史。无论是誉满文坛的大师巨匠,还是桃李天下的教授学者;无论是新时期文学滩头的弄潮儿,还是新世纪文学流变的前行者;在年轻时代,他们为自己的生命打上了充满阳刚之美的绿色印记。军人那种特有的气韵幻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军人那种特有的风骨叠放出美妙的生活韵律;在他们的作品中,你一定能捕捉到嘹亮的军歌。字里行间跳动的是青春之火,笔下流淌的是军旅之情。他们穿军装的岁月和如歌的往事,是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

内容推荐

几十年来作者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早年写过一些小说、诗歌和散文,包括一些报告文学和游记。多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也被辑人专题的选集。但自己从来没有编过集子。这次翻检出来,竟也有30余万字。第一篇小说《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发表在北京大学1956年的学生刊物《红楼》创刊号上,曾被译为外文,迄今已过半个世纪。它写的是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友谊。北京大学百周年庆时曾把它收入纪念文集《北大风》中。《重逢》和《蓝豹子》则写解放前游击队的生活和人物,也发表在《红楼》上。《番三正男》是活在他心里几十年的真实的人物故事三篇写人物的报告文学都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篇写著名作家丁玲,另两篇分别写核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文裕。几篇报道地方见闻的报告文学与通讯,则是近十多年零星写的,分别发表在地方刊物上。

目录

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逢

蓝豹子

番三正男

在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

向光明的中国前进

攀登

金寨行

大兴安岭来去

历史飞速更新

感受越风(三章)

重庆行

忆三都澳

在祖国天空的云彩上

站在通向无限世界的窗口

感谢您,北京大学

儿时漫忆

樱花,樱花,日本行

太姥神韵

山·水·人

山区一明珠

东瀛散记

德意志之旅

初见汉堡

爱尔兰纪行

少年时代

军队的情结:心底永远的珍藏

试读章节

千树万树梨花开

一个初冬的早晨,大地铺满了鹅绒般的一层雪花,亮晃晃的。但天空仍然忧郁而灰暗;松树林像眉须俱白的老人,愁苦地瞻望着斑白的原野;眼看一场暴风雪又来临了。

大学生们沿着泥泞的道路去帮助农业生产合作社抢摘地里来不及收的棉花。

李青和丽莎把身体裹在毛茸茸的大衣里,红头巾宛如榴花一样耀眼。当然,我同她们一起,可不是为了鲜艳的头巾。我们是朋友,至于李青同我的关系,可以说在班里已“众所周知”啦!她有一对长睫毛的眼睛,不论什么时候总闪露着一种叫人捉摸不定的光芒,弄得小伙子们心慌意乱。它曾像电磁似的吸引了我,使得我发愁。可是现在,小伙子们都带点妒意地看着我了。

丽莎是个德国姑娘,有着金子般的卷发和海一样蓝的眼睛,个子比李青略高一点;时时不安静地跳着,闹着、笑着。

雪逐渐融化了。棉田潮湿而松软,鞋底沾满泥团。丽莎的皮鞋变成了一双奇里古怪的大泥靴。可是,她仍然不停地笑着,和李青唧唧咕咕,简直扰得人不能安静地摘棉花。

“我们不种棉花,可是有很多的羊群。你见过羊群吗?在广州恐怕见不到,对吗?”丽莎就像话匣子一样,说个不停:“将来,你到我家里做客,我会带你去看……”

她越说越高兴,仿佛她已经在家里接待她的客人了:“碧蓝的易北河从我们村前流过,河边,绿树丛里一幢幢房子围绕着尖顶的教堂;村后,绿油油的山坡上布满羊群,好像蓝天上的云朵……,好看极了。”

“你想家吗?”惯常静静倾听别人说话的李青突然插嘴问。

“想,当然想。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啊!不过,这儿也是我的故乡,不是吗?”丽莎小心地摘下一串棉花,爽朗地笑起来:“从前,我跟着妈妈给容克庄园的总管工作,种马铃薯,收获甜菜。解放后,我进了德累斯顿的机耕学校,我不是跟你说过,那时,我想当一名拖拉机手,并且,爱好戏剧,又给报社写诗;然而我爱笑,演不好戏,好不容易深人到角色的内心,装出一副表情,让小伙子们一逗,噗哧笑出声来,什么都完啦!可是他们却说我有一点文学才能,于是我又进了柏林洪堡大学。”

她发觉我在听,回头威吓地睁圆眼睛笑了,目光落在我踩过的棉株上,便嚷起来:“瞧你摘的多马虎呀!”

她像蜻蜓似的跳到我跟前,吹毛求疵地指着棉株上残留的棉絮,又俯身拾起被风雪打落在地上的湿棉花,轻轻弹去泥粒,宝贝似的藏到怀中的红头巾里。

李青也跑过来了。丽莎指着我对她说:“瞧吧!好妹妹,你得管教管教他呀!他连摘棉花也毛手毛脚的。”

一阵寒风掠过原野,夹着雪屑向我们迎面扑来。丽莎和李青的金发和黑发乱丝似地飞舞着,在棉丛中闪着绸缎似的流动的光泽。我久久地凝望着她们,心中充满着一种甜蜜的温暖,我深深地沉思着,那永难遗忘的一切,一齐涌现在我的回忆中。多么好的姑娘,多么好的朋友啊!

P1-2

序言

几十年来我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文学理论、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早年写过一些小说、诗歌和散文,包括一些报告文学和游记。多在报刊上发表过,有的也被辑人专题的选集。但自己从来没有编过集子。这次翻检出来,竟也有30余万字。我的第一篇小说《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发表在北京大学1956年的学生刊物《红楼》创刊号上,曾被译为外文,迄今已过半个世纪。它写的是中国学生与外国留学生的友谊。北京大学百周年庆时曾把它收入纪念文集《北大风》中。《重逢》和《蓝豹子》则写解放前游击队的生活和人物,也发表在《红楼》上。《番三正男》却是活在我心里几十年的真实的人物故事,到了前年我才动笔把它写成小说。至今还没有投给刊物发表。我是含泪把它写完的,觉得放在这个集子里还是适宜的。三篇写人物的报告文学都写于上世纪70年代末,一篇写著名作家丁玲,另两篇分别写核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钱三强和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文裕,当时是应北京出版社之约,为该社出版的《成功之路》和《科学的春天》两书所写。几篇报道地方见闻的报告文学与通讯,则是近十多年零星写的,分别发表在地方刊物上。我写的散文,早年的已难找到,改革开放后我写的第一篇是《在祖国天空的云彩上》,当时应著名散文家郭风之约,为他所编的散文专刊《榕树》而写。不想,得到这位前辈作家的称赞,他把它发表于《榕树》的头条,并来信鼓励我写下去。可惜,由于工作原因,此后只偶尔写点,不成气候。这里选了几篇,深感有负于郭风前辈的期望。诗歌的首篇是1957年被李瑛同志选中,刊登于《解放军文艺》,其他有的发表于地方刊物,有的没有发表,只不过作为自遣。几篇出访国外的游记,也没有发表过。回忆录《少年时代》则发表于山西人民出版社所出版的《男性生存状态》一书。

整个来说,这些作品来自于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以编选成集子,不过是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学术生涯留下个记录罢了。作为文学作品,也许还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我也希望能得到读者的批评。

作者

2005年10月31日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迟开的梨花/老兵大家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51373
开本 16开
页数 32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4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