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精神通史(第1卷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及其演变)(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司马云杰所著的《中国精神通史(第1卷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及其演变)(精)》讲述各代圣贤明哲如何解决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精神世界问题;讲解每一时代圣贤明是立身行道,精神上所达到的高度,使今天的人们知道先人精神世界是怎么样一种存在的。人的存在,历史的存在,有高尚精神生活,才有高尚人生意义,才是诚明不息存在。

内容推荐

司马云杰所著的《中国精神通史(第1卷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及其演变)(精)》是以中国文化历史的三次大开合为架构尺度,写第一次大开合的精神史。它发端于伏羲,积蓄于炎黄,大备十唐虞,经三代而浩荡于天下。这次开合,伏羲、炎黄、唐虞是本原时期,夏商周是中正时期,晚周是逸出时期。孔予讲政冶史,断白尧舜时代,故《尚书》第一篇即是《尧典》;孔子讲文化哲学史,则断自伏羲时代,故《易传》讲包牺氏王天_卜,“仰观俯察”云云。故本卷精神史以《六经》为源,以子学为流,深入到远古伏羲及前伏羲时代的纵深文化史,而贯通于道。材料运用,采取占典文献与文化考古、古代岩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方法采取形而上学与价值领悟相结合的办法,体悟圣人之心与圣人之道。凡器物的存在,皆看到人的存在、精神的存在,并且将古代圣贤明哲复活,与之对话沟通,理解撰写其道德精神世界。

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使我们懂得中华民族何以为高度的文明民族。更可以为中华民族于何处安身立命提供性命之理;

安身立命问题,性命之珲问题,以及信仰信念问题,最终是国家民族精神生活问题。本书为解决国家民族的精神问题,提供一个精神史的借鉴;

更可知道国家民族文化历史内在日的论所在,增加历史变革的理性自觉;

更可以为国家民族现代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

目录

本卷概说

第一章 远古深处的人文觉醒

 一 纵深的文化历史存在

 二 岩画的生命精神觉醒

 三 图腾崇拜的生命意识

 四 自然崇拜与龙凤精神

 五 日月神话的天道精神

 六 巫术的虚灵通神能力

 七 远古祭祀的祖先精神

第二章 伏羲炎黄时代的人文精神

 一 遥远真实的伏羲时代

 二 伏羲文化精神的发端

 三 八卦创造与精神诞生

 四 两个源头与两种精神

 五 《坟》、《典》精神考释

 六 炎黄文化大宗的形成

第三章 唐虞时代与华夏精神

 一 文化发展与诸族融合

 二 宗教改革与唯天为大

 三 纯粹直觉与惟精惟一

 四 天道法则与伦理精神

 五 皋陶的政治哲学思想

 六 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

 七 权力更替的禅让制度

 八 唐虞时代的礼乐精神

第四章 三圣相继的夏文化精神

 一 大禹的历史开拓精神

 二 皇极之道的最高法则

 三 五行:禹之乱教者乎?

 四 《河图》、《洛书》精神解

 五 铸鼎象物以承天休

 六 尊天命远鬼神的宗教观

 七 “正德·厚生·利用”之治

 八 太康失国的历史哲学思考

第五章 虚静深厚的殷商文化精神

 一 商族与商文化的发展

 二 夏商文化的合流嬗变

 三 汤代夏立的政治哲学

 四 伊尹辅政的道德精神

 五 殷商轶衰的中兴之道

 六 祖宗意识与生命精神

 七 殷商文化的宗教统合

 八 贵族阶层与士人精神

第六章 殷周之变与精神发展

 一 周朝兴起与道德立国

 二 文王受命与道德领悟

 三 文王演《易》的忧患意识

 四 宗教改革与道德自觉

 五 人性觉醒与精神发展

 六 文化形态与哲学发展

第七章 “周道如砥”的刚健精神

 一 一个大匡大济的时代

 二 明哲爽邦的匡济精神

 三 《周书》的历史哲学

 四 《周易》的演德之学

 五 《诗经》的两周精神

 六 周公平治的礼教精神

第八章 晚周衰变与精神逸出

 一 神圣天命观的危机

 二 人本精神觉醒的先驱者

 三 纯一之道为天下裂

 四 王官失守与诸子兴起

 五 创造性思维与精神逸出

 六 天道性命之理的意识

 七 天下之学的理性自觉

第九章 贯通大道真脉的老子之学

 一 上古大道真脉的贯通者

 二 “尊道贵德”的生命精神

 三 “深矣远矣”的大道教理

 四 “守雌不争雄”的人生哲学

 五 “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政治哲学

 六 “为天下浑其心”的内圣之学

 七 附:庚桑子、文子的《老子》精神阐释

第十章 孔子儒学契合天道的精神

 一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二 《周易》:由筮书到大道哲学

 三 大化流行的宇宙本体论

 四 尽性至命的最高价值论

 五 穷神知化的最高知识论

 六 以神道设教与终极关怀

 七 以仁义之心契合天道至德

 八 “天下归仁”的社会理想

 九 《春秋》大义与彝伦大法

 十 附:曾子为学的伦理精神

第十一章 墨子学说的尚同精神

 一 “背周道而用夏政”

 二 总天下之义尚同于天

 三 重建神性形而上学

 四 神学体系与宗教信仰

 五 兼爱的普遍社会观念

 六 非攻与和平正义精神

 七 贤人之治的政治理想

第十二章 孟子知性知天的心学

 一 从子思到孟子的先天之学

 二 本心良知的先天本体论

 三 心性涵养扩充与精神大化

 四 道德修养与人格精神追求

 五 正人心息邪说的承圣担当

 七 仁政理想与民本精神

第十三章 庄子学说的超越精神

 一 个掀翻“窠窟”的精神哲学家

 二 “恢恑憰怪,道通为一”

 三 廖天一处与天地精神往来

 四 逍遥·自适与至乐存在

 五 灵台·心斋与精神世界

 六 物物而不物于物的最高知识论

 七 以道观物的众生平等观

 八 附:列子御风而行的生命精神

第十四章 荀子学说的德法精神

 一 周孔礼教德法的继承者

 二 从孟子性宗到荀子相宗

 三 虚一而静的大清明心相

 四 生而离其朴的性恶论

 五 化性起伪的礼乐之教

 六 礼教德法的治国精神

 七 王道理想与富强追求

 附录:韩非子的法学精神

第十五章 其他诸子的人本精神

 一 邓析“视民而出政”的思想

 二 尸子“执一以静”的为治精神

 三 杨朱“为我”的存在哲学

 四 子华子“全生为上”的生命哲学

 五 慎到“立天子以为天下”的政治思想

 六 尹文子“与众共治”的民主精神

 七 鹗冠子“神明者以人为本”的思想

第十六章 本卷尾声:走向新的综合

 一 稷下学派与黄老新学

 二 《黄帝四经》的黄老思想

 三 《管子》四篇的精神哲学

 四 《吕氏春秋》的新政治哲学

 五 集义:启开精神发展新航程

本卷主要参考用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精神通史(第1卷渊渊其渊浩浩其天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及其演变)(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司马云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083629
开本 16开
页数 69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750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22
CIP核字 2015000769
中图分类号 K203
丛书名
印张 4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7
175
3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