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李鸿章
内容
编辑推荐

一本大清帝国的衰亡史,一位近代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一场惨烈至极的海战,拉开近代中国历史的屈辱序幕。湛蓝的旅顺湾,一网打下去,能打捞上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

本书引用大量史料,描写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清朝社会、宫廷、官场、外交、战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作者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出一幅大清帝国的末世图景:一面是慈禧太后等人的挥霍无度,一面是中日战败后屈辱的割地求和,而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这位清末最显赫的汉族臣子,近代最卓有成效的洋务家,就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委曲求全,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内容推荐

晚清军政重臣,字少荃,合肥人。道光进士,曾为曾国藩幕僚。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中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也是近代洋务运动和的创始人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上的海军——北洋水师。在晚清内外交困的政治处境下,他代表清王朝数次与列强达成和谈,亦因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背负卖国骂名。死后谥文忠。遗著辑为《李文忠公全集》。

本书引用大量史料,描写了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清朝社会、宫廷、官场、外交、战事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作者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刻画出一幅大清帝国的末世图景:一面是慈禧太后等人的挥霍无度,一面是中日战败后屈辱的割地求和,而本书的主人公李鸿章,这位清末最显赫的汉族臣子,近代最卓有成效的洋务家,就在两者之间的夹缝中委曲求全,苦苦支撑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但饶是机关算尽,他最后也不得不哀叹:“忽喇喇大厦将倾,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第二章 肩扛半壁江山

第三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四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五章 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六章 四面楚歌声

第七章 最后的战役

第八章 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九章 黯然归国泪双流

附 录 李鸿章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六十岁大典 

李鸿章虽然坐镇直隶,掌管着大清国的许多重要实权,但他毕竟是个办事的人,真正的决策是要由慈禧太后来做的。对于各地的封疆大吏,以及隶属于其他系列的军队,李鸿章没有丝毫权力,他们可以听他的,也可以不听他的。

事实上,李鸿章虽然说可以避免同日本人进行一场战争,但多年的经验和特有的直觉告诉他:与日本人的战争无法躲避。这样,剩下的事就好办了:怎么打,以什么来打。

这日,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内,像曾国藩一样点上一支安魂香,在青烟缭绕中盘膝坐在一张精致的竹床上,闭目沉思。

首先是怎么打?李鸿章想:既然日本人有备而来,咄咄逼人,其武力不可小看。加之日本维新以后,国政、军事都参照西方列强行事,其战斗力必在大清之上。而大清呢?除湘军淮军可战外,其余皆乌合之众。可湘、淮军事力量也今非昔比,暮气沉沉矣。如果中国能利用北洋舰队的威慑之力,固守朝鲜三月以上,以中国的幅员与物产,日本必不堪久战。这是惟一的上策。若速战速决,必败无疑。

李鸿章站起来,点上水烟,呼嚕呼噜抽了几大口,又“吭吭吭”几声咳出一口痰,“扑”地一下吐在地下。然后吸一了两次长气,坐在了竹床上。

现在是以什么来打的间题了。八旗?绿营?不可能。一是它们战斗力太差,二是他李鸿章也管不着。湘军倒还能战,但又调动不了。真正可以与日本人打的,还不就是他的血本——淮军和北洋舰队。这实际上就不再是日本和大清国的战争,而是他李鸿章与日本国的战争了。别人只会看笑话和乘虛而入。在中国,什么都是假的,只有实力才是顶用的东西。实力拼完了,胜也好,败也罢,反正就算玩完了。

李鸿章看了看挂在木架上的珊瑚红顶子,想,在其位,谋其政,况且古代尚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训诫,自己身在高位,可以说一言九鼎。长期以来,蒙受皇恩、国恩,今日,也当为社稷而战。不要说实力拼光,就是把老命搭上,也是应该的。

但李鸿章毕竟不是一介蛮勇之辈,他不得不为国家和他个人考虑周全。

对大清国而言,战争显然是不利的。因为这个庞大的帝国就像他一样衰老,没有了活力和生气。朝廷的事老百姓不关心,而老百姓的事朝廷也从不放在心上。再加上汉族对满族的不满,满族对汉族的戒备,整个国家离心离德,不输才怪。那么,战争不可避免,而战争又必是失败,要想个周全的策略,尽快结束这个争端。流血也要少流血。

李鸿章大的主意拿定,站起来走了几步,感慨万端地想:这个国家,就只有我还在真正为它操心。而我为它做的一切,却都成了我的骂名。真是不可思议!

北京的夏季艳阳高照,炎热异常。

李鸿章身着朝服,坐在轿车中。他面色苍白,双眼浮肿,额头上一层细汗。李鸿章掏出手绢,揩揩自己的脸,心里埋怨道:“这大热天,只应在内室着小衣纳凉,读读闲书,或与幕僚纵论天下。上朝,实在是苦差事。”P55-56

序言

1894年冬。傍晚。

一场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席卷了整个华北大地。阴霾低垂。好像已经碰到了那些孤独而沉默的屋檐;枯枝在风中颤动,发出金属般的哀鸣声。

天津。一位身材高大的老人注视着殿堂上的金色飞檐,喃喃说道:“好啊,好啊,终于来了。三千年的劫数,今天一并算了总账!”说罢,两行浊泪从苍老的眼眶中流下,在皱纹密布的脸颊上凝结成冰。

