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梁实秋评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梁实秋文章集文人散文与学者散文的特点于一体,旁征博引,内蕴丰盈,行文崇尚简洁,重视文调,追求“绚烂之极趋于平淡”的艺术境界及文调雅洁与感情渗入的有机统一。且因洞察人生百态,文笔机智闪烁,谐趣横生,严肃中见幽默,幽默中见文采。晚年怀念故人、思恋故土的散文更写得深沉浓郁,感人至深。本书为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中的一册,记载了梁实秋传奇而又辉煌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 北京内务部街20号(1903—1915年)

第二章 清华园记略(1915—1923年)

第三章 唐人自何处来(1923—1926年)

第四章 海上生“新月”(1926—1930年)

第五章 再见吧 青岛(1930—1934年)

第六章 漂泊万里行(1934—1949年)

第七章 漂落台北的一片叶(1949—1966年)

第八章 泪洒西雅图(1966—1974年)

第九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1974—1980年)

第十章 迟暮(1980—1987年)

试读章节

第三章 唐人自何处来

(1923—1926年)

1923年8月的一天,清华学校六十多名癸亥级同学,在上海浦东码头上登上了美国的远洋客轮“杰克逊号”。临行前,学校里发给他们每个人三四百元治装费。一个个穿戴得西装革履,煞是齐整。但在即将远离故国之际,他们的心情是很沉重的。特别当船上的小乐队吹奏起送别的凄伤曲调时,愈发为这群游子增加了黯然神伤的情调。梁实秋说:

我抚着船栏,看行人把千万纸条抛向码头,送行的人拉着纸条的另一端,好像是牵着这一万二千吨的船不肯放行的样子。等到船离开了码头,纸条断了,送行的人群渐渐模糊,我们人人脸上都露出了木然的神情。

但年轻人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没过多久,他们的心情就逐渐恢复过来。在船上,他们或者举行“同乐会”,全体聚在一起疯狂地玩闹;或者约上二三知己。到甲板上眺望海洋风光。海上的风景虽然单调,但在会心人眼中也另有一番情韵:

天连水。水连天,不住在波声湍溏。好多只海鸥绕着船尾飞,倦了就浮在水上。一群群的文鳐偶然飞近船舷,一闪而没。我们天天的看日出日落,看月升月沉。

比起其他同学,梁实秋还获得更多一层收获。在船上,他先后结识了两位燕京大学的毕业生许地山和冰心。他从前在《小说月报》上早就拜读过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空山灵雨》等作品,印象特别深,以为“具有特殊的格调与感人的力量”。如今亲炙风范,更增加了他对许地山的好感。他的总体感觉是:许地山的仪表“颇不平凡,蓬松的头发,凸出的大眼睛,一小撮山羊胡子。八字腿,未开言先格格的笑。和他接近之后,发觉他为人敦厚,富热情与想象,是极有风趣的,许多小动作特别令人发噱”。P49-5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梁实秋评传/中国现代名家传记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益乔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05378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5:51:35