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片阳光(林徽因散文选)/四为书系之名家散文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林徽因的散文成就颇大,份量虽不多,但风格独特,行文简洁,文字活泼,将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特别是一些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林徽因有过高度赞美和评价,评价之高,非平常女性作家所能及。此次出版林徽因的散文集,为了能更加深入了解其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也适当选取了她的部分谈论建筑的散文和给亲友的书信,以飨读者。

内容推荐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原籍福建闽侯,早年随父到英国求学,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St Mary's College学习。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对绘画、雕塑和戏剧深感兴趣。1923年加入新月社,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和组织者。1924年与梁启超长子即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赴美学习建筑和舞台布景,1928年二人举行婚礼,1930年回国,先后在沈阳、北平、昆明、四川等地从事教学和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此问,因患肺结核在北平疗养并创作了诗歌和一些散文、小说、戏剧等。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以及《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她的散文成就颇大,份量虽不多,但风格独特,行文简洁,文字活泼,将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特别是一些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目录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钟绿

吉公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绣绣

彼此

一片阳光

和平礼物

闲谈关于古代建筑的一点消息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我们的首都

致胡适

致沈从文

致费正清费慰梅

致梁思成

试读章节

11月19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地、不可信地、惨酷地,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20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人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在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冀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帏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这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去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19晨有电报来给我……

19早晨,是的!说下午3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9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

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3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6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凡是志摩的朋友,我相信全懂得,死去他这样一个朋友是怎么一回事!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惨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的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地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决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P1-3

序言

林徽因(1904-1955),出生于浙江杭州,原籍福建闽侯,早年随父到英国求学,16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St Mary's College学习。1921年开始发表新诗并对绘画、雕塑和戏剧深感兴趣。1923年加入新月社,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和组织者。1924年与梁启超长子即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赴美学习建筑和舞台布景,1928年二人举行婚礼,1930年回国,先后在沈阳、北平、昆明、四川等地从事教学和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此问,因患肺结核在北平疗养并创作了诗歌和一些散文、小说、戏剧等。散见于《晨报副刊》《新月》《诗刊》《北斗》以及《大公报·文艺》等刊物上。她的散文成就颇大,份量虽不多,但风格独特,行文简洁,文字活泼,将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糅合得浑然一体,特别是一些精辟而独到的见解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林徽因有过高度赞美和评价:著名学者胡适先生称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代才女”;萧乾说“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文洁若说她“天生丽质和超人的才智与后天良好高深的教育相得益彰”;卞之琳慨言“她天生是诗人气质”;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作家汪曾祺说她“对文学的趣味极高,精于鉴赏,所写的诗和小说……风格清新,一时无二”;哲学家金岳霖的评价是“极赞欲何词”;林徽因的美国朋友费正清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评价之高,非平常女性作家所能及。

此次出版林徽因的散文集,为了能更加深入了解其优美的文笔和细腻的情感,也适当选取了她的部分谈论建筑的散文和给亲友的书信,以飨读者。

书评(媒体评论)

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

——学者 费正清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曾出现过像达·芬奇那样的多面手。他跣是大画家,又是大数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林徽因则是在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脱颖而出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人。她在建筑学方面的成绩,无疑是主要的,然而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也都有所建树。

——学者 文洁若

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人的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衬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她从不拐弯抹角,模棱两可。我常常折服于徽因过人的艺术悟性。

——作家 萧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片阳光(林徽因散文选)/四为书系之名家散文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徽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5823
开本 16开
页数 1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6
丛书名
印张 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9:2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