这位老人的哀叹像一个寒冷的阴影俯伏在巨大的城市与乡村之上,并久久环绕于北京那些金碧辉煌、高大雄伟的皇家建筑群中。

古老的中华帝国仍旧那么庞大,大得不可思议,但它再也不是傲视世界的中央之国了,一个随随便便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小国的几万人马,就可以杀遍中国如入无人之境。它衰落了,衰落得那么快,一眨眼的功夫就软弱得跪在地下起不来。它的古老的文明,它的孔子、老子,它的诗歌文章,它的丝绸、茶叶和八股文,它的几百万数量多得可怕的人民,它的满族皇后和皇帝,它的曾经英勇的八旗兵、湘军和淮军……一切都挽救不了它。这种没落就像寒潮一样几乎不可避免,难以阻挡。

老人仍站在天津的一角,他花白的胡须在凛冽的寒风中乱拂,像他激动不安的思想。他的嘴因为掉了牙而略微有些瘪,锐利的眼睛有点红肿。他几乎已经心平气和了,他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他的手已经在愤怒中拍案而肿,嘴巴因大骂而冒起了火泡。

有谁在关心这个国家,这个王朝呢?!

除了他的老师,那位大名鼎鼎的深沉的曾国藩,以及老师的好友、脾气暴烈的左宗棠;除了他,他当时风华正茂,现在垂垂老矣;除了他们,谁也不想过问这个巨大的难题。连皇室也只知道大把地花钱,今日有酒今日醉。

支撑着古老巨大的社稷的人,就只是他们了。他直到现在都难以想像,一个个人怎么可能担当得起这重得无法计算的重担,然而,曾国藩担起了,最后,曾国藩把担子交了过来,他也担起了。

“是啊,什么不是我们兜着呢!”老人昂起他的头颅,看着铅灰色的天幕,他心里涌起几丝骄傲的悲壮情绪:

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不是在恩师曾国藩组织湘军后,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吗?曾国荃攻下金陵的那天,一向老成持重而喜怒不形于色的曾国藩,竞百感交集,潸然泪下。之后,恩师与我又挥军北进,艰苦卓绝,歼灭了捻军。那时候,八旗兵呢?绿营呢?连影儿也见不到,早已是乌合之众了。难道最先在中国倡言并实行“师夷之技”的振兴国力者不正是恩师与我吗?恩师仙逝后,几十年来,我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还不是为了这个国家能更好一些。于是,搞外交、办学堂、修铁路、办工厂、建矿山、立电报局、设招商局、建立东方最伟大的北洋舰队,创下了多少个中国第一啊。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

老人心潮澎湃,有些佝偻的身躯也在热血冲击下舒展开来。他青黑色的官服上隐隐显出黯淡的铜锈色的花纹,外罩夺人眼目的黄马褂,与他顶戴上那罕见的三眼花翎一起显示出他非同寻常的地位与殊荣。他威严地站在那儿,像一座历经风霜雪雨的塑像。他已经变成了古老帝国文明的缩影了——他的傲慢,他的学问,他的悲哀,他的屈辱,以及他的守旧和短浅。

但事实上,他却是当时中国最有远见卓识的人。

他清楚地知晓这个貌似强大的帝国之贫弱得不堪一击。根据他的推论,世事必三千年一大变。三千年来,从夏周至春秋战国,至秦汉、至大唐、至明清,虽然朝代更替,但中国却一成不变的是中心大国。是啊,主角的戏已经唱光了。等待着这个文明古国的,如果不是跟上潮流,就将是永远的恸哭。

老人自嘲地笑了笑,他想:谁说这不是天绝呢?而天意,是凡人所无法抗拒的。  就像上天替满清政权造就了一个曾国藩,而曾国藩又深深知道,如自己死后,没有同样的人坐阵中枢,这大清必然会顷刻瓦解。于是,曾国藩苦心孤脂,历经几十年,终于在自己死之前又造就了另一个曾国藩一一这位正在了望寒流的老人。他简直可说就是曾国藩的翻版。他除了不是大儒而逊与他的恩师外,在其余方面,他甚至比曾国藩更优秀、更出色。

然而,他还是输了,输掉了他的一切:理想、钱财、伟大的北洋舰队。他几乎是一个人同另一个国家开战。而即便如此,人们还是骂他是“卖国贼”。他实在弄不懂,如果他都是卖国贼了,那在这个国家里谁是爱国者呢?哪怕一个也好?

由于在寒气中站得太久,老人的额头和脸颊都有一种迟钝的冷痛。他感觉到裸露在外的皮肤就像皮革一样粗糙,坚韧和厚实。他看见那些饥饿的麻雀正沿着风的锋面困难地飞翔,有些耐不住饥寒,像手套一样坠下地死去。

老人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大彻大悟呢?也许,当一个普通人还幸福些。现在坐在家里的火炉旁,温一壶酒,吃一盘猪耳朵,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多么的愜意啊!

老人转过身,一步步向大殿走去,步履平稳、踏实,他走上整齐的石阶,走到一对栩栩如生的大石狮子旁,后面是两扇朱红的硕大无朋的门,老人又转过身,再一次看看遥远的天际。

已是暮色苍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李鸿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104020288
开本 16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0
出版时间 2005-10-01
首版时间 2005-10-01
印刷时间 2005-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5: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